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(6)
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(6)
1.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
恐其發越太過。而以重墜之石膏鎮之。制麻黃髮揚之性。使其和緩柔順。一也。肺實由於胃實。則肺熱可知。石膏氣味辛涼。涼則解熱。辛則利氣。二也。且其鎮墜之餘力。猶能衰陽明上衝之熱。三也。以守中之甘草為使。尤有妙義。蓋取托住二者之性。令麻黃得石膏留鎮之氣。
而利肺者優柔石膏合麻黃疏泄之功。而平胃者松泛。然後以辛溫之生薑。挑肺胃之真陽。以甘黏之大棗。滋兩家之津液。似乎無弊矣。不知越婢一湯。終是發肺家之汗。假令上焦一空。中焦之氣。乘虛襲之。遂同解鬥者捆甲之臂。而令乙毆矣。故加降逆之半夏。而重用之者。
使協同石膏。壓下麻黃之餘性。以疏散胃氣。俾不得上干。蓋即驚悸條中。半夏麻黃丸之義也。夫中黃數寸之地。肺胃交爭。而咳喘等之諸症雜見。主越婢本湯。則肺家因外泄而內讓。加半夏。則胃家因下退而上讓。其文王虞苪之化耶。方藥云乎哉。
十二條,咳而上氣。喉中水雞聲。射干麻黃湯主之。
射干麻黃湯方
射干(三兩),麻黃(四兩),半夏(半斤洗),細辛,款冬花,紫菀(各三兩),五味子(半斤),生薑(四兩),大棗(七枚)
上九味。以水一斗二升。先煮麻黃兩沸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
此即前二條小青龍。並越婢之兼症也。小青龍一條。為腎中水寒之氣上泛。越婢一條。為胃中燥熱之氣上蒸。此條卻因手太陰之陰陽兩虛。合子母而兩吸之。遂致腎之濁陰。胃之濁陽。雙起而乘肺。水土之邪。交併於清虛。而成稠黏黃滯之痰。云合於肺胃會通之息道。而呼吸激之。
則有聲矣。此咳而上氣。喉中水雞聲之應也。咳而上氣。當包前條肺脹句在內。與下文咳逆上氣條同義。以上氣而咳。未有不肺脹者。但有水脹氣脹之異。故省文言之耳。至其主本湯之義。則又另有壺天廣大。遊覽不盡之妙。蓋因手太陰之陰陽兩虛。故以凌冬弩芽。從大寒中具生陽之氣之款冬花。
挑動其陽神。以潤軟柔宛而善於補血之紫菀。深滋其津液。因腎家之賊陰上泛。故以細辛、五味。溫斂其下焦之逆陰。因胃家之熱氣上侵。故以半夏、麻黃。降散其中焦之動氣。射干多節。形同肺管。葉則扁生橫開。而其性尤專於祛濕。用以名湯。是取其走肺。而令兩旁開拓其痰氣之意明矣。
再加辛甘發散之薑棗為佐。則腎胃之逆下消。肺中之滿外泄。其咳而上氣。及喉中之水雞聲。有不貼然自靜者乎。此比前小青龍條無躁症。故去乾薑。無風因。故去桂芍及石膏耳。肺脹而發汗則愈者。又其一也。
十三條,咳逆上氣。時時唾濁。但坐。不得眠。皂莢丸主之。
皂莢丸方,皂莢(八兩、刮去皮、用酥炙)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描述了肺痿、肺癰、咳嗽、上氣等肺部疾病的脈證和治療方法。
文中首先討論了石膏在治療肺熱中的作用,它能鎮壓過度發散的病邪,並能清熱利氣,同時還能抑制陽明經的熱邪。甘草則作為輔藥,協調麻黃和石膏的作用。 接著說明了麻黃加石膏能疏泄肺氣,而生薑大棗則能溫補肺胃的真陽和津液。但單用越婢湯可能導致上焦虛寒,因此加入半夏,以抑制麻黃的發散之性,並疏散胃氣,防止胃氣上逆。 這與驚悸治療中的半夏麻黃丸的原理相同。
文中指出,肺胃交爭導致的咳嗽、喘息等症狀,可用越婢湯加半夏治療。半夏能使胃氣下行,避免與肺氣爭奪。
接著,介紹了治療咳嗽上氣、喉中如水雞叫聲的射干麻黃湯。此方因應手太陰經陰陽兩虛,腎之濁陰與胃之濁陽同時侵犯肺部,導致痰濁阻礙呼吸。方中款冬花、紫菀滋補肺陰,細辛、五味子溫斂腎陽,半夏、麻黃降散胃氣,射干則開通肺氣,輔以生薑大棗發散辛甘。 此方與小青龍湯、越婢湯不同,因無燥熱及風邪,故去除了乾薑、桂枝、芍藥和石膏。
最後,介紹了治療咳嗽逆上氣、唾液濁白、坐臥不安的皂莢丸,藥物僅為炙過的皂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