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(1)

1.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

一條,厥陰之為病消渴。氣上衝心。心中疼熱。飢而不欲食。食即吐蛔。下之利不止。(傷寒作氣上撞心)消渴之症。其因皆起於胸膈間。在天之陽氣既虛。而其陽精又竭之所致也。陽氣上虛。則下焦之虛火。因其空而炎於上。陽精上竭。又不能供兩火之燔炙。而不得不資外水以自救。故渴。然邪火在胸膈。其位最高。胃脘雖從此下經。而其受水處。卻較低於邪火。火上水下。未濟之象。下水不能制上火。而上火反具吹噓鼓逼之勢。則所飲者。一直下趨而行為小便矣。以消易而愈渴。故曰消渴也。李氏舊注。引內經心移熱於肺。為膈消。雖非仲景之所謂消渴。而與本篇之旨略同者。蓋心肺上熱則一。而與條中之症。發源於下焦者。為大殊也。其又引經文二陽結。謂之消。又癉成為消中二語。雖合仲景之旨。然是三四兩條。中焦熱實上炎之消渴。而不可以概下焦之症也。讀金匱者。苟不從論文方意。會其全神。而徒為零注死解。縱博引經義。無有是處也。本篇論渴症者八條。一條言下焦之虛火上衝。而為消渴之正病。二條即言其脈。並其病因。實由上焦陽氣既虛。陽精又竭之故。三四兩條。言消渴又有因於中焦堅數。而為消渴之變症者。即經所謂二陽結。及中消者是也。五條言正病消渴之治例。六七八三條。言渴而不消之輕病。與水飲二門相通之症治。特渴家之緒餘耳。此條之文。見傷寒厥陰。與此大別。蓋在傷寒。重厥陰二字。以厥陰得傳經之熱邪。其為病如此。是諸症平列。而無偏重處。且肝中化熱解。而諸症亦罷。又為暫病也。因其人之上焦。原無虛勞之虧空。以厥陰之化熱。下實而上撞耳。化熱一解。而上焦即有以御之也。若此條。則專重在消渴二字。以消渴之人。先從腎精下竭。不能滋養肝木。而木中之血液亦短。木氣以無陰而不戀本臟。於是悉索而依輔於其所生之心部。譬之失所者。父母之鄉。無棲止之樂。而外就其女家之義也。且心中真情。既無木液之供應。而自干自空久矣。況腎水下虛。火又以無畏而上熾乎。夫上焦在虛而欲吸之時。下焦具窮而急投之勢。肝氣入心。木得火而風生。火得木而焰起。木火合化而通明於胸膈。將逼中下二焦之津液於不盡不止。是入傷寒者。為論厥陰之病機。而入本篇者。為論消渴之始末。故曰與此大別也。氣上衝胸四句。雖言消渴者。其自下而上。一路之兼症如此。然亦為厥陰之所必然連及者。故其義與傷寒同。下之利不止。則與傷寒亦有辨矣。蓋傷寒所言下之利不止者。下藥陰寒。木性縮支柯之逆氣。而下墜根株。是木從陰濕處以行根之理也。消渴所言下之利不止者。大腸一空。火勢奪前陰之飛瀑。而後奔穀道。是火從空隙處以垂焰之理故也。

白話文:

厥陰導致消渴症,症狀是氣往上衝擊心臟,導致心痛、心熱,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吐蛔蟲,拉肚子不止。(這與傷寒中氣上衝擊心臟的症狀類似)。消渴的病因都在胸膈之間,是因上焦(天)的陽氣虛弱,陽精也耗竭造成的。陽氣虛弱,下焦的虛火就因空虛而向上蔓延,陽精耗竭,又無法供給兩處的火熱,只好依靠外來的水分來救急,所以口渴。然而,邪火在胸膈,位置最高,胃脘雖在其下方,但接受水分的地方卻比邪火低。火在上,水在下,是水火未濟之象,下面的水無法制止上面的火,反而受到上面火的吹噓鼓動,所以喝下去的水都直接向下變成小便。喝水容易,但渴卻不容易好,所以叫消渴。李氏舊注引用《內經》中「心移熱於肺,為膈消」的說法,雖然這不是張仲景所說的消渴,但與本文的要旨略同,都是心肺上熱。但與本文中症狀源於下焦的說法有很大不同。舊注又引用經文中「二陽結,謂之消;又癉成為消」的說法,雖然符合張仲景的觀點,但那是三四兩條中焦熱實上炎的消渴,不能概括下焦的症狀。閱讀《金匱要略》的人,如果不從論文的本意去理解,只做零碎的注釋和死板的解釋,即使廣泛引用經義,也是沒有用的。本文討論渴症的八條,第一條說下焦虛火上衝是消渴的本病,二條則說明其脈象和病因,實際上是上焦陽氣虛弱,陽精耗竭造成的。三四兩條說消渴也有因中焦實熱上炎而引起的變證,就是經文中說的「二陽結」和「中消」。第五條說消渴本病的治療方法。六七八三條說渴而不消的輕症,與水飲兩門的症狀和治療方法相通,只是渴症的餘論。本文的內容與傷寒論中關於厥陰的描述大不相同。在傷寒論中,強調厥陰二字,是因為厥陰受到經絡傳來的熱邪而生病,諸症並列,沒有偏重,而且肝臟化熱之後,諸症也消退,是暫時的疾病。因為此人上焦原本沒有虛勞的虧損,只是厥陰化熱,下實而上衝,化熱之後,上焦就能抵禦了。但本文則專注於消渴二字,消渴的人,先從腎精耗竭開始,不能滋養肝木,肝木中的血液也減少,木氣因沒有陰液而不留在肝臟,於是都依附在它所生的心臟。比喻一個人失所,依附在娘家一樣。而且心臟的精氣,本來就缺乏肝木的滋養,已經乾枯很久了。況且腎水下虛,火又肆無忌憚地往上熾盛。上焦虛弱想要吸取津液,下焦卻已枯竭而急於上衝,肝氣入心,木得火而風生,火得木而焰起,木火相合而明亮於胸膈,將中下兩焦的津液逼迫得不停地排出。在傷寒論中,是論述厥陰的病機,在本篇中,是論述消渴的始末,所以說與傷寒論大不相同。氣上衝胸四句,雖然說的是消渴,但其自下而上的一路症狀也是厥陰必然會涉及的,所以其義與傷寒論相同。下利不止,則與傷寒論又有區別。傷寒論中說下利不止,是因為服用寒涼藥物,木性收縮,氣逆而下墜,這是木從陰濕處向下紮根的道理。消渴論中說下利不止,是大腸空虛,火勢奪取前陰的津液,然後奔向肛門,這是火從空虛的地方向下蔓延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