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(3)

1.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

風為陽邪而善化熱。則傷其絡血。而發為忽起忽落。半含半露之癮疹矣。又寸口之上應者。則主心肺胸膈。今其部見緩。則是心肺夾空之氣不足。以致風邪入於其中。胸中為真氣氤氳之位。邪氣乘之。則相犯而不容。故滿。又胸中為息道遊溢之鄉。邪氣入之。則機滯而艱澀。

故短氣也。此承首節。而言陽虛之人。外風中入經絡。而為未經勾結臟邪之症也。但細按本篇前後。共論九條。計方二道。除下文等六條。俱論歷節外。而論中風者。止此三條。又除第一條及第三條。言單中外風之外。其言兼中臟邪者。僅有第二一條。且後文兩方。俱確係歷節治例。

而中風一門。並無方藥。殘缺無疑。嗟乎、照妖之寶鏡失圓。垂世之鼎彝折足。真令人飲恨無窮也。海內藏仲景全書之古本。或原文具在。或論條方治。有坊本所遺失而未經載刻者。倘能賜教示知。以廣鄙陋。是有望於博雅之君子焉。

四條,寸口脈沉而弱。沉即主骨。弱即主筋。沉即為腎。弱即為肝。汗出入水中。如水傷心。歷節痛。黃汗出。故曰歷節。

寸口。當指左心右肺而言。右寸之脈屬肺。肺主氣而配天。天者。高遠之象也。故其脈常浮。今反浮為沉。是肺氣下郁之應。又肺腎為子母。腎藏精而主骨。肺脈下沉。是肺以金母之氣。而下伏於腎子之骨間矣。故曰沉即主骨。沉即為腎也。左寸之脈屬心。心主血而應夏。夏者。

開張之象也。故其脈常來盛去衰。今反盛為弱。是心血內滯之應。又心肝為子母。心脈內弱。是心以火子之液。而內結於木母之筋脈矣。故曰弱即主筋。弱即為肝也。夫諸筋皆屬於節。節者。神氣遊行出入之所。又陽氣者。柔則養筋。今神氣內郁下伏。不能遊行出入以養筋。

其故何也。惟是夏月及用力而汗出。則心肺之氣血。正在發揚。若乘此入水。則水寒之氣。束肺抑心而下結。內伏於筋骨之節縫。故歷節痛。黃汗出者。郁水寒而成濕。鬱氣血而生熱。濕熱交併於歷節之外故也。此言歷節之成於寒濕者。

五條,趺陽脈浮而滑。滑則穀氣實。浮則汗自出。

此即汗自出之脈。而概言受病之因。不提歷節者。以汗自出之人。有成中風。如本篇之一條三條症者。有成風濕。如濕門之五條八條症者。不止一歷節。而歷節亦在其中。故但言其脈症。以為受病之地而已。蓋謂汗出入水。其病歷節。固如上條所云矣。但凡汗多之脈。便宜自防。

不但不得入水。並亦不可被風也。倘若趺陽之胃脈。浮而且滑。滑為津液完聚之象。滑見於胃。則胃中水穀所化之氣自實可知。浮為在表。滑從浮斷。則其津液不輸他臟別腑。而上蒸外泄以為表汗。又可知也。夫胃中之津液。自實而不輸臟腑。則筋骨內失所養。加之汗出。則衛氣必衰。

白話文:

風是陽邪,容易化生熱邪,損傷經絡和血液,就會發作忽隱忽現、半明半暗的疹子。寸口脈上應的是心肺胸膈,現在脈象在此處緩弱,說明心肺之氣不足,導致風邪入侵。胸中是真氣氤氳之處,邪氣乘虛而入,就會互相侵犯,容納不下,所以胸悶。又,胸中是呼吸氣機遊走的地方,邪氣入侵,就會氣機阻滯,呼吸困難,所以氣短。這段承接上一節,論述陽虛的人,外感風邪入侵經絡,這是尚未與臟腑邪氣相結合的症狀。但仔細看本篇前後,一共論述九條,列出兩個方劑。除去後面六條都論述歷節病之外,論述中風的只有三條。而且除去第一條和第三條單純論述外感風邪之外,論述兼夾臟腑邪氣的只有第二條。而且後面的兩個方劑,都確實是治療歷節的例子。

而中風這一部分,卻沒有藥方,顯然是不完整的。唉,照妖的寶鏡都不完整了,傳世的典籍也缺損了,真是令人痛心疾首!國內收藏《傷寒論》古籍的,或許還有原文或完整的論述和方劑,是坊間刻印的版本遺漏而未收錄的。如果能得到指教告知,以增廣我的淺陋,那就非常感謝博學之士了。

寸口脈沉而弱,沉則主骨,弱則主筋。沉則屬於腎,弱則屬於肝。汗出後入水,如同水傷及心,導致歷節疼痛,還會出黃汗,所以稱之為歷節。

寸口脈,指的是左心右肺。右寸脈屬於肺,肺主氣,與天相對應,天象徵高遠,所以肺脈常浮。如今反而沉伏,這是肺氣下陷鬱滯的表現。肺腎相為母子,腎藏精,主骨,肺脈下沉,是肺的金母之氣下伏於腎子的骨間。所以說,沉則主骨,沉則為腎。左寸脈屬於心,心主血,應於夏,夏是開張的季節,所以心脈常是盛而衰。如今反而脈弱,這是心血內阻的表現。心肝相為母子,心脈內弱,是心火之子液內結於肝木之筋脈。所以說,弱則主筋,弱則為肝。所有的筋都屬於關節,關節是神氣運行出入的地方。陽氣柔順才能滋養筋脈,如今神氣鬱滯下伏,不能通行出入以滋養筋脈。

這是什麼原因呢?因為夏天或者用力出汗的時候,心肺的氣血正在發揚,如果此時入水,水寒之氣就會束縛肺氣,抑鬱心氣,向下結聚,內伏於筋骨關節之間,所以導致歷節疼痛,出黃汗。這是水寒之氣鬱結而成濕,鬱滯氣血而生熱,濕熱交織於關節之外的緣故。這是說歷節病是由於寒濕所致。

趺陽脈浮而滑,滑則穀氣實,浮則汗自出。

這是自汗的脈象,總體說明了致病的原因,沒有具體提到歷節病。因為自汗的人,有的會發展成中風,例如本篇第一條、第三條的症狀;有的會發展成風濕病,例如濕病篇的第五條、第八條的症狀,不只是歷節病,而歷節病也在其中。所以只說脈症,說明受病的部位而已。總而言之,汗出後入水,就會得歷節病,正如上條所說。但是凡是汗多的脈象,都應該小心預防,不僅不能入水,也不能受風。如果趺陽脈(胃經脈)浮而且滑,滑是津液充盈的象徵,滑脈見於胃,則胃中水穀化生的氣機充實可知。浮脈在表,從浮脈判斷滑脈,則其津液不輸送給其他臟腑,而向上蒸騰外泄成為表汗,也可得知。胃中津液充實而不輸送給其他臟腑,則筋骨內部失養,加上汗出,則衛氣必然衰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