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(2)
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(2)
1.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
二條,寸口脈浮而遲。浮即為虛。遲即為勞。虛則衛氣不足。勞則營氣竭。
承上文而言消渴之熱。現在上焦。而謂由於下焦厥陰之氣上衝者何也。蓋寸口者。內為心肺之應。心統血而肺主氣。氣血兩充於胸膈。則陽氣陽精互相根抱。故其脈體之高下得中。脈至之往來連貫者此也。今寸口之脈浮。則是陰不足以抱陽。而使微陽。自浮之應。故浮即知為心肺之陽液虛也。
浮而且遲。則是陽不勝於健用。而致動機疲睏之應。故遲即知為心肺之陽氣勞也。夫以心肺中之陽液陽氣。兩皆虧空。則厥陰之燥氣。安得不上衝。而成乾柴著灶之象乎。故曰厥陰之為病消渴者。此也。下文二句。又仲景自注上文之義。蓋謂陰陽虛勞於胸膈。而即見浮遲之脈者。
以胸膈之陰陽。為榮衛之宗主。榮行脈中。衛行脈外。是榮衛又所以載脈者也。夫陰陽相生。氣血互用。陰血內虛。則脈外之衛氣不足。衛氣失固密之令。故脈浮。陽氣外勞。則脈中之營血耗竭。營血失生陽之氣。故脈遲。是脈根於營衛。而營衛之氣大會於胸中。此所以因寸口之浮遲。
而知營衛之衰竭。並內知其心肺之虛勞耳。
三條,趺陽脈浮而數。浮即為氣。數即消穀而大堅。氣盛則溲數。溲數則堅。堅數相搏。即為消渴。此言上焦雖無虛勞之虧空。若陽明之火太盛。亦能浮其熱於胸膈。而成上中二焦消渴之變症也。趺陽即陽明。詳別見。蓋指右關而言。注作足面之動脈。誤。脈浮當兼實脈在內。且非浮出皮面。是從浮於關之上。將逼寸口而言。以浮出皮面。系陽明表熱之脈。惟浮於上衝。始為膈熱消渴之診故也。數為熱脈。又脈之來屬陽。而其去之夾空屬陰。數則至速而空窄。陽實陰虛之應也。夫陽明之脈。帶實而上浮。是陽明之氣自實。而且有浮其氣於膈上之勢。故曰浮即為氣也。數為熱。熱在陽明。故消穀。數為陰虛。陽明陰虛。故不能自潤而大堅也。氣盛。指氣浮而盛於胸膈之謂。胸膈氣盛。則呵噓之火勢既大。而水易下趨。故溲數也。溲數。則水惟一過而不能留潤。故乾結而即堅。於是堅則愈數。而因數愈堅。則堅數如相搏之狀。堅方欲以渴勝數。而數卻以消勝堅。此消渴循環不已之道也。不出方治者。因上條有下之利不止之戒。則此條之不言戒者。其以下為正治者可見矣。但於大承中。令芒硝長出大黃之外為合。否則。恐大黃直性下趨之力多。而芒硝軟堅破結之功少。但下其未堅者。旁流而下。而使堅者獨留。則渴甚而死矣。此條當重看浮字。以浮則氣浮於上。而成熱高之消渴。方與下條之但數而為中消者有別也。
四條,趺陽脈數。胃中有熱。即消穀引食。大便必堅。小便即數。
白話文:
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
第二條:寸口脈浮而遲。浮代表虛,遲代表勞。虛則衛氣不足,勞則營氣耗竭。
承接上文所述消渴的熱邪,現在位於上焦。為何說是下焦厥陰之氣上衝呢?因為寸口脈反映的是心肺的狀態。心主血,肺主氣,氣血充盈於胸膈之間,則陽氣和陽精互相依托,脈象才會平和有力。現在寸口脈浮,說明陰氣不足以約束陽氣,陽氣外浮,所以浮脈說明心肺的陽液不足。
浮而遲,說明陽氣不足以正常運作,導致疲倦,所以遲脈說明心肺的陽氣虛勞。心肺的陽液和陽氣都虧損,那麼厥陰的燥熱之氣怎麼不上衝,造成乾柴烈火之象呢?所以說厥陰病變導致消渴,就是這個道理。下文兩句是仲景對上文的註解,意思是說胸膈的陰陽虛勞,就會出現浮遲脈。
胸膈的陰陽是榮衛之氣的統帥。榮氣行於脈中,衛氣行於脈外,榮衛之氣也負責輸送血液。陰陽互生,氣血互用,陰血內虛,則脈外的衛氣不足,衛氣不能固密,所以脈浮;陽氣外耗,則脈中的營血耗竭,營血缺乏生陽之氣,所以脈遲。脈象根源於營衛,而營衛之氣主要在胸中,所以從寸口脈的浮遲,可以知道營衛的衰竭,以及心肺的虛勞。
第三條:趺陽脈浮而數。浮代表氣盛,數代表消穀善飢且大便堅硬。氣盛則小便頻數,小便頻數則大便堅硬,堅硬和頻數互相影響,即為消渴。這說明上焦即使沒有虛勞,但如果陽明之火太盛,也能使熱邪上浮於胸膈,造成上中二焦消渴的病變。趺陽即陽明經,詳見別處。這裡指的是右關脈,注釋作足面動脈是錯誤的。脈浮應兼有實脈,而且不是浮出皮面,而是浮於關脈之上,接近寸口脈。浮出皮面,是陽明表熱的脈象,只有浮於上衝,才是膈熱消渴的診斷依據。數為熱脈,脈的來屬陽,去屬陰,數脈來得快而脈象細弱,是陽實陰虛的表現。陽明脈帶實而上浮,是陽明之氣充實,而且有上浮於膈上的趨勢,所以說浮代表氣盛。數代表熱,熱在陽明,所以消穀善飢;數也代表陰虛,陽明陰虛,所以不能滋潤而大便堅硬。氣盛指的是氣浮盛於胸膈,胸膈氣盛,則呼吸之氣旺盛,而水液容易排出,所以小便頻數。小便頻數,則水液只經過而不停留在體內,所以大便乾結堅硬。於是堅硬則愈加頻數,而頻數則愈加堅硬,堅硬和頻數互相影響。堅硬想以渴來勝過頻數,而頻數又以消穀來勝過堅硬,這就是消渴反覆發作的道理。方劑中不論及禁忌,是因為上條有小便不利不止的禁忌,而此條不言禁忌,所以下面所述是正治之法。但在承氣湯中,讓芒硝突出在大黃之外,否則,恐怕大黃瀉下之力過猛,而芒硝軟堅破結的功效不足,只瀉下尚未堅硬的部分,而堅硬的部分仍然留在體內,則渴甚而死。此條應重點看“浮”字,因為浮則氣上浮,形成熱邪上衝的消渴,與下條單純數脈而為中消者有所不同。
第四條:趺陽脈數,胃中有熱,即消穀引食,大便必堅,小便頻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