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(3)
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(3)
1.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
故煩躁。又不大便。則內實者外托經脈。故發熱也。但猶不敢徑下。又須切脈微實。是內結氣聚之診。再倍發熱。是內結愈久愈熱之候。日晡煩躁。是手足陽明火炎官旺之鄉。不食是腸胃實而莫容之應。食則譫語。津液既干。又因食而塞其神氣轉舒之位也。日為陽。主腑。夜為陰。
主臟。病在手足陽明。屬胃與大腸之腑。故日甚。與陰臟無關。故至夜則愈也。據種種之脈症。而以大承下之。豈過舉哉。熱在裡。繳前無太陽症一句。結在膀胱。繳前少腹堅滿兩句。蓋謂此為在裡之熱外蒸。故太陽無風寒而亦發表熱。此為因熱實而惡露之瘀血結在膀胱之後。
故少腹堅滿。統屬下症也。結在膀胱。勿泥作膀胱之內。蓋指膀胱之後隔壁也。夫兩腸通於大便。其路在後。膀胱浮居少腹。其位在前。產後之血。系胞門子戶間。蔭子之潤余者。子落而血無所歸。故從二腸及膀胱之中道。即產路而下為惡露耳。惡露結於少腹。因大腸在膀胱之微下處。
大腸熱實。熱則滯其行血之氣。實則擠其行血之竅。而兜住其瘀血。卻在膀胱之後。而與膀胱平對。然又不可名狀。故借膀胱為外層之尺寸耳。明者察之。錢塘李氏舊注。牽扯傷寒論文以為妄解。未夢見在。
產後風。續續數十日不解。頭微痛。惡寒。時時有熱。心下悶。乾嘔。汗出雖久。陽旦湯症續在耳。可與陽旦湯。產後多汗中風。致成痓病者常也。然亦有平日津液不甚虛。故但病風而不成痓者。數十日不解。即下文頭痛惡寒。及有熱汗出等候。陽旦之本症也。心下悶乾嘔。
胃氣虛寒痞塞之應。陽旦之兼症也。言雖隔數十日之久。風因尚在。仍可與陽旦湯。名義解見傷寒論。但有心下悶。及乾嘔之兼症。當於原湯加姜半為合。曰可與陽旦。以文例推之。其減半之輕劑。以薄發之耶。觀於數十日不解。猶與此湯。則初續風。及續風而病痓者。俱不外此湯可見矣。
產後。中風發熱。面正赤。喘而頭痛。竹葉湯主之。
竹葉湯方
竹葉(一把),人參(一兩),附子(一枚炮),桂枝(一兩),葛根(三兩),防風(一兩),桔梗(一兩),甘草(一兩),生薑(五兩),大棗(十五枚)
上十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二升半。分溫三服。溫覆使汗出。頸項強。用大附子一枚。破之如豆大煎藥。揚去沫。嘔者。加半夏半升洗。
此條之中風。與前條不同。前條為風邪單在太陽經表。其陽明胃腑。雖自虛寒。而風邪未經傳入之候。故主陽旦本湯。以解太陽之風。而愚謂加姜半以溫降之。而悶嘔並愈者是也。此條之中風。因其人之陽氣。本自虛寒。故風從太陽中入。即乘虛而傳陽明之經腑。且聚有水氣在胃。
而太陽尚未罷之候也。太陽未罷。故頭痛不止。胃腑受陽邪而化虛熱。面為陽明之應。故正赤。水氣聚於胃而上熏。肺性惡濕而其竅不利。故喘。兩陽之邪。以陽虛而不推之出表。故發熱也。諸症會心了了。則湯意之一絲不紊者自見矣。本湯中之葛根、桂枝、甘草、薑棗。即陽明經之葛根湯。
白話文:
婦人產後出現煩躁不安,且便秘,這是因為體內實熱外泄經脈,所以發熱。但不能直接瀉下,需切脈確認脈象微弱而實,這是氣滯內結的徵兆。發熱加劇,表示內結日久,熱勢更盛。日暮時分煩躁,是因為手足陽明經(胃經和大腸經)火盛;不吃東西,是因為腸胃積實無法容納;吃了東西就胡言亂語,是因為津液已耗竭,進食反而阻塞了神氣舒暢的通道。白天屬陽,主宰腑臟;夜晚屬陰,主宰臟器。此病在手足陽明經,屬於胃和大腸,所以白天症狀加重,與陰臟無關,因此晚上症狀會減輕。根據這些脈症,使用大承氣湯瀉下,並不過分。裡熱外蒸,所以沒有太陽經(膀胱經)受風寒的症狀,但少腹堅滿,是因為熱結於膀胱之後(膀胱後方的組織)。這是裡熱外蒸,所以雖然沒有風寒,卻也需要發汗解表。這是因為實熱導致惡露瘀血停積在膀胱之後,所以少腹堅滿,都是下焦的症狀。結在膀胱,並不是指膀胱內,而是指膀胱後方的鄰近組織。兩腸與大便相通,其通道在後;膀胱位於少腹,其位置在前。產後之血,聚集在胞門子戶之間,是陰液的殘餘,胎兒娩出後,血液無處歸宿,因此從二腸和膀胱的中間通道(產道)排出,形成惡露。惡露結於少腹,因大腸位於膀胱下方,大腸熱實,熱則阻礙血液運行,實則阻塞血液通道,導致瘀血停積在膀胱之後,與膀胱相鄰,但又不能精確描述其位置,所以借用膀胱來形容其位置。聰明的人自然能明白。錢塘李氏舊注將此與傷寒論牽扯,是錯誤的解釋。
產後風持續數十日不愈,頭微痛,惡寒,時而發熱,心下悶,乾嘔,汗出持續,仍有陽旦湯的症狀,可以用陽旦湯治療。產後多汗而中風,導致痓病很常見。但如果平素津液不虛,則僅患風寒而不至於成痓。數十日不愈,出現頭痛、惡寒、發熱、汗出等症狀,是陽旦湯的主症;心下悶、乾嘔是陽旦湯的兼症。即使相隔數十日,風邪仍在,仍然可以用陽旦湯治療。其詳細說明見於傷寒論。若有心下悶、乾嘔等兼症,則應在原湯中加薑半兩。可以服用陽旦湯,並根據病情輕重調整劑量。持續數十日不愈,仍需服用此湯,可見初起之風和因風邪而導致痓病,都可用此湯治療。
產後中風發熱,面部潮紅,呼吸困難,頭痛,用竹葉湯治療。
(竹葉湯方劑略)
此條所述中風與前條不同。前條是風邪單獨侵犯太陽經表,陽明胃腑雖虛寒,但風邪尚未傳入,所以用陽旦湯解表。我認為加薑半兩,溫中降逆,則悶嘔皆可痊癒。此條所述中風,由於患者陽氣虛寒,風邪從太陽經侵入,乘虛而傳入陽明經腑,且胃中有水氣,而太陽經的病症尚未痊癒。太陽經未愈,所以頭痛不止;胃腑受邪氣而化為虛熱,面部潮紅是陽明經的表現;水氣聚集於胃,上熏於肺,肺氣不宣,所以呼吸困難。兩種陽邪,由於陽氣虛弱,不能將邪氣排出體表,所以發熱。綜合以上症狀,此方藥效就一目瞭然了。方劑中的葛根、桂枝、甘草、薑棗,就是陽明經的葛根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