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(4)
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(4)
1.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
則太少二陽之署。几几乎有陰寒蔽塞之勢矣。故主附子之大熱。交於守中之甘草。溫胃之粳米。而引至陽明之腹。蓋以扶陽者勝陰也。然後以大棗填上焦。半夏瀉陰氣。而胸脅自平。嘔吐自止矣。七條曰中寒。其人下利。以裡虛也。蓋先以裡虛。遂中寒而下利。後以下利。遂寒逆而里益虛。
故見種種之候也。
十一條,痛而閉者。厚朴三物湯主之。
厚朴三物湯方,厚朴(八兩),大黃(四兩),枳實(五枚)
上三味。以水一斗二升。先煮二味。取五升。內大黃。煮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以利為度。
此及下條。當從上文作一節。蓋腹中寒氣之症治。上文已完。此又因上文之症。旁及風寒入腹而化熱者。與下卷十六篇吐衄門病人面無血色一條同例。金匱之省筆。多用此法。細讀前後三條之文氣自見。言下利裡虛。固宜大溫大補如彼。若雷鳴等症全具。其人痛而便閉者。則又以氣不下通。
而實熱之邪勢由上逆。故見種種急切之候也。厚朴降氣。枳實泄氣。大黃下氣。則閉者下通。而諸症自息。豈止痛止云乎哉。
十二條,按之心下滿痛者。此為實也。當下之。宜大柴胡湯。
大柴胡湯方
柴胡(半斤),半夏(半斤洗),黃芩(三兩),生薑(五兩),大棗(十二枚),大黃(一兩),枳實(四枚),芍藥(三兩)
上八味。以水一斗二升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煎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(以一升三服計之。則再煎下。當有取三升三字。)
若雷鳴等前症具。而按其心下滿痛。心下為胃之應。按之滿痛。是有形之積聚在胃。故為內實而當下之也。但不主大小承氣。及調胃等湯。而獨任大柴者。以前症之胸脅逆滿。及嘔吐等候。系陽明腑實。因而溢出少陽之部者居多。故以柴半黃芩為主。降少陽部署之逆。所以治脅滿。
並止其嘔吐也。以薑棗填太陽部署之氣。使下焦不得上犯。所以治胸滿。並止其雷鳴切痛也。然後以大黃之寒下。枳實之消散。總托於酸斂之芍藥。而併力下趨耳。此豈大小承氣及調胃等湯所能勝任者乎。
十三條,腹滿不減。減不足言。當須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大承氣湯方,大黃(四兩酒洗),芒硝(三合),枳實(五枚炙),厚朴(半斤去皮炙)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二物。取五升。去滓。內大黃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內芒硝。更上火。微煮一二沸。分溫再服。得下。止服。
腹滿時減。以陽氣有起伏。陽起則陰伏。故其滿有時或減。此為虛痞。若腹滿晝夜並不減動。及些小減去而不足言減。猶曰算不得減。此為胃脘漸下漸實之應。故與腹滿不減者同。宜大承下之而無疑也。李注大謬。
方論見傷寒注本方下。
十四條,心胸中大寒。痛嘔。不能飲食。腹中寒上衝。皮起。出見有頭足。上下痛而不可觸近。大建中湯主之。
白話文:
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
太少陰二陽受邪,幾乎呈現陰寒阻塞的狀態。因此要用附子的大熱之性,配合甘草的中和作用,再加入溫胃的粳米,引導藥力到達陽明經的腹部,這是以扶助陽氣來克服陰寒。然後用大棗溫補上焦,半夏瀉除陰寒之氣,這樣胸脅脹痛自然會減輕,嘔吐也會停止。 第七條提到中寒而下痢,是因為裡虛。這是因為先有裡虛,才導致中寒而下痢;然後因為下痢,又導致寒邪逆犯,裡虛更甚,所以出現各種症狀。
第十一條,腹部疼痛且閉塞不通的,用厚朴三物湯治療。
厚朴三物湯方:厚朴八兩,大黃四兩,枳實五枚。將以上三味藥用水一斗二升,先煎煮厚朴和枳實,取五升,再加入大黃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以通便為度。
這一條和下一條應與上文連在一起看,構成一個段落。因為上文已經完整地論述了腹部寒氣的治療,而這兩條則是由上文症狀引申出來的,討論風寒入腹化熱的情況,這與下卷十六篇吐衄門中病人面色蒼白一條的治療方法相同,是《金匱要略》簡略記載的常用方法。仔細研讀前後三條的文氣,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。下痢裡虛,理應使用溫熱的大補藥物。若出現雷鳴般的腹鳴等症狀,且病人疼痛而便秘,則是因為氣機不通,實熱邪氣由上逆,所以出現各種急迫的症狀。厚朴降氣,枳實泄氣,大黃下氣,就能使閉塞不通的腸道通暢,諸症自然消除,豈止是止痛而已。
第十二條,按壓心下部位感到脹滿疼痛,這是實證,應該瀉下,宜用大柴胡湯。
大柴胡湯方:柴胡半斤,半夏半斤(洗淨),黃芩三兩,生薑五兩,大棗十二枚,大黃一兩,枳實四枚,芍藥三兩。以上八味藥用水一斗二升,煎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煎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(按每服一升計,第二次煎煮應取三升)。
如果出現雷鳴般的腹鳴等前述症狀,且按壓心下部位感到脹滿疼痛,心下是胃的反應區,按壓疼痛說明胃中有形體的積聚,屬於內實,所以應該瀉下。但不用大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,而單獨使用大柴胡湯,是因為之前的胸脅逆滿、嘔吐等症狀,多屬於陽明腑實,並溢於少陽經的表現,所以用柴胡、半夏、黃芩為主,以瀉下少陽經的逆氣,從而治療脅肋脹滿,並止嘔。用薑棗溫補太陽經的陽氣,防止下焦之氣上逆,從而治療胸滿,並止雷鳴般的劇痛。然後用大黃的寒性瀉下,枳實消散,都依託於芍藥的收斂作用,共同向下瀉邪。這豈是大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所能勝任的?
第十三條,腹部脹滿不減,或者減輕得微不足道,應該瀉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大承氣湯方:大黃四兩(酒洗),芒硝三合,枳實五枚(炙),厚朴半斤(去皮炙)。以上四味藥用水一斗,先煎煮厚朴和枳實,取五升,去渣,再加入大黃,煮取二升,去渣,再加入芒硝,用微火煮沸一二沸,分次溫服,通便後即停服。
腹部脹滿有時減輕,是因為陽氣有升有降,陽氣升則陰氣伏,所以脹滿有時會減輕,這是虛痞。如果腹部脹滿晝夜都不減輕,或者稍微減輕但微乎其微,這可以認為不算減輕,這是胃脘漸漸積聚實邪的表現,所以與腹部脹滿不減輕者相同,都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,毫無疑問。李氏注釋在此處有很大的錯誤。
方劑的詳細說明見《傷寒論》中大承氣湯的注釋。
第十四條,心胸部極度寒冷,疼痛嘔吐,不能飲食,腹部寒邪上衝,皮膚隆起,出現頭足樣突起,腹部上下疼痛,不能觸摸,用大建中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