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(7)
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(7)
1.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
上一味。末之。蜜丸梧子大。以棗膏和湯。服三丸。日三服。夜一服。
此條又借咳逆上氣。而廣言肺癰之治例也。本門第四條曰多唾濁沫。第五條曰喘不得臥。俱肺癰之症。已見前注。蓋謂咳逆上氣之人。時唾濁沫。但可靠坐而不能臥倒者。無論癰與未癰。皆屬肺葉外腫。肺管內塞之候。邪氣過實。便宜皂莢丸主之。以皂莢之性。外能軟堅削形以消腫。
內能搜風利竅以通氣。蜜丸而兼棗膏和服。取甘緩者。升浮其性於肺中也。門人問曰。本條皂莢丸。與五條葶藶瀉肺湯症頗相同。且俱作丸子。俱用大棗托起。而取定喘下氣之效。敢問二藥之同異。並其所以分主之症。一也。又首條言肺痿之症。亦曰口中反有濁唾涎沫。今於皂莢丸下。
夫子但引四條之文。而謂獨廣肺癰之治例。何以知其不兼肺痿而言。二也。答曰。葶藶苦寒降散。蓋取降以止逆。散以舒氣而已。若夫皂莢。其味辛鹹。其性犀利。辛鹹。則外收內散。故能削形泄氣以消腫。犀利。則裁陽攘陰。故能斬關突入而奪壅。是葶藶之性稍平。而皂莢之性較峻矣。
觀方後葶藶服至彈子大一丸。皂莢僅服梧子大三粒。且彼曰頓服。此曰日三夜一服。則當日仲景之意。不昭然如見乎。大概葶藶瀉肺。是主初起之癰。皂莢一丸。是主將膿之候者也。至於濁唾涎沫。癰痿雖同。獨不思癰鼓風邪。痿惟奪液。治癰如驅盜。縱使破財盜去。而余資猶得半全。
治痿如救荒。假令縱糴盡糧。而殘喘何能苟活。皂莢削氣剝津。惟癰為富家之被盜者。任之可以無虞。彼痿為窮邑之遭荒。當之豈能無弊乎。我故謂廣肺癰之治例。而不兼言肺痿者。非漏也。單是咳逆上氣。猶有風水之別症。若又兼濁唾不得眠二症。則邪實氣盛。而為肺癰最急最重之候。
故葶藶瀉肺。不勝其任也。
十四條,咳而脈浮者。厚朴麻黃湯主之。脈沉者。澤漆湯主之。
厚朴麻黃湯方
厚朴(五兩),麻黃(四兩),石膏(如雞子大),杏仁(半升),五味子(半升),半夏(半斤),細辛(二兩),乾薑(二兩),小麥(一升)
上九味。以水一斗二升。先煮小麥熟。去渣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澤漆湯方
澤漆(三升、以東流水五斗、煮取一斗三升),人參,桂枝(各三兩),半夏(半升),黃芩(三兩),甘草(三兩),生薑,白前,紫參(各五兩)
上九味。㕮咀。內澤漆汁中。煮取五升。溫。服五合。至夜盡。
咳字。包前文上氣在內。並貫下文脈沉而言。此即十二條射干麻黃湯症。而變言其治例也。十二條之症。因肺中陰陽兩虛。於是胃之濁陽。腎之濁陰。兩起而乘之。兩濁相搏。則成稠黏黃濁之痰。積於肺胃會通之地。而呼吸扇之。此喉中水雞聲。及咳而上氣矣。故彼方以款冬生陽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中醫治療肺痿、肺癰、咳嗽、上氣等疾病的經驗總結,並對一些處方進行了分析和比較。
文中首先介紹了一個藥方,用蜜丸治療咳嗽、上氣,並指出此方也適用於肺癰。接着,文章解釋了為什麼這個藥方(皂莢丸)可以治療咳逆上氣,並與另一個藥方(葶藶瀉肺湯)做了比較。作者認為,皂莢丸性峻,適用於肺癰病情較重,接近化膿的階段;而葶藶瀉肺湯性較平和,適用於肺癰初期。文中用“治癰如驅盜,治痿如救荒”的比喻說明兩種藥物適用症狀的不同。 最後,文章列出了治療咳嗽,脈象浮或沉時的兩個不同處方(厚朴麻黃湯和澤漆湯),並簡要分析了其適用情況,指出其與之前提到的射干麻黃湯的症狀和治療方法的異同。 總體來說,這段文字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,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和症狀的輕重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