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(2)

1.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

衣服飲食之冷熱。五味之於形體。雖各有所喜。亦各有所惡。偏好、則偏衰者。理也。並能慎之。則病由安得入其腠理乎。語氣已完。後二句。又就腠理而自釋其義耳。皮肉之窈冥虛空為腠。五臟之元真。各自開門。由其本經而出於皮肉之窈冥虛空。又三焦之陽。亦各從上中下。

而氤氳於此。故曰通會之處。夫氣之所注。血即隨之。故為血氣之所注也。理者。皮膚之紋。與肉輪並其絲綹相應者。自然皆從本臟腑之形質化出。故曰。皮膚、臟腑之紋理也。

問曰。上工治未病。何也。師曰。夫治未病者。見肝之病。知肝傳脾。當先實脾。四季脾王不受邪。即勿補之。中工不曉相傳。見肝之病。不解實脾。惟治肝也。夫肝之病。補用酸。助用焦苦。益用甘味之藥調之。酸入肝。焦苦入心。甘入脾。脾能傷腎。腎氣微弱。則水不行。

水不行。則心火氣盛。則傷肺。肺被傷。則金氣不行。金氣不行。則肝氣盛。則肝自愈。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。肝虛則用此法。實則不在用之。經曰。虛虛實實。補不足。損有餘。是其義也。餘臟仿此。(舊本屬第一條、今交互移於此。)

承上文言內外因。及不內外因之病由。凡後文二十四篇之證。俱宜如此治未病之法也。言一肝。而其餘臟腑之補法可類推矣。故曰餘臟仿此。言一補肝。而其餘臟腑之瀉法。又可反悟矣。故曰補不足。損有餘。上工治未病。上古醫經之文。仲景特借為問答以發論耳。見肝之病者。

如經所云平旦慧。下晡甚。夜半靜。又目𥉂𥉂無所見。耳無所聞。善恐。如人將捕之之類。是肝氣已虛。勢必挾其虛木之氣。以凌脾土。將來脾必受病。法當實脾。以治脾之未病也。土寄王於四時之季月。人之臟氣。與天時相應。逢季月。則脾氣王而足以自持。故不用此例。

中下之工不知。故知之者為上工也。答語已完。此下十九句。又就實脾而自申其奧耳。肝實、如兩脅下痛引少腹。或滿。善怒。及驚。氣逆。則頭痛員員。耳聾等類。肝虛二句。與四季脾王三句同意。上文言王月即不可補。此言肝實。斷不宜補。否則、違虛虛實實之經旨。而非補不足、損有餘之義矣。

按素問五味之於五臟。順之者為瀉。逆之者為補。仲景以酸補肝。以苦助心。以甘益脾。是以順之者為補。而與經旨相背矣。不知內經以逆為補。補其臟中之神志。仲景以順為補。補其臟中之氣血也。即以木論。木性之所喜者。陽和雨露耳。投其所喜。則氣暢津榮。然而花葉外蕃。

則精華之內蘊者鮮矣。又木之所畏者。陰寒霜雪耳。克以所畏。則枝柯雖暫為凋謝。而根株之神自全。此大聖大賢之妙用。學者分別遵行可也。

問曰。病有氣色見於面部。願聞其說。師曰。鼻頭色青。腹中痛。苦冷者死。鼻頭色微黑者。有水氣。色黃者。胸上有寒。色白者。亡血也。設微赤非時者死。其目正圓者痓不治。又色青為痛。色黑為勞。色赤為風。色黃者便難。色鮮明者。有留飲。

白話文:

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

飲食冷暖,五味對身體的影響,雖各有喜好,也各有厭惡。偏好某種,則相對應的臟腑就會衰弱,這是自然規律。如果能謹慎飲食,疾病又怎能入侵肌膚呢? 後文再次闡述肌膚的結構與臟腑的聯繫。肌膚的疏鬆空隙處,是五臟元氣經由經絡由內而外通達之處,三焦的陽氣也從上中下在此交匯融合。所以說,這是氣血交匯之處。氣血運行到哪裡,血就會隨之而至。皮膚的紋理與肌肉組織的紋路相應,都是臟腑形質的外在表現。

有人問:上等的醫生治的是未發之病,這是為什麼呢?老師回答:治療未發之病,例如見到肝臟有病,就知道肝病會傳給脾臟,應該先補益脾臟。四季脾氣旺盛時,就不需要補益它。中等水平的醫生不懂得臟腑之間的傳變關係,見到肝病,不明白要先補益脾臟,只治療肝臟本身。治療肝病,會用酸味藥物來補益,用苦味藥物來輔助,用甘味藥物來調和。酸味入肝,苦味入心,甘味入脾。脾臟如果受損,會傷及腎臟;腎氣虛弱,則水液運行不暢;水液運行不暢,則心火旺盛,會傷及肺臟;肺臟受損,則金氣運行不暢;金氣運行不暢,則肝氣更盛,最終肝臟得以自愈。這就是治療肝病而補益脾臟的奧妙所在。肝臟虛弱才用此法,肝臟實證則不用。經書上說: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其他臟腑的治療也以此類推。

承接上文關於內外因素以及非內外因素導致疾病的論述,後續二十四篇的病症,都應遵循這種治療未發之病的方法。以肝臟為例,其他臟腑的補益方法可以類推。 同理,以補益肝臟為例,其他臟腑的瀉法也可由此推演。所以說: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。「上工治未病」是古代醫學經典中的說法,仲景借用問答的方式來闡述這個道理。

例如經書上所說的肝病,清晨病情較輕,下午病情加重,半夜病情平靜;眼睛昏花,看不清東西;耳朵聽不見聲音;容易恐懼,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樣,這些都是肝氣虛弱的表現,必然會影響脾土。將來脾臟一定會生病,所以應該先補益脾臟,治療脾臟未發之病。脾臟的氣盛旺於四季之末,人體臟腑之氣與天時相應,逢到脾氣旺盛的季節月份,脾氣就能夠自持,所以不需要這樣做。

中下等的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懂得這個道理的才是上等的醫生。

肝臟實證,例如兩脅下疼痛牽引到小腹,或者腹部脹滿,容易發怒,容易驚恐,氣逆,則頭痛,耳朵聽不見聲音等等,這些都是肝實的症狀。肝虛的論述以及四季脾王不受邪的論述是相符的,脾旺之月不需補益,肝實也不宜補益,否則違反了「虛虛實實」的經旨,與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的原則相悖。

《素問》中說,五味對應五臟,順應其性則瀉,逆其性則補。仲景用酸味補肝,用苦味助心,用甘味益脾,這是順應其性而補,與經旨相悖。內經所說的逆則補,是補益臟腑中的精神;仲景所說的順則補,是補益臟腑中的氣血。以木論之,木性喜陽和雨露,投其所好,則氣血暢通,津液滋潤,但是花葉茂盛,內在精華則減少。木性畏懼陰寒霜雪,利用其所畏,則枝幹雖暫時枯萎,但根株的生命力卻保存下來。這是聖賢的妙用,學習者應該分別遵行。

有人問:疾病的氣色會表現在面部,請講解一下。老師回答:鼻頭青色,腹部疼痛,覺得寒冷,則會死亡;鼻頭顏色微黑,則有水腫;鼻頭顏色發黃,則胸部有寒邪;鼻頭顏色發白,則失血;鼻頭顏色微紅而無故,則會死亡;眼睛圓睜,則痓疾難治;青色則疼痛,黑色則勞累,紅色則風邪,黃色則便溏,顏色鮮明則有留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