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(6)

1.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

而生人遂多非時之色脈。大乖舛,則大不應;小乖舛,則小不應。知此,則寒熱之宜、五味之用,施之各當。業此者其可忽乎?舉一冬至後之甲子,則夏至後之甲子可反悟矣;舉一冬至後之甲子,則雨水、穀雨等節後之甲子,又可類推矣。舊注不特膚陋,且將此條注為本經閒文,

全用不著,以致如來放五色毫光之佛手,竟同贅疣息肉。悲哉!

師曰:病人脈浮者,在前,其病在表;浮者,在後,其病在裡。腰痛、背強、不能行,必短氣而極也。

上文所言之脈,因四時非時而見,從未病而診其將病。此後言脈,是從既病而尋其病處,並診其生死也。故曰病人。前後,指關之前後而言。關前為表,關前見浮,是表氣為風寒所傷,或暑濕燥火犯之,故表氣不內附而脈浮也。故曰病在表。關後為里,關後不當浮而見浮,是陰精內傷,

陽無所附,而浮之象。故曰病在裡。腰為腎之府,背為足太陽膀胱之經,而五臟之俞穴附之。虛陽上炎,直逼腰俞,故腰痛背強也。足脛者,腎氣之所下強者也。腎氣虛,故不能行也。真氣生於真精,真精內傷,故短氣。極者,急切之義。但言在裡而不言在表之病,另於《太陽傷寒論》中詳其症故也。

問曰:經云「厥陽獨行」,何謂也?師曰:此為有陽無陰,故稱厥陽。

此合下條,俱言厥症。神昏氣阻,猝不知人者為厥。厥陽,猶言厥於陽也。肝腎之陰血虛於下,而陽氣以無輔而上浮胸膈,故曰有陽無陰。但胸膈者,心君出神明之治,肺氣司百脈之全。心肺氣實,則神明塞而百脈阻,故不知人而厥。即下文實氣相摶之脈是也。然氣機有升降,氣暴聚,則厥;氣漸散,則厥自回矣。不言生死者,以有下入臟入腑之論也。

問曰:寸脈沉大而滑。沉則為實;滑則為氣。實氣相摶,血氣入臟即死,入腑即愈。此為卒厥,何謂也?師曰:唇口青,身冷,為入臟即死;如身和汗自出,為入腑即愈。

此條即上文厥陽之脈證也。沉為在裡;大為陰虛;滑為氣並於上,而血熱隨之之診。今見於寸口。寸口應膻中胸中之部。膻中為心神之所出入;胸中為宗氣之所氤氳。神氣一時閉阻,故猝然而厥。臟,指心肺而言;腑,指三焦而言。膻中胸中內逼心肺,外通三焦。厥氣入臟,

則神氣不能復通,故死。厥氣入腑,則陽熱可以渙散,故愈。唇口者,內應脾胃;脾胃為後天諸陽之根蒂。青為肝色,又為冷。厥逆不論寒熱,俱起於肝,而極於脾胃,木邪剋土之義。故除卻寒厥,盡見色青之外,其陽厥之重症,亦見色青者,陽極似陰之理也。身冷者,衛陽解散之象,

內外之陽俱絕,故知其為入臟而即死也。身和者,衛陽無病之診。汗為胃中之津液,運於三焦之陽氣,是厥陰入腑,而腑力足以送之出表也。夫卒厥,為實氣相摶,而並於上之候。玄府自開,則實氣散而厥自平矣,故知即愈。寸脈沉大七句,亦古經文也。

白話文:

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

人體的脈象和顏色,往往會出現與季節時令不相符的情況。偏差大的,預後就差;偏差小的,預後就好一點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能恰當地運用寒熱、五味的治療方法。學習醫術的人,怎麼能忽視這個道理呢?假如了解了冬至後的甲子時節的脈象,就能反過來推知夏至後的甲子時節的脈象;同樣,了解了冬至後的甲子時節的脈象,就能推知雨水、穀雨等節氣後的脈象。以前的註解不僅膚淺粗陋,而且把這段文字當作《本經》中的閒文,完全沒有用處,就像佛祖的手掌放出五彩毫光,卻被誤認為是贅疣贅肉一樣,令人惋惜!

老師說:病人脈象浮的,如果在寸口關脈之前,病在體表;如果在寸口關脈之後,病在內臟。腰痛、背強、不能行走,一定是氣短到極點了。

上面所說的脈象,是根據四時節氣的變化,在病人尚未發病時就診斷出將要發病的徵兆。而下面所說的脈象,則是在病人已經發病後,來尋找病灶所在,並診斷其生死。所以說“病人”,指的關脈前後而言。關脈之前為表,關前脈象浮,是表氣受風寒侵襲,或暑濕燥火侵犯,導致表氣不能內斂而脈象浮,所以說病在表。關脈之後為裡,關後脈象不應當浮卻浮,是陰精受損,陽氣無處依附而呈現浮象,所以說病在裡。腰是腎臟的府舍,背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部位,而且五臟的俞穴都附著在這裡。虛陽上炎,直逼腰俞穴,所以腰痛背強。足脛是腎氣下行的部位,腎氣虛弱,所以不能行走。真氣產生於真精,真精受損,所以氣短,極是指急促的意思。文中只說病在裡,而不說病在表,另在《傷寒論》中詳述其病症原因。

有人問:經書上說“厥陽獨行”,是什麼意思?老師說:這是指有陽氣而無陰氣,所以稱作厥陽。

這段話和下一段話,都講的是厥症。神志昏迷、氣機阻滯、突然不省人事,就是厥症。厥陽,猶如厥於陽也。肝腎的陰血不足,陽氣失去陰氣的輔佐而上浮於胸膈,所以說有陽無陰。胸膈是心臟主神明、肺氣司百脈的部位,心肺之氣充實,則神明受阻、百脈不通,所以不省人事而發生厥症。這與下文“實氣相搏”的脈象是一樣的。然而,氣機有升降,氣體暴聚則發生厥症,氣體逐漸散開,厥症自然會好轉。文中不談生死,是因為下面有臟腑的論述。

有人問:寸脈沉而大且滑,沉則為實,滑則為氣,實氣相搏,血氣入臟則死,入腑則愈,這是什麼意思呢?老師說:嘴唇發青、身體冰冷,是氣入臟腑,馬上就會死亡;如果身體溫和,汗液自然排出,是氣入腑,就會痊癒。

這一段話就是上面厥陽脈象的證候。沉則在裡,大則陰虛,滑則氣上浮,而血熱隨之,這在寸口脈上可以診斷出來。寸口脈反映膻中、胸中部位。膻中是心神出入的部位,胸中是宗氣氤氳的部位。神氣一時閉阻,所以突然發生厥症。臟,指心肺;腑,指三焦。膻中、胸中內逼心肺,外通三焦。厥氣入臟,則神氣不能恢復暢通,所以死亡;厥氣入腑,則陽熱可以散開,所以痊癒。嘴唇是內應脾胃,脾胃是後天諸陽的根本。青是肝之色,也是冷的象徵。厥逆不論寒熱,都起於肝,而極於脾胃,這是木邪剋土的意思。所以除了寒厥以外,所有的厥症幾乎都見青色,這是陽極似陰的道理。身體冰冷,是衛陽散失的象徵,內外之陽都消失了,所以知道這是氣入臟而立即死亡。身體溫和,是衛陽正常的象徵,汗是胃中津液,由三焦陽氣運送,這是厥陰入腑,而腑力足以將它送出體表。卒厥是實氣相搏,並於上的徵象。玄府自然開啟,則實氣散開,厥症自然平息,所以知道就會痊癒。寸脈沉大七句,也是古經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