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(4)

1.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

葛根湯意。原所以借胃中之水氣。行為解肌之汗。而不傷胃液者。故以之為主。胃中屬虛熱。非苦寒所宜。故但君清涼之竹葉。以輕散之。陽氣虛寒。不能送邪出表。故兩用參、附以溫補之。風邪水氣。兩相怫鬱。故加桔梗、以開提之。產後既虛。又溫覆以取汗。恐去風而復為風所襲。

故加防風、以固密之。頸項強者。為陽氣之柔者不能養筋。故易大附子而助其兼力也。其曰用者。蓋以大附換本方之小者。而非另加之謂。揚去沫者。附性上行。而沫尤甚。揚之去沫。欲亂其上行之性。而並防其助面赤而致嘔也。半夏降逆。故於嘔者加之。首條明列產婦三病。

鬱冒便難。已詳二條六條。至七八兩條。明言中風而全不及痓。以痓病之症治。詳本門故耶。

婦人乳中虛。煩亂咳逆。安中益氣。竹皮大丸主之。

竹皮大丸方,生竹茹(二分),白薇(一分),桂枝(一分),石膏(二分),甘草(七分)

上五味。末之。棗肉和丸彈子大。以飲服一丸。日三夜二服。有熱者。倍白薇。煩喘者。加柏實一分。

婦人乳。謂當兒乳食時也。中虛。指胃脘中之陰津陽氣而言。乳從胃腑之陰津。上浮脘中之絡脈。而注於乳房者。吸乳則精汁奔赴之。而陽熱獨盛。故脘中一時枯澀而煩亂。又吸乳則膈氣亦虛。而下氣乘之。故咳逆也。此非新產之症。亦非產後之重症。凡陽氣素盛之婦人。產後二三月。

及歲余中。常有之候。但於兒乳時。每當奶陣經流。心中如焦渴而慌慌者。即其初候也。以甘寒辛涼之味。濟陰以抑陽。則安中而煩亂可除。以辛溫甘平之品。補上以御下。則益氣而咳逆可止。此竹皮大丸之所以獨任也。嘗觀竹生干山。貫四時而青翠不衰。薇根長細。歷久遠而柔軟可屈。

則其自多精汁。而善滋陽液者可見。又何止甘寒苦寒。而僅能降氣伏熱耶。與辛涼之石膏為偶。則微雨輕風。滋干解熱。而得清和之化矣。非安中而何。桂枝辛溫。而具生陽之性。得甘浮之甘草。重用至七倍。而上托之。則所益者。在上中之氣。譬之旭日照臨。而陰氛之氣不得上犯。

復何咳逆之有哉。此益氣之義也。棗肉為丸。即重用甘草之義。蓋取浮諸藥以補上治上。故知所謂中虛者。指胃脘之上穿胸膈而言也。丸大如彈子。而以飲嚼服者。取其易發。而且使渣質少停也。一丸而日夜五服者。又取其緩滋。而並令藥力之無間也。白薇微苦而寒。苦能泄熱。

寒能解熱。故有熱者倍二分。柏枝凌冬指西。不畏霜雪。得木氣之正。其西指者。受金氣之吸引也。花於三月。實於九月。柏實、更得金木之精。其味甘平。甘能緩中。平可降逆。故中虛而煩肺逆而喘者、加一分。古份、作分。原方當作十三份。如倍白薇。加柏實。則十五份矣。

白話文:

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

葛根湯的用意,是藉助胃中水氣,發汗解肌,而不傷及胃液,所以以此為主方。胃中屬於虛熱,不是苦寒藥物所能治療的,所以只用清涼的竹葉,輕輕疏散。陽氣虛寒,不能將邪氣送達體表,所以同時使用人參、附子溫補。風邪與水氣相互鬱結,所以加入桔梗,以開通提舉。產後身體虛弱,又用溫熱的方法發汗,擔心風邪雖然去除了,卻又再次遭受風邪侵襲,所以加入防風,以固密肌表。頸項僵硬,是因為陽氣虛弱,不能滋養筋脈,所以將小附子換成大附子,以增強其力量。這裡所說的「用」,是指用大附子代替原方中的小附子,而不是另外增加藥物。揚去藥沫,是因為附子性向上走,而藥沫尤其多,揚去藥沫,是想抑制其向上走的特性,並防止其助長面赤嘔吐。半夏能降逆氣,所以嘔吐的病人要加用。

開篇列出的產婦三種疾病,鬱冒、便秘、難產,已經在第二條和第六條詳細說明。到第七、八條,明確提到中風,卻完全沒有提及痓病,用治療痓病的藥方來治療,這是為什麼呢?

婦女哺乳期間,胃中虛弱,煩躁、咳嗽、氣逆,可用安中益氣的竹皮大丸治療。

竹皮大丸方:生竹茹(二分),白薇(一分),桂枝(一分),石膏(二分),甘草(七分)。

以上五味,磨成粉末,用棗肉做成彈子大小的丸藥,用溫水送服,每次一丸,每日三次,夜裡二次。如有發熱,白薇的劑量加倍;煩躁喘息,加柏實一分。

婦女哺乳,指的是嬰兒吃奶的時候。胃中虛弱,指的是胃脘中陰津陽氣不足。乳汁來自胃腑的陰津,上行到脘中的絡脈,然後流注到乳房。吸吮乳汁時,精液會大量湧向乳房,而陽熱獨盛,所以胃脘一時感覺乾燥、煩躁。又因為吸吮乳汁時,膈肌之氣也虛弱,下氣乘之,所以咳嗽氣逆。這並不是產後的新發疾病,也不是產後重症。凡是陽氣本來就旺盛的婦女,產後二三個月,甚至一年內,常會有這種情況。只是在嬰兒吃奶時,每次奶陣來時,心中感到焦渴、慌亂,就是初期症狀。用甘寒辛涼的藥物,滋陰降陽,就能安撫胃中,消除煩躁;用辛溫甘平的藥物,補益上面以制約下面,就能益氣,止咳平喘。這就是竹皮大丸獨具療效的原因。

觀察竹子生長在乾燥的山上,四季常青,白薇根細長,經久耐用,柔軟易彎,可見它們本身精液很多,善於滋養陽液。又何止甘寒苦寒之藥,才能降氣清熱呢?與辛涼的石膏配伍,就像微風細雨,滋潤乾燥,解除暑熱,達到清和的功效,這不就是安中嗎?桂枝辛溫,具有生髮陽氣的功效,與甘潤的甘草配伍,甘草用量是桂枝的七倍,向上托舉,則所益的是上焦之氣,譬如旭日東昇,陰邪之氣就無法侵犯,又哪會有咳嗽氣逆呢?這就是益氣的道理。用棗肉做丸藥,也是重用甘草的道理,是為了使諸藥上浮,以補益上焦,治療上焦之病。所以說所謂胃中虛弱,指的是胃脘以上,貫通胸膈而言。丸藥做成彈子大小,用溫水送服,是為了容易服用,而且使藥渣少停留在胃中。一丸藥,每日服用五次,是為了緩慢滋補,並且使藥力不間斷。白薇味微苦而寒,苦能泄熱,寒能解熱,所以發熱者,白薇的劑量加倍。柏樹凌冬向西,不畏霜雪,得木氣之正,它向西生長,是受到金氣的吸引。三月開花,九月結果,柏實,更兼得金木之精華,其味甘平,甘能緩和,平能降逆,所以胃中虛弱而肺氣上逆、喘息者,加柏實一分。(古方中的「份」,就是「分」。原方應為十三份。如果白薇加倍,又加柏實,就是十五份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