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(9)

1.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

禾為稻屬。以器覆稻。其為飯類可知。飥、餅屬也。五穀原以養生。冷熱飢飽。經宿不行。則邪生矣。以上七句。為末段之綱領。蓋謂除宿食外。不過風寒霧濕熱之五邪為病耳。法度、非治病之法度。言五邪中人。如有規矩繩墨之義。前、日前也。風為木邪。木氣王於寅卯日前之風邪自盛。

故風中於前也。暮則人身之火氣入墓。寒邪易入。故寒中於暮也。濕傷下、霧傷上、注已見。風令脈浮。寒令脈急。別詳傷寒論注。霧者。土氣也。人身以皮腠為土。濕者。水氣也。人身以關節為澤。故各以其類應也。食傷脾胃。即宿食也。經血多而惡寒。寒則經血泣。故寒極傷經。

絡血少而惡熱。熱則絡血燥。故熱極傷絡。自五邪中人十三句。或言其時。或言其處。或言其脈。或言其害。錯綜反復。正所以言陰陽十八病之因。且開後文二十四篇之治法也。

問曰。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。何謂也。師曰。病醫下之。續得下利清穀不止。身體疼痛者。急當救里。後身體疼痛。清便自調者。急當救表也。

此條與傷寒之文相似。入此、則迥別矣。蓋傷寒三陽傳變。重在急救其表。故治法宜先表后里者。恐陽邪外盛。而陰津內傷也。此為治內因之法。當重看前半條。救表。特雜症中之帶說耳。下利清穀。因醫下之者。尚宜急救。則未經誤下者。更可知矣。夫衛氣根於胃中之精悍。

下利清穀者。則衛氣衰薄。而六淫易犯。雖亦有身體疼痛之表症。必俟救里後議及者。恐早則更傷表氣。而為上下兩脫之候也。注詳傷寒本條下。

夫病痼疾。加以卒病。當先治其卒病。後乃治其痼疾。

痼疾者。堅固之義。經久之宿病。卒病者。猝然之病。如風寒之類。凡新感者皆是。不特痼疾之根深。法當緩取。猝病之氣銳。勢必蔓延。且譬之積薪。後來者居上。而易於搬運。故當知先後之治也。

師曰。五臟病、各有得者。愈。五臟病。各有所惡。各隨所不喜者為病。病者素不應食。而反暴思之。必發熱也。

各有得、心病得肝氣。肝病得腎氣。腎病得肺氣。肺病得脾氣。脾病得心氣者。一也。五臟各乘其王時。二也。心肝脾肺腎之各有所喜者。三也。此單指得其所喜者而言。得其所喜者而愈。傷寒論謂渴欲飲水者。少少與之。令胃氣和則愈。是其義也。所惡、謂心惡熱。肺惡寒。

肝惡風。脾惡濕。腎惡燥。並各臟之所不勝者皆是。不喜、即所惡。謂心惡熱。熱乘之。則心病。心不勝腎。腎乘之。則病且危矣。餘臟仿此。不應食、指五味而言。人於五味中。素有所偏惡者。所不勝之臟氣虛也。忽反暴思之。則是此臟因邪氣實之。故知其必發熱也。首言得五臟之性。

則病者愈。次言失五臟之性。則不病者致病。末言變其素不喜、為暴喜。則可以占病。然則變其素所喜者、為暴不喜。亦非細故也。

白話文:

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

稻米是稻穀的產物,用器具烹煮稻穀便成了飯,餅等食物也屬此類。五穀原本是用來養生的,但若飲食冷熱不均、飢飽失度,或飲食停滯過久,則容易導致邪氣入侵。以上七句話是本篇的綱領,意思是除了注意飲食消化外,疾病主要還是由風、寒、霧、濕、熱等五種邪氣所引起。所謂的法度,並非治療疾病的步驟,而是指五邪侵犯人體時,有一定的規律可循。

“前”指白天,“風”屬木邪,寅卯時(早上5點到11點)木氣旺盛,所以風邪容易在白天侵犯人體。“暮”指傍晚,此時人體的陽氣衰退,寒邪容易入侵,所以寒邪容易在傍晚侵犯人體。濕邪傷及下焦,霧邪傷及上焦,這已在前面講述過。風邪導致脈象浮,寒邪導致脈象急,詳見《傷寒論》注釋。霧屬土氣,人體的皮膚肌肉屬土;濕屬水氣,人體的關節屬水,所以各邪氣侵犯人體的部位也與其屬性相應。飲食不當傷及脾胃,也就是宿食的問題。經血過多會怕冷,因為寒冷會使經血凝滯,所以寒邪極盛會損傷經脈。絡脈血少則怕熱,因為熱邪會使絡脈乾燥,所以熱邪極盛會損傷絡脈。

從五邪侵犯人體的十三句話中,有的說明發病時間,有的說明發病部位,有的說明脈象變化,有的說明疾病的危害,這些內容錯綜複雜,正是說明陰陽十八種疾病的病因,也為後面的二十四篇治療方法作鋪墊。

有人問:疾病中有急需先救治裡或先救治表的情況,這該怎麼區分呢?老師回答:病人因服用瀉藥而導致下痢不止,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,並伴有身體疼痛,這就應該先急救裡。如果身體疼痛,但大便已自行調順,則應該先急救表。

這段話與《傷寒論》中的記載相似,但仔細研讀,則會發現它們有很大的不同。《傷寒論》中,三陽經傳變,重點在於急救表證,因此治療方法是先治表後治裡,以免陽邪外盛而損傷陰津。而這段話則講述的是治療內因的方法,應重點閱讀前半部分。救表僅僅是雜症中的附帶說明。即使是因服用瀉藥而導致下痢不止,也應該先急救,更何況是沒有服用瀉藥的人呢!衛氣的根本在於胃中精華之氣,下痢不止,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,說明衛氣衰弱,容易受到外邪侵犯。雖然也可能伴有身體疼痛等表證,但一定要等到救治裡證之後再考慮治療表證,否則可能更傷表氣,導致裡表俱虛。詳見《傷寒論》本條的注釋。

患有慢性疾病的人,如果又突然患了急性病,應當先治急性病,再治療慢性病。

“痼疾”指長期存在的慢性病。“卒病”指突然發生的疾病,如風寒感冒等,凡是新發生的疾病都屬此類。慢性病病根深,應當緩慢治療;急性病來勢兇猛,容易蔓延,如同積柴,後來加上的柴火更容易搬動,所以要懂得先後治療的順序。

老師說:五臟的疾病,各有其致病原因,也各有其致病因素。五臟各有其所喜所惡,如果病人平時不喜歡吃某種食物,卻突然很想吃,必然會發熱。

心病得到肝氣,肝病得到腎氣,腎病得到肺氣,肺病得到脾氣,脾病得到心氣,這是一種情況。五臟各在當令季節旺盛,這是第二種情況。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各有其所喜,這是第三種情況。這裡單指得到其所喜之物而痊癒的情況。比如《傷寒論》中說口渴想喝水的人,應少量多次給他喝水,使胃氣調和,就能痊癒,這也是同樣的道理。所惡,指的是心惡熱,肺惡寒,肝惡風,脾惡濕,腎惡燥,這些都是各臟腑所不能承受的。不喜,也就是所惡,例如心惡熱,熱邪乘之,則會導致心病;心不勝腎,腎邪乘之,則病情危重,其他臟腑也以此類推。“不應食”指五味而言,人對五味中,平時有所偏惡,說明此臟腑之氣虛弱。如果突然很想吃,說明此臟腑因邪氣而實,所以知道其必然會發熱。首先說到符合五臟特性,則疾病可以痊癒;其次說到違背五臟特性,則健康的人也會生病;最後說到改變平時不喜歡的食物而突然喜歡,則可以以此來判斷疾病。那麼,改變平時喜歡的食物而突然不喜歡,也不是小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