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(8)
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(8)
1.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
言平人之噦也。今兒童飯後常有之。病人呃逆者:是命門真呼之氣自虛,不能送呼滿部,中道伏還之象。咽者:飲食噎塞,是臟中之津液枯槁,故胃脘中之潤機澀滯耳。臟腑之陽虛,而外氣客之,則腸鳴。又臟腑之陽虛,而下陰乘之,則脹滿。肝腎之賊陰,凌犯心位,則切痛而拘急。
六者俱臟腑之病。臟腑視經絡,則為里為陰,故曰陰病也。夫三焦之治,以火為用,內與五臟之元陽相通,外與十二經之表陽相會。陰陽六症,各從上中下為三變,六三則十八也。下文一百八病,又從陰陽各十八病而申之。蓋五臟之元陽精汁,除自榮本臟外,其餘緒亦旁出而與三焦交會,則陰病十八,各臟俱有之;合五臟而計之,總得九十病。此申言上氣等之陰病十八也。六微者:六腑之氣,外行本經經絡之末,行遠力微,故謂之微。但六微之氣,亦與三焦相貫,腑各一微,微分三部,故亦有十八病。此申言頭痛等之陽病十八也。李氏舊注:謂六微取之於合,引內經胃合於三里等穴,是以針而刺微之病;非六微之為病,且微各一穴,無十八之數矣。膚謬。
五勞者:心勞神損,肺勞氣損,脾勞食損,肝勞血損,腎勞精損。七傷者:大飽傷脾,大怒氣逆傷肝,強力舉重、久坐濕地傷腎,形寒飲冷傷肺,憂愁思慮傷心,風雨寒暑傷形,大怒恐懼傷志。六極者:肝傷筋極,心傷脈極,脾傷肉極,肺傷氣極,腎傷骨極。臟腑氣衰,視聽已卸,為精極也。婦人三十六病:舊注謂千金方載十二症、九痛、七害、五傷、三痼。於理頗順,未知是否。不在其中者:謂一百八病,為內因外因之正病;五勞、七傷、六極、及婦人三十六病,以首條房室災傷服食等按之,仲景俱為不內不外因之病,故不入正病之例。
清濁大小。兼下文之風寒霧濕熱,所謂五邪者,是也。風霧為清邪。天之陽氣,動而為風;地之陽氣,升而為霧。故其邪屬陽,陽主輕清,故曰清邪。凡動而升者,其性炎上,故清邪居人之上焦,以極於頭面也。寒濕為濁邪。天之陰氣,凝而為寒;地之陰氣,結而為濕。故其邪屬陰,陰主重濁,故曰濁邪。凡凝而結者,其性流下,故濁邪居人之下焦,以極於足脛也。大邪者:兼清濁邪之風寒而言。風為百病之長,寒為生陽之害;故曰大邪。然風寒之邪,善傷營衛,故曰中表。小邪者:兼清濁邪之霧濕,並下文之熱邪亦在內。蓋霧橫於太虛,於人為胸中;濕流於坎澤,於人為骨節。以視風寒之傷營衛者,則為中里,故曰小邪中里。下文曰:熱傷絡。視經亦為里,故曰熱邪亦在內。
䅽字無所考,未詳。成無己作谷字,亦無所據。或曰:當是馨字之脫去其半也。然以象形會意按之:上半為古罄字,器之象也。
白話文:
人體正常的呃逆,現在兒童飯後常有。病人呃逆,是因為命門真火之氣虛弱,不能將氣送到全身,氣在中途回流的表現。咽喉阻塞,是臟腑津液枯竭,導致胃脘潤滑功能受阻。臟腑陽氣虛弱,外邪入侵,則腸鳴。臟腑陽氣虛弱,下焦濕邪入侵,則腹脹。肝腎的陰邪之氣侵犯心臟,則心痛且緊縮。
以上六種都是臟腑疾病。臟腑與經絡相關,屬於內在陰性的疾病,所以稱為陰病。三焦的治療,以火為用,內與五臟的元陽相通,外與十二經脈的表陽相會。陰陽六症,各有上中下三種變化,六乘三等於十八。下文一百八種疾病,又從陰陽各分十八種疾病來詳細闡述。因為五臟的元陽精氣,除了滋養自身外,其餘部分也向外延伸,與三焦相通。
所以陰病十八種,每個臟腑都有,合五臟計算,共有九十種疾病。這是詳細闡述上氣等陰病十八種。六微,是六腑之氣,外行於經絡末梢,運行力量微弱,所以稱為微。但六腑之氣也與三焦相貫通,每腑一種微,每種微分三部,所以也有十八種疾病。這是詳細闡述頭痛等陽病十八種。李氏舊注認為六微取自經絡合穴,例如《內經》中胃經合於三里穴等,因此用針刺治療微弱的疾病,並非六微本身的病症。而且每種微只有一個穴位,沒有十八種的數量,這是錯誤的。五勞,是指心勞傷神,肺勞傷氣,脾勞傷食,肝勞傷血,腎勞傷精。七傷,是指暴飲暴食傷脾,大怒氣逆傷肝,用力過度傷腎,受寒飲冷傷肺,憂愁思慮傷心,風雨寒暑傷身,大怒恐懼傷志。六極,是指肝傷筋,心傷脈,脾傷肉,肺傷氣,腎傷骨,臟腑氣衰,視聽能力下降,為精氣耗竭。婦人的三十六種疾病,舊注說《千金方》記載十二症、九痛、七害、五傷、三痼,這說法比較合理,但不知是否完全準確,不在其中的,就歸為一百八種疾病,為內外因造成的正病。五勞、七傷、六極及婦人的三十六種疾病,以房室、飲食等作為首條進行分類。
張仲景所說的疾病,既非內因,也非外因造成的疾病,所以不列入正病範疇。清濁大小,包含下文所說的風寒霧濕熱,所謂五邪,就是指這些。風霧屬清邪,天的陽氣,運動則成風,地的陽氣,上升則成霧,所以其邪屬陽,陽主輕清,故稱清邪。凡是運動上升的,其性質是向上炎燒的,所以清邪侵犯人體上焦,以頭面部為甚。寒濕屬濁邪,天的陰氣凝聚則成寒,地的陰氣凝結則成濕,所以其邪屬陰,陰主重濁,故稱濁邪。凡是凝聚凝結的,其性質是向下流動的,所以濁邪侵犯人體下焦,以足脛部為甚。大邪,指兼有清濁邪的風寒。風為百病之首,寒為生長陽氣的阻礙,所以稱大邪。而且風寒之邪容易侵犯營衛,所以稱中表。小邪,指兼有清濁邪的霧濕,以及下文提到的熱邪也在內。霧氣橫於天空,在人體則為胸中;濕氣流於坎澤(指腎),在人體則為骨節。與風寒侵犯營衛相比,則屬於內里,所以稱小邪中里。下文提到熱傷絡脈,從經絡角度看也屬於內里,所以說熱邪也在其中。「䅽」字無法考證,不知其義。成無己作「谷」字,也無根據。有人說,應該是「馨」字少了一半。但從象形會意來看,上半部分像古代的「罄」字,是器物的形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