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治第十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治第十八 (1)

1.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治第十八

諸脈浮數。應當發熱。而反灑淅惡寒。若有痛處。當發其癰。

瘡者。愴也。傷也。風寒暑濕等之外因。客於經絡。而其氣血不和。有悽愴之象。因而浥爛傷損者是也。癰者。壅也。擁也。或七情之內火。或六淫之外邪。流於隧道。鬱於經穴。以致氣血不通。而壅塞擁起之象。故名癰。是瘡小癰大。瘡淺癰深。且瘡之所見。不拘十二經絡。

及任督兩脈。癰即發於臟者。亦必移熱於腑。而見三陽及任督諸部者。以瘡毒小而淺。故浮散而見各經之表。癰深而大。非陽經之熱。不能成焮腫潰爛之勢故也。根深而大。或見於陰經者。則腫而不痛。或癢。甚至三四月潰出。而無膿者。名疽。陰陽之別也,首條言諸癰初發之脈症也。

諸脈。指六部而言。浮為在表。數為熱。浮脈見數。故症當發熱。乃不發表熱而反皮毛灑淅惡寒者。是脈症不相對矣。若加上中下三部。或有一定之痛處。此為發癰之脈症。蓋熱毒之氣外聚經絡。故其脈見浮數。又衛表之氣。初得癰熱。逼之而乍負。故灑淅惡寒也。癰處分上中下。

而浮數。以寸關尺及左右分應之。故曰。諸脈浮數也。

師曰。諸癰腫。欲知有膿無膿。以手掩腫上。熱者為有膿。不熱者為無膿。

肉腐皮薄。熱毒外逼。故以手掩腫上。熱者為有膿。不熱則熱在裡而尚未透出。故無膿。又按腫上。跳動頂指者為有膿。不頂指者為無膿。此法甚准。故並附於此。腸癰之為病。其身甲錯。腹皮急。按之濡。如腫狀。腹無積聚。身無熱。脈數。此為腹內有癰膿。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。

薏苡附子敗醬散方,薏苡仁(十分),附子(二分),敗醬(五分)

上三味。杵為散。取方寸匕。以水二升。煎減半。頓服。小便當下。

此及下文兩條。就諸癰而抽言腸癰之病脈症治也。但本條為小腸癰。下條為大腸癰之別耳。小腸之癰。起於陽虛。不能運水而聚濕。濕久則生虛熱。濕熱交蒸於小腸。則腸中之氣血壅塞。而擁起成癰矣。大腸閉結。而其氣積熱。氣熱而鬱滯。則血不流行。故癰。此前後兩方。

一系責陽虛。而除濕熱。一系責血熱。而攻氣滯之不同也。小腸緊承胃之下口。其氣虛寒。則不能勝濕而化熱。小腸濕熱。則上逼胃中。胃土外應肌肉。濕熱熏蒸。則血色不化。故身必甲錯。濕熱外浮。而腹與小腸為尤近。故其皮如急狀。蓋濕鼓而騰熱之應也。然濕熱蒸腹皮。

而癰腫在腸內。與皮內腸外之空處無涉。故按之濡。腹如腫狀。而實非腫者。此也。夫腹中有積聚。則氣機之往來短促。而脈數於裡者有之。身有表熱。則陽浮氣勝。而脈數於表者有之。若俱無此。而脈見數。則數為氣血不通。而熱聚搏激之應。以症准之。則為腹內癰膿無疑矣。

白話文:

第十八章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治

各種脈象浮數,應該發熱,卻反而出現灑淅惡寒。如果患處有疼痛,就要考慮是癰疽發作。

瘡,是指創傷的意思,是由於風寒暑濕等外邪侵犯經絡,導致氣血不和,呈現出受損潰爛的病症。癰,是指阻塞、腫脹的意思,可能是由於七情內傷引起的內火,或是六淫外邪入侵經絡穴位,造成氣血不通,壅塞腫脹而形成的病症。瘡比較小而淺,癰則比較大而深。瘡的發生位置不限於十二經絡及任督二脈,癰則常發生於臟腑,並會將熱邪移到腑臟,表現於三陽經及任督二脈等部位。瘡毒小而淺,因此脈象浮散,見於各經的表面;癰深而大,需要陽經的熱邪才能形成腫脹潰爛的現象。癰的病根深而大,有時會出現在陰經,則腫脹但不疼痛,或者發癢,甚至三個月到四個月後才潰爛,且無膿,這種情況叫做疽,這是陰陽的區別。此段開篇闡述了癰初發時的脈症。

諸脈,指的是六部脈象。浮脈表示病邪在表,數脈表示有熱。浮數脈象出現,應該發熱,卻沒有發熱反而出現灑淅惡寒,這是脈症不相符的情況。如果再加上中下三部,或是有固定的疼痛部位,這就屬於癰疽發作的脈象。因為熱毒之氣聚集於經絡外,所以脈象呈現浮數;又因為衛表之氣受癰疽熱邪的侵襲,所以出現灑淅惡寒。癰的位置分上中下三部,浮數脈象則根據寸關尺和左右手的脈象來判斷,所以說「諸脈浮數」。

老師說:要判斷癰腫是否有膿,可以用手捂住腫脹部位,熱的就有膿,不熱的就沒有膿。

因為肌肉腐爛,皮膚變薄,熱毒外逼,所以用手捂住腫脹部位,熱的表示有膿;不熱則表示熱邪在裡,還沒有透出來,所以沒有膿。另外,按壓腫脹部位,如果跳動並頂指,表示有膿;不頂指則表示沒有膿。此法很準確,因此附錄於此。

腸癰的症狀是身體寒熱交錯,腹部皮膚緊繃,按壓柔軟,像腫脹一樣,腹部沒有積聚,身體沒有發熱,脈象卻很快,這是腹部有癰膿的表現,薏苡附子敗醬散可以治療。

薏苡附子敗醬散:薏苡仁十分,附子二分,敗醬五分。

以上三味藥,研成粉末。取一匙,用水二升,煎至一半,一次服下,小便會很快排出。

此段及下文兩條,從諸癰中抽出腸癰的病脈症和治療方法。本條是針對小腸癰,下條是針對大腸癰的區別。小腸癰起於陽虛,不能運化水液而導致濕邪積聚,濕邪久留則產生虛熱,濕熱交蒸於小腸,則腸中氣血壅塞,形成癰腫。大腸閉結,氣機積聚而化熱,氣熱鬱滯,則血不流通,因此形成癰腫。前後兩種方劑,

一個是針對陽虛,去除濕熱;一個是針對血熱,攻破氣滯,這是不一樣的。小腸緊連著胃的下口,如果氣虛寒,則不能勝過濕邪而化熱;小腸濕熱,則向上逼迫胃中,胃土外應肌肉,濕熱熏蒸,則血色不能正常,所以身體必然寒熱交錯;濕熱外浮,而腹部與小腸最為接近,所以腹部皮膚緊繃,這是濕邪鼓脹而騰熱的反應。但是濕熱蒸騰腹部皮膚,

而癰腫在腸內,與皮膚內、腸外的空隙無關,所以按壓柔軟,腹部像腫脹一樣,但實際上並非腫脹,這就是原因。如果腹部有積聚,則氣機運行短促,脈象快而位於裡者有之;身體有表熱,則陽氣浮盛,脈象快而位於表者有之;如果都沒有這些情況,而脈象卻很快,則此數脈是氣血不通,熱邪聚集搏動的表現。根據症狀判斷,則可以確診為腹部癰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