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10)
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10)
1.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
故大其制。此方注意在濕。猶之以旭日解寒濕。義取熏蒸。故半其制耳。
二十三條,風濕相搏。骨節煩疼。掣痛不得屈伸。近之則痛劇。汗出短氣。小便不利。惡風。不欲去衣。或身微腫者。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甘草附子湯方,甘草(二兩炙),附子(二枚泡去皮),白朮(二兩),桂枝(四兩去皮)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初服得微汗。則(一本有解能食汗出五字)復煩者。服五合。恐一升多者。宜服六七合為妙。
此條當重看風字。症則以汗出惡風為主。蓋以風為本。而濕為標者也。故方意君桂枝者。一則取其行營衛之汗以解風。隨便令其領朮附以解濕也。濕流關節而能化熱。風又為陽熱之邪。兩熱相持於骨節。故煩疼也。風火之性。以動而張。故掣痛。風濕鼓滿於骨節之上下。故不得屈伸。
並不可近也。風邪疏衛表。故汗出。濕邪滯肺竅。故短氣。小便不利者。風濕以熱相得。而氣機浮壅也。惡風者。汗出表疏。畏風所襲也。表疏惡風。故不欲去衣。微腫者。風濕阻其經氣之應。此因風為重。故於甘草朮附。溫脾燥濕之外。不得不尊桂枝以解其風濕耳。
二十四條,太陽中暍者。發熱惡寒。身重而疼痛。其脈弦細芤遲。小便已。洒洒然毛聳。手足逆冷。小有勞。身即熱。口開。前板齒燥。若發其汗。則惡寒甚。加溫針。則發熱甚。數下之。則淋甚。
暍即下條所云中熱是也。人身之陽氣。托根於命門。分光於臟腑。各從其本經。而熏蒸於在上在外。乃於皮腠之間。與太陽之氣。匯成一片。而包裹於軀殼之表。是為衛氣。衛氣周密。不特以陽拒陰。寒邪不能入。即熱邪亦不能入者。裡氣充。而外氣不敢犯故也。此條是臟腑之陽虛。
而衛氣衰薄。故暍邪得以熱傷其表氣也。熱傷其表氣。故發熱。衛氣衰薄而受傷。故惡寒也。陽主輕清。陽虛而且見傷。故身重。疼痛者。熱邪逼其經氣。而不得上浮外鼓之應。夫太陽之脈宜浮。夏月之脈宜洪。今見弦細芤遲。弦細為減。減者瘦削之義。是陽氣之不能充其脈體也。
遲為在臟。是臟陽氣微。故不能健應於脈至也。芤者。無陰之診。陽生於陰。明系陰精短少。而暍熱之邪充之。故以芤見。陽氣因之而弱。故以弦細與遲同見也。太陽外主皮毛。內通小便。小便已。則膀胱氣空。而皮毛之氣。爭赴空處。故洒洒然毛聳也。手足、為陽氣之充。
陽虛且病。故不能貫於四末。而逆冷也。勞則神浮。神者火也。火浮。故身熱。口開者。虛陽為暍邪所逼。有下陷而不能收攝其唇口之象。板齒為督脈之所入處。督脈兩界於太陽。而與之為合。太陽傷暍。故督脈熱於所入而燥也。發汗。則陽益虛。故惡寒甚。溫針。則外火與暍邪相襯。
白話文:
痓濕暍病脈證第二
因此擴大其劑量。這個方劑著重在除濕。如同旭日能驅散寒濕,其義取自熏蒸之意,所以減半劑量。
第二十三條,風濕互相搏擊,骨節煩躁疼痛,牽扯疼痛不能屈伸,靠近患處則疼痛加劇,汗出氣短,小便不利,惡風,不願脫衣,或身體輕微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治。
甘草附子湯方:甘草(二兩,炙甘草),附子(二枚,泡去皮),白朮(二兩),桂枝(四兩,去皮)
以上四味藥材,用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初次服用能微微出汗,如果(有些版本記載為「能食汗出」)再次煩躁,服用五合。擔心一升劑量過多,服用六七合較佳。
這一條應重點關注「風」字。症狀以汗出惡風為主,因為風是本,濕是標。所以方劑主藥是桂枝,一方面是利用它來驅動營衛之氣出汗以解風,同時讓它輔佐白朮、附子來除濕。濕邪流注關節,能化生熱,風又是陽熱之邪,兩種熱邪在骨節互相搏持,所以煩躁疼痛。風火的特性是動而伸張,所以牽扯疼痛。風濕充塞於骨節的上下,所以不能屈伸,也不能靠近患處。風邪疏泄衛氣於體表,所以汗出;濕邪阻滯肺竅,所以氣短;小便不利,是因為風濕與熱邪相合,氣機浮腫壅塞。惡風是因為汗出體表疏泄,畏懼風寒侵襲。體表疏泄惡風,所以不願脫衣。輕微浮腫,是因為風濕阻礙了經氣的運行。因為風邪較重,所以在溫脾燥濕的甘草、白朮、附子之外,不得不以桂枝為主藥來治療風濕。
第二十四條,太陽中暑,發熱惡寒,身重而疼痛,脈象弦細芤遲,小便不利,毛髮聳立,手足逆冷,稍有勞動,身體就發熱,口張開,前齒乾燥。如果發汗,則惡寒更甚;加溫針,則發熱更甚;多次針灸,則小便淋漓更甚。
中暑也就是下條所說的內熱。人體的陽氣,根植於命門,分佈於臟腑,各自循經絡運行,並熏蒸於上部和體外,在皮膚與肌肉之間,與太陽之氣匯合,包覆於軀體表面,這就是衛氣。衛氣周密,不僅能以陽氣抵禦陰寒,寒邪不能侵入,熱邪也同樣不能侵入,這是因為裡氣充實,外邪不敢侵犯。這一條指的是臟腑陽氣虛弱,
而衛氣衰敗,所以暑邪得以熱傷其表氣。熱傷其表氣,所以發熱;衛氣衰敗而受傷,所以惡寒。陽氣主輕清,陽氣虛弱又受傷,所以身重;疼痛,是因為熱邪逼迫經氣,不能上浮外達。太陽之脈應該浮大,夏季的脈象應該洪大,現在卻見弦細芤遲,弦細是脈象減弱,減弱指瘦削之意,這是陽氣不能充盈脈體。
遲脈是指在臟腑,是臟腑陽氣虛弱,所以不能健旺地應對脈搏的跳動。芤脈,是無陰之脈象,陽氣生於陰,說明陰精虧損,而暑熱之邪充斥,所以表現為芤脈。陽氣因此而虛弱,所以弦細與遲脈同時出現。太陽經外主皮毛,內通小便,小便不利,則膀胱之氣虛空,而皮毛之氣爭先恐後地奔赴空處,所以毛髮聳立。手足是陽氣充盈的部位,
陽氣虛弱而且生病,所以不能貫注於四肢末端,而出現逆冷。勞動則神氣浮動,神氣屬火,火氣浮動,所以身體發熱。口張開,是因為虛陽被暑邪逼迫,有下陷而不能收斂嘴唇的現象。前齒是督脈的經絡所入之處,督脈與太陽經相交接,並與之相合。太陽經中暑,所以督脈熱邪充盛而乾燥。發汗,則陽氣更虛,所以惡寒更甚;溫針,則外來的熱刺激與暑邪互相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