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(7)

回本書目錄

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(7)

1.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

虛者、招侮。實、則上擊。以實乘虛。地僣天德。陽位扁淺。氣血逼側。出從上竅。其理可得。掘地疏河。神禹妙策。地平天成。聖人之則。是為塞因。塞者通之。烏可已哉。臟腑內主。經絡外裹。內外相通。各有玄竅。經絡實。而胸分之氣虛者。實熱之邪。從腸胃之大絡而扛抬其氣血於直上。

則由喉嗓而見於吐。宗氣充。而經分之氣虛者。實熱之邪。從臟腑之別絡而外逼其氣血於經隧。則由巔頂而見於衄矣。吐衄雖殊。而其為實熱上衝則一。故皆主瀉心。以瀉其亢害耳。

白話文:

身體虛弱的人容易遭受外邪侵襲;而身體強壯的人,邪氣則會向上衝擊。邪氣乘虛而入,如同地氣侵犯天德,陽氣的位置淺薄,氣血被逼迫到一側,從上部的竅穴排出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就像疏通河道一樣,禹王治理水患的妙策,使地平天成,這是聖人的法則。因此,治療的原則是疏通閉塞,堵塞的就要把它疏通,怎麼可以置之不理呢?

臟腑在內主導,經絡在外包裹,內外相互貫通,各有其隱秘的竅穴。如果經絡充實,而胸部經絡之氣虛弱,實熱邪氣就會從腸胃的大絡血管向上抬舉氣血,就會從喉嚨吐出來。如果宗氣充盛,而經絡之氣虛弱,實熱邪氣就會從臟腑的細小經絡,向外逼迫氣血在經脈中運行,就會從頭頂流血(衄)。吐血和流鼻血雖然表現不同,但都是實熱之邪上衝的結果,所以都應該瀉心火,以瀉去亢盛的邪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