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5)

1.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

凡屬胃虛而食少。膈熱而飲多者。俱能病此。悸及短氣。詳已見。其意以為雖屬暴飲。倘不主豬苓五苓等湯以止渴除飲。則漸成四飲等候矣。

十三條,脈雙弦者寒也。皆大下后里虛。脈偏弦者。飲也。

此及下文共三條。總言四飲之脈。而本條當是言懸飲也。夫弦為陽虛氣削之診。飲以陽氣不能呵噓下滲所致。故飲脈必弦。但兩手雙弦。陽氣當虛於中。又另為中寒之脈。蓋因大下后里虛。而其氣中餒之故。不可誤認為飲脈。惟一手偏弦。則左見為左脅之懸飲。右見為右脅之懸飲也。

然以十二篇積脈之例准之。則左右雙見。飲在中央。支飲之在胸膈心下者。其脈未嘗不雙弦也。第以其症辨之耳。蓋飲症則有喘渴短氣等候。而下后里虛者無此也。十條言留飲之脈曰沉。此條言懸飲之脈曰弦。則飲脈其沉弦兼見者乎。然愚嘗試之。大概飲之初病。其脈多弦。

飲之久病。其脈多沉。長沙分別言之。豈無意耶。

十四條,肺飲不弦。但苦喘。短氣。

肺飲者。支飲之上浮胸膈。而肺已受傷者是。弦為氣削之脈。水飲屯胸膈。則其氣不得下展。而自聚於飲上。故氣削之弦脈不見也。喘與短氣。詳已見。言飲脈弦。而肺飲獨不可以不弦自誤。但憑其外症為合。與胃有宿食而脈見滑者同義。

十五條,支飲亦喘。不能臥。加短氣。其脈平也。

支飲者。就支飲之在心下而言。蓋謂同是支飲。卻有高下。高者逼肺。故為肺飲。下者在心下。與肺較遠。故以支飲概之。但胃脘聚飲。氣機便艱於下引。故亦喘。不能臥者。臥則胃脘橫。而注飲迫肺故也。短氣一症。為肺飲之候。言飲支心下。其脈還弦。飲略高而見短氣一症。則氣亦高而聚於肺。氣聚。故其脈平而不弦削也。

十六條,痰病者。當以溫藥和之。

此總言用藥之治例。病痰飲者。當合四飲而言。以諸飲俱由痰飲傳變。故以痰飲統之耳。夫飲之由來。大概起於腎及脾肺之臟陽衰冷。成於三焦之腑化虛寒。溫藥和之。則陽回氣化而飲自去矣。蓋指後文苓桂術甘、腎氣、及大小青龍等劑也。

十七條,心下有痰飲。胸脅支滿。目眩。苓桂朮甘湯主之。

苓桂朮甘湯方,茯苓(四兩),桂枝,白朮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)
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小便則利。

此言諸飲。除溢飲之外。俱以苓桂朮甘湯為主方。蓋痰飲是其總名。心下及胸支滿。為支飲之症。脅下支滿。為懸飲之症。目眩者。飲高而水載木氣以浮也。以淡滲去飲之茯苓為君。佐辛甘之桂枝以行陽。甘溫之白朮以培土。然後用甘浮平緩之甘草為使。所以高托諸藥。而令其徐徐下滲之意。此苓桂術甘。為諸飲之要劑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胃氣虛弱,食慾不振,又膈部有熱,飲水過多的人,都會患上這種咳嗽疾病。心悸和氣短的症狀,已在前面詳細說明。意思是說,即使是因暴飲暴食引起的,如果不及時服用豬苓湯、五苓散等藥物來止渴去飲,就會逐漸發展成各種不同類型的飲證。

脈象兩手都弦細,是寒證,通常是大瀉之後,導致臟腑虛弱。脈象偏弦細,是飲證。

這一段和下文三條,總體說明了四種飲證的脈象,但本條主要指的是懸飲。弦脈是陽虛氣弱的表現。飲證是因陽氣不足,無法溫煦、下行、滲泄津液造成的,所以飲證的脈象必定弦細。但是,如果兩手都弦細,說明陽氣虛弱於內,這是中寒的脈象,往往是大瀉之後,導致氣血虧損所致,不能誤認為是飲證。只有一手偏弦細,左手出現則為左脅的懸飲,右手出現則為右脅的懸飲。

但是,根據十二篇中積聚脈象的例子推斷,如果左右手都出現弦細脈,飲邪則在中央。胸膈、心下的支飲,其脈象也常常是雙弦細。僅僅憑藉症狀來辨別。飲證的症狀有喘息、口渴、氣短等,而大瀉後臟腑虛弱者則沒有這些症狀。第十條說留飲的脈象是沉脈,本條說懸飲的脈象是弦脈,那麼飲證的脈象是不是沉脈和弦脈兼見呢?我個人的經驗是,飲證初期,脈象大多是弦細脈;飲證病程較長,脈象大多是沉脈。長沙醫家分別論述,難道沒有其道理嗎?

肺飲不現弦脈,只有喘息、氣短。

肺飲是支飲上浮到胸膈,而肺部已經受損的情況。弦脈是氣虛的脈象,水飲停滯在胸膈,則氣機不能下達舒展,而聚集在飲邪之上,所以就沒有氣虛的弦脈。喘息和氣短,前面已經詳細說明。提到飲證的脈象是弦脈,而肺飲卻獨獨沒有弦脈,不能因此而誤診,只能依靠其外在症狀來綜合判斷,這與胃中有宿食而脈象滑利的情況相同。

支飲也會喘息,不能平臥,並伴有氣短,脈象平和。

支飲是指心下部位的支飲而言,大概是指同是支飲,卻有高下之分。高的逼近肺部,所以稱為肺飲;低的在心下,與肺部距離較遠,所以稱為支飲。但是,胃脘部積聚飲邪,氣機就會難以下行,所以也會喘息。不能平臥,是因為臥下時,胃脘部橫臥,飲邪會更加壓迫肺部。氣短是肺飲的症狀。提到支飲在心下,脈象還是弦脈;飲邪略微向上,出現氣短的症狀,則氣機也向上聚集在肺部,氣機鬱滯,所以脈象平和而不弦細。

痰飲病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調理。

這段話總體說明了治療方法。患有痰飲病,應該從四種飲證的角度來考慮,因為各種飲證都是由痰飲轉變而來,所以用痰飲來統稱。飲證的發生,大多是因為腎、脾、肺等臟腑陽氣虛衰,寒邪內盛,三焦腑氣虛寒所致。用溫熱藥物調理,則陽氣回升,氣機運化,飲邪自然消除。這裡指的是後文中提到的苓桂術甘湯、腎氣丸、大小青龍湯等藥方。

心下有痰飲,胸脅脹滿,頭暈目眩,用苓桂術甘湯主治。

苓桂術甘湯方:茯苓四兩,桂枝、白朮各三兩,甘草二兩。

以上四味藥,加水六升,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小便就會通暢。

這段話說,各種飲證,除了溢飲之外,都以苓桂術甘湯為主方。因為痰飲是其總稱。心下和胸脅脹滿是支飲的症狀;脅下脹滿是懸飲的症狀;頭暈目眩是飲邪上逆,水氣克木,氣機上浮造成的。用淡滲利水的茯苓為主藥,輔以辛溫的桂枝以行陽氣,溫補脾土的白朮以健脾,最後用甘草調和諸藥,使藥力緩慢下行滲泄。所以苓桂術甘湯是治療各種飲證的主要藥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