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7)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7)
1.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十七條,脾水者。其腹大。四肢苦重。津液不生。但苦少氣。小便難。
脾水。及下條腎水。俱與前三臟。同是系中水氣。並其臟外之貼近處聚水也。若以為臟中之水。則脾形薄小。腎形貼脊。縱然腫脹。安得腹大耶。但脾懸胃外。為扇動而化食者。則脾水當在胃脘之外及臍下寸許而已。故其腹大亦當在此。與肝水之大在少腹旁。腎水之大在當臍者。
各不同也。四肢為陽氣之末。脾病水、而陽氣不能遠充。且陽衰而水先犯之。故苦重也。津液者。脾輸胃中之精汁於肺。而遊溢於廉泉者也。又氣者。脾輸胃中之悍氣於肺。而充暢於息道者也。脾困於水。而精悍不能上行。故津液不生。但苦少氣矣。脾肺合德於上中二焦。則下焦之化機自利。
此小便之所以清長也。脾陽阻於水。而上不交光於肺。下不布化於小腸。故小便難也。
十八條,腎水者。其腹大。臍腫。腰痛。不得溺。陰下濕如牛鼻上汗。其足逆冷。面反瘦。腎水之腹大、在圍臍。以腎位當臍故也。下文即曰臍腫者。此耳。腰為腎之府。腎系得水。而以脹急為痛也。不得溺。與小便難不同。小便難者。並無痛楚。但因氣不下化、而出自艱難之義。不得溺。謂因腰痛而欲便不得也。蓋溺者以氣實少腹而送之。而實則還逼腎系。故其腰之脹痛益甚耳。陰下。通指腎囊及兩腿縫而言。蓋膀胱積水。氣不下通。而旁滲於外。則入於睪丸陰器中。故外濕如牛鼻上汗者。即名脬滲者。是也。腎病水。而腎陽不下貫。故其足遂冷。以腎氣下主於足。而以逆冷呈腎水之象也。面者。諸陽之位。陽為水氣所浮。而上聚於面。則水氣不得上侵。故瘦。曰反瘦者。以周身之腫。有似於不瘦之意也。
十九條,師曰。諸有水者。腰以下腫。當利小便。腰以上腫。當發汗。乃愈。
此承上文而總言臟腑經絡。其病水治例之大法也。諸有水。不特單指五臟。即風水。皮水、正水、石水、里水。俱在其中。腰以下、為地之象。腫則江河溝瀆之瘀塞。非決導不足以息其橫流。故當利小便。腰以上。為天之象。腫則陰雲濕霧之瀰漫。非風雨不足以散其鬱冒。故當發汗。
而皆愈也。夫臟中貯水。真氣阻絕。各致暴亡。豈俟利小便發汗。而且能復愈哉。我故曰。五臟之水。但在臟系。或在臟外之逼臟處者。此也。
二十條,師曰。寸口脈沉而遲。沉則為水。遲則為寒。水寒相搏。趺陽脈伏。水穀不化。脾氣衰。則鶩溏。胃氣衰。則身腫。少陽脈卑。少陰脈細。男子。則小便不利。婦人。則經水不通。經為血。血不利。則為水。名曰血分。
此合下文二十一二凡三條。言婦人血分之水病也。但此條。系陽虛而經血不行。久之而敗血化水。下條。為陽實而胞血燒乾。久之而血枯吸水之別耳。至按兩條經旨。言脈。則從右寸。而遞及趺陽。延至少陽少陰。言症。則從胸膈。而遞及脾胃。延至經水胞門。則知人身以胸膈間在天之陰陽。
白話文:
第十四 水氣病脈證治
十七條,脾水,腹部膨大,四肢沉重,津液減少,氣短,小便困難。
脾水和下一條提到的腎水,都與前面三臟的積水同屬體內水氣淤積的病症,都是水氣停滯在臟器外部靠近臟器的地方。如果認為水是停留在臟器內部,那就不合理了,因為脾臟形狀薄小,腎臟貼近脊椎,即使腫脹,也不至於腹部膨大。但脾臟懸掛在胃的外面,負責運化食物,所以脾水應該停留在胃脘外側和臍下寸許的地方,因此腹部膨大也應該出現在這個位置。這與肝水膨大在少腹部兩側,腎水膨大在肚臍附近,各有不同。四肢是陽氣的末端,脾臟病變積水,陽氣不能充分到達四肢末梢,而且陽氣衰弱,水氣更容易侵犯四肢,所以四肢沉重。津液是脾臟將胃中精華輸送到肺,然後佈散到全身的體液;氣是脾臟將胃中精氣輸送到肺,然後充盈於呼吸道的氣息。脾臟被水氣困阻,精華和氣息都不能上輸,所以津液減少,氣短。脾臟和肺臟共同調控上焦和中焦,則下焦的代謝功能就會正常,所以小便通常清長。脾陽被水氣阻滯,不能上達肺臟,也不能下達小腸,所以小便困難。
十八條,腎水,腹部膨大,肚臍腫脹,腰痛,小便不通,陰部潮濕像牛鼻子上的汗,腳冰冷,臉卻消瘦。腎水引起的腹部膨大,是在肚臍周圍,因為腎臟位於肚臍附近。下文所說的肚臍腫脹,就是指這個。腰是腎臟的府舍,腎臟積水,就會脹痛。小便不通和排尿困難不同,排尿困難沒有疼痛,只是因為氣機下行不暢,排尿費力;小便不通是指因為腰痛而想小便卻排不出。小便的排出需要氣機充盈少腹推動,而積水則會壓迫腎臟,所以腰痛加劇。陰下泛指陰囊和兩腿之間的部位,膀胱積水,氣機下行不通,就會向外滲漏,流入睪丸和陰莖,所以陰部潮濕像牛鼻子上的汗,這叫做膀胱滲漏。腎臟積水,腎陽不能下達,所以腳冰冷,因為腎氣主導下肢,腳冰冷是腎水病的表現。臉是諸陽匯聚的地方,陽氣被水氣阻滯,則水氣不能上侵,所以臉瘦。說反瘦,是因為全身浮腫,看起來不像消瘦的樣子。
十九條,老師說:所有水腫的病人,腰以下腫脹的,應該利尿;腰以上腫脹的,應該發汗,這樣就能痊癒。
這段話承接上文,總體論述臟腑經絡水腫的治療原則。所有水腫,不只是單指五臟積水,也包括風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、里水等。腰以下屬於地,腫脹就像江河溝渠阻塞,必須疏導才能停止水患,所以應該利尿。腰以上屬於天,腫脹就像陰雲濕霧瀰漫,必須驅散才能消除鬱結,所以應該發汗,這樣就能痊癒。臟腑內積水,真氣阻塞,會導致死亡,怎麼可能等待利尿或發汗才能痊癒呢?所以,我說五臟積水,只停留在臟器或臟器外緊鄰部位。
二十條,老師說:寸口脈沉而遲,沉則為水,遲則為寒,水寒交搏,趺陽脈隱沒,水穀不化,脾氣虛弱,則大便稀溏;胃氣虛弱,則全身浮腫;少陽脈弱,少陰脈細,男子小便不利,女子經水不通。經絡為血,血行不利就成了水,叫做血分。
這段話與後面的二十一、二十二條合在一起,論述婦女血分水腫的病理。但這一條是陽虛,經血運行不暢,久之則敗血化水;下一條是陽實,胞宮血液乾燥,久之則血液枯竭而吸水,兩者不同。總而言之,論脈象,從寸口脈,依次到趺陽脈,再到少陽脈、少陰脈;論症狀,從胸膈,依次到脾胃,再到經血和胞宮,可知人體胸膈之間是天之陰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