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(4)

回本書目錄

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(4)

1.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

既非因循養禍之計。而又與瓜蒂散。及鹽礬諸湯之有心責吐。以速傾危者。自不同矣。

七條,肺癰、胸脹滿。一身面目浮腫。鼻塞。清涕出。不聞香臭酸辛。咳逆。上氣。喘鳴迫塞。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此就前條喘不得臥。而申言肺癰之全症也。胸脹滿已見。肺主周身之氣。肺腫而治節不行。故一身及面目浮腫矣。鼻塞。指息道而言。謂肺腫而息道不能從鼻呼吸之義。肺中之陽金屬庚。其氣常外出。而主提挈運行之用。清涕出者。失提挈之權也。肺中之陰金屬辛。其神常內守。而主感通氣味之妙。不聞香臭者。失感通之應也。酸為肺金之所勝。辛為肺金之所喜。且五味中惟二者之氣為觸鼻。並此而亦不聞者。甚言之也。聲深而連續者曰嗽。聲浮而單見者曰咳。咳者。肺之遁聲。逆者。肺之窘氣。肺窘而遁。則逆且咳矣。上氣與吐衄血門不同。彼處之言上氣。因上焦虛餒。肝腎之下氣。乘之而直上。以致陽位逼窄。而炫悶喘急。氣上而血亦隨之。是實實有氣上衝者。此處之言上氣。謂肺葉腫重。肺管不能納氣以下運。如有氣上塞之象。猶雲氣高氣浮之謂。故葶藶大棗瀉肺之外。無餘藥余義及於中下二焦者此也。況後文八條。推開肺癰。單就上氣二字而廣言其變症變治。故不可不細認者也。氣阻則喘。痰壅則鳴。氣道狹則迫。肺管腫則塞。全症如此。葶藶大棗湯之瀉肺。可緩乎哉。

八條,上氣。面浮腫。肩息。其脈浮大。不治。又加利。尤甚。

此下。又就上文之上氣而推廣言之。蓋謂上氣一症。其候多端。生死懸絕。肺癰固在其中。然不特肺癰為然也。但凡上氣而面浮腫。肩息。脈浮大者。皆不治。蓋面者。五臟六腑諸陽之會。陽氣最充。浮則氣虛。腫則氣滯。是陽氣最充之地。而虛且滯矣。臟腑可知也。氣促而息道艱。

以肩之上下迎導之。則少順。是肩息者。氣機浮淺。而不能以氣海、關元為根蒂矣。加之脈浮。則底無根。脈大。則里無神。皆有出無入。有散無收之象。故皆不治。又加下利。則陰陽之離絕者更速。故尤甚。此言中下二焦。脫幫脫底而上浮。為上氣之最重者。然必三者全具。

方為死候。否則下文三條(即十條)之脈浮。主小青龍湯。七條(即十四條)之脈浮。主厚朴麻黃湯。四條(即十一條)之脈兼浮大。主越婢半夏湯者。何為又治之耶。豈非以面無浮腫之故乎。

九條,上氣、喘而躁者。屬肺脹。欲作風水。發汗則愈。

肺不能納氣以歸元。故喘。腎將欲蒸濕以為汗。故躁。上氣而喘躁並見。是腎欲輸水氣於肺。將作汗而上蒸。肺已自受風邪。不能為腎分布以外泄。則肺腎以子母相持。而風水合為一片。肺之脹也宜矣。欲作風水。與內經水熱穴論。及熱病論之言風水者不同。蓋指腎以水臟之氣上熏。

白話文:

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章節內容:

這並非因為久拖不治造成的後果,而且與瓜蒂散及鹽礬諸湯等藥物快速催吐以求速效的做法不同。

第七條:肺癰、胸部脹滿,全身面目浮腫,鼻塞,流清涕,聞不到香臭酸辛等氣味,咳嗽逆氣,上氣喘鳴,呼吸困難。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。這是延續前文喘息得不到臥息,而進一步闡述肺癰的全部症狀。胸部脹滿已提及,肺主宰全身之氣,肺腫脹導致氣機運行失常,所以全身及面目浮腫。鼻塞指的是呼吸道,意指肺腫脹導致呼吸道無法通過鼻腔呼吸。肺中的陽金屬庚,其氣通常外散,主導提升和運行的作用,清涕外流是失去提升運行的功能。肺中的陰金屬辛,其神通常內守,主導感受氣味的妙用,聞不到香臭是失去感受氣味的功能。酸味是肺金所克制的,辛味是肺金所喜愛的,而且五味之中只有這兩種氣味會觸碰到鼻子,這兩種氣味都聞不到,說明病情嚴重。聲音深沉而連續的稱為咳嗽,聲音浮淺而單獨發出的稱為咳。咳是肺氣的潛藏聲,逆氣是肺氣的窘迫之氣,肺氣窘迫而潛藏,則會逆氣和咳嗽。這裡所說的上氣與吐衄血門(指吐血、流鼻血)中的上氣不同。吐衄血門中所說的上氣,是由於上焦虛弱,肝腎之氣下行受阻而直衝向上,導致陽氣受阻,出現胸悶喘急,氣往上衝,血也隨之而上,這是真正有氣往上衝的情況。這裡所說的上氣,是指肺葉腫脹沉重,肺管無法容納氣息向下運行,好像氣體向上堵塞的樣子,猶如氣體上浮的狀態。所以除了葶藶大棗瀉肺湯以外,沒有其他藥物及治療作用涉及到中下二焦。況且後文第八條,單獨就上氣二字而廣泛論述其各種症狀和治療方法,所以不可不仔細辨別。氣體阻滯則喘息,痰液壅塞則鳴響,氣道狹窄則呼吸困難,肺管腫脹則氣塞。全部症狀如此,葶藶大棗湯瀉肺,可以緩解。

第八條:上氣,面部浮腫,呼吸困難得用肩膀輔助呼吸,脈象浮大。不治療,病情加重,尤其是腹瀉。

接下來,進一步闡述上文的上氣。上氣這一症狀,其表現多種多樣,生死攸關,肺癰固然包含其中,但並不單單是肺癰。凡是上氣伴有面部浮腫、呼吸困難得用肩膀輔助呼吸、脈象浮大的,都無法治癒。因為面部是五臟六腑諸陽交匯之處,陽氣最充盛,浮腫則氣虛,腫脹則氣滯,這是陽氣最充盛的地方,卻虛弱且氣滯,臟腑情況可想而知。呼吸急促,呼吸道不通暢,依靠肩膀上下來輔助呼吸,才能稍微順暢,這是因為氣機浮淺,不能以氣海、關元為根本。加上脈象浮大,則根本沒有基礎,脈象大,則內裡沒有神氣,都是有出無入,有散無收的樣子,所以都無法治癒。如果再加腹瀉,則陰陽分離的情況會更快,所以病情會更加嚴重。這是指中下二焦氣虛下陷,而上浮,這是上氣中最嚴重的症狀。但是必須三者都具備,才算是死亡徵兆。否則下文第十條的脈象浮大,主治小青龍湯;第十四條的脈象浮大,主治厚朴麻黃湯;第十一條的脈象兼浮大,主治越婢半夏湯,為什麼又可以治療呢?難道是因為面部沒有浮腫的原因嗎?

第九條:上氣、喘息而且煩躁,屬於肺脹,將要發生水腫,發汗則會好轉。

肺不能容納氣息歸於元氣,所以喘息。腎將要蒸騰濕氣以形成汗液,所以煩躁。上氣、喘息、煩躁同時出現,是腎想要輸送水氣到肺,將要出汗而向上蒸騰,肺已經受了風邪,不能幫助腎臟將濕氣排出體外,則肺腎以母子關係相持,而水腫和風邪合為一體。肺脹也就理所當然了。將要發生水腫,與《內經》水熱穴論及熱病論中所說的水腫不同,是指腎臟的水氣上蒸熏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