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(5)

回本書目錄

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(5)

1.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

肺以風邪蓋之。風水相搏。於是肺不運水。腎不納水。聚濕成飲。久而溢出經絡。致成胕腫腹大等候。發汗。則肺之風邪。腎之水氣。可兩解矣。故愈。此言肺腎兩相排擠。中間無所發越之上氣也。

十條,肺脹、咳而上氣。煩躁而喘。脈浮者。心下有水氣。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。

小青龍加石膏湯方

麻黃,桂枝,芍藥,甘草,乾薑,細辛(各三兩),五味子,半夏(各半斤),石膏(二兩)

上九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麻黃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強人服一升。羸者減之。日三服。小兒服四合。

此承上文欲作風水之肺脹。而詳其症治。故直接之曰肺脹也。咳而上氣。煩躁而喘。為風水之全症。但此五症中。除卻躁之一症。為腎中水寒之氣上騰之應。其餘四症。俱系肺受風邪。為腎濕所閉。於是不能分布水飲。肺氣欲下而不得下。腎氣欲上而不得上。兩相擠靠之應也。

夫聚水之脈宜沉。今驗其脈又反浮。浮為心肺之應。心下有水氣無疑矣。譬諸天地。地氣已上而成雨。特懸於太空而未下耳。所以咳者。殷雷也。上氣者。云蒸霧湧也。煩者。鬱熱也。躁者。礎潤階潮也。喘者。氣濕風滯。而不能鼓撼萬物也。小青龍之輕風疏雨以泄之。有不云開氣爽。

而天地復還其高遠乎哉。但本湯之主風水肺脹。比傷寒論中之治水。另是一番世界。蓋桂芍甘草。透微汗以去風。已見傷寒注。加石膏者。因症中之帶煩也。余皆腎家治水之藥。其意以為腎中不寒。陰水之氣。斷不上升。故用乾薑、細辛之辛溫者。溫之所以燥之也。然後以半夏降逆陰之上衝。

五味斂黃泉之倒湧。其懸於肺腎之夾空。而已成雨形者。使麻黃一泄而旁散矣。肺脹而發汗則愈者。此其一也。

十一條,咳而上氣。此為肺脹。其人喘。目如脫狀。脈浮大者。越婢加半夏湯主之。

越婢加半夏湯方

麻黃(六兩),石膏(半斤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五枚),半夏(半升)

上六味。以水六升。先煮麻黃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

此承上文風水之肺脹。而言肺脹一症。又有不因肺風腎水。但以陽明胃氣太過。近從中焦上衝肺管。肺受熱閉。又不得從皮毛髮越。而肺實脹滿者。此但看其咳而上氣。無上條之躁症者即是。此為肺脹。猶云此亦名為肺脹也。肺既無外發之路。胃又以太過之氣乘之。兩相鼓吹。

胃土以母氣乘肺子。與腎水以子氣乘金母同義。故亦喘也。手陽明之經。終於鼻旁之迎香穴。足陽明之經。溜於目下之承泣穴。俱與目近。經腑之氣交盛。故其目之外脹。有如欲脫之狀也。主越婢加半夏湯者。越婢。君麻黃而加石膏三分之一。其義有三。肺盛。不得不以麻黃泄之。

白話文:

肺部疾病因風邪侵襲而起,風邪與水氣交搏,導致肺部不能運化水液,腎臟也不能吸收水液,於是濕氣凝聚成飲邪,時間久了就會溢出經絡,造成肢體腫脹、腹部膨大等症狀。如果發汗,則可以同時去除肺部的風邪和腎臟的水氣,因此病症可以痊癒。這說明肺與腎互相排擠,氣機不能宣洩而導致上氣。

肺脹、咳嗽並伴有上氣、煩躁、喘息,脈象浮的患者,心下有水氣,宜用小青龍加石膏湯治療。

小青龍加石膏湯組成:

麻黃、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乾薑、細辛(各三兩)、五味子、半夏(各半斤)、石膏(二兩)

用法:以上九味藥材,用水一斗,先煮麻黃,去上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三升。體格強壯者服用一升,體弱者酌減,每日三次。小兒服用四合。

此方承接上文,針對因風水導致的肺脹,詳細闡述其症狀和治療方法。咳嗽並伴有上氣、煩躁、喘息,是風水導致肺脹的完整症狀。除了煩躁這一症狀是腎臟寒濕之氣上逆的表現外,其他四種症狀都是肺部受風邪侵襲,且受腎臟濕邪阻塞,導致水液不能正常運布,肺氣想下降卻下不去,腎氣想上升卻上不來,兩者互相擠壓的結果。

積聚水液的脈象應該沉,但這裡脈象卻是浮的。浮脈是心肺的表現,心下有水氣毫無疑問。就像天地一樣,地氣上升而形成雨,只是懸掛在空中尚未降落。所以咳嗽是像雷聲轟鳴,上氣是像雲蒸霧湧,煩躁是像鬱熱難耐,喘息是像氣濕風滯,不能夠鼓動萬物。小青龍湯像輕風細雨一樣,疏通洩解,讓氣機舒暢,就像天地恢復清明一樣。但是,本方治療風水引起的肺脹,與傷寒論中治療水飲的方法不同。桂枝、芍藥、甘草,微微發汗以祛風,這在傷寒論注釋中已有說明。加入石膏是因為症狀中有煩躁。其他藥物都是治療腎臟水飲的藥物,其用意是認為腎臟並不寒冷,陰寒的水氣不會上升,因此用乾薑、細辛等辛溫藥物,溫暖以達到燥濕的目的。然後用半夏來下降逆亂的陰氣上衝,五味子來收斂由下往上衝的濁氣,將停留在肺腎之間,如同雨水一樣的病邪,藉由麻黃的宣洩而散去。肺脹而發汗則痊癒,這是其中一個治療方法。

咳嗽並伴有上氣,這是肺脹的症狀。患者喘息,眼睛像要脫眶而出,脈象浮大,宜用越婢加半夏湯治療。

越婢加半夏湯組成:

麻黃(六兩)、石膏(半斤)、甘草(二兩)、生薑(三兩)、大棗(十五枚)、半夏(半升)

用法:以上六味藥材,用水六升,先煮麻黃,去上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三升,分溫三次服用。

此方承接上文,針對因風水導致的肺脹,討論肺脹一種情況,並非所有肺脹都是由於肺部風邪和腎臟水氣導致。也可能是陽明胃氣過盛,從中焦上衝至肺部,肺部受熱邪阻塞,又不能通過皮毛宣洩,導致肺部脹滿。這類肺脹患者僅有咳嗽和上氣,而沒有上條所述的煩躁症狀。這也是肺脹,也可以稱為肺脹。肺部沒有外泄的通道,胃部又以過盛之氣乘犯肺部,兩者互相鼓動。

胃土以母氣乘犯肺金,與腎水以子氣乘犯金母意義相同,所以也會喘息。手陽明經脈終止於鼻旁的迎香穴,足陽明經脈經過目下的承泣穴,都與眼睛靠近。經絡腑氣交盛,所以眼睛外脹,如同要脫眶而出。使用越婢加半夏湯,越婢湯以麻黃為主藥,加石膏是麻黃的三分之一。其用意有三:肺氣盛,不得不使用麻黃來洩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