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9)
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9)
1.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
喘為濕邪傷肺。而肺竅不利之應。故加麻黃以發之。胃不和者。濕氣滯脾。能使胃中䐜脹。或雷鳴溏泄之類。芍藥酸斂。下行入臟。能引防術溫燥之性。下入脾中。使之溫中以燥土。故加之。氣上衝者。胸中陽氣虛餒。而下氣乘上之應。桂枝甘溫。能填胸分之陽。故加之。細辛辛溫而香細。
善達下焦氣分。寒能召濕。陳寒者必積濕。加此者。亦猶加芍藥之義也。如蟲行。言上身。如冰。言下身。坐被繞被。總以溫暖為熏蒸去濕之法耳。微汗瘥。當兼小便言。蓋腰上之濕解於汗。腰下之濕解於小便利。故也。
二十二條,傷寒八九日。風濕相搏。身體煩疼。不能自轉側。不嘔。不渴。脈浮虛而澀者。桂枝附子湯主之。若(傷寒論多其人二字)大便堅。小便自利者。去桂(傷寒論多枝字)加白朮湯主之。
桂枝附子湯方
桂枝(四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劈),附子(三枚炮去皮切八片)
上五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(傷寒作水六升。煮二升。以後方諸藥減半之水數計之。則此方之三升一升。恐為錯誤。當從傷寒為是。)
白朮附子湯方
白朮(二兩),附子(一枚半炮去皮),甘草(一兩炙),生薑(一兩半切),大棗(六枚)
上五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一服覺身痹。半日許再服。三服都盡。其人如冒狀。勿怪。即是朮附並走皮中。逐水氣。未得除故耳。
此條頭一症。系風寒兼濕。第二症。系單寒兼濕。然俱在太陽經表。而不幹腑臟者也。身體指軀殼而言。煩疼為熱因。以風為陽熱。寒濕二邪。俱能化熱故也。陽主健用。濕主沉滯。陽虛而濕邪中之。沉滯而失其健用。故不能轉側也。不嘔者。內無寒也。不渴者。里無熱也。
蓋謂傷寒至八九日。已過六七日自愈之期。即宜見表邪入里之候。乃外不見解。里不見傳。加之脈浮為在表。浮而且虛。則虛從浮斷。是為表無陽氣。更兼澀脈。澀為濕診。明系表陽虛微。不能送邪出表。以致濕與風寒相搏。故日久不解。而亦不傳也。是則表陽虛微。為病之本。
風寒與濕。為病之標。故君附子至三枚者。一以溫陽。一以散寒。一以驅濕也。加於桂枝湯中者。桂枝行營衛之氣。風從汗解。而寒濕亦與之俱去矣。獨去芍藥者。以為在經表。不欲其酸斂也。下文三句。緊頂傷寒八九日六句。猶言前症具而脈既如此之人。若大便堅硬。又為寒燥津液。
如水凍冰之象。平脈所謂陰結者。是也。小便自利。為肺與小腸。氣微而不能提守之應。桂枝行津泄氣。故去之。白朮苦溫。能滋脾胃肌肉之陽液。以消客濕。故加之。冒者。軀殼浮虛散大之貌。詳傷寒注。減諸藥於前方之半者。前方注意在汗。猶之以風雨解潮濕。利於疏爽。
白話文:
痓濕暍病脈證第二
喘息是濕邪侵犯肺臟,導致肺竅功能失調的表現,所以用麻黃來發散濕邪。胃不和則是因為濕氣阻滯脾臟,導致胃部脹滿,或出現腸鳴腹瀉等症狀。芍藥具有收斂作用,能下行入臟腑,引導防風的溫燥之性下達脾臟,溫中燥濕。因此加入芍藥。氣往上衝是胸中陽氣虛弱,而下焦之氣上逆的表現。桂枝性溫和,可以補充胸部陽氣,所以加入桂枝。細辛辛溫香竄,善於通達下焦氣分。寒邪能導致濕邪,久病必積濕,加入細辛也如同加入芍藥一樣,有溫化濕邪的作用。患者感覺上半身像蟲子爬動,下半身像冰一樣冷,喜歡蓋被子,總之都是用溫暖的方法來熏蒸驅除濕邪。微微出汗後病症就好轉,同時小便也應該暢通。這是因為腰部以上的濕邪通過汗液排出,腰部以下的濕邪通過小便排出。
傷寒病發八九天,風濕相互搏結,身體煩躁疼痛,不能自行翻身,不嘔吐,不口渴,脈象浮虛而澀滯,用桂枝附子湯治療。如果大便乾燥,小便通暢,則去掉桂枝,加入白朮,使用白朮附子湯治療。
桂枝附子湯方:
桂枝(四兩,去皮)、甘草(二兩,炙)、生薑(三兩,切)、大棗(十二枚,劈開)、附子(三枚,炮製去皮,切成八片)
以上五味藥,加水三升,煮成一升,去渣,分溫三次服用。
白朮附子湯方:
白朮(二兩)、附子(一枚半,炮製去皮)、甘草(一兩,炙)、生薑(一兩半,切)、大棗(六枚)
以上五味藥,加水三升,煮成一升,去渣,分溫三次服用。服用一次後,如果感覺身體麻痹,大約半天后再服用一次,三次服完後,患者可能會感覺像冒汗一樣,不必驚慌,這是白朮和附子藥力到達皮層,驅逐水濕,尚未完全清除病邪的緣故。
此條的第一種症狀,屬於風寒兼濕;第二種症狀,屬於單純寒邪兼濕。但都停留在太陽經的表層,未侵犯到臟腑。文中“身體”指軀體,煩躁疼痛是熱證的表現,風邪屬陽熱,寒濕二邪都能化熱。陽氣主司機能,濕邪則導致氣血停滯。陽氣虛弱,濕邪入侵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故不能翻身。不嘔吐,說明內無寒邪;不口渴,說明裡無熱邪。
傷寒病發到八九天,已經超過了六七天自愈的期限,應該出現表邪入裡的徵兆,但是表證未解,裡證未傳。脈象浮大表示病邪在表,浮而虛弱,說明表虛,這是表無陽氣的表現。加上澀脈,澀脈是濕邪的表現,說明表陽虛弱,不能將邪氣排出體外,導致濕邪與風寒相搏,久治不愈,也不傳裡。因此,表陽虛弱是疾病的根本原因;風寒濕邪是疾病的標誌。所以用附子三枚,一枚溫陽,一枚散寒,一枚驅濕。加在桂枝湯中,桂枝能運行營衛之氣,風邪從汗液排出,寒濕也隨之而去。獨去芍藥,是因為病在經表,不想讓它收斂。下文三句緊跟傷寒八九日六句,意思是說,如果出現前面描述的症狀,而且脈象也是如此,如果大便堅硬,這是寒邪乾燥津液,如同水結成冰一樣,平脈中稱為陰結;小便通暢,這是肺和小腸氣虛,不能固攝津液的表現。桂枝能行氣利水,所以去掉它。白朮苦溫,能滋補脾胃肌肉的陽液,消除客邪濕氣。冒汗是指軀體浮腫虛弱的樣子,詳見《傷寒論》註解。將藥量減半,是因為前方藥物注重發汗,如同風雨能消除潮濕一樣,利於疏通爽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