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11)

1.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

四十四條,下利。譫語者。有燥屎也。小承氣湯主之。

注見傷寒厥陰。

四十五條,下利。便膿血。桃花湯主之。

桃花湯方,赤石脂(一斤半銼半篩末),乾薑(一兩),粳米(一升)

上三味。以水七升。煮米令熟。去滓溫七合。內赤石脂方寸匕。三服。若一服愈。余勿服。

注詳傷寒少陰。方論並見。

四十六條,熱利下重者。白頭翁湯主之。

白頭翁湯方,白頭翁,黃連,黃柏,秦皮(各二兩)

上四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溫服一升。不愈更服。

注詳傷寒厥陰。方論並見。

四十七條,下利後。更煩。按之心下濡者。為虛煩也。桅子豉湯主之。

梔子豉湯方,梔子(十四枚),香豉(四合綿裹)

上二味。以水四升。先煮梔子得二升半。內豉煮取一升半。去滓分二服。溫進一服。得吐則止。(此四字系後人所添。詳別見。)

文見傷寒厥陰。有注。

四十八條,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汗出而厥者。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
通脈四逆湯方,附子(大者一枚生用),乾薑(三兩強人可四兩),甘草(一兩炙)

上三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。

下利而至清穀。則裡寒已甚。陰寒格陽。故外熱。微陽自遁。故汗出。裡寒而陽氣外泄。故其氣不相接而厥也。是宜以大熱之姜附為主。而佐以守中之甘草。使先溫其里。則表陽從類而內附。故熱汗可除。悍氣得溫而外通。故厥亦可愈也。究之胃陽復而變化自神。脾氣暖而水穀自別。

則下利清穀。當與諸症同解矣。名之曰通脈四逆者。以脈氣行於中焦之精悍。裡寒外厥者。其脈必伏。或沉遲。溫中而精悍自起。則氣行而脈通故也。文見傷寒厥陰。另有注。

四十九條,下利肺痛。紫參湯主之。

紫參湯方,紫參(半斤),甘草(三兩)

上二味。以水五升。先煮紫參取二升。內甘草。煮取一升半。分溫三服。

下利肺痛。其因有二。以利則下虛。而膈間之氣。有下趨之勢。肺為氣之總司。而作懸痛者一也。又利則虛熱上浮。而肺管如作脹痛者。二也。紫參味苦氣寒。性暢功補。用為主病之君。蓋以味苦氣寒者。堅其懸痛。而以性暢功補者。除其脹痛耳。然後佐以甘浮之甘草。是欲其托之在上。而直行肺中者可見矣。

五十條,氣利。訶黎勒散主之。

訶黎勒散方,訶黎勒(十枚煨)

上一味為散。粥飲和。頓服。

注見前三十四條下。

白話文:

四十四條,腹瀉,伴有神志不清,這是因為有燥結的糞便。用小承氣湯治療。

四十五條,腹瀉,大便帶膿血,用桃花湯治療。

桃花湯:赤石脂(一斤半,研碎過篩)、乾薑(一兩)、粳米(一升)。以上三味藥,用水七升,煮米至熟,去除米渣,取溫藥汁七合,加入赤石脂一匙,分三次服用。如果服一次就好,其餘就不要再服了。

四十六條,腹瀉伴有下墜感,用白頭翁湯治療。

白頭翁湯:白頭翁、黃連、黃柏、秦皮(各二兩)。以上四味藥,用水七升,煮至二升,去除米渣,溫服一升,如果沒有好轉,繼續服用。

四十七條,腹瀉之後,更加煩躁,按壓心窩部感覺潮濕,這是虛煩。用梔子豉湯治療。

梔子豉湯:梔子(十四枚)、香豉(四合,用棉布包好)。以上二味藥,用水四升,先煮梔子至二升半,加入香豉,煮至一升半,去除米渣,分二次溫服。服用後嘔吐則停止。(此四字為後人所加。)

四十八條,腹瀉排出清稀的穀物,裡寒外熱,出汗且厥冷,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

通脈四逆湯:附子(大者一枚,生用)、乾薑(三兩,體質強壯者可用四兩)、甘草(一兩,炙甘草)。以上三味藥,用水三升,煮至一升二合,去除米渣,分二次溫服。腹瀉排出清稀的穀物,說明裡寒已甚,陰寒阻礙陽氣,所以外熱;陽氣微弱自退,所以出汗;裡寒而陽氣外泄,所以氣機不通而厥冷。因此,應該用大熱的乾薑、附子為主藥,佐以溫中和的甘草,先溫暖裡寒,則表陽會隨之內收,所以發熱和出汗可以消除;寒氣得到溫煦而外通,所以厥冷也可以治癒。最終,胃陽恢復,臟腑功能自行調節,脾胃溫暖,水穀得以消化吸收,則腹瀉排出清稀的穀物以及其他症狀都會得到解決。之所以命名為通脈四逆湯,是因為它能使脈氣運行於中焦,對於裡寒外厥的患者,其脈象必然沉伏或遲緩,溫暖中焦後,精氣自生,則氣機運行,脈象通暢。

四十九條,腹瀉伴有胸痛,用紫參湯治療。

紫參湯:紫參(半斤)、甘草(三兩)。以上二味藥,用水五升,先煮紫參至二升,加入甘草,煮至一升半,分三次溫服。腹瀉伴胸痛的原因有二:一是腹瀉導致下焦虛弱,膈肌氣機下陷,肺主氣,所以出現胸痛;二是腹瀉導致虛熱上浮,肺部好像脹痛。紫參味苦性寒,具有舒暢和補益的作用,用作主藥,因為味苦性寒可以堅固下陷之氣,舒暢可以解除脹痛。再佐以甘草,讓藥力上達肺部。

五十條,氣虛引起的腹瀉,用訶黎勒散治療。

訶黎勒散:訶黎勒(十枚,煨熟)。將此藥研成細末,用粥水調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