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10)
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10)
1.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
三十七條,下利。脈沉而遲。其人面少赤。身有微熱。下利清穀者。必鬱冒汗出而解。病人必微厥。所以然者。其面戴陽。下虛故也。
遲則為虛為寒。沉為在裡在下。沉處見遲。正裡虛下寒之診。故下利清穀。下寒、則逼微陽於上。故其面少赤。裡虛、則浮真氣於外。故身有微熱。微陽鬱而不得下通內伏。故其軀殼如上眩外鼓而冒。汗出、則鬱冒外透。故面赤身熱俱解矣。然中下虛寒。而表陽薄泄。則其氣一時不能順接。
故必微微見厥。以戴陽者必下虛。故知之也。文見傷寒厥陰條。宜與彼注參看。
三十八條,下利後。脈絕。手足厥冷。晬時脈還。手足溫者生。脈不還者死。
注見傷寒厥陰文。
三十九條,下利。腹脹滿。身體疼痛者。先溫其里。乃攻其表。溫里宜四逆湯。攻表宜桂枝湯。
注詳傷寒厥陰。
四十條,下利。三部脈皆平。按之心下堅者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自此至四十四。凡五條。言下利之脈症。有尚宜攻下者。此條從脈平。而心下堅看出。蓋謂下利。不過寒熱二因。若是上焦熱。而為吹噓奔迫之利。則當於上部見沉數之脈。若是中下寒。而為分理不清之利。則當於中下二部見沉遲沉弦之脈。今三部脈皆平。則下利之非寒熱可知。
加以按之而心下堅。其因胃有積滯。而胃氣不行。以致無分別水穀之權明矣。故宜以大承下之。使胃氣流行。而下利者。必自止也。
四十一條,下利。脈遲而滑者。實也。利未欲止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此條、從脈遲而滑看出。脈字、當指右關陽明而言。蓋謂病下利而右關脈遲。猶似胃寒而失分理陰陽之應。然胃寒而利。則津傷氣泄。而脈遲見澀者。常也。乃遲而兼見滑。夫滑、為宿食凝聚之診。滑從遲見。謂非凝聚而致氣機不流行之故乎。故知其胃實也。胃實不去。則化機不醇。而利豈能愈哉。是宜主大承以通其塞矣。
此與上條兩急字。恐緩則津液竭盡。而不任下。多致亡陰而死也。
四十二條,下利。脈反滑。當有所去。下乃愈。宜大承氣湯。
此即上條之初候。而抽言之也。蓋謂下利。脈當澀。而反見滑。便知當有所去。即宜以大承愈之。否則。坐失機會。使滑久而胃氣阻滯。致成上條遲滑之脈矣。
四十三條,下利已瘥。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。以病不盡故也。當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五行各有休囚官旺。而代謝因之。年月日時者。天地流轉之五行。五臟六腑者。人身內具之五行。其生扶剋制。內外嘗相應者。感通之道也。下利之病。乘時而發於臟腑。病盡固瘥。病不盡。而得運氣之子氣以制其鬼。亦能瘥也。若遇所病之期。復見所病之症。則知其非新病。而為未盡之舊病。得流行之鬼氣而復發也。是宜以大承滌盪之。而毋使滋蔓矣。
白話文:
第十七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
三十七條,下痢,脈沉而遲,病人面色略紅,身體微熱,下痢清穀,必定鬱悶冒汗而出汗而痊癒,病人必定輕微厥逆。原因是面色帶有陽氣,下焦虛弱的緣故。
脈遲則為虛為寒,脈沉則為病在裡在下,脈沉處見遲,正是裡虛下寒的診斷。因此下痢清穀,下焦寒,則逼迫少許陽氣上升,所以面色略紅;裡虛,則浮動的真氣外洩,所以身體微熱。少許陽氣鬱結而不能向下通行,內在潛伏,所以身體像向上眩暈,外鼓而冒汗,汗出,則鬱悶之氣外洩透發,所以面色紅潤、身體發熱都解除了。然而中下焦虛寒,而表層陽氣薄弱洩瀉,則其氣一時不能順利接續,
所以必定輕微出現厥逆。因為面色帶陽氣者必定下焦虛弱,因此可以知道。此條內容可參考傷寒厥陰條,宜與其注釋參閱。
三十八條,下痢之後,脈息微弱,手足厥冷,到一定時間脈象恢復,手足溫暖者活,脈象不恢復者死。
詳見傷寒厥陰條。
三十九條,下痢,腹部脹滿,身體疼痛,應先溫煦下焦,然後再攻其表。溫煦下焦宜用四逆湯,攻表宜用桂枝湯。
詳見傷寒厥陰條。
四十條,下痢,三部脈象皆平,按壓心下堅硬,應立即攻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從此條到四十四條,共五條,論述下痢的脈症,尚宜攻下的。此條從脈象平和,而心下堅硬看出,大概是指下痢,不過是寒熱兩種原因。如果是上焦熱,而為氣急奔迫的下痢,則應在上部見到沉而數的脈象;如果是中下焦寒,而為水穀不清的下痢,則應在中下二部見到沉而遲或沉而弦的脈象。現在三部脈象皆平和,則下痢非寒熱可知。
加上按壓心下堅硬,其原因是胃中有積滯,而胃氣不行,以致於沒有分別水穀的能力。所以宜用大承氣湯攻下,使胃氣運行,下痢者,必定自行停止。
四十一條,下痢,脈遲而滑,是實證,下痢未停止,應立即攻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此條從脈遲而滑看出,脈象指右關脈(陽明經)而言。大概是指病人下痢,而右關脈遲,猶如胃寒而失去分理陰陽的應和。然而胃寒而下痢,則津液受損,氣血洩瀉,而脈遲見澀是常見的。然而遲而兼見滑,滑是宿食凝滯的診斷。滑從遲出現,謂非凝滯而致氣機不流暢的緣故嗎?所以知道其胃實。胃實不去,則運化功能不佳,而下痢怎能痊癒呢?所以宜用大承氣湯通其阻塞。
此條與上一條都用「急」字,恐怕緩則津液耗竭,而不能承擔攻下,多致陰液耗損而死。
四十二條,下痢,脈象反見滑,應有所去除,下後才痊癒,宜用大承氣湯。
此即上一條的初期情況,而簡述之。大概是指下痢,脈象應澀,而反見滑,就知道應有所去除,即宜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否則,錯失機會,使滑脈久留,而胃氣阻滯,致成上一條遲而滑的脈象。
四十三條,下痢已癒,到其年月日時又復發,因病未盡的緣故。應攻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五行各有休囚官旺,而代謝由此而來。年月日時,是天地流轉的五行;五臟六腑,是人體內在的五行;其生克制化,內外常常相應,是感應通達的道理。下痢之病,乘時而發於臟腑,病盡則痊癒;病未盡,而得運氣的子氣來制伏其邪氣,也能痊癒。若遇到患病的時期,又出現患病的症狀,則知道其非新病,而是未盡的舊病,得到流行的邪氣而復發。所以宜用大承氣湯滌盪之,而毋使蔓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