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(3)

回本書目錄

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(3)

1.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

八條,夫瘦人繞臍痛。必有風冷。穀氣不行。而反下之。其氣必沖。不沖者。心下則痞也。

肥人陰津不虧。瘦人陽氣不虧。此定理也。今以陽氣不虧之人。而繞臍作痛。則知痛非下焦虛寒上乘。明系風冷從臍入腹。而為邪正相持之痛也。但風冷在腹。脾胃之陽。失運動之用。故穀氣不行者。常也。是宜桂枝加芍湯。外加乾薑細辛。以驅風散寒為合。乃誤以穀氣不行為積滯。

而反下之。則氣機因下而下陷者。必反浮而上衝胸膈。以致喘急矣。若不從胸膈上衝。則胃陽虧於寒下之藥。而下陰上乘胃脘。遂致痞塞腹滿矣。夫以陽氣不虧之瘦人。誤下之變。尚如此。則肥人而陽氣衰者。其害可勝言哉。前兩條是從肩背所感之寒而言。此條又是從口鼻及腹臍所感之風寒而言也。

九條,病腹痛。發熱十日。脈浮而數。飲食如故。厚朴七物湯主之。

厚朴七物湯方

厚朴(半斤),大黃(三兩),枳實(五枚),桂枝(二兩),甘草(三兩),生薑(五兩),大棗(十枚)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四升。溫服八合。日三服。嘔者。加半夏五合。下利。去大黃。寒多者。加生薑至半斤此表熱日久不解。熱傷胃液。以致內實之腹滿也。言病腹滿之人。發熱已十日不解。則津液熱傷。是症已可據。其脈浮而且數。夫浮為在表。以應發熱。數為在腑。

以應胃熱。是脈又可據。飲食如故。則所進不少。是水穀又可據。其腹滿之為胃實無疑。然因發熱十日所致。且其脈尚浮數。則又不得遺表熱。而單攻腹滿。是宜主厚朴枳黃三物。援承氣湯之例。攻症之腹滿。並責其脈之數。桂甘薑棗四物。援桂枝湯之例。解症之發熱。並責其脈之浮也。

於承氣去芒硝者。因飲食如故。則知胃為經表之移熱。而非邪入中土之候。故不使鹹寒者損胃陽也。於桂枝去芍藥者。因已有厚朴之降。大黃之沉。少留其走表之性。故不使酸斂者。過牽其發散也。嘔者。下氣上逆。半夏降逆。故加之。下利無積滯。而腹滿又為虛痞矣。大黃傷胃陽。

能令虛痞益甚。故去之。胃陽虛寒。則下陰上塞。故腹為之虛滿。生薑能填胸中胃中之陽。排降陰逆以消滿。故寒多者加之。曰寒多者加至半斤。則原方之桂甘薑棗。不但解表。並亦填其中氣。而助下運之機者乎。仲景之方。真常山之蛇也。此承六條中寒喜欠。清涕出。發熱等句。

而言其變症也。

十條,腹中寒氣。雷鳴切痛。胸脅逆滿。嘔吐。附子粳米湯主之。(中去聲)

附子粳米湯方,附子(一枚炮),粳米(半升),半夏(半升),甘草(一兩),大棗(十枚)

上五味。以水八升。煮米熟湯成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此承七條中寒下利而言。故直接此人肚中寒。而曰腹中寒氣也。陰陽相搏。故雷鳴。寒邪凝斂。故切痛。胸為太陽之部。脅為少陽之部。實邪上凌陽位。故逆滿也。嘔吐者。胃中陽氣。為寒所逼。而有欲遁之象。夫腹為陽明之署。雷鳴切痛。以及嘔吐。是其本症。合胸脅而並見逆滿。

白話文:

第十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

八條:瘦人繞臍疼痛,必定是風寒侵襲,導致穀氣不通,反而用瀉下法治療,這樣氣機就會上衝,不上衝的話,心下就會痞塞。

肥人陰津不虧,瘦人陽氣不虧,這是固定法則。現在陽氣不虧的瘦人繞臍疼痛,就知道疼痛不是下焦虛寒上犯,而是風寒從臍部入侵腹部,造成邪正相爭的疼痛。但風寒在腹部,脾胃之陽失去了運作功能,所以穀氣不通很常見。因此應該使用桂枝加芍藥湯,再加乾薑、細辛,以驅散風寒。誤把穀氣不通當作積滯而瀉下,則氣機因向下而下陷,必定反過來向上衝擊胸膈,導致喘急。如果不從胸膈上衝,則是胃陽虧損於寒涼的瀉下藥,而下焦之寒上犯胃脘,導致痞塞腹滿。陽氣不虧的瘦人,誤用瀉下法後尚且如此,那肥人陽氣衰弱者,其危害更難以言喻。前面兩條是從肩背受寒論述,這一條則是從口鼻及腹臍受風寒論述。

九條:腹部疼痛,發熱十天,脈象浮數,飲食如常,用厚朴七物湯治療。

厚朴七物湯方:厚朴(半斤)、大黃(三兩)、枳實(五枚)、桂枝(二兩)、甘草(三兩)、生薑(五兩)、大棗(十枚)。

上七味,加水一斗,煎煮至四升,溫服八合,一日三次。嘔吐者,加半夏五合;下痢者,去掉大黃;寒邪較重者,加生薑至半斤。這是指表熱久治不癒,熱傷胃液,導致內實的腹滿。說明腹部脹滿的人,發熱已十天不退,則津液被熱傷,此症狀已可確定。其脈象浮數,浮象屬於表證,應對發熱;數象屬於腑證,應對胃熱,此脈象也可確定。飲食如常,說明進食不少,水穀情況也可確定。其腹滿是胃實無疑,但因發熱十天所致,且脈象仍浮數,則又不能忽略表熱,而單獨攻治腹滿。因此應該以厚朴、枳實、大黃三味藥為主,效仿承氣湯的治療方法,攻治腹滿,並解決脈象的數象;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四味藥,效仿桂枝湯的治療方法,解決發熱,並解決脈象的浮象。

承氣湯去芒硝,是因為飲食如常,知道胃是經絡表證的熱邪移行,而不是邪氣侵入中土的徵兆,所以不用鹹寒之物損傷胃陽。桂枝湯去芍藥,是因為已有厚朴的下降,大黃的沉降作用,少留其走表的性質,所以不用酸斂之物過度牽制其發散。嘔吐者,是氣機逆亂,半夏能降逆,所以加之。下痢者無積滯,而腹滿又是虛痞,大黃傷胃陽,會使虛痞更甚,所以去掉。胃陽虛寒,則下焦陰寒上逆,所以腹部虛滿。生薑能溫補胸中胃中的陽氣,排降陰寒以消腹脹,所以寒邪重者加之。說寒邪重者加至半斤,則原方中的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不僅解表,也溫補中氣,並幫助下焦運化。仲景的方劑,真是如同山中的蛇一樣變化多端。這是承接第六條中寒邪作祟、流清涕、發熱等症狀,說明其變證。

十條:腹部寒氣,疼痛如雷鳴,胸脅脹滿,嘔吐,用附子粳米湯治療。

附子粳米湯方:附子(一枚炮製)、粳米(半升)、半夏(半升)、甘草(一兩)、大棗(十枚)。

上五味,加水八升,煮至米熟,湯成,去渣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這是承接第七條中寒邪下痢的論述,所以直接說此人腹部寒邪,稱為腹中寒氣。陰陽相搏,所以疼痛如雷鳴;寒邪凝滯,所以疼痛劇烈;胸為太陽經所循行部位,脅為少陽經所循行部位,寒邪上犯陽位,所以脹滿;嘔吐,是因為胃中陽氣被寒邪逼迫,有想逃逸的表現。腹部是陽明經所循行部位,疼痛如雷鳴、劇烈疼痛以及嘔吐,是其本症;同時伴有胸脅脹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