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(1)

1.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

一條,夫風之為病。當半身不遂。或但臂不遂者。此為痹。脈微而數。中風使然。

本經之中風。與傷寒論中之中風。其不同者有二。以傷寒論之所謂中風者。單是冬月之寒風。故其遺暑濕燥火。而獨入寒門者此也。寒風兩襲經絡。而交爭於營衛。故立見發熱等之表症。此則三時之風。以其不兼寒氣。故但覺營血微煩。而衛氣不密。因循時日。而不即發者。

一也。又傷寒所言之風寒。單是外邪。故外邪一散。了無餘事。本經所言者。又是三時之風。平素襲入。風氣通於肝。因而外邪與肝臟之虛相結。及上焦之陽一虛。不拘經絡腑臟。隨其虛處。而肝以陰臟之氣。變動生風。且挾外邪而暴中之。如二條三條之症矣。是比傷寒所言之風。

多一肝臟之虛邪。二也。知此二者。則傷寒金匱。其中風之名同症異。並遲速微甚之機。俱洞徹矣。此陽虛之人。外風中入經絡。而營衛痿頓。未經勾結臟邪。而為中風之輕症者也。蓋謂人身肢體。惟是衛陽外密。營陰內主。故得乾健坤順之用。而輕便靈動者此也。若陽氣原虛。

外風中入。則風邪持陽而耗陰。陽氣受持。則失其健用而軟弛。陰液漸耗。則失其順正而硬強。此不遂之所由致也。但風屬陽邪而善走。不拘或左或右。中則從巔至末。而半邊之身。俱不遂者勢也。若或但見一臂不遂。則是痹著之病。另見痹門。不可誤認為陽邪善走之風因矣。

下文又言不遂之脈以證之。夫風性疏洞而善汗。且屬陽熱之邪。善汗。則汗泄而衛陽益虛。故脈微。陽熱。則液傷而營陰自短。故脈微而且數也。言半身不遂之症。診其脈又微數。則是確為中風使然。而非痹病無疑矣。微數、就營陰衛陽而言。則知脈亦指寸口。與下文二條三條同一診法。

然則主桂枝湯以散風。加人參、附子、以補其微。加當歸、阿膠、以滋其數。或不失仲景之意乎。

二條,寸口脈浮而緊。緊則為寒。浮則為虛。寒虛相搏。邪在皮膚。浮者血虛。絡脈空虛。賊邪不瀉。或左或右。邪氣反緩。正氣即急。正氣引邪。喎僻不遂。邪在於絡。肌膚不仁。邪在於經。即重不勝。邪入於腑。即不識人。邪入於臟。舌即難言。口吐涎。

此平時外風中入。而與肝臟之虛邪相結。於是皮膚經絡腑臟。各隨虛處。而外鼓上浮以暴中之者也。上條是未經勾結臟邪之風。故直曰風之為病。又曰中風使然。此則已經內通肝氣。變動而出。故但曰邪而已矣。脈之寸口。在表。應皮膚經絡。在上。應頭目口鼻。在內。則腑應膻中。

臟應心肺者也。今其脈舉之得浮。按之而緊。緊則寒氣凝斂之象。浮則陰血空虛之象。寒虛兩相搏於寸口。以寸口之在表者斷之。則先是皮膚之大血空虛而見浮。肝木之陰邪外鼓而見緊。故知邪在皮膚也。此時若主桂枝湯以走皮膚。外加補血之當歸。以平其浮。加祛寒之附子、麻黃。

白話文:

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

第一部分:

風邪致病,常導致半身不遂,或僅手臂不遂(此為痹症)。脈象微弱而數。這是中風所致。

本經所述中風與傷寒論中的中風有所不同,主要有兩點:傷寒論所指中風,僅指冬月寒風,因其夾雜暑濕燥火,單獨侵入寒門(指經絡的寒性部位)。寒風襲擊經絡,在營衛之間爭奪,故立即出現發熱等表證。而本經所述的三時之風,不兼寒氣,僅覺營血微煩,衛氣不密,延綿日久,並不立即發病。

其次,傷寒論所言風寒,僅為外邪,外邪一散,便無後患。本經所言則為三時之風,平素潛入體內,風氣通於肝,外邪與肝臟虛弱相結合,上焦陽氣虛弱,不拘經絡腑臟,隨虛弱處而侵犯。肝臟屬陰,其氣的變動也生風,並挾外邪暴發,如同後文第二、三部分所述症狀。因此,與傷寒論所言風邪相比,本經所述多了肝臟虛邪這一點。

明白了這兩點,就能理解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,中風名稱相同而症狀各異,以及病程快慢輕重的原因。陽虛之人,外風侵入經絡,營衛功能衰弱,尚未與臟腑邪氣結合,是為中風的輕症。人體肢體之所以能靈活,是因為衛陽外固,營陰內主,維持著陰陽平衡。若陽氣不足,外風侵入,則風邪耗損陽氣而傷陰。陽氣受損則失去健旺的功能而鬆弛,陰液耗損則失去順暢而僵硬,這就是肢體不遂的原因。風屬陽邪,善於遊走,不論左右,中風則從頭頂到四肢,半身不遂。若僅見單臂不遂,則是痹症,詳見痹證篇,不可誤認為陽邪遊走的風證。

下文將從脈象來驗證不遂的症狀。風性疏散,易於出汗,且屬陽熱之邪。出汗則衛陽更虛,故脈象微弱;陽熱則津液受損,營陰不足,故脈象微弱而數。半身不遂,脈象微弱而數,確為中風所致,而非痹症。微弱而數,從營陰衛陽來看,脈診部位在寸口,與下文第二、三部分的診法相同。

故可用桂枝湯散風,加入人參、附子補益,加入當歸、阿膠滋養,這與仲景的治療思想並無衝突。

第二部分:

寸口脈浮而緊。緊則為寒,浮則為虛,寒虛相搏,邪氣在皮膚。浮脈表示血虛,絡脈空虛,邪氣不疏泄,或左或右,邪氣緩慢,正氣急迫,正氣牽引邪氣,導致肢體歪斜不遂。邪氣在絡脈則肌膚麻木,邪氣在經脈則肢體沉重,邪氣入腑則不認識人,邪氣入臟則難以言語,流口水。

這是平素外風侵入,與肝臟虛邪結合,皮膚經絡腑臟隨虛弱處而受侵犯,邪氣外鼓上浮而暴發。第一部分所述是未與臟腑邪氣結合的風邪,故直接稱為風邪致病,中風所致。而此處已與肝氣內通,變動而發病,故僅稱邪氣。寸口脈在表,反映皮膚經絡;上方反映頭面五官,下方反映腑臟,內部反映心肺。現脈象浮而緊,緊則寒邪凝滯,浮則陰血不足。寒虛兩者在寸口搏動,從寸口在表來判斷,首先是皮膚血液不足而浮,肝木陰邪外鼓而緊,故知邪氣在皮膚。此時可用桂枝湯疏通皮膚,外加補血的當歸以平浮脈,再加祛寒的附子、麻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