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6)
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6)
1.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
十八條,夫短氣。有微飲。當從小便去之。苓桂朮甘湯主之。腎氣丸亦主之。
此承上文苓桂朮甘湯。而補言腎中微有伏飲。以致上干肺氣者。亦主此湯也。蓋腎有微飲。則其氣上射於肺。而見短氣之候。故短氣者即知有微飲也。微飲即伏飲。以其在腎臟。故更當利其腑而從小便去也。苓桂術甘為利水之劑。故主之。腎氣丸亦主之者。蓋苓桂術甘。溫上以御下。
而化機下被。故小便利。腎氣丸。溫下以蒸上。而化機亦下被。故小便亦利也。方論見虛勞。
十九條,病者脈伏。其人慾自利。利反快。雖利。心下續堅滿。此為留飲欲去故也。甘遂半夏湯主之。
甘遂半夏湯方,甘遂(大者三枚),半夏(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渣),芍藥(五枚),甘草(如指大一枚)
上四味。以水二升。煮取半升。去滓。以蜜半升。和藥汁。煎取八合。頓服之。病者。病痰飲者也。飲脈多弦。留飲之脈則沉。今其脈忽然不弦不沉而伏於骨。几几有不可見之象。夫伏脈為收束下趨之診。以胸脅心下之飲症。忽焉收束下趨。豈非欲自利乎。反快。對利而言。
利症多因利而不快。如膨悶、疲睏及疼痛、沉墜等候。此則脾肺之陽。乘日辰之官旺而偶振。故水飲不安於上而下利。利則水去氣展。故反以利為快也。然雖利而方以不堅滿為快。其心下續又堅滿而仍不快者。以胃脘及腸間之內水一空。而脅下之懸飲。先從中滿而由絡脈以外滲者。
今復因內空而還滲心下。(心下當胃脘之部。)故曰留飲欲去。因其去機而掃蕩之。其為功不較易乎。主甘遂半夏湯者。甘遂去水最速。主病之謂君。故以之名湯。又恐性急之品。下趨甚力。而留遺胸膈之飲。故以甘草、蜂蜜、之甘浮者。托之在上而留戀之。然後以辛燥之半夏。
從上降抑。以酸斂之芍藥。從下直墜。而水飲安有不去者哉。不主苓桂術甘。而主此犀利者。恐和平之藥。少延時日。而脾肺之陽仍伏。則飲將欲去而終留。其機豈不以因循坐失耶。甘遂性急。甘草性緩。相反者、言其緩急之性也。俗解謂二藥自相攻擊。謬甚。
二十條,脈浮而細滑。傷飲。
此言十二條暴飲之脈也。蓋飲水多而其水停心下者。皆謂之傷飲。水停故脈滑。陽微不能運水。故脈細。暴停之水。陽氣未負。故脈浮也。則脈浮而細滑者。非傷飲而何。
二十一條,脈弦數。有寒飲。冬夏難治。
先因陽虛而停飲。故其脈弦。後則積飲化虛熱而復傷其陰。故其脈弦而且數也。冬夏難治者。蓋治飲之例。惟宣發滲泄二義。冬則虛陽內伏。既非大小青龍宣發之所宜。且又有礙於弦脈之陽氣虛也。夏則虛陽外應。既非苓桂術甘溫燥之所宜。且亦有礙於數脈之陰液短也。謂之難治宜矣。此合溢飲、支飲而言脈症與天時不順。其生死相半也。
白話文:
十二、痰飲咳嗽病脈證治
十八、病人呼吸短促,略有水腫,應該從小便排出。苓桂朮甘湯主治,腎氣丸也主治。
這承接上文苓桂朮甘湯的論述,進一步說明腎臟略有潛伏的水飲,導致上犯肺氣的情況,也可用此湯治療。因為腎臟有少量水飲,其氣就會上衝肺部,出現呼吸短促的症狀,所以呼吸短促就可知有少量水飲。少量水飲就是潛伏的水飲,因為它存在於腎臟,所以更應該利其腑臟,從小便排出。苓桂朮甘是利水藥劑,所以主治;腎氣丸也主治,是因為苓桂朮甘溫上以制下,化氣作用向下達,所以小便通利;腎氣丸溫下以蒸上,化氣作用也向下達,所以小便也通利。方論見於虛勞篇。
十九、病人脈象沉伏,病人想腹瀉,腹瀉後反而舒適。雖然腹瀉了,但心下仍然持續堅硬脹滿,這是滯留的水飲想要排出之故。甘遂半夏湯主治。
甘遂半夏湯方:甘遂(大的三枚),半夏(十二枚,用一升水煮取半升,去渣),芍藥(五枚),甘草(如手指般粗大的一枚)。
以上四味藥,用水二升,煮取半升,去渣,加蜂蜜半升,和藥汁,煎取八合,一次服用。此病是痰飲病,飲邪的脈象多為弦脈,滯留水飲的脈象則沉脈。現在脈象忽然不弦不沉而伏於骨下,幾乎看不到,這種伏脈是收束下趨的徵象,胸脅心下的水飲症狀忽然收束下趨,難道不是想要自行排出嗎?「反快」是相對於腹瀉而言的。
腹瀉症狀多因腹瀉而不舒適,例如脹滿、疲倦以及疼痛、下墜等症狀。但這裡卻是脾肺之陽氣,乘著一日中陽氣最旺的時候偶爾振奮,所以水飲不安於上而下瀉。腹瀉則水排出,氣機舒暢,所以反而覺得舒服。然而,雖然腹瀉了,但以不堅硬脹滿為舒服的標準,心下仍然持續堅硬脹滿而仍不舒服,是因為胃脘和腸間的水分都排空了,而脅下的積聚水飲,先從中間脹滿,然後由絡脈向外滲出。
現在又因為內部空虛而回滲到心下(心下指胃脘部),所以說「留飲欲去」。因為它正要排出,就用藥物把它掃蕩出去,這樣做不是很有效率嗎?主治用甘遂半夏湯,因為甘遂瀉水最快,是主治疾病的藥物,所以以此命名湯劑。又擔心藥性急峻,下行力量太強,而留下胸膈的水飲,所以用甘草、蜂蜜等甘甜浮性的藥物,托住它在上焦,使它停留;然後用辛燥的半夏,
從上向下抑制;用酸斂的芍藥,從下直墜,那麼水飲怎麼可能不排出呢?不用苓桂朮甘湯而用這個峻猛的方劑,是擔心溫和的藥物延誤時間,而脾肺之陽氣仍然伏藏,那麼水飲將要排出卻最終滯留,這樣延誤時機豈不是失策嗎?甘遂藥性急峻,甘草藥性緩和,所謂相反,是指它們緩急不同的藥性。俗說認為這兩種藥物互相攻伐,這是錯誤的。
二十、脈象浮而細滑,是傷飲。
這是說第十二條暴飲的脈象。因為喝水太多而水停留在心下的,都稱為傷飲。水停滯所以脈象滑,陽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液,所以脈象細。暴飲停滯的水,陽氣尚未受損,所以脈象浮。所以脈象浮而細滑,不是傷飲是什麼呢?
二十一、脈象弦數,有寒飲,冬夏難治。
先因為陽虛而停飲,所以脈象弦;後來積聚的水飲化為虛熱,又損傷陰液,所以脈象弦而數。冬夏難治,是因為治療水飲的原則,只有宣發、滲泄兩種方法。冬天虛陽內伏,既不是用大小青龍湯宣發的時機,而且也妨礙弦脈所代表的陽氣虛弱;夏天虛陽外浮,既不是用苓桂朮甘湯溫燥的時機,而且也妨礙數脈所代表的陰液不足。所以說難治是應該的。這是把溢飲、支飲合在一起講,脈症和季節氣候不相應,生死各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