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(1)

1.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

一條,師曰。病有奔豚。有吐膿。有驚怖。有火邪。此四部病。皆從驚發得之。

病字。貫下文四部而言。豚、即豬畜。奔豚者。足少陰腎水之癸氣。寄位於亥。動則上衝。如驚豬奔突。故以之為名。然心陽照臨。而胸中氤氳之氣。能逼下陰靜伏。驚則神散而上虛。故奔豚之氣。得以乘虛而突犯之矣。吐膿者。肺屬金而主氣。又心之神為火。神火因驚而出。

如電光石火。則肺金受克。而敗其阻滯之金液故也。驚怖之驚。指惕然自儆。如兒童病風熱。及神虛之人。睡夢驚跳之義。與下文驚發之驚不同。蓋下文之驚。凡一切奇險境遇。及耳目之所猝然見聞者。皆是。怖。合恐懼而言。蓋恐屬血虛。似乎內無憑依之主。懼屬氣削。似乎外有凌駕之疑。

怖則陰血內空。而虛神外張。常有不遑設備之象。故曰合恐懼而言也。蓋驚則神明渙散。而其中之精汁。亦與之而從空俱耗。如氣出釜甑。而濕潤隨之以飛越之義。及心君復辟。而內外之倉庫已虛也。火邪者。外火也。外火逼出心液而為汗。則心神已在孤危。而外火已有乘虛之勢。

加之以驚。則靈明出舍。而為外火騰內入之室矣。故曰此四部病。皆從驚而發。遂致得此病也。吐膿等三症。雖不入本篇。因與奔豚同得於驚。故類及之。然亦可借彼以明奔豚一症。有氣虛血虛。並氣血兩虛之別也。

二條,師曰。奔豚病。從少腹起。上衝咽喉。發作欲死。復還止。皆從驚恐得之。

此敘奔豚之正病也。上下二焦。譬之天地陰陽。各相當而無所侵犯。於是上焦以天之陽氣。從西肺而下降。下焦以地之陰精。從東肝而上升。故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。若上焦之心氣一空。則下焦少腹之陰。不由左右升降之道路。而於中衝直上。以犯清虛。且更至於咽喉矣。夫上焦胸分。

為心肺之城郭。奔豚之氣。迫肺。則氣道幾阻。迫心。則神機將竄。故發作欲死。但上極必復。沖極必還。下焦之賊陰。復還於下。則上焦之神氣。亦復還於上矣。故止。凡不測之事。猝然臨之於意外。則驚。凜然持之於意中。則恐。皆能銷鑠其陽神陽液。而招奔脈之上突。

故曰皆從驚恐得之也。張子和謂驚為自不知。恐為自知。確甚。

三條,奔豚。氣上衝胸。腹痛。往來寒熱。奔豚湯主之。

奔豚湯方

芎藭(二兩),當歸(二兩),芍藥(二兩),半夏(四兩),黃芩(二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四兩),生葛(五兩),甘李根白皮(一升)

上九味。以水二斗。煮取五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夜一服。(以四服各一升計之。當作煮取四升。否則宜云溫服一升二合為是。其當日傳寫之訛耶。)

此平日陽明胃氣。少陽膈氣素壯。乍受驚恐。心陽既馳。而心血尤短。以致陽明少陽二腑之氣。同上而爭趨空處。而為奔豚之變症也。夫奔豚之義。原因北方亥氣。衝突上焦。故名。不知三焦臣伏之用。從上制中。從中制下者也。上氣因驚而虛。則上不能制中。於是陽明少陽之氣。

就近而兩爭之。故氣上衝胸。亦如奔豚之象。故亦曰奔豚也。陽明少陽之氣素壯。則中有以制下。而少腹之氣。不能假道於胃與膈。而跳沖胸中。故方意絕不責下焦之有餘。而但以黃芩清少陽之膈。生葛涼陽明之胃而已矣。其三焦滋息之源。則又從下化中。從中化上者也。心血因驚而虧於上。

則中吸旁吸胃與膈之精汁以自潤。陽明液傷。故腹痛。少陽液傷。故往來寒熱。以補血之芎歸芍為主。而以浮緩守中之甘草佐之。蓋浮緩。則托高血藥以上補心臟。守中。則持平血藥以還補胃陰。然後以辛溫之生薑。並填胸分之陽。以降斂之半夏。奠定二經之逆。殿之以甘李根之白皮者。

甘李春花夏實。得少陽陽明之正氣。其根皮尤為升發生陽之路。是又欲升其下焦之氣。以中實陽明。旁入少陽耳。夫氣上衝胸。而見腹痛及寒熱二症。故知所沖者為少陽陽明之氣。以李根白皮升下焦之陽。故知其非腎陰之上動。百世而下。當有以余言為不謬者。

四條,發汗後。燒針令其汗。針處被寒。核起而赤者。必發奔豚。氣從小腹上至心。灸其核上各一壯。與桂枝加桂湯主之。

桂枝加桂湯方

桂枝(五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五味、以水七升。微火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

此心陽、心液兩虛。而招腎陰之上衝者也。故方意單責上虛。而不責下實耳。蓋以桂枝甘姜。補心中之陽神。而以芍藥、大棗。滋其心液也。余詳傷寒注。本條與傷寒之文小異。且方亦少更加桂一層。而其義則一也。

五條,發汗後。臍下悸者。欲作奔豚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茯苓(半斤),桂枝(四兩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十五枚)

上四味。以甘瀾水一斗。先煮茯苓減二升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(甘瀾水法,取水二斗。置大盆內。以杓揚之。俟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。取而用之。)

悸者。跳動之狀。與心下之虛悸不同。此條著眼在發汗後臍下悸六字。故知其欲作奔豚也。蓋汗為心液。發汗後則上虛。上虛而臍下跳動。是下焦將勻其有餘。以上赴空處之漸。故知之。但臍下動悸。是臍下之實者。當責也。故君淡滲之茯苓。以腎臟不可瀉。瀉膀胱之腑以瀉腎陰耳。

桂樹嫩枝。辛溫而柔軟。具少火生氣之妙。甘草以浮之。大棗以托之。是使桂枝生陽之性。確乎在心肺之夾空。而填其上焦。如霧之氤氳矣。夫桂甘大棗。意在補上。而且降奔豚之上逆者。亦須憑高彈壓。水性下趨。況與茯苓先煮。則尤滲泄易下。恐失上焦之部位。故揚作甘瀾。

以亂其下趨之性。使少少留連。以完全其補高治上之功用而已。真窮工極巧之方也。

此篇當與驚悸門方論參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