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 (4)
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 (4)
1. 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
十條,師曰。病黃疸。發熱。煩喘。胸滿。口燥者。以病發時。火劫其汗。兩熱所得。然黃家所得。從濕得之。一身盡發熱而黃。肚熱。熱在裡。當下之。
此言黃疸之治例。以汗為逆以。下為順也蓋。疸症之熱俱在內。故從內而蒸其黃於外。未有作表熱者。今發熱。則非其症矣。加之心中熱干而煩。肺中熱濕而喘。濕熱鼓塞於膈間。則胸滿。津液不布於廉泉。則口燥。此因病初發時。誤認汗可解熱。而火劫其汗。既傷其陰。而內外之兩熱交煽。
且裡熱因汗而提之在表在上。故得此發熱等候矣。然單熱不能成疸。故黃家必從熱、而生濕得之。今一身盡發熱而黃。是熱濕在肚內。夫熱濕在裡者。法當下。與濕黃在經表之宜汗者。不同也。
十一條,脈沉。渴欲飲水。小便不利者。皆發黃。
沉為水脈。內水拒飲。本不當渴。乃渴欲飲水。是其水飲化熱。內燙上熏之所致也。然令小便自利。則熱飲下泄。其勢不聚。若再不利。則濕熱兩勝。故皆發黃。此因疸、而泛論水飲之黃也。
十二條,腹滿。舌萎黃。躁不得眠。屬黃家。
此與谷疸相似。而實非谷疸者。以谷疸者。先熱後濕。此則。先濕後熱故也。腹滿為濕。舌黃為實。濕而熱實。則津液下掣。故胞精短。而其舌且萎頓而黃也。又熱實。則神機不能內伏。故躁不得眠。濕熱相蒙。此發黃之可必也。故屬黃家。敘症。從腹滿起。故知先濕後熱。同是脾家寒濕。胃家熱實。故曰與谷疸相似。而實非者也。
十三條,黃疸之病。當以十八日為期。治之十日以上瘥。反劇者。為難治。
黃疸為火土病。期者。生死之期也。土氣分旺各十八日。官旺之時。真氣猶在。故可乘其勝而攻去其亢熱。則愈。否則至其所不勝而死之理也。故以之為期。火生於二。而成於七。是九為火之合數也。治之十日以上。則火為退氣之候。故當瘥。反劇。則邪火成燎原之勢。而反常矣。
且真陰有不支之懼。故難治。然則中宮之土氣。惟恐其或衰。而亢烈之火威。但虞其不熄。是為治疸之要義也。
十四條,疸而渴者。其疸難治。疸而不渴者。其疸可治。發於陰部。其人必嘔。陽部。其人振寒而發熱也。
疸而渴者。熱甚。一也。陰虛。二也。濕重。三也。故難治。不渴之可治者。可想見矣。陰部。指中焦脾臟及下焦腎臟而言。陽部。指上焦胸中而言。發於脾腎。則熱邪從中下而上衝胃脘。故其人必嘔。發於胸中。則熱邪從胸膈而外犯衛氣。故其人先振寒。而後發熱也。此與上文二條。統論三疸之死生微甚。及其所發之上下不同也。
十五條,谷疸之為病。寒熱、不食。食即頭眩。心胸不安。久久發黃。為谷疸。茵陳蒿湯主之。
白話文:
第十五 黃疸病脈證治
第十條,老師說:患了黃疸,發熱、煩躁呼吸急促、胸悶、口乾者,是因為疾病剛發作時,錯誤地使用了發汗的方法,導致陰液受損,內外俱熱。然而黃疸的病因,是從濕邪而來。全身都發熱並且發黃,腹部發熱,熱邪在裡,應該瀉下治療。
這段話說明黃疸的治療原則,以發汗為逆,瀉下為順。因為黃疸的熱邪都在內部,所以內熱蒸騰,使黃色顯露於外,沒有表熱的情況。現在發熱,就不是黃疸的典型症狀了。加上心中燥熱而煩躁,肺中熱濕而呼吸急促,濕熱堵塞在膈肌之間,所以胸悶;津液不能佈散到咽喉,所以口乾。這是因為疾病初期,誤以為汗能解熱,用發汗法傷了陰液,內外兩種熱邪交相煽動。
而且裡熱因為發汗而被推到表層,所以出現發熱等症狀。但是單純的熱不能導致黃疸,所以黃疸必定是先有熱,然後產生濕邪。現在全身都發熱並且發黃,說明熱濕都在腹部內。腹部內有熱濕,就應該瀉下治療,這和濕熱黃疸在經絡表層,適合用發汗法治療的情況不同。
第十一條,脈象沉細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利者,都會發黃。
沉脈是水濕的脈象,體內水濕阻滯,本不應該口渴,然而卻口渴想喝水,這是因為水飲化熱,內熱上蒸熏所致。如果小便通利,那麼熱飲就會從下排出,熱邪就不會積聚。如果小便不利,那麼濕熱就會交盛,所以都會發黃。這是因為黃疸,而泛論水飲導致的黃疸。
第十二條,腹部脹滿,舌頭萎縮發黃,煩躁不安,睡不著覺,屬於黃疸。
這和谷疸類似,但實際上並不是谷疸。因為谷疸是先熱後濕,而這個情況是先濕後熱。腹部脹滿是濕邪,舌頭發黃是熱邪實證。濕邪和熱邪實證,則津液被耗損,所以精氣不足,舌頭因此萎縮發黃。而且熱邪實證,則神機不能內斂,所以煩躁不安,睡不著。濕熱交蒸,必然會發黃,所以屬於黃疸。敘述症狀,從腹部脹滿開始,所以知道是先濕後熱。都是脾虛寒濕,胃家熱實,所以說和谷疸類似,但實際上並不是。
第十三條,黃疸病,應該以十八天為期限,治療十天以上痊癒,病情反而加重的,就是難治的。
黃疸是火土的疾病,期限是指生死期限。土氣旺盛各十八天,官旺之時,真氣還在,所以可以趁著土氣旺盛的時候,攻邪去亢熱,就會痊癒;否則到了土氣不勝的時候,就會死亡。所以以十八天為期限。火從二生,而成於七,九是火的合數。治療十天以上,就是火邪退卻的時候,所以應該痊癒。病情反而加重,就是邪火蔓延,反常了。
而且真陰有不足的危險,所以難治。所以中焦的土氣,唯恐其衰弱,而亢盛的火邪,只怕其不熄滅,這就是治療黃疸的要義。
第十四條,黃疸而口渴的,其黃疸難治;黃疸而不口渴的,其黃疸可治。發病在陰部,病人必定嘔吐;發病在陽部,病人則先畏寒後發熱。
黃疸而口渴的,熱邪很重,一是熱盛,二是陰虛,三是濕重,所以難治。不口渴的可治,是可以想像的。陰部,是指中焦的脾臟和下焦的腎臟;陽部,是指上焦的胸部。發病在脾腎,則熱邪從中下而上衝擊胃脘,所以病人必定嘔吐;發病在胸部,則熱邪從胸膈而外犯衛氣,所以病人先畏寒後發熱。這與上文兩條,綜論三種黃疸的死生輕重,及其發病部位的不同。
第十五條,谷疸的病症,寒熱交替,不進食,進食就頭暈,心胸不安,很久以後發黃,就是谷疸。茵陳蒿湯主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