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(2)
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(2)
1.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
以緩其緊。則賊邪猶可瀉也。夫浮者。分肉之大血虛也。大血既虛。則托於皮膚中之絡脈。其營血之虛更可知。彼皮膚猝暴之邪。如同流賊。經久不瀉。則乘虛而貫入絡脈。於是從絡而或左或右。各隨所注而上頭目。邪勝。則正不能束邪。故受病一邊。反覺寬緩。正不勝。則邪反乘正。
故不受邪一邊。便覺緊急。邪滿正虧。常相侵犯。如正氣之引邪以自就者然。則口鼻反向不受病一邊而喎僻。且莫能自主而不遂矣。邪在於絡四句。又補言浮者血虛一段。以申明首條當半身不遂之意。蓋謂血虛而絡虛者。不特一喎僻已也。或左則左俱病。或右則右俱病。小絡少血。
而以氣通肌肉者。故受邪。則捍格而氣不通。此不仁所由見也。大經少氣。而以血養筋骨者。故受邪。則遲謾而血不周。此重而不勝所由見也。蓋善行數變之風邪。病則半身不遂。有必至之勢者、此耳。下文入腑入臟兩段。又從浮緊之脈。推廣而言其重症也。夫即寸口而診其內。
左手之腑屬膻中。膻中如政府。為心君出入之靈道。浮則心氣上虛。緊則寒斂而神明內閉。故邪入其腑。即不識人。右寸之臟屬肺。肺金主聲音。系靈機出納之橐龠。浮則肺氣內虛。緊則寒切而管簧勁急。故邪入其臟。舌即難言。且此臟主遊溢精汁之權。浮則有升無降。浮而緊。
為寒液上泛之象。故口吐涎。左寸不言心而獨言其腑者。以入心則死。無症可言故也。門人問曰。中風為臟邪。各因虛處。而外鼓上浮以中之者。既聞其義矣。夫入臟入腑之症。並見皮膚經絡等候。是從下焦而上入腑臟。因而由腑臟之胸分。溢出於經絡皮膚之表。其理可以神會。
每見皮膚經絡之症。識人能言。則腑臟之未病。鑿鑿可據。若謂上從太陽之胸分而外出者。則膻中及肺。一臟一腑。皆麗胸中。邪既從此經過。則腑臟安得不病。而獨皮膚經絡乎、既不從胸分而外出。敢問何由而中於表。竟與腑臟不涉耶。答曰。太陽管皮膚經絡。固矣。其陽明等五經之氣。
各另開門而自出其經絡。以附於太陽之表。此蓋由本臟之經。而出之太陽者也。
三條,寸口脈遲而緩。遲則為寒。緩則為虛。營緩則為亡血。衛緩則為中風。邪氣中經。則身癢而癮疹。心氣不足。邪氣入中。則胸滿而短氣。
遲、就至數之不及四五至而言。緩、就體狀之懈弛鬆寬而言。陽氣微。而鼓動之機不能貫珠連續。則遲。故曰遲則為寒。精悍衰。而不能充滿脈體。則緩。故曰緩則為虛也。夫寸口之外應者。則主營衛經絡。今其部位見緩。若系中取之而在營分。則精血衰而不能充於脈中。故為鬆寬不飽之象。
則知緩為亡血所致矣。此句是客。若系浮取之而在衛分。則是悍氣衰而不能令於脈外。故為懈弛不挺之象。則知緩為中風所致矣。此句是主。以下文單言氣而不言血故也。營衛屬經表。是邪已中其經矣。於是經氣自虛之因。則經大氣小。而串動如蟲行皮中。故身癢。中風之因。
白話文:
緩慢地處理病情,邪氣仍可排出。浮脈代表肌肉組織中的血液不足,血液不足則停滯於皮膚表面的絡脈,由此可知營血也虛弱。皮膚突然發作的邪氣,如同流賊,久治不愈,就會乘虛而入,貫穿絡脈,於是邪氣沿著絡脈,或左或右蔓延,循著經脈上達頭目。邪氣旺盛,正氣不足以約束邪氣,所以患病的一側反而覺得輕鬆,正氣不勝,邪氣就會乘虛而入。
因此,沒有患病的一側反而感到緊迫。邪氣充盛,正氣虧損,邪正不斷互相侵犯,如同正氣引導邪氣而自取其咎一樣,所以口鼻反而偏向沒有患病的一側歪斜,而且無法自主,行動不便。關於邪氣停留在絡脈的四句話,又補充說明浮脈代表血虛,以闡明第一條半身不遂的含義。意思是血虛絡虛,不只是單純的歪斜而已,可能是左側所有部位都病變,也可能是右側所有部位都病變。絡脈細小,血液不足,而氣能通達肌肉,所以受邪氣侵犯,就會阻滯不通,這就是不仁的表現。大經氣少,而以血濡養筋骨,所以受邪氣侵犯,就會遲緩,血液運行不暢,這就是沉重而不堪重負的表現。善於變化流動的風邪,病發則會半身不遂,這是必然的趨勢。下文論述邪氣入腑入臟兩段,也從浮緊的脈象,推廣說明病情嚴重性。
從寸口脈診斷內臟,左手寸脈屬於膻中,膻中如同政府,是心君出入的要道。脈浮則心氣虛弱,脈緊則寒邪收斂,神明內閉,所以邪氣入腑,就會不認識人。右手寸脈屬於肺,肺金主司聲音,是靈機出入的樞紐。脈浮則肺氣虛弱,脈緊則寒邪壅塞,氣管緊急,所以邪氣入臟,就會說話困難。而且肺主宰精液的運化,脈浮則氣升不降,脈浮又緊,是寒液上泛的表現,所以會流口水。左手寸脈不論及心臟而單獨論及心腑,是因為邪氣入心則死,沒有症狀可言。
門人問道:中風是臟腑之邪,各因虛弱之處,而外邪乘虛而入。已明白這個道理了。入臟入腑的症狀,同時也表現在皮膚經絡上,這是從下焦向上進入腑臟,然後從腑臟的胸部溢出到經絡皮膚的表面,其道理可以領會。每當見到皮膚經絡有症狀,能識人能說話,則腑臟尚未患病,可以明確判斷。如果說是從太陽經的胸部溢出,那麼膻中和肺,一個臟一個腑,都位於胸中,邪氣既然從這裡經過,那麼腑臟怎麼可能不生病,而只有皮膚經絡生病呢?如果不是從胸部溢出,請問是怎麼樣才能表現在外,而與腑臟無關呢?
回答說:太陽經主司皮膚經絡,這是確實的。陽明等五經的氣,各自分別開門而出,附著於太陽經的表面,這是從臟腑的經絡,而外達太陽經的。
寸口脈遲緩,遲則為寒,緩則為虛,營脈緩則為失血,衛脈緩則為中風。邪氣入侵經脈,則身體瘙癢,並且出現蕁麻疹。心氣不足,邪氣入侵,則胸悶氣短。
遲,是指脈搏頻率少於四五次而言;緩,是指脈象鬆弛寬緩而言。陽氣微弱,推動氣血的力量不足以連貫,就稱為遲,所以說遲則為寒。精氣衰弱,不能充盈脈管,就稱為緩,所以說緩則為虛。寸口脈的外應,主司營衛經絡,現在脈象見緩,如果是浮取脈象位於營分,則是精血衰弱,不能充盈脈管,所以呈現鬆弛不飽滿的樣子,就知道緩是失血造成的。這句話是客觀描述。如果是浮取脈象位於衛分,則是衛氣衰弱,不能充盈脈外,所以呈現鬆弛不挺的樣子,就知道緩是中風造成的。這句話是主要論點。下文只論述氣而不論述血,就是這個原因。營衛屬表,是邪氣已經入侵經脈了。於是經脈氣虛的原因,經脈大而氣小,氣血運行如同蟲子在皮膚裡爬行,所以身體瘙癢,這就是中風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