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(1)

1.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

師曰。瘧脈自弦。弦數者多熱。弦遲者多寒。弦小緊者。下之差。弦遲者。可溫之。弦緊者。可發汗針炙也。浮大者。可吐之。弦數者。風發也。以飲食消息止之。

李氏舊注曰。瘧者。虐也。寒熱暴侵。有虐政之象。故名瘧。或曰。瘧、謔也。寒去熱休。與平人無殊。其病有如戲謔之狀故也。考之內經。皆由風寒暑濕之邪。客於太陽背部。及督脈諸穴中。而發為此病者也。其症先寒後熱者居多。蓋因陽氣逐邪。而內並於陰。則陽分外虛。

而陰內盛。陽虛陰盛。其寒慄也宜矣。至於陽窘而極。則怒將奮發。此剝極必復之道。且以衛外虛而吸之。則陽氣引陰。而復並於外。陰虛陽實。陽實故熱。陰虛故渴也。陽者。正氣也。正起則邪伏。故熱反而瘧漸解矣。此先寒後熱。及熱而後解之理也。瘧邪嘗格陽而順陰。

白話文:

師曰。瘧脈自弦。弦數者多熱。弦遲者多寒。弦小緊者。下之差。弦遲者。可溫之。弦緊者。可發汗針炙也。浮大者。可吐之。弦緊者。風發也。以飲食消息止之。

師傅說:瘧疾的脈象是弦脈。弦脈跳動得快,多半是熱症;跳動得慢,多半是寒症。弦脈細小緊實的,需要瀉下藥物;弦脈跳動得慢的,可以溫補;弦脈跳動得快的,可以發汗、針灸。脈象浮大,可以催吐。弦脈跳動得快的,可能是風邪入侵,可以用飲食調養來緩解症狀。

李氏舊注曰。瘧者。虐也。寒熱暴侵。有虐政之象。故名瘧。或曰。瘧、謔也。寒去熱休。與平人無殊。其病有如戲謔之狀故也。考之內經。皆由風寒暑濕之邪。客於太陽背部。及督脈諸穴中。而發為此病者也。其症先寒後熱者居多。蓋因陽氣逐邪。而內並於陰。則陽分外虛。

李氏舊註解說:瘧疾,就是虐待的意思。寒熱交替侵襲人體,如同暴政一樣,所以稱為瘧疾。也有人說,瘧疾就是戲謔的意思,寒氣退去之後,人體恢復正常,與平常人無異,好像在戲弄人一樣。根據《內經》記載,瘧疾都是由於風寒暑濕等邪氣,侵犯人體的太陽背部和督脈上的穴位,而引起的。瘧疾症狀多半是先寒後熱。這是因為陽氣驅逐邪氣,而同時也侵犯了陰氣,導致陽氣外虛。

而陰內盛。陽虛陰盛。其寒慄也宜矣。至於陽窘而極。則怒將奮發。此剝極必復之道。且以衛外虛而吸之。則陽氣引陰。而復並於外。陰虛陽實。陽實故熱。陰虛故渴也。陽者。正氣也。正起則邪伏。故熱反而瘧漸解矣。此先寒後熱。及熱而後解之理也。瘧邪嘗格陽而順陰。

陰氣則在內部積聚,陽虛陰盛,所以會出現發冷發抖的症狀。當陽氣受到壓制達到極限時,就會奮力反擊,這就是剝極必復的道理。由於人體外表的防禦能力虛弱,吸入邪氣後,陽氣會帶動陰氣,再次侵犯外體。陰虛陽實,陽氣旺盛所以發熱,陰氣虛弱所以口渴。陽氣就是正氣,正氣旺盛,邪氣就會潛伏,所以發熱之後,瘧疾就會逐漸減輕。這就是先寒後熱,再由熱轉涼的道理。瘧疾的邪氣,往往阻礙陽氣,順著陰氣蔓延。

人身陽氣。日則行為衛而在外。夜則伏於臟而在內。太陽背部。及督脈諸穴者。陽氣出入之所經也。陽與邪搏。邪勝則寒。陽勝則熱。熱則陽已過邪所據之地。而邪遂解。然氣機之流行有常度。而瘧邪之佔據無挪移。故明日至此則又作。而時刻不爽者。此也。若邪氣已離背部及督脈。

而其頭則內薄五臟。尾尚橫連募原。募原者。內為五臟通衛氣之沖。而外為背部督脈行陽之驛。夫諸臟屬陰而行遲。且道遠氣深。故其微陽。嘗以兩周。而始得從募原以與衛氣相值。是衛氣如天行之速。一日一周。臟氣如月與日之行遲。而以月會歲會之道也。然臟氣既出而與衛會。

白話文:

人體陽氣與瘧疾

人體的陽氣,白天時就像衛士一樣在體表活動,夜晚時則收斂藏於五臟六腑。太陽照射的背部,以及督脈上的諸個穴位,都是陽氣出入經行的通道。陽氣與邪氣交戰,邪氣佔據上風就會感到寒冷,陽氣佔上風就會感到發熱。發熱代表陽氣已經驅散了邪氣佔據的部位,邪氣也就消散了。

但是,人體氣機的運行有一定的規律,而瘧疾的邪氣卻會固定在某個部位。因此,第二天到了一定的時間,邪氣又會發作,時間非常準確,這就是瘧疾發作的規律。

如果邪氣已經離開背部和督脈,但是它還未完全消散,會向內侵犯五臟,同時又向外蔓延到募原穴。募原穴是五臟與衛氣交匯的要衝之地,同時也是背部督脈行陽氣的驛站。

五臟屬陰,運行緩慢,且道路遙遠,氣息深沉。因此,五臟的微弱陽氣需要經過兩周時間,才能從募原穴與衛氣相遇。衛氣像天體運行那樣快速,一天繞行一圈;而臟氣則像月亮與太陽的運行那樣緩慢,以月會、歲會的方式運行。

當臟氣走出五臟與衛氣相遇時,就形成了陽氣驅散邪氣的過程。

則邪亦隨之而與衛陽相搏矣。故間日又作。凡此皆瘧之大概也。陽氣削弱。其脈則弦。又少陽之主脈亦弦。病瘧之人。受邪而不能推出。陽氣既已削弱。況少陽系三陽之樞。為衛氣起伏升降之路。是衛與邪相角於少陽之部。而寒熱渴嘔之諸症見焉。故瘧脈自弦也。熱勢躁急。

故弦數之脈多熱。寒氣痿頓。故弦遲之脈多寒。二句是主。以下十一句。俱從此而抽出言之也。小即細脈。有斂束之象。緊。即弦脈之急者。言弦而細且急之脈。是斂束其飲食而至有急切之狀。如脾約裡急之義。此足陽明太陰。飲食積於中焦。悍氣不能充周則寒。精氣不能滋息則熱。

白話文:

當邪氣侵入體內,就會與人體的衛陽之氣相互搏鬥,因此病情會在隔天再次發作。以上這些都是瘧疾的典型表現。由於陽氣衰弱,脈象就會呈現弦脈,而少陽經的脈象也同樣會是弦脈。患有瘧疾的人,體內受邪氣侵襲,卻無法將邪氣排出,陽氣原本就已經衰弱,再加上少陽經是三陽經的樞紐,也是衛氣升降出入的通道,所以衛氣與邪氣在少陽經的部位交戰,因此出現寒熱、口渴、嘔吐等症狀,所以瘧疾的脈象才會呈現弦脈。熱勢急躁,所以弦數的脈象多為熱症;寒氣痿頓,所以弦遲的脈象多為寒症。以上兩句是主旨,以下十一句都是從中引申出來的。小,就是細脈,有收斂束縛的象徵。緊,就是弦脈中的急促者。指的是弦細而急的脈象,這是收斂束縛飲食,導致急切的表現,如同脾胃收縮,腹內絞痛的症狀。這是足陽明、太陰經的症狀,飲食停積於中焦,悍氣不足則寒,精氣不足則熱。

下之。則積滯去而精悍貫通。故瘥也。此承弦數多熱句來。猶云弦數而小緊之謂。蓋弦而不數。雖小緊不可下故也。弦為脈體不充。遲為動機不續。俱陽虛之應。陽虛。則氣機內並而寒。外並而熱。或但寒而無熱。如五條之症者。溫之而陽氣自滿。使有升降之沖和。而無起伏之偏弊。

故可愈。此足少陰及三焦之瘧。溫之而大氣一轉。其病乃散也。二句承弦遲多寒。本文自明。弦緊四句。凡兩段。又雙頂弦數弦遲而兼言之也。蓋謂弦數而緊者。緊為寒診。數為熱應。是本因感寒。而標則化熱。故寒熱迭見。而且先寒後熱者。從標本之性也。夫祛寒固宜發汗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主要討論了脈象與寒熱關係,以及治療方法。

當脈象表現為弦數而稍微緊時,說明身體有熱症。但如果脈象弦而不數,即使稍微緊,也不適合使用下瀉的方法,因為這可能是陽虛導致的。陽虛的人,氣機不足,容易導致寒熱交替出現,甚至只寒不熱。

針對這些情況,可以使用溫補陽氣的方法,使氣機升降和順,寒熱交替的症狀就能得到緩解。這對於足少陰經和三焦經的瘧疾尤其有效。

另外,當脈象表現為弦數而緊時,說明本因是感寒,而標證則是化熱。這種情況下,應當使用發汗的方法去除寒邪。

總而言之,這段文字強調了脈象的觀察和診斷,以及根據不同的脈象和症狀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。

祛寒之化熱者。尤宜發汗。故曰可發汗。如邪在太陽陽明之經。日久不傳。針之既奪其傳路。復瀉其餘邪。如傷寒三陽經之例。故並亦可針也。至若弦遲而緊者。緊為寒邪凝斂。遲為真陽衰息。弦又為衛氣削弱之診。是三陽部竭。而寒邪中之。不能依臟腑經絡之陽以化熱。即經所謂牝瘧寒瘧之類。

灸之者。以外火暖其真陽。如傷寒三陰經之例。故曰可灸也。但言灸而不言藥者。以上文有用溫之法。故僅言灸以互之耳。脈浮。為邪欲上湧。脈浮而大。為邪欲外泄。弦數而浮大。以吐能散氣。故可吐之以解其熱。弦遲而浮大。以吐能提氣。故可吐之以去其寒也。弦數為熱。

白話文:

驅散寒氣來化解熱症,特別適合發汗,所以說可以發汗。如果邪氣停留在太陽、陽明經脈,時間久了沒有傳遞,針灸可以阻斷其傳播,並且瀉去餘邪,就像傷寒三陽經的例子一樣,所以也可以針灸。至於脈象弦遲而緊的,緊是寒邪凝結收斂,遲是真陽衰弱,弦則代表衛氣衰弱,這表示三陽經氣虛竭,寒邪入侵,無法依賴臟腑經絡的陽氣來化解熱症,也就是經書中所說的牝瘧寒瘧之類。

用艾灸的方法,可以借助外火溫暖真陽,就像傷寒三陰經的例子一樣,所以說可以艾灸。只說艾灸而不提藥物,是因為上面提到了溫陽的方法,所以只提艾灸來互相補充而已。脈象浮,表示邪氣想要上湧;脈象浮而大,表示邪氣想要外泄;弦數而浮大,可以用吐法來散發氣機,所以可以用吐法來解熱;弦遲而浮大,可以用吐法來提振氣機,所以可以用吐法來驅寒。弦數代表熱症。

熱則風生。故不曰中風。而曰風發者。蓋指風從內熱而生之謂。風邪發乎肝膽。而其氣善逆。故寒熱交作而瘧矣。飲食消息。如積飲而為濕熱者。其消息必渴。可去其熱飲以止之。積食而為實熱者。其消息必能食而不大便。可去其實熱以止之也。

病瘧。以月一日發。當以十五日愈。設不瘥。當月盡解。如其不瘥。當云何。師曰。此結為癥瘕。名曰瘧母。急治之。宜鱉甲煎丸。

鱉甲煎丸方

鱉甲(一十分炙),柴胡(六分),人參(一分),半夏(一分),黃芩(三分),桂枝(三分),芍藥(五分),乾薑(三分),阿膠(三分炙),丹皮(五分去心),桃仁(二分),厚朴(三分),赤硝(十二分),葶藶(一分熬),瞿麥(二分),大黃(二分),烏扇(三分燒),蜣螂(六分熬),蜂窠(四分炙),紫葳(三分),鼠婦(三分熬),䗪蟲(五分熬),石韋(三分去毛)

白話文:

當身體過熱時,就會產生風。因此不稱之為中風,而稱之為風發,意思是風是由內熱而生。風邪發作於肝膽,其氣容易逆行,所以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瘧疾。飲食不節,比如積飲導致濕熱,就會口渴,可以用去熱飲來止渴。積食導致實熱,就會有食慾卻不排便的情況,可以用去實熱的方法來止渴。

如果瘧疾在每月第一天發作,應該在十五日痊癒。如果沒有痊癒,應該在月底自然消退。如果仍然沒有痊癒,該怎麼辦?老師說:這是形成了癥瘕,稱為瘧母,要趕快治療。應該服用鱉甲煎丸。

鱉甲煎丸的配方:鱉甲(一十分,炙),柴胡(六分),人參(一分),半夏(一分),黃芩(三分),桂枝(三分),芍藥(五分),乾薑(三分),阿膠(三分,炙),丹皮(五分,去心),桃仁(二分),厚朴(三分),赤硝(十二分),葶藶(一分,熬),瞿麥(二分),大黃(二分),烏扇(三分,燒),蜣螂(六分,熬),蜂窠(四分,炙),紫葳(三分),鼠婦(三分,熬),䗪蟲(五分,熬),石韋(三分,去毛)。

(鼠婦色如鶯背白足。俗呼為濕屎蟲。北地坑席下長有之。蓋亦走隙縫之陰類也。䗪蟲北方未見。浙江陰濕灰土中最多。大者徑寸。慄殼色。形如壁蝨而大。亦縫絡中之陰蟲類也。)

上二十三味。為末。取鍛灶下灰一斗。清酒一斛五斗。浸灰。俟酒盡一半。著鱉甲於中。煮令泛爛如膠漆。絞取汁。納諸藥。煎為丸。如梧桐子大。空心服七丸。日三服。(清酒一斛五斗。猶云以五斗斛一斛之謂。)

此謂瘧邪之在下焦血分者也。病瘧之人。假如以月之初一日發。月之初一。為逐漸生明之候。是其邪在陽分矣。至十五則將生魄而屬陰矣。陽分之病氣。滿而將移。則陰分之平氣。更而用事。此二十四氣中之一氣為病。氣盡則邪無所憑。而所承之治氣。又格而驅之。故當愈。

白話文:

鼠婦的顏色像鶯鳥的背部,腳是白色的,民間俗稱牠為濕屎蟲。北方地區的牀鋪底下經常長有牠們,因為牠們屬於喜歡陰暗潮濕縫隙的蟲類。䗪蟲在北方地區沒有見過,但在浙江的陰濕灰土中數量最多,大的可以達到一寸,顏色像慄殼,形狀像壁蝨,但比壁蝨大,也是一種喜歡縫隙陰暗處的蟲類。

上面列出的二十三種藥材,將其研磨成粉末。取鍛造爐竈下的一斗灰,加入一斛五斗清酒浸泡,等酒浸泡到一半的時候,將鱉甲放入灰酒中,煮沸至泛爛成膠漆狀,然後將藥汁絞取出來,加入藥粉中,煎熬成藥丸,藥丸的大小如梧桐子般大小。患者空腹服用七粒,每天服用三次。這裡的一斛五斗清酒,指的是用五斗的斛裝一斛的酒。

這指的是瘧疾邪氣在人體下焦血分中存在的病症。患有瘧疾的人,如果在月初的第一天發病,這一天是逐漸生明的時候,說明邪氣在陽分。到了十五日,就會將生魄而屬於陰分了。陽分中的病氣,積滿了就要轉移,此時陰分中的平氣就會更替而主導人體,這是二十四氣中的一個氣候變化引起的疾病。當這個氣候變化結束時,邪氣就無所依附,而接替這個氣候的治氣就會驅散邪氣,所以病就會痊癒。

設此期不瘥。則又以瘧為陰邪。月屬陰象。故瘧邪嘗依月之明晦。以為聚散。且十二經與月。各有所屬。此月既盡。則次經之治氣代之。故當月盡解。是十五日愈者。則云一經中之氣分為病。月盡解者。則云一經中之陰陽俱病。如其再不瘥。當云此邪在何地乎。癥者。徵也。

如往跡未化。而可徵驗之象。瘕者。瑕也。如美玉未純。而有瑕疵之象。夫瘧邪中人。不離氣血。氣血勝。則流行無滯。譬諸風之飄葉。水之流花。終歸烏有。而風與水無著也。若其人氣血不勝。則瘧邪沉於下焦陰分。寒熱交煎。則大腸之絡血。及腸外肝腎所管之孫絡血。有為邪所結。

白話文:

如果到了這個時候病還沒有好,那麼就要考慮是瘧疾的陰邪作祟了。月亮屬陰,所以瘧疾的邪氣常常隨著月亮的明暗變化而聚集或消散。而且十二經脈與月亮也各有對應關係,這個月的經氣結束後,就會由下一條經脈的氣來接替。因此,如果病人在月底痊癒,就說明是這一條經脈中的氣分出了問題;如果病人在月底痊癒,就說明是這一條經脈中的陰陽都生病了。如果病還沒有好,就要判斷這邪氣在身體的哪個地方了。癥,指的是徵兆,就像之前的病症沒有完全消散,卻有一些可以觀察的跡象。瘕,指的是瑕疵,就像精美的玉器還不完美,有一些瑕疵一樣。

瘧疾入侵人體,總是離不開氣血。氣血強盛,就能夠流通無阻,就像風吹落葉,水流花朵,最後都會消失不見,因為風和水沒有依附的東西。如果人體的氣血不足,瘧疾的邪氣就會沉積在下焦的陰分,寒熱交煎,就會導致大腸的絡脈和腸外肝腎所管的孫絡脈被邪氣阻塞。

而無流行之妙。比之大化中有未化之跡。純粹中有未純之疵。故曰結為癥瘕。瘧之所以自愈者。以血氣流行。而能托邪外出故也。今血與邪相結而為癥瘕。不特不能外托。而且有卵翼之義。故曰瘧母。是瘧母者。本身下焦孫絡中之死血為之也。夫瘧為外邪。外邪內薄。以氣血為之關隘。

故陽瘧不逾陰分。經瘧不傳他經。有十五日月儘自愈之例。瘧之母為內邪。內邪外薄。則本身敗血之氣。與瘧並行為祟。復何氣候經絡之限乎。故雖月盡不瘥也。治之或緩。則死血老而堅不可破。瘧將與死俱休矣。故宜急治之。但細按鱉甲煎丸。連灶灰清酒。凡二十五味。為傷寒金匱中第一大方。

白話文:

瘧疾之所以能自行痊癒,是因為氣血流通,可以將外邪排出體外。但當血氣與外邪結合形成癥瘕,不僅無法將邪氣排出,反而會滋養邪氣,因此稱為瘧母。瘧母的形成是因為下焦孫絡中積聚的死血。瘧疾是由外邪引起,外邪侵入人體,以氣血作為抵抗的關卡,所以陽瘧不會超過陰分,經瘧也不會傳染到其他經脈,甚至有十五個月自行痊癒的例子。而瘧母則是由內邪引起,內邪侵犯人體,就會與體內的敗血之氣一起作祟,不受氣候經絡的限制,因此即使過了月盡也不會痊癒。治療瘧母如果拖延,死血會變得堅硬難以破除,瘧疾最終會與人一同死去。所以應該及早治療,服用鱉甲煎丸、連灶灰清酒等二十五味藥,這是傷寒金匱中治療瘧母的第一方良藥。

品類既繁。冷異復夥。致使庸陋者望而畏卻。間或有以知味自居。稱賞詮釋。亦止大口嚼江瑤柱。而於仲景制方之精意。無有是處也。不知其妙想入微。以為血結癥瘕一症。合男婦凡三處。而攻去癥瘕諸法。合前後凡兩路。其間攻血者。非理氣則偏。故輔之以辛溫。攻血者。

非補血則弊。故佐之以滋潤。然後兼以治瘧之例。則瘧之母去。而瘧自無所容矣。至其用藥。縱橫錯雜中。卻條分縷晰。而眼光處處不離下焦血分。真如鴻門劍色。人第驚其掣電翻虹。而不知其微芒注意。俱在沛公也。何謂血結癥瘕。合男婦凡三處乎。一則大腸之絡血是也。

大腸為多血之腑。瘧邪燒之。則乾熱下結。干則從絡而吸血。熱則從絡而傷血。吸而傷之。其結在絡。故以性喜推糞。而善走大腸之蜣螂為主。以鹹寒破血結之赤硝佐之。則其用意在大腸之旁絡可見矣。一則肝腎孫絡中之幽隱血是也。肝腎屬陰臟。孫絡為細竅。幽隱之血在隙縫中。

白話文:

醫書內容繁多,冷僻難懂,讓很多初學者望而卻步。有些人自詡懂得藥理,評頭論足,卻只會像嚼江瑤柱一樣,只在意藥材本身,而忽略了仲景制方精妙的用意。他們不明白藥方細微之處,以為治療血結癥瘕這一病症,男女皆有三個部位需要治療,且攻破癥瘕的方法有兩條路徑。其中,攻破瘀血的方法,不是理氣就是偏頗,所以需要佐以辛溫之物;攻破瘀血的方法,不是補血就會有弊端,所以需要佐以滋潤之物。然後再結合治療瘧疾的方法,就能去除瘧疾的根源,讓瘧疾無處可容。

仲景用藥縱橫錯雜,卻條理分明,眼光始終關注下焦血分,就像鴻門宴上的劍鋒,讓人只驚嘆其速度之快,卻不知其精準的目標是沛公。什麼是血結癥瘕,為何男女都有三個部位需要治療呢?第一個部位是大腸的絡血。大腸是多血的腑臟,瘧疾邪氣燒灼大腸,就會導致乾熱下結。乾則從絡中吸取血液,熱則從絡中損傷血液。吸取和損傷血液,就會在絡中形成血結,所以用喜推糞的蜣螂為主藥,再佐以鹹寒破血結的赤硝,就能看出其用意在於大腸的旁絡。

第二個部位是肝腎孫絡中的隱藏血液。肝腎屬陰臟,孫絡是細微的血管,隱藏的血液就在縫隙中。

瘧邪以寒熱結之。則其血先泣而終敗。故以濕土中善藏善穴之陰類。而又能續筋活血之䗪蟲(䗪蟲一名灰鱉。亦名土鱉。兒童戲斷其腹。能復完合。拳棍家以為跌撲秘藥。)為主。以形則扁生。功則消瘀之烏扇。(烏扇即蝴蝶花葉。以其形似故名。但其葉從中扁開。故有扁竹花之名。

仲景用之以走縫絡宜矣。)根行石縫。性復通利之石韋佐之。則其用意在陰竅及扁縫中。又可見矣。此二者。男子與婦人之所同也。其一則婦人之子宮。及血室之血是也。子宮清窈。非受胎則血室之血不注。而但有朝會之候。瘧邪乘之。則血得邪熱而滯結。故以多管多子而形似子宮血室之蜂窠為主。

白話文:

瘧疾是由寒熱交結而引起的。它會導致血液先是被冷氣侵襲,最終腐敗。因此,治療瘧疾需要以善於藏匿於潮濕土壤中的陰性生物,以及具有續筋活血功效的土鱉蟲作為主要藥物。土鱉蟲又名灰鱉,兒童常將其腹部折斷,卻又可以自行癒合,拳棍師傅也將其視為跌打損傷的秘方。

土鱉蟲的外形扁平,具有消散瘀血的功效,如同烏扇的葉片。烏扇又名蝴蝶花,因其葉片形狀而得名。由於葉片從中間裂開,因此也叫做扁竹花。

仲景醫生使用土鱉蟲治療關節縫隙中的病症,其藥效顯著。

此外,治療瘧疾還要加入生長於石縫中,具有通利性質的石韋。這樣做的用意在於,瘧邪會侵襲身體的陰竅和縫隙,而石韋可以有效地疏通這些部位。

這兩種藥物,無論男女皆可使用。其中,土鱉蟲對於婦女的子宮和血室中的血液具有特殊的功效。子宮結構精細,只有懷孕才會讓血室中的血液充盈,平時只有經期的現象。瘧邪侵襲子宮,會導致血液受邪熱影響而淤積。因此,以蜂窩為代表,其多管多子的結構,類似於子宮和血室的構造。

而以聶聶潛行。性能動血之鼠婦佐之。則其用意在系胞等處。更可見矣。何謂攻去癥瘕。合前後凡兩路乎。除桃仁動血破血。為兩路公藥之外。其用逐瘀之大黃者。則直從腸中而下血於後陰。此一路也。其用利竅之瞿麥。佐以削堅瘦結之葶藶者。則旁從血管而下血於前陰。此又一路也。

(血管細小。恐結血成塊而不能下。故佐葶藶以瘦削之。妙甚細甚。下血結於前陰。惟女子則可。以男子之前陰無血路故也。讀此則知從來女子之因癥瘕而死於血枯經閉者。良可惜也。或問。既云肝腎孫絡中之血。男婦相同。又云男子前陰無血路。則其血當從何道去之。答曰。

白話文:

在治療上,我們會使用一種微小卻能深入行動的藥物,比如老鼠,它有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。我們將這種藥物與其他補助藥物一起使用,其目的是集中在子宮等地方,這樣就能更清楚地看到我們的治療目標。何謂「攻去癥瘕」?這是指兩種主要的治療策略,分別是「攻」和「去」,這兩個策略在治療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。

除了桃仁,這種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外,我們還使用了大黃這種能夠消除瘀血的藥物。這是一條主要的治療路線,它通過腸道將血液排出。另一條路線則是利用瞿麥這種藥物,再配合葶藶這種可以削減堅硬結塊的藥物,這條路線則從血管開始,將血液排出到前陰部。

(血管通常非常細小,如果血液形成塊狀且無法排出,我們就會使用葶藶這種藥物來削減堅硬的結塊,這種方法非常精確。這種情況下,血液只能在女性的前陰部排出,因為男性前陰部沒有血液流通的路徑。讀到這裡,你應該瞭解了為什麼許多因癥瘕而導致血液枯竭、經脈閉塞的女性會失去生命,這真是令人惋惜。有人可能會問:既然提到肝腎孫絡中的血液男女都一樣,又說男性前陰部沒有血液流通的路徑,那麼男性血液該如何排出呢?回答是:)

仍從大便去。傷寒少厥二陰之結血。俱主桃核承氣。其例不可類推乎。)然後以下走之芍藥。監行陽之桂枝、丹皮。而併入陰分。所謂理氣以攻血。領養陰之阿膠、紫葳。而深滋其津液。所謂補血以治結者是也。至於攻擊下焦之藥。其性陰翳。反而上乘。必生䐜脹。濟之以開痞之乾薑、厚朴。

又所以防其漸而已。以上六隊。凡十八味。俱治瘧之母。而未及於瘧。瘧之寒熱嘔渴。必由少陽。故但以少陽之例。用小柴輕輕引之。則瘧邪自散。小柴湯論。見傷寒注。獨去甘草者。以邪在下焦。欲其從下以升發。故於甘浮者無取焉。鱉甲滋陰。配以鹹溫之灶灰。蓋取咸能潤下。

白話文:

所以繼續從大便排出。傷寒少厥的二陰血結,都用桃核承氣湯來治療,這個原則可以類推。然後以下走之芍藥,監行陽之桂枝、丹皮,一起進入陰分。這就是用理氣的方法來攻血。再領養陰之阿膠、紫葳,深入滋養津液。這就是用補血的方法來治療血結。至於攻擊下焦的藥物,它們的性質陰寒,反而向上走,就會導致腹脹。因此,用開痞的乾薑、厚朴來治療。

這是為了防範病情加重。以上六組藥物,總共十八味,都是治療瘧疾的根本,尚未針對瘧疾本身。瘧疾的寒熱嘔渴,一定是由少陽經引起的,所以只用少陽經的治療方法,用小柴胡湯輕輕引導,瘧邪就會自然消散。小柴胡湯的用法,可以參考傷寒論的注釋,其中獨去甘草,是因為邪氣在下焦,想要讓它從下往上發散,所以不採用甘草這種浮性的藥物。鱉甲滋陰,配合鹹溫的灶灰,是因為鹹味可以潤下。

溫能破結之義。煮以清酒者。既用其善行。復用其滋潤也。以鱉甲煎包裹諸藥而為丸。運窮工極巧之跡。降為甘露和風。其潛滋默化之妙。能令窮泉之枯稿。乘春而復動矣。所結之癥瘕。寧有不散者哉。

師曰。陰氣孤絕。陽氣獨發。則熱而少氣煩冤。手足熱而欲嘔。名曰癉瘧。若但熱不寒者。邪氣內藏於心。外舍分肉之間。令人銷鑠肌肉。(照古本較正。有白虎加桂枝人參湯主之一句。而無下四句。)

凡五邪中人。陽氣御其寒。陰氣御其熱者。常也。若陽不足以禦寒。而陰外乘之。則惡寒。陰不足以御熱。而陽下從之。則發熱。然惡寒。則陽氣作勢而熱勝寒。發熱。則陰得主令而正勝熱。是陰陽相抱之妙也。若其人平素陰氣。原自孤絕。及瘧邪中之。陽氣與邪獨發。而無陰以濟之。

白話文:

溫暖的力量能夠化解阻塞。用清酒煮藥,既能發揮藥物的良性作用,又能滋潤身體。用鱉甲煎煮後包裹其他藥物製成丸藥,展現出精巧的製作工藝,將藥力化為甘甜的雨露和風,其潛移默化的妙處,能夠讓枯竭的泉水在春天重獲生機。阻塞的癥瘕,怎麼可能不消散呢?

老師說,陰氣衰竭,陽氣獨盛,就會感到發熱、氣短、煩躁,手腳發熱想吐,這稱為瘧疾。如果只是發熱不發寒,邪氣就藏在心臟,外散於皮肉之間,讓人消瘦肌肉。

所有的邪氣侵入人體,陽氣抵禦寒冷,陰氣抵禦炎熱,都是正常的現象。如果陽氣不足以抵禦寒冷,而陰氣從外侵入,就會感到畏寒。如果陰氣不足以抵禦炎熱,而陽氣從下往上升,就會發熱。然而,畏寒時,陽氣奮起,熱力戰勝寒氣;發熱時,陰氣主導,正氣戰勝熱氣。這就是陰陽相互制約的奧妙之處。如果病人平時陰氣就衰竭,被瘧疾侵襲時,陽氣與邪氣獨自發作,而沒有陰氣來輔助,就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
則一發便熱。且胸中正氣。為亢熱所傷。比之三伏晴干。田禾之生意。有垂頭卷葉之象。故不足以息而少氣也。心有所虧。氣有屈者。冤之義也。今陽伸陰縮。火長水短。皆內虧里屈之象。故殊覺干煩而如有所冤抑矣。手足。指手心足心而言。蓋勞宮、湧泉。為手足少陰之經穴。

熱則陰氣孤絕之徵。欲嘔者。火性上炎。陽氣獨發之症也。名曰癉瘧。癉者。單也。熱也。陽氣單病而獨熱之謂。與內經之所謂癉瘧同義。但其症不因邪而因人。人身陰液一虛。不論風寒暑濕之邪中之。俱能從其有餘之氣而化熱。熱邪相搏。而陰氣不足以濟之。則癉瘧成矣。

然就下文若但熱不寒觀之。則癉瘧多先熱而後寒者。蓋陽氣自盛。既不逐邪而內並。且無陰氣出而夾呈於陽分。故不先寒而先熱。至於氣盛則滿。滿則必衰。此盈虛自然之道。故熱後生寒者。病癉瘧者所必至之勢也。況內經所論溫瘧。以為陰虛而陽盛。陽盛則熱。熱衰則氣復返入而寒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發熱,就說明體內陽氣過盛。因為胸中正氣被亢熱所傷,就像三伏天晴朗乾燥的天氣,田裡的禾苗生長受阻,出現垂頭卷葉的樣子,所以呼吸不足,氣短。心臟有所虧損,氣機鬱結,就像有冤屈一樣。現在陽氣外伸,陰氣內縮,火氣旺盛,水氣不足,都是內虛外虧的表現,所以感到特別乾燥煩躁,就像有冤屈難解一樣。手足指的是手心和足心,因為勞宮穴和湧泉穴分別是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的穴位。

發熱是陰氣孤絕的徵兆。想要嘔吐,是因為火氣上炎,陽氣獨盛的病症,叫做癉瘧。癉就是單一的意思,熱就是指陽氣。癉瘧指的是單純的陽氣病變,以發熱為主要症狀,與《內經》中所說的癉瘧意思相同。只是癉瘧的病因並非外邪入侵,而是人體自身的原因。人體陰液一旦虛弱,不論是風寒暑濕等外邪入侵,都會依附於陽氣過盛的部位,化為熱邪。熱邪與人體正氣相搏,而陰氣不足以抵抗,就會形成癉瘧。

然而根據下文所述,如果只是單純發熱不發寒,那麼癉瘧多半先熱後寒。這是因為陽氣過盛,既不能驅逐外邪,又向內侵襲,而且沒有陰氣外洩來與陽氣相配,所以先熱後寒。至於氣盛則滿,滿則必衰,這是盈虛自然的法則。所以熱後生寒是癉瘧患者必然會經歷的過程。況且《內經》中所論述的溫瘧,認為是陰虛陽盛,陽盛則熱,熱衰則陽氣返入體內而寒。

夫癉瘧之名。就人身之陰虛言之。溫瘧之名。就天時之化氣言之。其實則一也。不寒。指熱之前後而言。承上文陰氣孤絕。陽氣獨發。而見種種等候之癉瘧。若是既不先寒而熱。復不熱後生寒。是但熱不寒矣。夫癉瘧與癉瘧復有辨。以五臟各能藏邪。肝腎固多逆寒。而脾肺主氣。

氣起則熱。而伏則寒。惟心為陽臟而屬火。熱後不寒。是火熄尚有餘熱之象。故知邪氣之內藏於心也。又瘧之作也。不外乎出三陽之舍。太陽則寒熱並見。少陽則寒熱往來。惟陽明不惡寒而惡熱。分肉為陽明之部。故知邪氣之舍於陽明分肉間也。津液不足御邪熱。而以肌肉當之。

白話文:

瘧疾的名称,从人体阴虚的角度来说,叫作癉瘧;从天气的变化来说,叫作溫瘧。实际上两者都是同一个病症。不寒,指的是在发热前后都没有出现寒症。承接上文,阴气衰竭,阳气独盛,而出现了各种癉瘧的症状。如果既不先寒而热,也不热后生寒,那就是单纯发热不寒。癉瘧和癉瘧又有区别,这是因为五脏各有其藏邪的功能。肝肾大多是逆寒,而脾肺主气,气升则热,气降则寒。唯独心属阳脏,为火,热后不寒,说明火熄灭后还有余热,因此知道邪气藏于心。此外,瘧疾的发作,也不过是出三阳之舍。太阳则寒热并见,少阳则寒热往来,唯独阳明不恶寒而恶热,分肉属阳明部位,所以知道邪气寄居在阳明分肉之间。津液不足以抵御邪热,而用肌肉抵挡。

則其如銷鑠也宜矣。

溫瘧者。其脈如平。身無寒。但熱。骨節疼煩。時嘔。白虎加桂枝湯主之。

白虎加桂枝方,石膏(一斤),知母(六兩),甘草(二兩炙),粳米(六合),桂枝(三兩去皮)

上五味。以水一斗。煮米熟。湯成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此申言上文但熱不寒之病脈症治也。溫瘧。上條所謂癉瘧。而先熱後寒者即是。陰虛陽盛之人。冬中風寒諸邪。深藏骨髓。至春。則其氣感而化溫。至夏。則其氣感而化熱。此蓋銅山外崩。鐘聲遙應。木華於春。慄芽於室之理。因時序之變。而邪亦隨之。故有牡瘧溫瘧等名。

白話文:

因此,這種病症就像金屬被熔化一樣,應該要好好治療。溫瘧的脈象平穩,身體不寒,只有發熱,骨節疼痛難受,偶爾嘔吐。白虎加桂枝湯可以治療這種病症。

白虎加桂枝湯的藥方:石膏一斤,知母六兩,甘草二兩(炙),粳米六合,桂枝三兩(去皮)。

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一斗煮至米飯熟透,湯熬好之後,濾去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
這段文字說明了上文中只發熱不寒的病症的脈象、症狀和治療方法。溫瘧就是上面提到的癉瘧,先發熱後發寒的那種瘧疾。陰虛陽盛的人,在冬天受到風寒邪氣侵襲,邪氣深入骨髓,等到春天,邪氣受到陽氣的影響而轉化為溫邪,到了夏天,邪氣受到陽氣的影響而轉化為熱邪。這就像銅山外崩,鐘聲遙應,樹木在春天開花,栗芽在室內發芽的道理一樣。因為季節的變化,邪氣也會隨之變化,所以有牡瘧、溫瘧等不同的名稱。

其實皆陰虛陽盛之癉瘧也。溫瘧之熱邪。在陽氣中兩火不相照曜。且比之大暑大熱之天象。其暑熱之氣。在太虛而不可見。非若清冷陰寒之化。有云物風霧之可憑也。故其脈。除當發時數大之外。未發及發後之脈。如平人也。身無寒。但熱者。亦兼熱之前後而言。骨節為人身之坎澤。

陰液之所注也。邪熱客而鼓之。故疼。津液供之不給。故疼而且煩也。陽無陰以自伏。而時時有上炎上衝之勢。故嘔。主白虎加桂枝湯者。前條不曰舍於分肉之間乎。分肉屬陽明。故以辛涼而走胃之石膏為主。使浮緩之甘草以托之。佐以甘溫而善補胃液之粳米。以滋胃中之陰。

白話文:

其實都是陰虛陽盛引起的瘧疾。溫瘧的熱邪,在陽氣中兩火不相照耀,就像盛夏酷暑的天氣,暑熱之氣在太空中不可見,不像清冷陰寒之氣,有雲霧可以憑藉辨認。所以溫瘧的脈象,除了發病時脈搏數大之外,未發病及發病後的脈象都像正常人一樣。患者不覺得冷,只覺得熱,這裡的熱也包括發熱前後的狀態。骨節是人體的坎澤,陰液匯聚的地方,邪熱入侵而鼓脹它,所以會疼痛。津液供應不足,所以疼痛且煩躁。陽氣無陰氣來制伏它,所以時常有上炎上衝的趨勢,因此會嘔吐。主治方白虎加桂枝湯,前面已經說過,邪氣藏於分肉之間,分肉屬陽明經,所以以辛涼走胃的石膏為主藥,用甘草托住它,輔以甘溫且善於補胃液的粳米,滋養胃中的陰氣。

然後憑潤肺之知母。徐徐上引之。則白虎本湯。是涼雨如酥而潤稿。加桂枝。是秋風掃熱以除煩。至其所謂邪氣內藏於心一半。則合下條蜀漆散以治之。另有奧義。仲景之心法。真於淵微莫測之中。卻又一絲不紊者矣。

瘧多寒者。名曰牝瘧。蜀漆散主之。

蜀漆散方,蜀漆(洗去腥),雲母(燒二日夜),龍骨(各等分)

上三味。杵為散。未發前。以漿水服半錢匕。溫瘧加蜀漆半分。臨發時。服一錢匕。

白話文:

接著用滋陰潤肺的知母,慢慢引導藥力向上,這就像白虎湯,是溫潤的細雨滋潤乾涸的土地。再加入桂枝,如同秋風掃去暑熱,讓人舒暢。至於邪氣內藏於心,就需要用蜀漆散來治療。仲景的醫術深奧莫測,卻又精準無誤,真是令人佩服。

瘧疾偏寒的,稱為牝瘧,用蜀漆散治療。

蜀漆散的配方是:蜀漆(洗去腥味),雲母(燒製兩天一夜),龍骨(各等分)。

以上三味藥,研磨成散劑。在發病前,用漿水送服半錢匕,溫瘧加蜀漆半錢。發病時,服一錢匕。

寒時長而熱時短。寒多於熱。故曰多寒。非但寒不熱之謂也。按內經寒瘧論。夏傷於暑。汗出而腠理開發。因遇悽愴之小寒。藏於腠理皮膚之中。秋傷於風。而益其寒。則病成矣。夫寒者。陰邪也。風者。陽邪也。先傷於寒。而後傷於風。故先寒後熱。愚謂寒里風表。是寒主而風客。

故且寒多於熱矣。金匱之名牝瘧。即經所謂寒瘧者是也。俗解硬將多寒多字抹煞。而以但寒無熱為牝瘧。謬矣。蓋瘧邪未有不見熱者。特有熱多熱少之異耳。況牝牡雌雄。禽獸之陰陽。猶人之曰男女也。誠如所言。因牝瘧之名。便謂有寒無熱。則將謂女人身中。全無陽氣溫熱也得乎。

白話文:

一年之中,寒冷的季節較長,炎熱的季節較短,寒冷比炎熱多,所以稱為「多寒」。這不單單指寒冷而不炎熱,而是根據《內經》中的「寒瘧論」所言,夏天受暑熱傷害,出汗後毛孔張開,如果遇到寒氣,就會藏於毛孔和皮膚之中。秋天受風寒侵襲,更會加重寒氣,最終就會生病。寒冷屬於陰邪,風屬於陽邪,先受寒氣傷害,再受風邪傷害,所以先寒後熱。我認為,寒在內裡,風在表層,寒冷是主要的,風只是客氣。

因此,寒冷確實比炎熱多。金匱中所說的「牝瘧」,就是經書中所說的「寒瘧」。民間誤解,將「多寒」中的「多」字抹去,認為「但寒無熱」就是「牝瘧」,這是錯誤的。瘧疾的邪氣,從來沒有不發熱的,只是熱多熱少有差異而已。況且,牝牡雌雄指的是禽獸的陰陽,就像人分男女一樣。如果按照這種說法,因為「牝瘧」這個名字,就認為有寒無熱,那麼是不是要說女人的身體裡完全沒有陽氣和溫熱呢?

主蜀漆散者。其意以為心氣出而御夏。肺氣出而御秋。此五臟與四時。各以類應之道也。今夏傷於暑。是心陽為熱邪所傷。秋傷於風。是肺氣又為風邪所傷。心陽肺氣。兩傷於上。故不能推散風寒。而致寒多熱少之牝瘧也。其治例只消將命門中之陽氣。升而上之。使其氣勻滿於心肺之間。

則大氣一轉。其邪乃散。故以雲母、龍骨。體質沉重之石類。將蜀漆監至下焦。使之溫溫。上通下吸。而已足矣。蓋雲母之性。遇陰晦。則吐氣生云而善升。遇晴明。則吸氣歸云而善攝。燒至二日夜。是以火力奪晴明之造化。迨不用其善吐而升陰晦之云。特取其善吸以攝風寒之氣者也。

白話文:

蜀漆散的用意,是認為心氣主夏,肺氣主秋,五臟與四季相互應對。夏季暑熱傷及心陽,秋季風寒傷及肺氣,心陽肺氣皆受損,無法驅散風寒,導致寒多熱少的瘧疾。治療方法是將命門中陽氣升至心肺之間,使氣息充盈,驅散寒邪。因此使用雲母、龍骨等沉重的石類藥材,配合蜀漆,溫暖下焦,使其上下通暢。雲母遇陰晦則吐氣生雲上升,遇晴朗則吸氣歸雲下降,燒製兩日一夜,以陽氣取代晴朗之氣,使其不再吐氣上升,而利用其吸氣下降的能力,吸納風寒之氣。

龍骨。前人俱誤認為龍蛇之蛻。其實乃龍脈之石骨。所以通山川之靈道者。用以入藥。為手少陰心主。斂神聚氣之真品焉。蜀漆。東垣稱其上補心氣。有飛針走線之功。蓋言其神速也。明明先以沉重石類。墜下蜀漆。然後俟龍骨、蜀漆。本天親上之性。從下焦升發其陽神以充心部。

所以治其多寒之標也。俟雲母。本地親下之性。從上焦吸取其陰邪以歸子虛。所以治其牝瘧之本也。各用等分者。使勢均力敵。不相牽制。可以各行其性也。未發先服者。乘風寒之陰翳未起。而使陽光升滿膈中。逼陰邪於下。俾雲母之就近吸之者。尤易易也。至於溫瘧亦主此散。

白話文:

龍骨其實是龍脈的骨頭,不是龍蛇的蛻皮,它能通達山川的靈氣,用於入藥,可以滋養心臟,收斂精神,凝聚元氣。蜀漆則能補益心氣,如同針線般迅速起效,它與沉重的石頭一起,使龍骨和蜀漆能從下焦升發陽氣,滋養心臟,治療寒症。雲母則屬陰性,能從上焦吸取陰邪,歸於子虛,治療瘧疾。將龍骨、蜀漆、雲母等分使用,使其各行其性,互不牽制。在疾病發作前服用,則能讓陽氣充盈膈膜,逼退陰邪,使雲母更容易吸取陰邪。此方也能治療溫瘧。

特加蜀漆半分。直是壺天勝境。恍惚間另是一番世界。吾不知仲景當日。從何得此妙用耶。蓋溫瘧之邪氣。內藏於心。服白虎加桂湯以治其分肉之所舍。而未及其所藏也。故以飛走心經之蜀漆。用至折半而為君。龍骨之入手少陰。原屬本性。又得蜀漆之兼力以趨之。則其入心。

更與之同速矣。夫蜀漆、龍骨。同心合德。以奉心主。則雲母亦因之而上浮。於是雲母則倒吸陰精以上滋。龍骨則通提腎氣以相濟。而所謂陰氣孤絕。陽氣獨發者。可得其平矣。然後蜀漆以飛走之性。散其所藏。則少氣煩冤之諸症亦解。一湯一散。合表裡而兩治之。則癉瘧中之但熱不寒。

而名溫瘧者。寧有不冰釋者哉。臨發時服。以發則所藏盡出。而去之無所留遺故也。

白話文:

特別加入蜀漆半錢,簡直是壺中世界,別有洞天。我實在搞不懂仲景當年,怎麼能想到這種妙法。因為溫瘧的邪氣,藏在心臟裡面,喝白虎加桂湯只能治表,無法去除邪氣根源。所以就用能快速通達心經的蜀漆,甚至減半使用當主藥,再配合龍骨,它原本就入少陰經,與心經相通,再加上蜀漆的助力,就更快進入心臟。

蜀漆和龍骨同心協力,輔助心臟,雲母也因此上浮,吸取陰精來滋養,龍骨則向上提升腎氣相互配合,這樣陰氣不足、陽氣過盛的情況就能得到平衡。然後蜀漆以它快速通達的特性,將邪氣散發出去,所以少氣煩悶等症狀也會消失。一劑湯藥,一味散藥,既治表又治裡,這樣溫瘧的發熱不寒症狀,就一定能徹底解決。

服用時,最好在發病前就喝,這樣藏在體內的邪氣就能全部排出,徹底根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