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1)
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1)
1.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
痓、窒也。拘也。有窒塞拘牽之義。前人俱謂痙字之訛。以內經但有痙而無痓。且痙與痓頗似。故後人傳寫致訛耳。鄙見以為不然。嘗按古人名病。或抉其病由。或肖其病狀。不必盡仍從前之舊。即如仲景傷寒之名。並其症之傳變。原從熱病論來。而現易其名為傷寒。然則以仲景傷寒等字。
為熱病之訛也得乎。當曰。痓病、即內經痙病為合。不必抹卻痓字。但其病由。殊多疑竇。幾令後人不知所守。如內經、以痙為濕因矣。爾雅注痙為風強病。則又為風因矣。及按本文諸條。並傷寒內所問及者。則又皆燥因也。反覆思維。神明告我。始知內經言濕。爾雅言風。
白話文:
「痓」字,指的是阻塞、拘束的意思。古人認為「痙」字是「痓」字的訛誤,因為《內經》只有「痙」字,沒有「痓」字,而且「痙」和「痓」兩個字的意思很相似,所以後人傳寫時才會出現錯誤。
我認為這個說法並不正確。古人命名疾病時,有時會根據病因,有時會根據病症,不一定都沿用前人的命名方式。就像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所記載的傷寒,其實是從熱病演變而來的,只是後來改名為傷寒而已。難道我們可以說,「傷寒」兩個字是「熱病」的訛誤嗎?
「痓病」其實就是《內經》中的「痙病」,不必把「痓」字抹去。只是關於「痓病」的病因,有很多疑點,讓後人很難把握。比如,《內經》認為「痙」是由濕氣引起的,而《爾雅》則注釋「痙」為「風強病」,認為是由風引起的。再者,根據本文中的其他條文,以及《傷寒論》中提到的相關內容,可以看出「痓病」實際上是由燥氣引起的。
經過反覆思考,我恍然大悟,明白了《內經》說濕氣,而《爾雅》說風氣的真正原因。
俱言外來之因。而尚有所未備。仲景言燥。是言本身之因。而實總痓病之全也。蓋人身以陰陽相得。則柔和通暢。即或中邪。尚賴陰陽滋息。以為捍禦。若津液素短。一遇風寒暑濕之邪中之。則邪從太陽陽經之性而化熱。陽熱相摶。津液不足以供其殘暴。則窒塞拘牽而痓矣。
甚至反張抽掣者。風火燥。萬物之變動也。或曰。子以古人為濕因風因。是矣。仲景並不言燥。而子以為燥者。敢問何說也。答曰。以因致痓之變病。遂以知痓家之本病。且有方本三道可據也。夫本篇四條曰。發汗太多因致痓。是痓因汗多而液燥也。五條曰。風家下之則致痓。
是痓因誤下而液燥也。六條曰。瘡家汗之則致痓。是痓因冒汗下而液燥也。其餘除一條二條三條七條為正痓。不列方外。十條泄營衛之邪熱以救津液。十一條泄分肉之邪熱以救津液。十二條瀉胃腑之邪熱以救津液。則病痓之因。治痓之用。不昭然可想見乎。
白話文:
大家都在說痓病是由外來的因素引起,但還有一些因素尚未備齊。仲景說燥是痓病的內因,其實這也概括了痓病的所有原因。因為人體是由陰陽互相調和而保持健康,陰陽協調則身體柔和通暢,即使遇到外邪,也依賴著陰陽的滋養來抵抗。如果體內津液本來就不足,一旦遭遇風寒暑濕等外邪,邪氣就會循著太陽陽經的特性化為熱,陽熱相互交織,津液不足以抵禦其侵襲,就會造成阻塞、拘攣而產生痓病。
甚至出現反張抽掣的症狀。風火燥是萬物變化的原因。有人可能會問:你認為古人認為濕氣和風寒是痓病的病因,這沒錯。但仲景並沒有提到燥,你為何認為燥是痓病的病因呢?我回答說:從致痓病的變化中,可以瞭解到痓病的根本病因,而且有三個方本可以佐證。
這篇論文中的第四條提到,發汗太多導致痓病,說明痓病是由於汗多而津液乾燥所致。第五條提到,風家下瀉藥則會導致痓病,說明痓病是由於誤下瀉藥導致津液乾燥所致。第六條提到,瘡家冒汗下瀉藥則會導致痓病,說明痓病是由於冒汗下瀉藥導致津液乾燥所致。除了第一條、第二條、第三條和第七條屬於正痓病,不在方本中列出之外,第十條用泄營衛之邪熱來救助津液,第十一條用泄分肉之邪熱來救助津液,第十二條用瀉胃腑之邪熱來救助津液。這樣看來,痓病的病因和治療方法是不是很明顯呢?
一條,太陽病。發熱。無汗。反惡寒者。名曰剛痓。
太陽病。指頭項強痛而言。太陽為寒邪所傷。邪從陽經之性而化熱。故發熱。寒邪凝閉。則毛竅實。故無汗。惡寒者。太陽被邪之本症也。曰反惡寒者。正就痓病而言。痓病因津液短少。而陽熱在經之症。理宜不該惡寒。故曰反也。發熱無汗。其經絡之拘強。更甚於有汗者。
故曰剛痓也。此條之症。全是傷寒。卻曰剛痓者。當合後文伏堅之脈而言。蓋痓與傷寒之外症頗同。惟伏堅與浮緊之脈為辨耳。此寒邪化熱之痓。痓之正病也。
二條,太陽病。發熱。汗出。不惡寒者。名曰柔痓。
白話文:
這是關於太陽病的第一條記載。患者會發熱,沒有汗,卻反常地不惡寒,這種病症稱為剛痓。
這是關於太陽病的第二條記載。患者會發熱,出汗,不惡寒,這種病症稱為柔痓。
太陽病同上。太陽為風邪所傷。風為陽熱。故發熱。風性疏洞。故汗出。不惡寒者。陽熱在經。而無陰氣在上在外故也。名柔痓者。以汗出而經氣之勁直。少遜於寒邪也。此條全是太陽傷風。略並陽明之候。而曰柔痓者。當合後條沉遲之脈而言。蓋痓與傷風之外症頗同。惟沉遲與浮緩之脈為辨耳。此風邪陽熱之痓。亦痓之正病也。
三條,太陽病。發熱。脈沉而細者。名曰痓。為難治。
太陽病。發熱。見上條。不言有汗無汗者。兼上二條之風寒而言。言太陽見發熱之表症。其脈多浮者。以陰陽之氣兩出。而與邪摶故也。若見表症。而脈又沉。是里陰短少。不出而附其陽。而經絡獨得乾熱之應。故痓。然治經表乾熱之邪。非發表不能散其勢。若沉而更見細。
白話文:
太陽病與先前所述相同,都是因風邪侵襲所致。風屬陽熱,所以會發熱;風性疏散,所以會出汗。不惡寒者,是因為陽熱停留在經脈,而無陰氣在表層,所以不畏寒。稱為「柔痓」是因為出汗後,經氣雖強直,但稍遜於寒邪。這一條講述的都是太陽傷風,略微兼及陽明之候,而稱之為「柔痓」,應當與後條的沉遲脈合起來看。因為「痓」與傷風的外症頗為相似,只是以沉遲與浮緩的脈象來區分。這屬於風邪陽熱的「痓」,也是「痓」的正病。
三條: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曰「痓」,難以治療。
太陽病,發熱,如上條所述,不言有汗無汗者,是兼上兩條的風寒而論,說明太陽病發熱的表症。其脈多浮者,是因為陰陽之氣皆外露,而與邪氣糾纏在一起。若見表症,而脈又沉,這是裡陰氣不足,不能外露,而附著在陽氣上,經絡獨得乾熱之氣,所以稱之為「痓」。然而,治療經絡表層的乾熱邪氣,必須發表才能散其勢。若沉脈再見細脈,則更難治。
細為無陽之診。發表以去邪熱。剛柔之陽痓或解。而厥逆瀉利之陰痓將復作矣。故曰難治。陰痓、即俗所謂慢驚風者。是。詳見後注。並有方治擬補。此亦痓之正病也。
四條,太陽病。發汗太多。因致痓。
此及下文三條。俱非痓病。因誤治以傷陰。遂亦成痓者也。發汗太多。不特火熨等治。令其大汗。凡表藥過劑。及發汗後更發汗者皆是。汗雖陽液。而經隧絡脈。實賴以為和軟。因致痓者。木出津而勁。土去水而板之象。
五條,夫風病下之則痓。復發汗。必拘急。
風家不特原燥。且疏泄而多自汗。其液已傷。下之。則津液更傷。亦上條因致痓之義也。復發汗。當承風病言。非下後成痓。而復發汗也。蓋謂風家津液已傷。下之固痓。不下而復汗之。亦必拘急。拘急者。痓之漸也。
白話文:
風病患者不僅原本就容易乾燥,而且由於疏泄過度,常常自汗。他們的津液已經受損,如果再服用瀉藥,就會更加損傷津液。這也是上面提到的導致痓症的原因。再次發汗,指的是風病患者的病症,並非指服用瀉藥後出現痓症,然後再發汗。意思是說風病患者津液已經受損,服用瀉藥必然導致痓症,如果不服用瀉藥而再次發汗,也會出現拘急的症狀。拘急是痓症逐漸發展的表現。
六條,瘡家雖身疼痛。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痓。
瘡家素多膿血。膿血者。津液之所化也。夫身疼痛者。為邪在經絡。法當發表。然其津液素傷於膿血。若再令汗出。則其經血益枯。亦上文因致痓之義也。
七條,病者身熱足寒。頸項強急。惡寒。時頭熱。面赤。目赤。獨頭動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痓病也。若發其汗者。寒濕相得。其表益虛。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已。其脈如蛇。暴腹脹大者。為欲解。脈如故。反伏弦者。痓。
此症須先詳太陽隧道。則絲絲入扣。否則極力強解。終屬隔靴搔癢。夫太陽者。從目內眥。上頭角。復下經牙車。上繞腦後。歷頸項。循背部之夾脊。而下走足外臁之後側者也。此條系太陽經血不足之人。寒濕濁邪。兩中於下。於是郁寒鬱濕而兩化為熱。化熱循太陽而上衝。
白話文:
六條
瘡家,雖然身體疼痛,但不可發汗。汗出則會引起痓。
瘡家本來就多膿血。膿血是津液所化成的。身體疼痛,是因為邪氣在經絡中,應該要發表。但他們的津液本來就因膿血而受損,如果再讓汗出,則經血更加枯竭,這也是上面所說會導致痓的原因。
七條
病人身體發熱,腳卻冰冷,頸項僵硬,怕冷,時常頭熱,面紅,眼睛紅,只有頭部不停搖晃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張,這就是痓病。如果發汗,寒濕相遇,表氣更加虛弱,則更怕冷。發汗之後,脈象如蛇,肚子突然脹大,這是想要解脫的徵兆;如果脈象還是如蛇,反而是伏弦,則是痓。
這種病症,必須先詳察太陽經的運行路線,才能絲絲入扣,否則強行解表,最終只是隔靴搔癢。太陽經從眼內眥(眼角)開始,上行至頭角,再下行經過牙車,上繞腦後,經過頸項,沿著背部夾脊而下,走到足外踝之後側。這條經絡血氣不足的人,寒濕濁邪會在兩腿之間集聚,於是寒氣濕氣鬱積化熱,熱氣循著太陽經向上衝。
太陽之經血不足以御之。故見種種乾熱之症。而痓也。身熱足寒者。本寒標熱之應。玩下文寒濕相得。則言寒而濕在其中。故曰寒濕之濁邪。兩中於下也。頸項、頭、面、目、與牙車、下至背部、俱太陽之所經。故頸項強急。頭熱。面目時赤。獨頭動搖。牙關卒噤。並背反張者。
俱經血不足。而乾熱逼之之應。故知為痓也。惡寒為太陽之本症。時頭熱時字。與口之卒噤相應。蓋化熱之邪。終不若風熱之盛實。故但時熱、時赤、時動搖、卒噤、卒反張也。以鄙見擬其方。或當主桂枝倍芍藥湯。外加花粉朮附為合。蓋桂枝本湯以解標熱。加花粉以滋其經血之干。
白話文:
太陽經脈血氣不足,無法抵禦外邪,所以出現各種乾燥發熱的症狀,這就是痓病。身體發熱,腳部卻寒冷,這是寒邪深入而表現出熱象的徵兆。下文提到寒濕相互交感,說明寒邪與濕邪共同存在,所以稱之為寒濕濁邪,兩者聚集在下半身。頸項、頭部、面部、眼睛、牙齒、一直到背部,都是太陽經脈所經過的路徑,所以會出現頸項僵硬、頭部發熱、面部時而發紅、頭部搖晃、牙關緊閉、背部反弓等症狀。
這些都是由於經血不足,受到乾熱之邪侵襲所致,因此可以判定為痓病。怕冷是太陽經脈的本症,而頭部時而發熱,與牙關突然緊閉相呼應,說明是熱邪化燥所致。但這種熱邪不像風熱那樣盛實,所以只是時而發熱、時而發紅、時而搖晃、突然緊閉、突然反弓。根據我的經驗,可以考慮使用桂枝倍芍藥湯,再加上花粉、蒼朮、附子,共同服用。桂枝湯本用來解表熱,加花粉可以滋養經血不足,補充其虧損。
朮附以逐其本寒本濕。倍芍藥者。使之直走足脛以上散也。若以為太陽表熱。不顧寒濕之本病。但發其汗。則寒濕之本氣。以汗空而相得於表。表陽之虛氣。以汗疏而益虛於上。寒濕與虛陽。相薄於在上在表。故惡寒益甚也。此發汗而病不服之變動如此。其脈如蛇。謂伏而堅直之脈。
已如如有外出之勢。暴腹脹長。是寒濕之邪。入腑為即愈。其愈於自下利乎。夫痓之為病。如盛夏之時。陽熱酷於上。逼陰氣於下。而不得上升之象。若陽光少薄。則地氣自騰矣。發汗以散其在上在表之熱。則下之陰液。有上滋之勢。故脈起如陰蛇之外出。腹脹如嵐霧之上浮。
白話文:
術附用來去除體內本來的寒氣和溼氣。芍藥用量加倍,是爲了讓藥效直達足脛以上,並散佈開來。如果認爲是太陽表面的熱症,不顧及寒溼的根本病症,只用發汗來治療,那麼寒溼的本氣就會隨着汗液排出而更加表露。表面的陽氣因爲發汗而更加虛弱,寒溼和虛陽就會在上層、表層交匯。因此,惡寒的症狀會更加嚴重。這就是發汗後病情不減反增的原因。這種脈象如同蛇一般,指的是沉伏而堅直的脈象。
如果已經有向外排出的跡象,肚子突然膨脹變長,說明寒溼之邪已經侵入腑臟,即將痊癒。而痊癒的方式是通過下瀉。寒症發作時,就像盛夏之時,陽熱酷烈在上,逼迫陰氣在下,無法上升。如果陽光微弱,地氣就會自然上升。發汗用來散去上層、表層的熱氣,那麼下層的陰液就會有向上滋養的趨勢。因此脈象會像陰蛇一樣從體內向外伸展,腹部膨脹像嵐霧一樣向上浮動。
殆陰陽交泰之漸乎。人氣與天地之道相同。其欲解也宜矣。此發汗而病狀之變動又如此。脈如故。即下文之伏脈也。猶言脈伏如故。而反加弦之謂。夫弦為緊滑之合脈。緊為寒。滑為濕。寒濕伏於下。則陽熱之不解於上可知。故曰痓者。言痓病之已成也。此發汗而病不理之變動又如此。
全條總言寒濕病之常變。亦痓之正病也。
八條,痓病有炙瘡。難治。
炙瘡之人。先受外火。次傷膿血。液愈熱愈干。故難治也。
九條,脈經曰。痓病。其脈伏堅。直上下行。
伏者。潛伏在下。堅者。凝斂之象。上下。指尺寸而言。直上下行。謂潛伏凝斂。單從傍骨而直行尺寸。並無浮起之意。蓋痓之為病。雖在經絡之陽熱。而其所以為病。卻在陰不與陽俱。而自沉伏也。若陰起而應陽。則入風寒暑濕之正例。而非痓矣。大概痓病象盛夏。責在外無陰也。
白話文:
這或許是陰陽交合逐漸趨於平衡的徵兆。人體的氣息與天地之道相同,它想要消散是合理的。因此發汗後,病狀的變化也像這樣。脈象如舊,也就是下文提到的伏脈,也就是說脈象仍然潛伏如舊,反而變得更加弦急。弦脈指的是緊滑合在一起的脈象,緊代表寒,滑代表濕。寒濕沉伏在下,則陽熱不能解於上,就可以得知。所以說「痓」,是指痓病已經形成。因此發汗後,病症沒有好轉,變化也像這樣。
整段文字主要是說明寒濕病的常見變化,也是痓病的本質。
痓病會出現炙瘡,很難治療。
患有炙瘡的人,先是被外火灼傷,接著傷到膿血,體液越來越熱,也越來越乾,所以難以治療。
經書上說,痓病的脈象沉伏而堅硬,直上直下。
沉伏指的是潛藏在下方,堅硬指的是凝結收斂的樣子。上下指的是寸口脈,直上直下指的是潛伏凝結,單從骨旁直行寸口,沒有浮起的跡象。因為痓病雖然在經絡的陽熱,但它發病的原因卻是陰氣不與陽氣相合,而自己沉伏下去。如果陰氣起來與陽氣相應,那就屬於風寒暑濕的正常情況,就不是痓病了。總的來說,痓病的病症就像盛夏,責怪外邊沒有陰氣一樣。
痓脈象隆冬。責在裡無陽也。其天地之不交。火水之未濟耶。若陽中有陰。則陽隨陰精而下降。陰中有陽。則陰隨陽氣而上升。左右者。陰陽之道路。故痓病之死。多死於左肝右肺之不能升降也。此總言痓病之脈。蓋就痓之正病。及因致痓之兼症。而兩言之也。
十條,太陽病。其症備。身體強。𠘧𠘧然。脈反沉遲。此為痓。栝蔞桂枝主之。栝蔞桂枝湯方
栝蔞根(二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白話文:
痓脈象徵著隆冬的寒涼,病根在於內無陽氣,天地之氣不交融,火水之氣未濟,就像陽中有陰,陽氣隨陰精下降,陰中有陽,陰氣隨陽氣上升,左右運行才是陰陽正常之道。因此,痓病死亡,大多是因為左肝右肺的升降失調。這段話總體描述了痓病的脈象,既論述了痓病本身,也涉及了因致痓病的兼症。
太陽病,症狀齊備,身體強壯,卻感覺寒冷,脈象反而沉遲,這就是痓病,可以用栝蔞桂枝湯治療。
栝蔞桂枝湯的藥方如下:栝蔞根二兩,桂枝三兩,芍藥三兩,甘草二兩,生薑三兩,大棗十二枚。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取微汗。汗不出。食頃。啜熱粥發。
太陽病。其症備者。如頭項強痛而惡風發熱之謂。非指上文之痓症備也。身體強三句。始入痓病。身體指後髮際。及夾脊而言。𠘧𠘧。驚禽伸頸之象。傷寒之陽明病。亦以此為狀。但陽明之經脈在前。人迎以下邪盛。故頸項支於前而𠘧𠘧然。太陽之經脈在後。風池以下邪盛。
故頸項強於後而𠘧𠘧然也。見如此太陽症。脈若見浮。則脈症相對。而為太陽中風正病。乃反見沉遲。沉為在裡。遲為無陽。里無陽氣。則不能領津液以上滋。而此太陽諸症。為乾熱可知。故曰為痓。主栝蔞桂枝湯者。以桂枝本湯。能解營分之熱邪。使不至熱枯陽液。一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病,症狀齊備者,指的是頭項強痛、怕風發熱,不是指上面所說的痓病。所謂身體強,指的是病初起,身體後髮際和夾脊部位強硬,像驚鳥伸頸一樣。傷寒之陽明病也表現出這種症狀,但陽明經脈在前,人迎穴以下邪氣盛,所以頸項僵硬向前,而像驚鳥伸頸。太陽經脈在後,風池穴以下邪氣盛,所以頸項僵硬向後,而像驚鳥伸頸。
第三段
故頸項強於後而𠘧𠘧然也。見如此太陽症。脈若見浮。則脈症相對。而為太陽中風正病。乃反見沉遲。沉為在裡。遲為無陽。裏無陽氣。則不能領津液以上滋。而此太陽諸症。為乾熱可知。故曰為痓。主栝蔞桂枝湯者。以桂枝本湯。能解營分之熱邪。使不至熱枯陽液。一也。
所以頸項僵硬向後而像驚鳥伸頸。如果遇到這種太陽病,脈象浮起,則脈象與病症相符,這就是太陽中風的正病。如果脈象沉遲,沉表示邪氣在裡,遲表示陽氣不足。裡邊沒有陽氣,就不能引導津液向上滋潤。而這種太陽病的症狀,是乾熱的,所以稱為痓病。以栝蔞桂枝湯為主治的,是因為桂枝湯能解營分之熱邪,避免陽液因熱而枯竭。
且太陽之陽熱。從汗渙散。使在下之陰津吸起。二也。栝蔞蔓生。性走經絡。而氣清滋潤。且根善上行。是從里陰而引其精汁於太陽之經脈者也。以之治有汗之柔痓。宜矣。
十一條,太陽病。無汗。而小便反少。氣上衝胸。口噤不能語。欲作剛痓。變病主之。
葛根湯方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(二兩去皮),芍藥(二兩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七味、㕮咀、以水一斗。先煮麻黃、葛根減二升。去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渣。溫服一升。覆取微似汗。不須啜粥。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白話文:
太陽的陽氣是熱的,通過汗液散發出去,使下方的陰津被吸起來,這是第二個道理。栝蔞(瓜蔞)是藤蔓植物,性喜走經絡,氣味清香滋潤,而且它的根善於向上生長,可以從內部的陰經中引導精華液到太陽經脈。用它來治療出汗的風寒病,很合適。
第二段
十一條,太陽病,無汗,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能語,欲作剛痓,變病主之。
太陽病,患者不出汗,小便反而減少,氣往上衝擊胸口,嘴巴緊閉不能說話,想要發作寒邪病,就要用變證來治療。
第三段
葛根湯方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(二兩去皮),芍藥(二兩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七味、㕮咀、以水一斗。先煮麻黃、葛根減二升。去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渣。溫服一升。覆取微似汗。不須啜粥。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。
葛根湯方
葛根四兩、麻黃三兩(去節)、桂枝二兩(去皮)、芍藥二兩、甘草二兩(炙)、生薑三兩、大棗十二枚。
以上七味藥材,切碎,用一斗水先煮麻黃、葛根,煮到減二升,去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三升,去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服用後蓋好被子,微微發汗即可,不用喝粥。其他飲食起居以及禁忌事項,跟桂枝湯一樣。
說明
- 這個藥方是針對太陽病無汗症,氣上衝胸,口噤不能語等症狀的。
- 葛根具有解肌發表、生津止渴的作用,麻黃具有發汗解表、宣肺平喘的作用,桂枝具有溫經通脈、散寒止痛的作用,芍藥具有養血柔肝、緩中止痛的作用,甘草具有調和諸藥、解毒緩急的作用,生薑具有解表散寒、化痰止嘔的作用,大棗具有補中益氣、養血安神的作用。
- 此藥方以葛根、麻黃、桂枝為主,可以解肌發表,散寒解表,溫經通脈,達到治療太陽病無汗症的效果。
- 服用此藥方後,患者應注意保暖,飲食清淡,避免勞累,注意休息。
注
- 中醫古代文字中,數字單位可能與現代不同,需要根據上下文理解。
- 藥材的劑量和用法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,不可自行服用。
太陽病。同上條。無汗者。寒邪傷營而凝閉其衛氣也。小便反少者。正照痓病而言。蓋謂傷寒化熱之痓病。熱邪盛於表分。逼陰氣於下。理宜小便清利。而今反少也。氣上衝胸者。人之毛竅。隨呼吸而喑為開闢。今毛竅為寒邪所閉。氣機塞於旁引。但爭胸分出入之路故也。口噤者。
太陽經道。循牙車。寒邪能令筋惕。故口噤而不得語也。以上俱太陽傷寒之症。而曰欲作剛痓。必其脈不浮緊。而見沉伏。或且緊直可知矣。但以全症而論。似當主麻黃以發表。加茯苓以利小便。加半夏以降逆氣矣。即合沉伏之痓脈而論。宜於麻黃湯中。加升陰之品。如膠、麥、歸、地。
白話文:
太陽病:無汗、小便反少、氣上衝胸、口噤
太陽病,與前條相同。
**無汗者:**寒邪傷及營氣,導致衛氣凝閉不通。
**小便反少者:**這是針對痓病而言,指的是傷寒化熱的痓病。熱邪盛於表分,逼迫陰氣下降,理應小便清利,但現在卻反常地減少。
**氣上衝胸者:**人體毛竅隨著呼吸而開合,現在毛竅被寒邪阻閉,氣機堵塞在旁,只能爭著從胸部出入,所以氣上衝胸。
**口噤者:**太陽經絡循行經過牙齒,寒邪能使筋脈拘急,因此口部緊閉無法說話。
以上都是太陽傷寒的症狀。
**欲作剛痓者:**必定脈象不浮不緊,而是沉伏,或者緊而直,才能確定。
**但以全症而論,**似乎應該用麻黃發表,加茯苓利小便,加半夏降逆氣。
**即使根據沉伏的痓脈論治,**也應該在麻黃湯中加入升陰的藥物,例如膠、麥、歸、地。
重以升麻等類矣。況痓之為病。原系化熱之邪在經。而津液不供之症。葛根輕浮滲泄。最為燥家所忌。乃竟主葛根湯而無所顧忌者。神哉仲景。幾令人不可思議矣。不知當日。一眼看定小便反少。氣上衝胸二症。隨便用此。借水行舟。因糧殺賊之妙而已。蓋痓之所以為病。所慮者。
天地不交。水火未濟耳。今小便反少。氣上衝胸。其里陰之機。尚在向表。主葛根湯以發汗。則泄其上者。下氣必從。疏其表者。里陰自動。將津液之氣可升。而沉伏之脈自起矣。且攻邪之法。自有層次。寒傷營分。為太陽之第二層。二門之象也。則太陽衛氣。為第一層之大門。
白話文:
用升麻之類的藥材治療這種病症,是合乎道理的。因為痓病的病因,是熱邪入侵經絡,導致津液不足。而葛根性輕浮,容易滲泄,最為燥熱體質的人忌用。然而張仲景卻毫不猶豫地用葛根湯治療,實在令人驚嘆。他一眼就看出患者小便反少、氣上衝胸的症狀,隨手用葛根湯,就像借水行舟、因糧殺賊一樣巧妙。
痓病之所以發病,最擔心的就是天地不交、水火不濟。現在患者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說明陰氣尚未完全向外發散,還有一部分在內。用葛根湯發汗,可以泄去表面的熱邪,讓下氣自然下降。疏通表邪,也能讓內部的陰氣自然上升,將津液之氣升起,沉伏的脈象也會恢復正常。
而且攻邪的方法,也有層次之分。寒邪傷及營氣,屬於太陽病的第二層,也就是二門之象。而太陽衛氣,則是第一層的大門。
陽明分肉。為第三層之堂陛。與其就第二層。即賊以驅賊。不如從三層堂陛之間。振臂一呼。而賊易去耳。此不用麻黃湯而用葛根湯之深意也。至於直任葛根而不畏其疏泄者。以其無汗。並小便反少二症故也。無汗而小便少。胃中必有積飲。借積飲以為汗。既不虞其損傷津液。
且內飲去而表熱解。故曰借水行舟。因糧殺賊之妙也。詳傷寒論太陽與陽明合病條下。參看自悉。
十二條,痓為病。胸滿、口噤。臥不著席。腳攣急。必齘齒。可與大承氣湯。
此太陽病痓。從胸中移熱於胃腑而熱實。凡太陽之表症俱罷者也。胃腑熱實。故與大承氣以下之。表症俱罷。故不曰太陽病。而但曰痓為病耳。胸滿者。胃實而實氣上浮之應。口噤者。胃系絡唇口並齒中。實氣上浮。則胃系急。故口噤也。臥不著席者。反側不寧之貌。胃實而神氣不能歸伏土中也。
白話文:
陽明經負責掌管人體的肌肉組織,就好比是第三層的宮殿階梯。如果直接針對第二層(指太陽經)驅趕寒邪,就等於是用賊來驅逐賊,不如直接從第三層的宮殿階梯之間振臂呼喊,寒邪就會輕易退去。這就是不用麻黃湯而用葛根湯的深意。
至於為什麼可以放心使用葛根湯而不擔心它會過度泄散體內津液,是因為患者沒有出汗,小便反而減少,這兩種症狀說明胃中一定有積聚的寒飲。葛根湯可以利用這些寒飲來發汗,不必擔心會損傷體內津液。
而且寒飲去除後,表面的熱症也會消退,這就是所謂的“借水行舟,因糧殺賊”的妙法。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太陽與陽明合病的條文,自己仔細閱讀就能理解。
如果出現了痓的症狀,患者會感到胸悶、口緊閉、無法平躺、腳部僵硬,而且一定會磨牙。這種情況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這是太陽病發展為痓,寒邪從胸中轉移到胃腑,導致胃中熱盛的表現。凡是太陽經表症都消退的患者,都屬於這種情況。由於胃腑熱實,所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表症已經消退,所以不叫太陽病,而直接稱之為痓病。胸悶是因為胃實,實氣上浮所致。口緊閉是因為胃經連接嘴脣、口腔和牙齒,實氣上浮,導致胃經急縮,所以口緊閉。無法平躺是因為患者翻來覆去睡不安穩,這是胃實導致神氣不能歸於下焦的表現。
下焦足脛之氣。嘗休養於大腸之空處。胃實而大腸亦實。腸實、則腳下之氣血不容轉舒。故攣急也。齘齒者。即口噤之義。與大承以下之。則熱實去。而上下通和矣。或問曰。此條之症。子何以知其不屬傳經。而為胸中移熱。且云太陽表症俱罷者也。答曰。若系太陽傳經。則陽明必有經絡表病。
何得單見胃腑內實。故曰此胸中移熱也。若有頭痛、發熱、惡寒等表症。必不徑情攻下。致犯下早結胸之戒。故曰太陽表症俱罷者也。附錄仲景具菩薩之慈。泄神仙之秘。著此痓病方論。以垂萬世。後人不知為金科玉律之文。置之覆瓿。及遇此症。妄立驚風名色。除一切香燥藥外。
白話文:
下焦足脛的氣,經常休養於大腸空虛的地方。如果胃實,大腸也會實。腸實,腳下的氣血就無法流通舒展,所以就會攣急。齘齒的意思就是口緊閉,和「大承」穴以下的穴位一起治疗,就可以讓熱實消除,上下通暢和諧。有人問:這條症狀,你怎麼知道它不屬於傳經,而是胸中移熱,而且說太陽表症都已經消失了?我回答說:如果屬於太陽傳經,那麼陽明經脈一定會有表病。
怎麼會單獨出現胃腑內實呢?所以說這是胸中移熱。如果有頭痛、發熱、惡寒等表症,就不能直接攻下,以免犯下早結胸的禁忌。所以說太陽表症都已經消失了。仲景醫術高超,猶如菩薩慈悲,洩露了神仙的秘方,著寫了這本痓病方論,傳承給後世。後人卻不知道這是金科玉律,把它束之高閣,遇到這種症狀,就胡亂取名為驚風,除了所有香燥藥之外,其他的藥都用上了。
惟是蜈蚣、全蠍之大毒。硃砂、金箔之重墜。巴豆、牽牛之猛悍。麝臍、冰片之犀利而已。訛以傳訛。殺人無算。嗚呼、痓病一燈。千年塵土。誰復知有淨瓶甘露。玉液還丹也。夫痓之為病。小兒十居其九。產婦十居其一者。以小兒純陽之體。津液未充。產婦亡血之餘。津液未復。
一遇風寒等邪。犯其太陽。則化熱傷經。筋脈因乾熱而短縮。反弓抽掣。所自來也。其猶能勝此香燥。並一切大毒等藥乎。余嘗按仲景痓病方法。以治俗名急驚、慢驚之症。無不應劑而起。揭明篇後。蓋欲同志者共遵之。則所活無窮矣。但剛柔二痓。即今人所謂急驚者。皆陽痓也。
白話文:
蜈蚣、全蠍的毒性很大,硃砂、金箔的重量很重,巴豆、牽牛的藥性很猛烈,麝臍、冰片的藥效很犀利,這些藥物如果錯誤地使用,就會傳染錯誤的用法,造成無數人死亡。可嘆的是,痓病就像一盞微弱的燈光,千年之後就化為塵土,又有誰知道還有淨瓶甘露、玉液還丹呢?痓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十個小孩中有九個會得,十個產婦中也有一個會得。這是因為小孩陽氣旺盛,體內的津液不足,產婦生產後失血,津液尚未恢復。
一旦遇到風寒等邪氣,侵犯太陽經絡,就會化熱傷經,筋脈因乾熱而收縮,造成反弓抽搐。這些藥物真的能勝過香燥,以及各種劇毒藥物嗎?我曾經參考仲景治療痓病的方法,用來治療俗稱急驚、慢驚的疾病,都有效。我將這些內容寫在篇章的最後,希望同道中人共同遵循,這樣就能救活無數人。所謂的剛柔二痓,也就是現在人所說的急驚,都是陽痓。
其病脈症治。已詳本篇。另有陰痓一症。即俗所謂慢驚者。本篇不具論條方藥。或以散見於傷寒論故耶。今不揣鄙陋。竊傷寒之旨。擬論五條。移方四道。皆屢試屢驗。高明者萬勿以僭妄而漠視之也。
痓病、寒熱往來。寒則瀉利厥逆。熱則嘔咳煩驚者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。無太陽症。乳食如故。但嘔吐。面色微黃。或瀉青綠者。將作陰痓也。
小兒素靈慧。忽目遲而神機阻滯者。痓。
病人身不熱。時反弓。或抽掣而厥。卒口噤。不得出聲者。當歸四逆湯主之。驚者加龍骨、牡蠣。乳食急不到口者。膻中乾熱而煩悸故也。當歸四逆合黃連阿膠湯主之。(以上方。俱見傷寒論。)
白話文:
關於此病的脈象、症狀和治療方法,已在本文中詳細說明。另外還有一種陰痓病,就是俗稱的慢驚。本文沒有列出相關的論述和藥方,可能是因為這些內容散見於《傷寒論》中。我雖然才疏學淺,但希望能借鑑《傷寒論》的精髓,擬定五條論述,並附上四個方劑,這些方劑都經過反覆驗證,效果良好。希望各位高明人士不要因為我的學識淺薄而輕視我的論述。
陰痓病的症狀是寒熱交替,寒時則瀉痢、厥逆,熱時則嘔咳、煩躁不安。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。如果病人沒有太陽病的症狀,乳食如常,只是嘔吐,面色微黃,或瀉出青綠色的糞便,就可能要變成陰痓病。
小兒原本聰慧,突然眼睛遲鈍,神志遲滯,就是陰痓。
病人身體不發熱,卻反覆抽搐,或者抽搐痙攣而厥倒,突然口噤,不能發聲,用當歸四逆湯治療。如果病人伴有驚恐不安,則加龍骨、牡蠣。如果乳食吃不到嘴裡,是因為膻中部位乾熱而心悸煩躁,用當歸四逆湯合黃連阿膠湯治療。以上方劑都可以在《傷寒論》中找到。
痓病。小便色白。厥不止者。死。
十三條,太陽病。關節疼痛而煩。脈沉而細者。此名濕痹。濕痹之候。小便不利。大便反快。但當利其小便。
太陽病。詳已見。二經交通之處為關。兩骨相續之處為節。關節者。人之坎澤也。故濕氣多入於此。濕氣入關節。則氣血滯而不利。故疼痛。煩者。郁濕化熱之應也。沉為在裡。細為陽虛。人身惟陽氣充足。則濕不能傷。今在裡之陽虛。則關節煩疼。明系濕邪滯其氣血。而太陽之頭痛發熱等症。
又明系濕邪化熱。上衝經表之候。故知為濕痹也。痹者卑也。濕著關節。有不能舉動之義。故曰濕痹。里陽既虛。則不能分布水氣。故小便不利。關節之濕氣。內淫腸胃。故大便反快也。利其小便。則濕去而關節疼痛等症自止矣。
白話文:
【病症】:四肢抽搐,小便顏色偏白,如果寒厥持續不退,預示著病情危重,可能導致死亡。
【治療】:在《黃帝內經》的第十三篇中提到,太陽病的情況下,如果出現關節疼痛且伴有煩躁的情緒,脈象沈細,這稱為「濕痹」。濕痹的表現特徵是小便不通暢,但大便卻比較順暢。針對這種情況,應該注重調理小便。
對於太陽病,詳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已在其他篇章中有所介紹。二經之間的交匯點稱為「關」,骨骼相接的部位稱為「節」。關節,可以比喻為身體的「湖泊」。因此,濕氣容易進入這裡。濕氣侵入關節後,會導致血液流通受阻,引起疼痛。煩躁則是濕氣轉化為熱的反應。脈象沈表示病情在內部,細則表明體內陽氣不足。只有體內陽氣充盈,濕氣纔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。現在體內陽氣不足,導致關節疼痛且煩躁,顯然這是濕邪阻塞了體內的氣血。
同時,這也表明濕邪轉化為熱,向上沖擊皮膚和經絡的現象,所以可以確定為「濕痹」。「痹」字的意思是「低下」,濕氣附著在關節上,使人活動不便,所以稱為「濕痹」。如果體內的陽氣已經衰弱,就不能有效散佈水分,導致小便不通暢。關節的濕氣進入腸胃,使得大便反而變得順暢。通過疏通小便,可以讓濕氣消散,關節疼痛等症狀自然會得到緩解。
十四條,濕家之為病。一身盡疼。發熱。身色如熏黃也。
凡言家者。俱指夙病。如酒家、風家、亡血家之類。上條是初病濕。此係濕久而成家者。故曰濕家也。濕流關節。故初病則關節煩疼。濕久化熱。而熱充經表。故一身盡疼而發熱也。黃為土色。身色如熏黃者。濕熱傷脾。在上之汗孔不疏。在下之小便不利。故蒸其濕土之色於外也。
十五條,濕家。其人但頭汗出。背強。欲得被覆。向火。若下之早。則噦。或胸滿。小便不利。舌上如苔者。以丹田有熱。胸上有寒。渴欲得水而不能飲。則口燥煩也。
濕家。已見頭汗出者。濕熱上衝。而蒸其氣血於上之義。背強者。濕持經表而不得汗也。欲覆被且欲向火者。太陽被傷之本症也。濕傢俱陽氣不足。故不能以汗送濕。若更以寒藥下之。則元陽更虛。而真呼於中道自伏。故噦。胸為陽氣之署。陽氣以寒下而虛餒。則下陰上乘陽位。
白話文:
十四條,濕家所致的疾病。全身疼痛,發熱,面色像熏黃一樣。
凡是說「家」的,都是指長期的病症,例如酒家、風家、亡血家等等。上一條是初患濕氣,這一條指的是濕氣長期積聚而形成的疾病,所以稱為濕家。濕氣流注關節,因此初期會感到關節疼痛難忍。濕氣久積化熱,熱氣充盈經絡表面,所以全身疼痛發熱。黃色是土的顏色,面色像熏黃一樣,是濕熱傷脾,上半身的汗孔不暢通,下半身的小便也不利,所以蒸發出濕土的顏色。
十五條,濕家。患者只出頭汗,背部僵硬,想要蓋被子,靠近火取暖。如果過早使用寒涼藥物瀉下,就會出現呃逆,或者胸悶,小便不利,舌苔像苔蘚一樣。這是因為丹田有熱,胸部有寒,口渴想要喝水卻喝不下,所以口乾舌燥。
濕家,已經出現頭汗的患者,是濕熱上衝,蒸發氣血到上半身的表現。背部僵硬,是因為濕氣停留在經絡表面,無法出汗。想要蓋被子且靠近火取暖,是太陽經受損傷的典型症狀。濕家都陽氣不足,所以無法用汗液來排濕。如果再用寒涼藥物瀉下,就會導致元陽更虛,真氣在中途自行伏藏,所以會出現呃逆。胸部是陽氣的住所,陽氣因寒涼藥物而虛弱,就會使下陰之氣上乘陽位,造成胸悶。
故胸滿也。小便不利者。氣機奪於後陰之下故也。舌苔、當指白苔而滑者。丹田以濕化之熱在下。胸中以攻藥之寒在上。下熱、故渴欲得水而口煩燥。上寒、故不能飲也。此條言濕家誤下之小逆如此。條中下早早字。疑是衍文。以濕家前後禁下故也。
十六條,濕家下之。額上汗出。微喘。小便利者死。若下利不止者亦死。
濕家化熱上衝。症見頭汗微喘者常也。但在下之之後。則逆矣。蓋下之則里空。而在上之陽液陽氣。理當下陷。今陽液反上而額上汗出。陽氣反上而微喘。故逆也。小便利。亦濕家去濕之一路。特見於誤下而額汗微喘之後。則逆甚矣。蓋下後則液奪於後陰。小便之不當利者。
白話文:
因此,胸部滿脹,小便不順暢,是因為氣機被奪走,下降到後陰之下。舌苔呈現白色而滑潤,是因為丹田的濕氣化熱在下,胸中的藥物寒氣在上。下焦熱,所以口渴想喝水,而且口乾舌燥。上焦寒,所以無法飲水。這段文字描述的是濕家誤下導致的小逆情況。其中「早早」二字疑似是多餘的文字,可能是因為濕家前後禁止下瀉的緣故。
濕家下瀉之後,額頭出汗,輕微喘不過氣,小便通暢,就會死亡。如果下瀉不止,也會死亡。
濕家化熱上衝,症狀表現為頭部出汗,輕微喘不過氣,這是常見的情況。但是,在瀉下之後,就成了逆轉。因為瀉下會導致腸胃空虛,而上焦的陽液陽氣本應該下降,現在卻反而上升,因此額頭出汗。陽氣也反向上升,導致輕微喘不過氣,所以是逆轉。小便通暢也是濕家祛濕的一種方法,只是在誤下之後,出現額頭出汗和輕微喘不過氣的情況,則逆轉的情況就更加嚴重。因為瀉下之後,體液被奪走,下降到後陰,導致小便不順暢。
一也。額汗微喘。氣機已經上浮。而不應下送。此小便之不當利者。二也。兼見、則上脫下絕之勢已成。而中無所蘊。故主死也。下利不止。當承微喘以上等句。蓋謂下後而前症具。縱小便不利。若大便下利不止者。亦死。言與小便利者。同為下絕也。此條言濕家誤下之大逆、又如此。
十七條,風濕相搏。一身盡疼痛。法當汗出而解。值天陰雨不止。醫云。此可發汗。汗之病不愈者。何也。蓋發其汗。汗大出者。但風氣去。濕氣在。是故不愈也。若治風濕者。發其汗。但微微似欲汗出者。風濕俱去也。
風濕。即後文第八條。所謂汗出當風者是也。蓋津液已離經絡。化而為汗。即如天地氤氳之氣。已化成雨之象。雨著地而為水。與汗伏皮而為濕。同一義也。汗出當風。汗之將出未出者。即便伏住。加之汗出而毛竅已開。風邪襲其玄府。則風與不出之汗相搏矣。不必中風而復中濕之謂也。
白話文:
一、如果出現額頭微微出汗、呼吸急促,表示氣機已經上浮,而無法向下輸送,這說明小便排泄不順暢。二、如果同時出現這些症狀,就表示氣機上脫下絕的狀態已經形成,而身體的中間部位已經沒有能量儲存,因此預示著死亡。腹瀉不止,應該參照微喘以上的症狀來判斷。意思是說,如果腹瀉之後,之前出現的症狀仍然存在,即使小便不順暢,但如果大便腹瀉不止,也會死亡。這說明腹瀉不止和小便不順暢一樣,都屬於氣機下絕的表現。這一條說明瞭濕邪導致的腹瀉,是錯誤治療方式導致的嚴重後果。
十七條,風邪和濕邪相互搏擊,全身都疼痛。一般情況下,應該通過出汗來解除。但如果遇到陰雨綿綿的天氣,醫生說可以發汗。可是發汗後病情仍然沒有好轉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發汗導致大量出汗,只排除了風邪,濕邪仍然留在體內,所以病情不會好轉。如果治療風濕病,發汗要控制在微微出汗的程度,風濕邪氣才能同時去除。
風濕,就是後文第八條提到的汗出當風的情況。因為體內的津液已經離開經絡,轉化成汗液,就像天地間的陰陽之氣化成雨水一樣。雨水落在土地上變成水,汗液停留在皮膚上變成濕氣,道理是一樣的。汗出當風,是指汗液快要出來還沒出來的時候,就立刻被風吹住。再加上汗液出來後毛孔已經打開,風邪就會侵入身體的玄府,於是風邪和沒有排出的汗液相互搏擊,就會導致風濕相搏,不必是中風之後再中濕邪。
久傷取冷。亦能落汗。汗客為濕。濕生熱。熱生風。此雖濕風。亦可名為風濕。故八條並及之。後凡言風濕者俱仿此。無著處、而煩熱者曰疼。是為風因。有著處而沉滯者曰痛。是為濕因。若單濕化熱以生風。則疼痛亦有時而互見者。一身、指手足太陽之部而言。濕從當風而汗不出。
故其法仍宜出汗以解濕。並解其風也。陰雨不止。是天地濕勝之時。乘此而以汗去濕。是騰一內濕之空。而仍為外濕入之之地也。況汗大而不得其法乎。其不能盡解宜也。蓋風性輕浮。理或可以驟泄。濕性凝滯。勢必燥於熏蒸。此汗大而愈風不愈濕之道也。故治風濕者。乘晴明之日。
白話文:
長期受傷後接觸冰冷的東西,也可能導致出汗。汗液停滯在體內會形成濕氣,濕氣會生熱,熱氣會生風。這種濕氣和風氣結合,也可以稱為風濕。所以這八條都與風濕相關。以後凡是提到風濕,都按照這個道理理解。風濕病沒有固定位置,且伴隨發熱和煩躁的,稱為疼,這是風氣引起的;有固定位置且感覺沉重滯礙的,稱為痛,這是濕氣引起的。如果單純是濕氣化熱而生風,那麼疼痛也會時而出現,時而消失。一身,指的是手足太陽經絡的部位。濕氣停留在體內,又遇到風寒,汗液無法排出。
因此治療風濕的方法,仍然需要出汗來去除濕氣,並解開風寒。陰雨連綿,是天地濕氣過盛的時候。利用這種天氣出汗祛濕,雖然能暫時排出體內的濕氣,但仍會導致外來的濕氣侵入。更何況如果出汗過多,且方法不當,就更難完全去除濕氣。因為風氣輕浮,可以迅速排出;而濕氣凝滯,必須用熏蒸的方式慢慢乾燥。這就是出汗可以緩解風寒,卻不能去除濕氣的原因。所以治療風濕,要選擇晴朗的日子。
已應天地之燥化。又微微似汗。則得熏蒸之法。而濕自去。濕去而風亦與之俱去者。濕本而風標故也。意者主桂枝加朮湯乎。抑即八條之麻杏薏甘。或九條之防耆加桂湯耶。
十八條,濕家。病身疼。發熱。面黃而喘。頭痛。鼻塞而煩。其脈大。自能飲食。腹中和。無病。病在頭中寒濕。故鼻塞。納藥鼻中。則愈。
此條當是裹濕枕濕。而濕中於頭之症。故無事於發汗。及利小便。但納藥鼻中。使濕從嚏涕而出也。身、指太陽之夾脊而言。身疼痛者。濕中於頭。濕性將下流。而太陽之經氣阻滯也。發熱者。濕雖在頭。然已阻滯其經氣。皮毛為經氣之合。郁濕化熱。故發熱也。面黃者。陽氣不充之應。
白話文:
已經符合天地乾燥的變化,又微微似有汗,那就需要用熏蒸的方法,讓濕氣自然消退。濕氣消退,風寒也會隨之而去,因為濕氣是根本,風寒只是表象。意思是說要使用桂枝加朮湯嗎?還是用八條的麻杏薏甘湯,或者九條的防己加桂湯呢?
十八條中,濕邪停留在身體,造成身體疼痛、發熱、面黃喘不過氣、頭痛、鼻塞煩躁,脈象洪大,還能正常飲食,腹部舒適,沒有其他症狀。病症出現在頭部寒濕,所以鼻塞。將藥物塞入鼻腔,就會痊癒。
這條應該是指頭部裹著濕枕頭,導致濕氣停留在頭部,因此不需要發汗或利尿,只需要將藥物塞入鼻腔,讓濕氣隨著噴嚏和鼻涕排出。身體,是指太陽經脈的夾脊部位,身體疼痛是因為濕邪停留在頭部,濕邪的特性是向下流動,導致太陽經脈的氣血阻滯。發熱是因為雖然濕邪在頭部,但是已經阻滯了經脈氣血,皮毛是經脈氣血的匯合處,濕氣鬱積化熱,所以發熱。面黃是陽氣不足的表現。
若面色紅而不黃。則陽氣力能蒸濕外解。而身疼發熱。便不得謂之濕因矣。喘者。濕滯太陽之皮毛。皮毛內合肺竅。而不能通暢也。頭痛者。太陽之經。上聚於頭。今為濕所把持而悶冒也。鼻塞者。濕滯氣機。即上文喘症之義。煩亦單指鼻而言。蓋謂鼻因塞而煩熱也。脈大者。
濕持其上。太陽之經氣。欲浮不得。而悶為旁鼓之象。自能飲食六句。謂濕在頭而腹中無病。若發汗及利小便。則徒傷中下二焦之氣。是反招頭上之濕。使之下流也。豈如納藥鼻中。因涕以去其濕。得高者越之之旨乎。不列方者。或失之耶。王氏謂宜瓜蒂散為細末。如大豆許。
白話文:
如果面色紅潤卻不帶黃色,說明陽氣有力能將濕氣蒸發排出體外,因此身體疼痛發熱就不能說是濕氣引起的。喘不過氣是因為濕氣阻滯了太陽經脈的皮毛,而皮毛與肺部相連,導致氣血流通不暢。頭痛是因為太陽經脈上行至頭部,被濕氣阻礙而導致悶脹。鼻塞是因為濕氣阻滯了氣機,與喘不過氣的原理相同。煩躁也單指鼻子而言,因為鼻塞而導致煩熱。脈象洪大,是因為濕氣阻礙太陽經脈,導致氣血上浮不暢,而呈現出悶脹鼓脹的現象。雖然能夠正常飲食,但濕氣停留在頭部,而腹部沒有疾病。如果使用發汗或利尿的方法,反而會傷及中下焦的陽氣,導致濕氣向下流動。不如將藥物塞入鼻中,通過流鼻涕的方式將濕氣排出,達到從高處越過的功效。沒有列出藥方,可能有所遺漏。王氏認為應該使用瓜蒂散研成細末,如大豆般大小。
縮入、則出黃水。夫瓜蒂入鼻以出黃水。未驗。且云忌吹。當令縮入。似與本文納字之旨有礙。附錄鼻淵一方。凡頭痛鼻塞。而稠黃濁涕不止者。用鵝不食草一味。干為細末。納鼻中少許。令嚏出穢物。數次則愈。雖非漢時古方。而鼻淵一症。頗似久濕在頭。而化為風熱之候。
用此甚神。故並記之。以資同志者之會悟云。
十九條,濕家。身煩疼。可與麻黃加朮湯。發其汗為宜。慎不可以火攻之。麻黃加朮湯方
麻黃(二兩去節),桂枝(二兩去皮),杏仁(七十個去皮尖),白朮(四兩),甘草(一兩炙)
白話文:
縮進去就會流出黃水。瓜蒂塞鼻也能流出黃水,但這尚未驗證,而且說忌吹,應該要讓它縮進去,似乎與本文「納」字的含義有衝突。附錄一個治療鼻淵的方子:凡是頭痛鼻塞,並且流出濃稠黃色鼻涕不止的,可以用鵝不食草一味,乾燥研磨成細末,塞入鼻中少許,令其打噴嚏排出污物,幾次便會痊癒。雖然這不是漢代的古方,但鼻淵這種病症,很像久濕停留在頭部,化為風熱的表現,用這個方子效果非常好,所以把它記錄下來,供有志之士參考學習。
十九條,濕邪導致身體煩躁疼痛的,可以用麻黃加朮湯發汗治療,要注意不能用火攻。麻黃加朮湯方:
麻黃(二兩去節),桂枝(二兩去皮),杏仁(七十個去皮尖),白朮(四兩),甘草(一兩炙)
上五味。以水九升。先煮麻黃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半。去渣。溫服八合。覆取微似汗。天地當五六月時。地氣上浮。階潮礎潤。不得天氣泄而為雨。則燥蒸鬱冒者。濕之象也。天地之燥蒸鬱冒解於雨。與人身之煩疼解於汗。其理同也。外火攻之。則經絡關節之濕。
因火逼而內入於臟腑矣。此灑物之濕聚於下。蒸物之氣浮於上之義也。主麻黃加朮湯者。濕氣能塞毛竅。故濕家每皆無汗。用麻黃者。所以疏衛表之雲翳也。桂枝善行營氣。得東方風木之正。所謂風以燥之也。五臟惟肺最惡濕。且其臟與皮毛相合。故皮毛受濕。肺管先為之不利。
白話文:
這個藥方是使用麻黃和朮藥來治療濕氣重的病症。濕氣會堵塞毛孔,造成身體不易出汗。麻黃可以疏通經絡,緩解溼氣對錶面的影響。桂枝可以促進氣血運行,配合麻黃一起改善濕氣導致的症狀。 因為肺最怕溼氣,而肺和皮膚毛髮相連,所以皮膚毛髮受溼也會影響肺的健康。 這段古文也講述了天地氣候和人體的關係,說明瞭溼氣是如何影響人體健康,以及如何用藥物來治療溼氣。
加杏仁者。所以通肺竅也。白朮性溫。與甘草同用。則善理脾胃土氣。土得甘溫。則蒸濕於上而為汗。此治外濕之正藥也。
二十條,病者。一身盡疼。發熱。日晡所劇者。名風濕。此病傷於汗出當風。或久傷取冷所致也。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。
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
麻黃(半兩去節湯泡),杏仁(十個去皮尖炒),薏苡仁(半兩),甘草(一兩炙)
上銼麻豆大。每服四錢匕。水一盞。煮八分。去滓。溫服。有微汗。避風。
白話文:
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的配方:
麻黃(半兩,去掉節,用湯泡軟),杏仁(十個,去皮尖,炒熟),薏苡仁(半兩),甘草(一兩,炙烤)。
以上藥材切成麻豆大小。每次服用四錢匕,用水一盞,煮至八分,去渣,溫服。服用後會有微微出汗,注意避風。
註解
- “肺竅”指的是肺部的氣機通道。
- “脾胃土氣”指的是脾胃的功能。
- “外濕”指的是外感濕邪,即由外界的濕氣侵入人體所致。
- “日晡”指的是下午時分。
- “汗出當風”指的是在出汗時受風寒。
- “久傷取冷”指的是長期受寒。
- “一盞”約為200毫升。
- “四錢匕”約為10克。
- “八分”約為八成。
病者。即濕病也。一身盡疼、發熱。詳已見。日晡為陽明經氣之旺時。有自振以推濕出表之勢。而濕邪不受其驅逐。遂相持於太陽陽明之界。故劇也。風濕三句。見本篇五條注。主麻杏薏甘湯者。甘草屬土。為內主脾胃。外主肌肉之藥。以之為君。蓋欲其由脾胃以達肌肉之意。
薏苡甘溫。善燥中土。且趁甘草浮緩之性。則能從下從里。而熏蒸其濕於在上在表也。杏仁通利肺竅。以引其機。為薏甘熏蒸之接應。麻黃髮越毛孔。以開滯郁之障。譬之驅賊。薏甘為內室之傳呼。杏仁為中途之援引。麻黃直開大門以放其去路耳。與前條麻黃加朮湯同意。特其制之大小略殊。
白話文:
患者的病症,就是濕病。全身疼痛、發熱,詳情已見前文。下午是陽明經氣最旺盛的時候,身體會自然振奮,想要將濕氣逼出體表。但濕邪不受驅逐,便與陽明經氣在太陽經和陽明經的交界處僵持,所以病症才會如此嚴重。
關於風濕三句,請參閱本篇第五條注釋。方子中用麻杏薏甘湯,其中甘草屬土,內主脾胃,外主肌肉。以甘草為君藥,是想藉由脾胃之力將藥力傳達到肌肉。
薏苡性甘溫,善於燥濕中土。它趁著甘草浮緩的藥性,就能從下往上,從里往外,將濕氣熏蒸出來。杏仁通利肺竅,引導藥力,與薏苡甘的熏蒸作用相呼應。麻黃可以發散毛孔,打開阻滯郁結的障礙。就好像驅趕盜賊一樣,薏苡甘是在內室傳呼,杏仁是在中途接應,麻黃則是直接打開大門讓盜賊出去。
這個方子與前一條方子麻黃加朮湯的用意相同,只是藥物配伍的輕重略有不同。
並少桂枝一層症候而已。上條曰濕家。則為病既久。非小劑可愈者。故大其制。此條曰病者。則其濕尚淺。故不必用大劑。以過傷其氣。且麻黃加泡。杏仁加炒。止用其輕清之氣。而已足矣。又本條較前條。多日晡而劇一症。日晡而劇。為肌肉當王時。而有自振之氣。則營分尚未受濕。
故不必用桂枝也。
二十一條,風濕。脈浮身重。汗出惡風者。防己黃耆湯主之。
防己黃耆湯方
防己(一兩),黃耆(一兩一分去蘆),白朮(七錢半),甘草(一兩)
白話文:
這條症狀跟上一條相比,只是少了桂枝的症候而已。上面一條說濕家,就是指疾病已經很久了,不是用小劑量就能治好的,所以用藥量要大。這一條說病人,就是指濕氣還淺,所以不用用大劑量,以免傷了氣。而且麻黃加泡,杏仁加炒,只是為了用它們的輕清之氣,就已經足夠了。另外,這一條相比上一條,多了個「日晡而劇」的症狀。日晡而劇,是肌肉當令的時候,而又有自振之氣,說明營分還沒受到濕氣影響,所以不用用桂枝。
第二十一條,風濕。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的,用防己黃耆湯主治。
防己黃耆湯方:
防己(一兩),黃耆(一兩一分去蘆),白朮(七錢半),甘草(一兩)
上銼麻豆大。每抄五錢匕。生薑四片。大棗一枚。水盞半。煎八分。去滓。溫服。良久再服。喘者。加麻黃半兩。胃中不和者。加芍藥三分。氣上衝者。加桂枝三分。下有陳寒者。加細辛三分。服後當如蟲行皮中。從腰下如冰。後坐被上。又以一被繞腰以下。溫令微汗。瘥。
此條。病則雙名風濕。症則頗似單風。湯意卻又全治單濕。仲景心細如髮。學者透得此關。則入木三分矣。蓋汗出當風。是汗鬱於風而成濕。如上條所云。故曰風濕。則風濕之病。濕為本而風為標矣。夫郁濕化熱。濕熱與虛陽相併於外。故脈見浮。虛陽外並。則陰無健主。而坤呈地象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用來治療風濕病,雖然症狀類似單純的風寒,但實際上是濕邪作祟。方子中加入麻豆、生薑、大棗等藥材,專門針對濕邪進行治療。
服藥後,病人會感到如蟲行皮中、腰部以下如冰,這表示藥物已經開始發揮作用,驅散了體內的濕邪。
這個方子顯示了仲景醫術的精妙,他能夠細緻入微地分析病因,並針對病因開出有效的藥方。學者若能深入理解此方,就能夠更精準地掌握中醫的精髓。
故身重。脈浮身重。系虛陽為濕熱熏蒸。故汗出。汗出。則毛竅疏洞。故惡風也。濕家必由汗解。汗出而濕自去者。常也。今脈浮、身重、惡寒如故。則知汗出。為虛陽自越。而濕邪自在也。濕邪自在。故主防術甘草以燥之。虛陽自越。故君黃耆以斂之耳。雙言風濕者。兼及其標也。
脈症頗似單風者。得標之病也。單治濕邪者。專責其本也。按四分為一兩。一分當是二錢半。方中黃耆一兩一分。為一兩二錢五分也。方後加減之三分。即正方白朮之七錢半。以銖數計之。一分得六銖。古人以二十四銖為一兩也。後仿此。五錢匕。謂以一錢之匕首。五抄其藥也。
白話文:
因此身體沉重,脈象浮而身體沉重,這是因為虛陽被濕熱薰蒸。所以會出汗,出汗後毛孔疏通,所以怕風。濕氣必須透過汗液排出,出汗後濕氣自然消失,這是常理。但現在脈象浮、身體沉重、怕冷如故,就知道出汗是因為虛陽外越,而濕邪依然存在。濕邪存在,所以需要用防風、甘草來燥濕;虛陽外越,所以需要用黃耆來收斂。兩者同時提及風濕,是因為兼顧了標本。
脈象症狀很像單純風邪,是治標的病症。單獨治療濕邪,是專責其根本。按照四分為一兩,一分相當於二錢半,方中黃耆一兩一分,就是一兩二錢五分。方後加減的三分,就是正方白朮的七錢半。用銖數計算,一分等於六銖,古人以二十四銖為一兩。後面的加減量也仿照此法。五錢匕,指的是用一錢的匕首,五次舀取藥物。
喘為濕邪傷肺。而肺竅不利之應。故加麻黃以發之。胃不和者。濕氣滯脾。能使胃中䐜脹。或雷鳴溏泄之類。芍藥酸斂。下行入臟。能引防術溫燥之性。下入脾中。使之溫中以燥土。故加之。氣上衝者。胸中陽氣虛餒。而下氣乘上之應。桂枝甘溫。能填胸分之陽。故加之。細辛辛溫而香細。
善達下焦氣分。寒能召濕。陳寒者必積濕。加此者。亦猶加芍藥之義也。如蟲行。言上身。如冰。言下身。坐被繞被。總以溫暖為熏蒸去濕之法耳。微汗瘥。當兼小便言。蓋腰上之濕解於汗。腰下之濕解於小便利。故也。
二十二條,傷寒八九日。風濕相搏。身體煩疼。不能自轉側。不嘔。不渴。脈浮虛而澀者。桂枝附子湯主之。若(傷寒論多其人二字)大便堅。小便自利者。去桂(傷寒論多枝字)加白朮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喘息是因為濕邪侵犯肺部,導致肺部氣機不暢。因此加入麻黃來發散濕氣。胃不和諧的人,濕氣停滯脾臟,會造成胃部脹滿,或者雷鳴腹瀉等症狀。芍藥性酸收斂,下行進入臟腑,可以引導防風、術等藥物的溫燥之性,下達脾臟,溫暖脾胃,乾燥脾土。所以加入芍藥。氣往上衝,是因為胸中陽氣虛弱,而下氣上逆。桂枝性甘溫,能夠填補胸部的陽氣。所以加入桂枝。細辛性辛溫,氣味芳香細微,善於到達下焦氣分。寒邪能夠招引濕氣,久寒必積濕。加入細辛,跟加入芍藥的道理是一樣的。
「如蟲行」形容上半身,「如冰」形容下半身,「坐被繞被」都是以溫暖的方式熏蒸去除濕氣的方法。微汗痊癒,要同時兼顧小便的情況。因為腰部以上的濕氣通過汗液排出,腰部以下的濕氣則通過小便排出。
傷寒病發八九天,風寒濕邪互相搏結,身體煩躁疼痛,不能翻身,不嘔吐,不口渴,脈象浮虛而澀,可以用桂枝附子湯治療。如果大便乾燥,小便自利,就應該去掉桂枝,加入白朮湯治療。
桂枝附子湯方
桂枝(四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劈),附子(三枚炮去皮切八片)
上五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(傷寒作水六升。煮二升。以後方諸藥減半之水數計之。則此方之三升一升。恐為錯誤。當從傷寒為是。)
白朮附子湯方
白朮(二兩),附子(一枚半炮去皮),甘草(一兩炙),生薑(一兩半切),大棗(六枚)
上五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一服覺身痹。半日許再服。三服都盡。其人如冒狀。勿怪。即是朮附並走皮中。逐水氣。未得除故耳。
白話文:
桂枝附子湯的藥方是:桂枝四兩去皮,甘草二兩炙,生薑三兩切,大棗十二枚劈,附子三枚炮去皮切八片,以水三升煮取一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白朮附子湯的藥方是:白朮二兩,附子一枚半炮去皮,甘草一兩炙,生薑一兩半切,大棗六枚,以水三升煮取一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如果服用白朮附子湯後感到身體麻痺,半日後再服用一次,服用完三次後,患者可能會出現冒汗的情況,不必驚慌,這是因為白朮和附子一同作用於皮膚,驅逐水氣,還沒完全消除病症。
此條頭一症。系風寒兼濕。第二症。系單寒兼濕。然俱在太陽經表。而不幹腑臟者也。身體指軀殼而言。煩疼為熱因。以風為陽熱。寒濕二邪。俱能化熱故也。陽主健用。濕主沉滯。陽虛而濕邪中之。沉滯而失其健用。故不能轉側也。不嘔者。內無寒也。不渴者。里無熱也。
蓋謂傷寒至八九日。已過六七日自愈之期。即宜見表邪入里之候。乃外不見解。里不見傳。加之脈浮為在表。浮而且虛。則虛從浮斷。是為表無陽氣。更兼澀脈。澀為濕診。明系表陽虛微。不能送邪出表。以致濕與風寒相搏。故日久不解。而亦不傳也。是則表陽虛微。為病之本。
風寒與濕。為病之標。故君附子至三枚者。一以溫陽。一以散寒。一以驅濕也。加於桂枝湯中者。桂枝行營衛之氣。風從汗解。而寒濕亦與之俱去矣。獨去芍藥者。以為在經表。不欲其酸斂也。下文三句。緊頂傷寒八九日六句。猶言前症具而脈既如此之人。若大便堅硬。又為寒燥津液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描述了兩種症狀,一種是風寒兼濕引起的症狀,另一種是單純寒氣加上濕氣引發的症狀。這兩種症狀都在太陽經表,並不會影響到五臟六腑。"身體指軀殼而言"指的是整個身體的不適感。"煩疼為熱因"指的是疼痛可能是由於風邪所導致的熱的原因。風邪是陽熱,寒濕兩種邪氣都能夠轉化為熱。陽氣主導著身體的活力,濕氣會使物質沈澱。當陽氣虛弱且受到濕邪的侵擾時,沈澱物會影響其活力,因此身體無法轉動。如果沒有嘔吐,則表示內部沒有寒氣。如果沒有口渴,則表示內部沒有熱氣。
這段文字提到了傷寒病經過8-9天後,已經超過了自癒的時間,應該開始出現病邪由表進入裡的現象。但外部看不出來,內部也看不出來。脈搏浮動表示病情仍在表層,浮動且虛弱,這表示表層缺乏陽氣,再加上脈搏澀滯,表示這是表層陽氣虛弱的徵兆,無法將邪氣排出表層。因此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交纏在一起,病情長期無法得到緩解,也沒有向內傳遞的跡象。這說明表層的陽氣虛弱是疾病的根本原因。
風、寒、濕是引發疾病的表象,因此使用附子(溫陽)、桂枝(散寒)和祛濕的藥物。這些藥物被加入桂枝湯中,桂枝能夠調節體內的氣血,風邪可以通過出汗來排除,同時寒氣和濕氣也會隨之消失。去掉芍藥的原因是在表層,不希望它收斂。下文的三句話緊接著前面提到的傷寒病8-9天的描述,意思是說如果出現了上述所有症狀,並且脈搏表現為這種情況的人,如果大便堅硬,那麼可能會是因為寒氣和乾燥導致津液流失。
如水凍冰之象。平脈所謂陰結者。是也。小便自利。為肺與小腸。氣微而不能提守之應。桂枝行津泄氣。故去之。白朮苦溫。能滋脾胃肌肉之陽液。以消客濕。故加之。冒者。軀殼浮虛散大之貌。詳傷寒注。減諸藥於前方之半者。前方注意在汗。猶之以風雨解潮濕。利於疏爽。
故大其制。此方注意在濕。猶之以旭日解寒濕。義取熏蒸。故半其制耳。
二十三條,風濕相搏。骨節煩疼。掣痛不得屈伸。近之則痛劇。汗出短氣。小便不利。惡風。不欲去衣。或身微腫者。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甘草附子湯方,甘草(二兩炙),附子(二枚泡去皮),白朮(二兩),桂枝(四兩去皮)
白話文:
就像水結冰的樣子,脈象平緩,這是陰氣凝結的表現。小便自利,是因為肺和小腸氣虛,無法提攝津液。桂枝能通津泄氣,所以去掉了。白朮苦溫,能滋補脾胃肌肉的陽氣,消散外來的濕氣,所以加了它。冒,指身體浮腫虛胖的樣子,詳細的解釋請參考傷寒論注。
減少藥量至前方的一半,是因為前方著重在發汗,就像用風雨來解除潮濕,有利於通暢。此方則著重在除濕,就像用旭日來化解寒濕,以蒸燻的方式來治療,所以減少了一半的藥量。
第23條
風寒濕氣交雜在一起,導致骨節疼痛,牽扯著痛,無法彎曲伸展,靠近疼痛處就更加劇烈,汗出氣短,小便不利,怕風,不願意脫衣服,或者身體輕微浮腫,可以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。
甘草附子湯配方
甘草(二兩,炙)、附子(二枚,泡去皮)、白朮(二兩)、桂枝(四兩,去皮)
註釋
- 前方指前面提到的其他方劑。
- 炙:指用火烤炙,以去除藥物中的濕氣。
- 泡:指將附子浸泡在水裡,去除毒性。
現代醫學角度
甘草附子湯屬於溫陽利水、散寒止痛的方劑,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引起的關節疼痛、水腫等症狀。甘草和白朮能健脾益氣,附子溫陽補氣,桂枝疏散風寒。需要注意的是,此方含有附子,有毒性,需遵醫囑使用。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初服得微汗。則(一本有解能食汗出五字)復煩者。服五合。恐一升多者。宜服六七合為妙。
此條當重看風字。症則以汗出惡風為主。蓋以風為本。而濕為標者也。故方意君桂枝者。一則取其行營衛之汗以解風。隨便令其領朮附以解濕也。濕流關節而能化熱。風又為陽熱之邪。兩熱相持於骨節。故煩疼也。風火之性。以動而張。故掣痛。風濕鼓滿於骨節之上下。故不得屈伸。
並不可近也。風邪疏衛表。故汗出。濕邪滯肺竅。故短氣。小便不利者。風濕以熱相得。而氣機浮壅也。惡風者。汗出表疏。畏風所襲也。表疏惡風。故不欲去衣。微腫者。風濕阻其經氣之應。此因風為重。故於甘草朮附。溫脾燥濕之外。不得不尊桂枝以解其風濕耳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要特別注意“風”這個字。症狀主要是出汗怕風,這是因為以風為根本,濕氣只是表象。所以方子用桂枝為主藥,一來是利用桂枝走營衛、發汗來解風,二來用附子、朮來解濕。濕氣流注關節會化成熱,而風又是陽熱邪氣,兩種熱邪在骨節之間互相對峙,所以患者會感到煩躁疼痛。風火性質是動而向外擴散,所以會感到抽痛。風濕在關節上下鼓脹,所以關節不能屈伸。
病症表現
並不可近也。風邪疏衛表,故汗出。濕邪滯肺竅,故短氣。小便不利者。風濕以熱相得,而氣機浮壅也。惡風者,汗出表疏,畏風所襲也。表疏惡風,故不欲去衣。微腫者,風濕阻其經氣之應。此因風為重,故於甘草朮附,溫脾燥濕之外,不得不尊桂枝以解其風濕耳。
患者身體不能接近冷風,這是因為風邪疏散衛氣表層,所以會出汗。濕邪阻滯肺竅,所以會氣短。小便不利是因為風濕與熱氣相合,導致氣機浮腫。怕風是因為汗出導致表層疏鬆,害怕風邪入侵。表層疏鬆怕風,所以患者不想脫衣服。輕微腫脹是因為風濕阻礙了經氣的運行。由於風邪是主要的致病因素,所以除了甘草、朮附溫脾燥濕之外,還必須用桂枝來解風濕。
二十四條,太陽中暍者。發熱惡寒。身重而疼痛。其脈弦細芤遲。小便已。洒洒然毛聳。手足逆冷。小有勞。身即熱。口開。前板齒燥。若發其汗。則惡寒甚。加溫針。則發熱甚。數下之。則淋甚。
暍即下條所云中熱是也。人身之陽氣。托根於命門。分光於臟腑。各從其本經。而熏蒸於在上在外。乃於皮腠之間。與太陽之氣。匯成一片。而包裹於軀殼之表。是為衛氣。衛氣周密。不特以陽拒陰。寒邪不能入。即熱邪亦不能入者。裡氣充。而外氣不敢犯故也。此條是臟腑之陽虛。
而衛氣衰薄。故暍邪得以熱傷其表氣也。熱傷其表氣。故發熱。衛氣衰薄而受傷。故惡寒也。陽主輕清。陽虛而且見傷。故身重。疼痛者。熱邪逼其經氣。而不得上浮外鼓之應。夫太陽之脈宜浮。夏月之脈宜洪。今見弦細芤遲。弦細為減。減者瘦削之義。是陽氣之不能充其脈體也。
白話文:
"二十四條",論述了太陽中暍的情況。症狀包括發熱、畏寒、身體沈重和疼痛。脈象表現為弦細芤遲,表示脈搏較弱。小便後,會感到寒冷,全身毛髮直立,四肢冰冷。稍微勞累後,身體就會發熱,口開,前額和牙齒乾燥。如果發汗,畏寒的情況會加重;使用溫針療法,發熱的情況會更加嚴重;多次下藥,會導致尿頻。
中暍就是下面條目所說的中熱。人身的陽氣,根植於命門,分佈於五臟六腑,各自遵循其本經,燻蒸於體表,在皮膚腠理之間,與太陽之氣匯合,形成保護層,覆蓋在身體表面。這就是衛氣,衛氣周密,不僅能抵抗陰邪,寒邪無法進入,熱邪也不能進入,因為內部氣血充足,外部氣血不敢侵犯。這條條目指的是五臟六腑的陽氣不足,以及衛氣衰弱,使得中暍邪氣得以傷及表皮氣血。表皮氣血被傷害,因此出現發熱;衛氣衰弱且受損,導致畏寒。陽氣主輕清,當陽氣虛弱且受到傷害時,會出現身體沈重、疼痛的現象。這是因為熱邪逼迫經絡氣血,使其無法上升或向外擴散。太陽脈應浮動,夏季脈象應洪大,現在脈象表現為弦細芤遲,弦細表示脈搏減弱,減弱代表瘦削,表明陽氣不足以充實脈搏。
遲為在臟。是臟陽氣微。故不能健應於脈至也。芤者。無陰之診。陽生於陰。明系陰精短少。而暍熱之邪充之。故以芤見。陽氣因之而弱。故以弦細與遲同見也。太陽外主皮毛。內通小便。小便已。則膀胱氣空。而皮毛之氣。爭赴空處。故洒洒然毛聳也。手足、為陽氣之充。
陽虛且病。故不能貫於四末。而逆冷也。勞則神浮。神者火也。火浮。故身熱。口開者。虛陽為暍邪所逼。有下陷而不能收攝其唇口之象。板齒為督脈之所入處。督脈兩界於太陽。而與之為合。太陽傷暍。故督脈熱於所入而燥也。發汗。則陽益虛。故惡寒甚。溫針。則外火與暍邪相襯。
白話文:
脈搏遲緩,是因為臟腑陽氣虛弱,無法順利應對脈象的運行。芤脈是一種沒有陰氣的脈象,陽氣源於陰氣,芤脈表明陰精不足,而燥熱之邪氣充斥體內,因此出現芤脈。陽氣因之虛弱,所以脈象細小而遲緩同時出現。
太陽經絡外主皮毛,內通膀胱。小便排泄完畢,膀胱之氣虛空,而皮毛之氣會爭先恐後地流向空虛的地方,所以皮膚會呈現出毛髮聳立的現象。手足屬於陽氣充盈之處,陽氣虛弱且有病,所以無法貫通四肢末端,因此感到寒冷。勞累則神氣浮躁,神氣即火,火氣浮動,所以身體發熱。
口開是因為虛陽被燥邪逼迫,有下陷之象,無法收攝嘴唇和口腔。板齒是督脈進入人體的部位,督脈與太陽經絡相鄰並相互配合,太陽經絡受燥邪侵襲,所以督脈在進入人體的部位感到燥熱。出汗會導致陽氣更加虛弱,所以更加怕冷。溫針療法會讓外來的火氣和燥邪相互碰撞。
故熱甚。數下之。則氣機奪於後陰。而膀胱之治化不能傳送。且暍邪因虛下沉。故淋甚者也。本經不列方。以鄙意擬之。炙甘草湯滋陰以實其芤。合四逆湯扶陽以益其弦細與遲之脈。陰陽充暢。暍邪或解於自汗乎。
二十五條,太陽中熱者。暍是也。汗出惡寒。身熱而渴也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白虎加人參湯方,石膏(一斤碎),知母(二兩),甘草(二兩),人參(三兩),粳米(六合)
白話文:
因此,熱氣過盛,多次瀉下,就會導致氣機被奪走,流入後陰,膀胱的運化功能無法正常傳送,而且熱邪趁虛而下沉,所以才會出現淋症加重的情況。本經沒有列舉方劑,依我個人的看法,可以使用炙甘草湯滋陰,以補益虛弱的脈象,再加入四逆湯扶陽,以改善弦細遲的脈象。陰陽調和暢通,熱邪可能就會隨著自汗排出。
太陽經熱證,就是中暑。表現為汗出惡寒,身體發熱並且口渴。白虎加人參湯主治這種症狀。
白虎加人參湯的組成:石膏一斤(碎),知母二兩,甘草二兩,人參三兩,粳米六合。
上五味。以水一斗。煮米熟。湯成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大熱在內。故蒸其液出而為汗。又逼其陰出而惡寒也。身熱者。暍熱外蒸皮腠之應。渴者。暍熱內鑠陰津之應。此係太陽陰精短少。而大熱傷其津液之症。故主白虎。以救大熱。白虎加參。以救大熱所傷之津液耳。湯意見傷寒本湯下。
二十六條,太陽中暍。身熱。疼重。而脈微弱。此以夏月傷冷水。水行皮中所致也。一物瓜蒂湯主之。
一物瓜蒂湯方,瓜蒂(二十個銼)
以水一升。煮五合。去滓。頓服。
白話文:
取五味藥材,用一斗水煮米至熟,煮成湯後,去除米渣,溫熱服用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
因為內熱過盛,所以蒸發出汗液,也逼出體內的陰氣,因此會感到惡寒。身體發熱是因為外熱蒸灼皮毛所致,口渴是因為內熱損傷陰津所致。這屬於太陽經的陰精不足,因大熱傷及津液而引起的病症,因此用白虎湯來救治大熱。白虎加參湯則是為了救治大熱損傷的津液。這個湯方見於《傷寒論》中。
太陽經中暑,身體發熱、疼痛沉重,脈象微弱。這是因為夏季時飲用冰冷的水,寒氣入侵皮膚所致。可以用瓜蒂湯治療。
瓜蒂湯的藥方是:瓜蒂二十個,銼成碎末。用一升水煮至五合,去除渣滓,一次喝完。
此亦陽虛、而暍熱傷氣之症也。身熱。為太陽中暍之本症。疼重。即下文水行皮中之候。蓋疼為熱因。重為濕因。濕熱相搏。故疼重也。微弱為陽虛之診。若陽氣充足。暍邪不能相犯。即或犯之。便於渴飲涼水中。送為汗解矣。豈有身熱疼重之症乎。今以脈微弱審之。則知身熱疼重。
始以陽虛而受暍熱於前。復以陽虛而不能運涼水於後之應。故直斷之曰。夏月傷冷水。水行皮中所致也。主瓜蒂湯者。瓜蒂苦寒。苦則能令胃系急而不下。寒則能拒暍熱之邪內侵。且此藥善湧。湧則開提陽氣。能使微弱之脈自振。將水氣運為自汗。而身熱疼重。俱可盡解。是去暍行水之權。
只用一湧以提其陽氣、而已足矣。其言一物者。不欲以余藥牽制其性耳。
白話文:
這也是陽氣虛弱,又因酷熱傷氣的症狀。身體發熱,是太陽中暑的本症。疼痛沉重,就是下文所說的寒水停滯於皮膚中的徵兆。因為疼痛是熱邪所致,沉重是濕邪所致,濕熱互相交戰,所以疼痛沉重。脈象微弱是陽氣虛弱的診斷。如果陽氣充足,暑邪就無法侵犯,即使侵犯,也會在喝涼水後,透過汗液排出。怎麼可能會有身體發熱、疼痛沉重的症狀呢?現在以脈象微弱來判斷,就知道身體發熱、疼痛沉重,是陽虛而受暑熱於前,又因陽虛而不能運送涼水於後所導致的。所以直接斷定:夏季傷了冷水,寒水停滯於皮膚中所造成的。主用瓜蒂湯的原因是,瓜蒂苦寒,苦能使胃氣收斂不向下墜,寒能抵抗暑熱之邪入侵。而且這藥善於引發嘔吐,嘔吐能提升陽氣,使微弱的脈象自行振作,將寒水氣運出變成汗液,身體發熱、疼痛沉重,都能完全解除。這就是去除暑邪、行水的良方。
只要用一次嘔吐來提振陽氣就足夠了。說一種藥物,是不想用其他藥物來牽制它的藥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