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(3)

1.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

承上文而言趺陽之脈。縱不浮而但數者。雖無膈熱下噓之勢。而胃中有熱。即消穀引食。其大便堅而小便數者。此熱在中焦。亦能逼下焦之水。而為消渴。又變症中之變也。蓋小腸、膀胱。俱在胃下。胃中有熱。則上吸胸膈之津液以自救。故渴又下逼小腸之水飲於膀胱。故消。

然而機勢相成。渴之機動於上。而其勢成於消。消之機動於下。而其勢又成於渴。故愈渴愈消。愈消愈渴矣。但言大便堅而小便數。即上條堅數相搏。即為消渴之互詞也。

五條,男子消渴。小便反多。以飲一斗。小便一斗。腎氣丸主之。

此言首條厥陰消渴之治例也。首二句是水飲與消渴之辨。三四兩句。是消渴與消渴之辨。其意以為渴症頗多。不可但因一渴。而即認為消也。比如渴而小便少者。則漸積漸高。而為飲為水。另詳本病。若消渴者。則渴而小便反多者為是。以其與水飲門之小便少者相反。故曰反多也。

又消症既有厥陰上衝。趺陽浮數之異。若以趺陽熱實之候。而誤投厥陰上焚之劑。不又蹈實實之戒。而令消渴更甚乎。夫厥陰之候。除脈症外。亦仍以小便為診法。蓋趺陽熱實。水從燥土下經。縱使急流飛渡。終有滲泄。況從燔炙煎煉中而出乎。故其所溲者。必不能如其所飲之數。

若夫厥陰居至陰之下。陽火自微。即其精血下竭。而燥氣上浮。亦無熱相。惟上入心鄉。斯干柴入火。而幻生煙焰者。且火高飲下。既無傷耗。過此。則寒溪直瀉。復何火乾土克。而謂所飲者或減一二耶。此飲一溲一。即知非趺陽諸症。而為厥陰上衝之消渴無疑矣。腎氣丸。

補下焦之精血。以補其氣源。因而上引之。以蒸填心肺之空。詳虛勞本方下。消渴。為肝腎之陰既竭。因下幹上空。以致木氣衝之而焰發者。則補精血以補氣源。而蒸填上空之腎氣丸。為的對矣。蓋就上焦而論。心肺得腎氣之沖和。而真陽漸復。譬之主人返舊里。而占房者必當見還。

就下焦而論。肝腎得腎氣之滋息。而真陰自生。譬之故土遇豐年。而流亡者爭歸復業。此真陰下滋木邪正性。真陽上治龍火消沉之本義也。至若厥陰消渴。上焦責在無陰。而孤陽以邪熱不交。故渴。下焦責在無陽。而群陰以虛寒失守。故消。重用地黃山萸。一直下補精血之性。

將辛熱之桂附包藏下納。然後從肝腎中徐徐炊動。不特下焦漸溫。而以關鎖者治消。並且上部津升。而又以熏蒸者治渴矣。加燥土之薯蕷者。因上渴下消。互相注吸。故以培土者。中緩其流行之勢。而使津液之機得上升也。加滲濕之茯苓、澤瀉者。中土既有堤防。恐上流緩於注受而客飲不去。

則真陰將阻於濕滯而不布也。然後以升陽走液之丹皮。雙引肝腎之精神於膈上。則春晴滿空。電光消滅。太清凝露。萎葉生鮮。復何消渴之不愈哉。讀仲景諸方。其神奇變幻。頃刻萬狀。直如蓬萊閣上。看盡蜃樓。終若不能窮其微妙也。別以男子者。因婦人為陰柔之體。陽氣嘗虧。

白話文:

承接上文,論述趺陽脈。即使脈象不浮腫,但脈搏頻數,雖然沒有膈熱下噓的症狀,但胃中已有熱氣,導致食慾不振,大便乾燥,小便頻數。這是中焦積熱,迫使下焦水液代謝失常,而導致消渴,也是變證中的變證。因為小腸、膀胱都在胃之下,胃中積熱,會吸收胸膈的津液來救急,所以口渴;同時又會迫使小腸的水液進入膀胱,所以小便多。

然而,渴和消互為因果,渴的病機始於上焦,但病情發展則在於小便的減少;小便減少的病機始於下焦,但病情發展則在於口渴。因此,越渴就越小便多,越小便多就越渴。只要出現大便乾燥、小便頻數,就符合上文所述的堅數相搏,是消渴的互相影響的表現。

第五條:男子消渴,小便反而很多,喝一斗水,就尿一斗水,用腎氣丸治療。

這是厥陰消渴治療的例子。前兩句是區分水飲和消渴,三四兩句是區分不同類型的消渴。意思是渴症有很多種,不能單憑口渴就認為是消渴。例如口渴而小便少,則是逐漸積聚,最後導致水飲症,詳見本病其他部分。如果屬於消渴,則是口渴而小便反而很多,因為這與水飲的小便量少相反,所以說是“反多”。

此外,消渴症有厥陰上衝、趺陽脈浮數的差別。如果根據趺陽脈熱實的症狀,而誤用治療厥陰上火的藥物,豈不是犯了實證再用實證藥物的錯誤,導致消渴更嚴重?厥陰的症狀,除了脈象之外,也仍然以小便為診斷依據。因為趺陽脈熱實,水液從乾燥的土壤向下流動,即使快速流動,最終還是會滲漏,何況是從燔炙煎煉中出來的?因此,尿液量一定不會跟喝水量一樣多。

而厥陰位於至陰之下,陽氣微弱,是其精血耗竭,燥氣上浮,也沒有熱象,只是上達心臟,如同乾柴遇到火,產生煙火一樣;而且火氣在上,飲水在下,並沒有損耗。過了這個階段,寒邪直瀉,又哪來的火熱乾燥之氣克制水液,說喝水量減少一兩斗呢?如果喝一斗水,尿一斗水,就知道這不是趺陽脈的症狀,而是厥陰上衝引起的消渴,無疑了。腎氣丸能夠補益下焦的精血,從而補充其氣源,向上提升,填補心肺的虛損,詳見虛勞篇下方。消渴是因為肝腎陰液虧竭,下焦虛損,上焦空虛,導致肝氣上衝而發熱,因此用補精血來補益氣源,用腎氣丸來填補上焦空虛,是最恰當的。

從上焦來說,心肺得到腎氣的調和,真陽逐漸恢復,就像主人回到老家,佔屋的人必定要離開。從下焦來說,肝腎得到腎氣的滋養,真陰自然產生,就像荒地遇到豐收年景,流亡的人爭相回來耕作。這是真陰下滋、扶正祛邪,真陽上治、消除虛火的基本原理。對於厥陰消渴,上焦因為沒有陰液而孤陽亢盛,所以口渴;下焦因為沒有陽氣而陰寒內盛,所以小便量少。因此大量使用地黃、山茱萸,持續下補精血。

將辛溫的桂枝、附子包藏起來緩緩下行,然後從肝腎中慢慢溫動,不僅下焦逐漸溫暖,用以治療小便減少;而且上部津液上升,又用以治療口渴。加入燥土之性的薯蕷,是因為上焦口渴下焦小便減少互相影響,所以用培土之藥,緩解其流通的趨勢,使津液的運行能上升。加入利濕的茯苓、澤瀉,是因為中土有了防禦,擔心上焦津液運行緩慢,而導致飲水不能及時代謝。

這樣真陰就不會因為濕邪阻滯而不能運行了。然後用升陽利水的丹皮,雙向引導肝腎的精氣到膈膜之上,那麼就像春天晴空萬里,雷電消失,太清之氣凝聚成露水,枯萎的葉子重新鮮活,又哪會有消渴不愈的呢?閱讀仲景的諸多方劑,其神奇變化,頃刻萬千,就像在蓬萊閣上,看盡海市蜃樓,最終也難以窮盡其微妙之處。以上所述是針對男子的,因為婦女陰柔體質,陽氣本來就虧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