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(5)

回本書目錄

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(5)

1.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

十三條,病者如熱狀。煩滿。口乾燥而渴。其脈反無熱。此為陰伏。是瘀血也。當下之。

煩滿、口乾而渴。本非熱因。以血瘀而生陰不滋之應。故曰如熱狀。且曰脈無熱也。陰伏者。一切生氣。俱畏鬼氣。如燈火惡煙。樹根惡炭之類。血瘀而營陰惡之。不復上滋。而有伏藏之象。故曰陰伏。此條。雖比上條多煩渴二症。言不必如前症之全。即此已為陰伏。便當用攻下之法。

以通其瘀矣。不出方者。豈以傷寒論中。已有桃核承氣。並抵當湯丸。以治結血之例耶。前條之血瘀在胃絡。胃絡瘀。故上不行津。而唇痿、舌青、口燥、漱水等干症。見於上。下不行水。而中濕拒水。故不欲咽水之症見於中。此條之血瘀在大腸絡。故並中焦之胃。亦在津液短少之內。

其煩而乾燥且渴者。此也。當下之三字。是總承二條。非單言此症也。

十四條,吐血不止者。柏葉湯主之。

柏葉湯方,柏葉(三兩),乾薑(三兩炮),艾葉(三把)

上三味。以水五升。取馬通汁一升。合煮取一升。分溫再服。

此承七條脈浮弱。按之絕。煩咳者必吐血句。夫吐血。因下焦虛寒之氣。上衝而致咳。咳多上頓。而氣亦升浮。因之血隨氣逆而上湧。故用柏葉湯溫下焦之寒氣。而逆自平。血自止矣。其意以乾薑辛熱。辛能平逆。熱能散寒。加之炮黑。則守而不走。更能入血分。而溫其按之欲絕之脈。

且肺腎為子母。溫腎即所以溫肺。而尤能止其煩咳也。艾葉性溫。氣味俱重。味重入血。味重而氣亦重。則入血而尤能行血中之氣。與姜為佐。既濟其溫暖之功。復援其入血之用也。又恐溫藥與寒氣不相入。故用苦寒而不畏霜雪之柏葉以為反佐。則深入下焦虛寒之地。而使姜艾得行其回陽之力。

亦猶白通之用人尿膽汁之義也。加馬通汁者、馬為午獸。得丙火之正。故其為畜。嘗病熱而不病寒。以其臟腑多陽氣故也。且吐血不止。其血由胃與大腸之絡脈。滲入腸胃而上出者。故用其下走腸胃之汁。以平上逆耳。仲景但欲生千古之吐血者。而不自惜其嘔出心肝矣。痛哉。

十五條,下血。先便後血。此遠血也。黃土湯主之。

黃土湯方,白朮,附子,乾地黃,阿膠,黃芩,甘草(各三兩),灶中黃土(半斤)

上七味。以水八升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

此承七條脈浮弱。按之絕者下血句。夫浮為上焦有餘之邪火。憑凌胃中之血液。故中取以弱應。灌注大腸之虛脫而下。故按之以絕應。先便後血。便在大腸而血在胃。是血從胃而下注大腸者。胃比大腸較遠。故曰遠血。主黃土湯者。以浮為上焦之實熱。故用黃芩。撤胸膈之火。

以緩其吹噓之勢。弱為中取而見。則知脾胃之陰陽兩空。故以灶中黃土為君。白朮、甘草為臣。而益其中焦之氣。以地黃、阿膠為佐。而並益其中焦之血。然後殿之以附子者。蓋又以辛熱而托其按欲絕之脈。並以提其下脫之血也。

白話文:

第十六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

十三條:病人症狀像發熱一樣,煩悶,口乾舌燥且渴,但脈象卻沒有熱象。這是陰邪內伏,是瘀血阻塞的表現,應該用攻下法治療。

煩悶、口乾舌燥且渴,本非熱症所致,而是由於血瘀導致陰液不能滋潤所造成的現象。所以說症狀像發熱,脈象卻無熱。陰邪內伏,指的是一切生機都害怕邪氣,就像燈火怕煙,樹根怕炭一樣。血瘀阻滯,導致營氣陰液受損,不能上升滋養,因此呈現隱伏的狀態,所以叫做陰伏。這一條雖然比上一條多了煩悶、口渴兩種症狀,但不必完全符合之前的症狀,只要出現陰伏的表現,就應該用攻下法治療,以疏通瘀血。文中沒有列出具體方劑,或許是因為《傷寒論》中已有桃核承氣湯、抵當湯等治療血瘀的方劑吧。上一條所說的血瘀在胃絡,胃絡瘀阻,所以津液不能上輸,因此出現嘴唇乾枯、舌苔青紫、口乾舌燥、漱口後感覺乾燥等症狀。津液不能下行,導致中焦濕邪阻滯,因此出現不願喝水等症狀。這一條所說的血瘀在大腸絡,並且影響到中焦的胃,都屬於津液不足的範圍,所以才會煩悶、乾燥且口渴。這「當下之」三字,是概括前兩條,並非單指此症。

十四條:吐血不止者,可用柏葉湯治療。

柏葉湯方:柏葉三兩,乾薑三兩(炮製),艾葉三把。

以上三味藥,用水五升,加入馬通汁一升,一起煎煮至一升,分溫服。

此條承接第七條「脈浮弱,按之絕,煩咳者必吐血」的論述。吐血是因為下焦虛寒之氣上衝而導致咳嗽,咳嗽劇烈,氣機上逆,所以血液隨著氣逆而上湧。因此,柏葉湯用於溫暖下焦的寒氣,使逆氣自平,血自止。其用意是:乾薑辛熱,辛能平逆,熱能散寒,而且炮製成黑色,則藥力溫和持久,更能入血分,溫暖按之欲絕的脈象。

肺與腎臟相輔相成,溫腎就能溫肺,更能止煩咳。艾葉性溫,氣味都比較重,味重入血,氣味重則入血後更能運行血中的氣機,與乾薑相佐,既能發揮溫暖的功效,又能增強入血的作用。又擔心溫藥與寒氣不相容,所以用性味苦寒、不怕霜雪的柏葉作為相反的佐藥,這樣就能深入下焦虛寒之處,使乾薑艾葉發揮回陽的作用。

這也如同白通湯使用人尿、膽汁的道理一樣。加入馬通汁的原因是:馬屬午時之獸,得丙火之正氣,所以馬常常得熱病而不易得寒病,這是因為其臟腑陽氣充足的緣故。而且吐血不止,血液由胃和大腸的絡脈滲入腸胃而上湧,所以用下行腸胃的馬通汁來平息上逆之氣。仲景只希望治療千古以來的吐血病人,而不吝惜自己嘔心瀝血的心力,令人敬佩。

十五條:下血,先大便後出血,這是遠血,黃土湯主之。

黃土湯方:白朮、附子、乾地黃、阿膠、黃芩、甘草各三兩,灶中黃土半斤。

以上七味藥,用水八升,煎煮至三升,分溫三服。

此條承接第七條「脈浮弱,按之絕者下血」的論述。脈浮弱,是因為上焦有餘邪火,凌犯胃中的血液,所以脈象虛弱。血液灌注到大腸而下,所以按之脈絕。先大便後出血,大便屬大腸,出血屬胃,這是血液從胃下注大腸。胃比大腸遠,所以稱作遠血。使用黃土湯的原因是:脈浮屬上焦實熱,所以用黃芩清泄胸膈之火,緩解其上逆之勢。脈象虛弱,說明脾胃陰陽兩虛,所以以灶中黃土為主藥,白朮、甘草為臣藥,益氣於中焦;地黃、阿膠為佐藥,滋陰補血於中焦;再用附子,是因其辛熱溫補,以溫補按之欲絕的脈象,並提升下陷的血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