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(5)
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(5)
1.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
大建中湯方,人參(二兩),乾薑(四兩),蜀椒(二合炒去汗)
上三味。以水四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內膠飴一升。微火煎取一升半。分溫再服。如一炊頃。可飲粥二升。後更服。當一日食糜。溫覆之。
此亦口鼻及腹臍所中之寒也。寒從皮毛經絡襲入。則先見表症。如頭痛、惡寒、發熱等類。而後入里。或止病表而不入里者亦有之。詳傷寒論中。寒從口、鼻、腹、臍襲入。則先見里症。如腹滿、嘔痛、下利等類。而後出表。或止病里而不及出表。遂致不救者比比也。條中曰心胸中大寒云云。
備言里症而不及表症一語。故知為口鼻及腹臍所中之寒。而未及出表者也。痛嘔當指胃脘而言。寒氣切責陽位。故痛。胃陽不能自安。故嘔。中土虛寒。失運飲化食之用。故不能飲食也。腹中寒冷之氣。上衝胸分。言病者之自覺也。陰陽相搏。腹皮鼓起。出見如有頭足之狀。
言旁人之可外見也。陰寒之邪。上則抬高陽氣。而令陽位逼側。故上痛不可觸近。下則直入少腹。而與濁陰凝冱。故下痛不可觸近也。夫心胸中大寒。與上下痛而不可觸近。由於腹中寒氣。上充下滿之外。而其餘氣。猶見之於外鼓。而至皮起如有頭足。則中焦脾胃之真陽虛極。
故令陰寒上肆下橫如此。是不得不大建其中氣。而以扶陽者勝陰矣。誠以乾薑、蜀椒。大辛大溫。大辛散寒。大溫聚氣。加之甘平峻補之人參。充滿姜椒之性。而鼓動之。然後以米汁所成之甘膠。微火煎配以為使。蓋取米扶胃氣。甘守中宮。遂覺辛甘溫暖之神。融成一片。化工春氣。
其與惟王建中。妖氛自息者。同功合德。此仲景命名之深意也。至其湯後曰如一炊頃。可飲粥二升。又曰當一日食糜。溫覆之。經曰。大氣一轉。其氣乃散。所中之寒。其意欲如服桂枝湯之法。將解於陽回之自汗乎。若但云恐中寒挾食。故飲粥食糜。恐感寒復寒。故令溫覆。
則猶得其淺而未得其深者也。門人問曰。如法服大建中而不得自汗。所中之寒。將何所解散乎。並何變症耶。答曰。此問亦不可少。夫臟腑與經絡相通。口鼻及腹臍所感之寒。脾胃先受之。及中焦陽氣一轉。則內邪托出經絡。且從陽氣之化。而發為表熱者。常也。此條之症。
因中氣虛微。不能載出。故不一見表症。服大建中而解於自汗。中氣大振。一箭透重鎧之力也。倘服此而不汗。如強努之末。不穿魯縞。將內症消。而發為表熱。變桂枝加附子湯。或麻附細辛湯等症居多。否則不發表熱。脾家實。腐穢當自去。解於自下利者。亦十之一二也。
本門是論腹滿。每條當尋腹滿處。腹中寒上衝。及上下痛而不可觸近。俱有腹滿在內。不可不知。
十五條,脅下偏痛。發熱。其脈緊弦。此寒也。以溫藥下之。宜大黃附子湯。
白話文:
大建中湯方治寒疝宿食,其方用人參、乾薑、蜀椒三味,以水煎煮,再加膠飴,溫火慢煎。服藥後,宜食粥,溫暖保暖。此方治療的是由口鼻、腹臍入侵的寒邪,寒邪先侵犯里,或只停留在表,詳見傷寒論。寒邪侵犯里,會出現腹滿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然後才出現表證,或只停留在里而不出現表證,就會危及生命。
文中提到心胸大寒,指的就是寒邪入侵里而不外達於表。嘔吐疼痛指的是胃脘,寒邪侵犯陽位,故而疼痛,胃陽虛弱,故而嘔吐;中土虛寒,影響飲食物的消化,故不能飲食。腹中寒氣上衝胸部,是患者自身的感覺;陰陽搏結,腹部鼓脹,像是長出頭足一樣,這是旁人可以觀察到的現象。
陰寒之邪上衝,抬高陽氣,使陽位被迫側移,所以上腹部疼痛不能觸摸;下衝則直入少腹,與濁陰凝結,所以下腹部疼痛也不能觸摸。心胸大寒,上下疼痛不能觸摸,是因為腹中寒氣上衝下滿,而餘氣外鼓,甚至皮膚隆起似頭足狀,說明中焦脾胃的真陽極度虛弱,導致陰寒之邪上衝下橫。因此必須大補中氣,扶助陽氣以克服陰寒。
乾薑、蜀椒辛溫,能散寒溫氣,人參甘平峻補,可以補充姜椒之性並促進其作用,再以米汁熬製的膠飴,溫火慢煎,作為輔助藥物。米能益胃氣,甘能守中宮,辛甘溫暖合為一體,猶如春氣回暖,與“建中湯”效果相近,此為張仲景命名之深意。
服藥後一會兒,可以喝粥,一天吃些稀飯,並溫暖保暖。此意在模仿桂枝湯的治療方法,使寒邪隨著陽氣回升而自行發汗。若只認為是寒邪夾雜食物,所以喝粥吃稀飯,怕受寒再次加重病情,所以要保暖,則只是淺顯的理解,而未領會其深層含義。
有人問,按此方服藥,沒有發汗,寒邪如何消除,會有什麼變化?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。臟腑和經絡相通,口鼻、腹臍入侵的寒邪,先侵犯脾胃,待中焦陽氣轉化,內邪就會通過經絡,隨著陽氣的變化而轉為表熱,這是常見的。此條所述的病症,因為中氣虛弱,不能將邪氣外排,所以沒有表證。服用大建中湯後,若能發汗,說明中氣振奮,如同利箭穿透厚甲。
如果服藥後不發汗,如同強弩之末,不能射穿薄絹,內證就會消退,轉為表熱,則需改用桂枝加附子湯,或麻黃附子細辛湯等。否則不發表熱,脾胃實證,腐敗之物會自行排出,從大便排出者,也只佔十分之一二。
本節論述腹滿,每條都要尋找腹滿的原因。腹中寒氣上衝,上下疼痛不能觸摸,都屬於腹滿,不可不知。
第十五條:脅下偏痛,發熱,脈緊弦,這是寒邪。用溫藥瀉下,宜用大黃附子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