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3)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3)
1.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則在上之陽氣伏於下。寸口脈滑。則在下之陰氣乘於上矣。此言水因也。夫沉滑之脈。不當熱而有熱。豈非屬陽邪。而善能化熱之風因所致乎。故曰風水。下文六句。又就沉滑之脈。而更推其最初之候也。言具此脈者。不必面目腫大。及有熱二症。而始知其為風水。但如此者即是。
目窠上。即上眼胞也。蠶之漸長。凡三次脫皮者曰臥。臥起。則彎腰上揚如乙字。而光亮有水色。目窠上。為善動之地。陽氣之所聚也。微微擁起。其光亮之狀。如新臥起之蠶。若非風賊陽微。而水氣安能乘善動之地乎。頸脈。足陽明第九穴人迎。所以布胃氣於頭面者。是也。
其脈躁急跳動。又豈非風因、水因。兩客於上。而阻抑其上行之氣之所致乎。肺逆。則咳。風水之邪傷衛表。而倒灌胸分。故肺逆而時時咳矣。手足。為諸陽之末。微陽搏於風而內斂。則水得因虛而先犯之。故腫。但按之即起者。為氣腫。氣屬無形。故一時而即能乍還。按之不起者。
為水腫。水屬有形。故經時而後能漸復也。曰風水者。言見此即是。無使滋蔓難圖也。門人問曰。衛陽為風所賊。水氣即奔赴之而成風水。是矣。然水之所以奔赴風邪者。是何理乎。且何道之從而上與風邪相搏耶。又二條之脈。曰浮洪。三條之脈。曰沉滑。同一風水。而脈之所以懸殊者。
抑又何說也。答曰。晴明太虛。風飆忽起。陽光漸薄。而陰雲上乘。積陰成雨。閣而未下者。風水之象也。若夫地以水氣而升為云。天即以雲氣而懸為雨。氣之升沉。即水之變化。亦何道路之可擬哉。至於二三條之脈症。其衛氣盛衰之所別也。衛氣盛而被風。氣就風而搏於外。
故脈浮洪。然搏於外者。衛必虛於內。而水氣乘之者。水天黃亮之象也。衛氣衰而被風。氣畏風而伏於下。故脈沉滑。夫伏於下者。氣必空於上。而水氣蒙之者。雨天沉晦之象也。法象莫大乎天地。仲景之書。直抉天地之奧者乎。
四條,太陽病。脈浮而緊。法當骨節疼痛。反不疼。身體反重而痠。其人不渴。汗出即愈。此為風水。惡寒者。此為極虛。發汗得之。渴而不惡寒者。此為皮水。身腫而冷。狀如周痹。胸中窒。不能食。反聚痛。暮躁不得眠。此為黃汗。痛在骨節。咳而喘。不渴者。此為脾脹。其狀如腫。發汗即愈。然諸病此者。渴而下利。小便數者。皆不可發汗。太陽病。統言太陽諸症。如頭項強痛之類。其脈浮而且緊。夫浮、為太陽脈。緊、為寒為痛。太陽為風邪所持。其骨節之氣。鬱而不得外通。則必疼痛。今脈症應疼不疼。而身體反重而痠者。以重、屬水因。而痠、屬風因也。蓋脾肺惡濕氣。而水滯其輕靈之用。故重。骨節喜通利。而風鬱其外暢之神。故痠也。是脈之所以見緊者。以水寒之氣。浮於太陽可知矣。不渴者。陽邪之風因較輕。而拒飲之水因偏重也。風水之邪。兩解於汗。故汗出即愈。此為風水。與二條之候不同。二條為風、水、俱重之症。此則水多於風。風少。故骨節不疼。水多。故反重而不渴也。惡寒二句。是就未得風水以前而言。非指既成之候也。蓋謂惡寒之故。先因他病而發其汗。汗出。則衛氣薄而毛竅疏。毛竅疏。故被風。衛氣薄。故水氣外湊之。而致此病云。但按一條曰惡風。二條曰惡風則虛。本條曰惡寒者。極虛發汗得之。則風水之症。有必惡風者。以有風因。則毛孔疏泄。而畏外風之薄之者。如三條及本條之症是矣。有不該惡風者。衛盛而與風邪搏於外。則表實。表實而惡風。是其人衛氣原盛。而先曾以發汗暴虛之之故。如二條之症是矣。其曰惡風則虛者。是不當惡而惡之義也。若此條。則不但惡風。而並惡寒者。是其虛更甚。故二十四條之湯。君黃耆以補衛氣。二十五條之湯。加附子以溫衛氣者此也。第一條言皮水。則曰不渴。此又曰渴而云云為皮水。非矛盾也。蓋皮水。多由於腸胃之正水所外溢者。腸胃熱而小便不利。因而熱蒸於外而為皮水者。則熱水蒸燙而渴。腸胃寒而醫反下之。因而氣虛水泛。而為皮水者。則水寒之氣內拒。故不渴也。注詳後文六條。至一條曰不惡風、不渴。此條曰渴而不惡寒。俱借風水之惡風、惡寒。而細辨皮水之所以異耳。不言正水、石水者。以皮水之初候。多由正水或從石水而成。是言皮水。而正水、石水。在其中故也。水與汗氣同爭表分。故身腫。水寒激伏其衛氣。故身冷也。周痹者。周身之氣俱卑弱。客邪外入。故身腫。陽氣內陷。故身冷。其症頗同。故取以狀之耳。胸中窒。見一條胸滿注。不能食。詳上焦竭則善噫下。水寒之氣內逼。故聚痛。暮則微陽愈伏。而陰氣出而用事。外與水寒之邪相接。則微陽有不安之象。故躁而不得眠也。此為黃汗之下。又承身腫聚痛二症。而辨脾脹者。正所以詳黃汗之症。而非添論脾脹也。蓋言痛。若不聚胸中。而在骨節。並咳喘而不渴者。此為脾氣滿而作脹。便不得認為黃汗矣。以脾肺相須為用。脾脹而上侵肺。則肺氣不行。故身腫。且骨節之神內郁。故痛。又肺逆則咳而喘矣。肺受脾脹之上衝。而肺中之津液。自結而不四布。故不渴也。此為脾脹。見非黃汗之水汗交郁者比。故曰如腫也。發汗即愈。統指上文五症而言。玩下文諸病此。並皆不可等字自見。然一切腫脹諸病。雖有渴症。但凡兼見下利。與小便數而自利者。則其氣機已經下泄。而且上焦之液自干。又皆不可發汗。以上奪其氣血。而使之立盡也。傷寒、金匱之例。但凡言小便數者。俱作不利。蓋言短而數也。獨本條及後文六條。曰小便數者。皆指小便利而言。其指數而且長耶。細玩自見。
白話文: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陽氣不足藏於下,寸口脈滑,則陰氣乘於上,這是水病的原因。沉滑的脈象,不應該有熱卻出現熱象,難道不是陽邪,以及善於化熱的風邪所致嗎?所以稱之為風水。下文六句,進一步推論沉滑脈象的最初徵兆。具有這種脈象的人,不一定面目腫大,以及有發熱這兩種症狀,就能知道是風水病,但符合這些症狀的就一定是。
眼瞼上方,是陽氣聚集的部位,微微隆起,光亮如新生的蠶,若非風邪侵襲陽氣不足,水氣怎能乘虛而入呢?頸脈,即足陽明經第九穴人迎穴,是胃氣布散於頭面之處。
脈象躁急跳動,豈非風邪、水邪同時侵犯上焦,阻礙氣機上行所致?肺氣逆亂,則咳嗽,風水邪氣傷及衛表,倒灌於胸中,所以肺氣逆亂而時時咳嗽。手足是諸陽之末,陽氣微弱遇風而內斂,則水邪乘虛而先犯手足,所以腫脹。按之即起的是氣腫,氣屬無形,所以能很快消退;按之不起的是水腫,水屬有形,所以需要時間才能消退。說是風水病,就是指這個意思,不要讓它蔓延到難以治療的地步。
弟子問道:衛陽被風邪侵襲,水氣就奔赴而來形成風水病,是這樣的嗎?然而水氣為何奔赴風邪?又走什麼途徑而上行與風邪相搏呢?還有兩種脈象,一種是浮大有力,一種是沉而滑,都是風水病,但脈象為何如此不同呢?
答曰:天氣晴朗,突然狂風大作,陽光漸弱,陰雲佈滿天空,陰氣積聚成雨,卻還未降落,這就是風水病的象徵。如同地氣上升為雲,天降雨水,氣的升降,就是水的變化,哪有什麼固定的路徑呢?至於兩種脈象,是衛氣盛衰的區別。衛氣盛而受風邪,氣與風邪搏於外,所以脈象浮大有力;但搏於外者,衛氣必虛於內,水氣乘虛而入,如同晴朗天空,呈現黃亮之色。衛氣衰而受風邪,氣畏風而伏於下,所以脈象沉而滑。伏於下者,氣必虛於上,水氣蒙蔽於上,如同陰雨天昏暗之色。天地之間的道理莫大於此,張仲景的醫書,正是揭示了天地奧妙之處啊!
太陽病,脈象浮而緊,按理應該骨節疼痛,但卻不痛,身體反而沉重痠痛,病人不渴,出汗即愈,這是風水病。惡寒者,這是極度虛弱,發汗後痊癒。渴而不惡寒者,這是皮水。身體腫脹而冰冷,狀如周痹,胸悶,不能飲食,反而疼痛聚積,晚上煩躁不能入睡,這是黃汗病。疼痛在骨節,咳嗽喘息而不渴,這是脾脹。其症狀如同腫脹,發汗即愈。然而,這些病症如果患者渴而下痢,小便頻數,都不可發汗。太陽病,總括太陽經的各種症狀,如頭項強痛等,脈象浮而緊,浮是太陽經的脈象,緊是寒痛的象徵。太陽經受風邪侵襲,骨節之氣鬱結不通,則必然疼痛。如今脈象與症狀不符合疼痛,而身體反而沉重痠痛,沉重屬水邪,痠痛屬風邪。脾肺厭惡濕氣,水邪阻礙其輕靈之用,所以沉重;骨節喜暢通,風邪鬱結阻礙其外暢之神,所以痠痛。脈象緊是因為水寒之氣浮於太陽經。不渴是因為陽邪的風邪較輕,而拒飲的水邪較重。風水邪氣都能通過汗液排出,所以出汗即愈。這是風水病,與前述風水病不同,前述風水病是風水都重的症狀,這個是水多於風,風少,所以骨節不痛,水多,所以反而沉重而不渴。惡寒兩句,是就未得風水病以前而言,不是指既成之候。意思是說,因為惡寒,先因其它疾病而發汗,汗出,則衛氣薄弱而毛竅開泄,毛竅開泄,所以受風;衛氣薄弱,所以水氣外湊而致此病。只按一條說惡風,二條說惡風則虛,本條說惡寒者,極度虛弱發汗得之,則風水症,有必然惡風者,因為有風邪,則毛孔開泄,而畏懼外風的侵襲,如同三條及本條症狀。有不該惡風者,衛氣盛而與風邪搏於外,則表實,表實而惡風,是此人衛氣原盛,而先曾以發汗暴虛之故,如二條症狀。其曰惡風則虛者,是不當惡而惡之義也。若此條,則不但惡風,而並惡寒者,是其虛更甚,故二十四條之湯,君黃耆以補衛氣,二十五條之湯,加附子以溫衛氣者此也。第一條言皮水,則曰不渴,此又曰渴而云云為皮水,非矛盾也。蓋皮水,多由於腸胃之正水所外溢者,腸胃熱而小便不利,因而熱蒸於外而為皮水者,則熱水蒸燙而渴,腸胃寒而醫反下之,因而氣虛水泛,而為皮水者,則水寒之氣內拒,故不渴也。注詳後文六條。至一條曰不惡風、不渴,此條曰渴而不惡寒,俱借風水之惡風、惡寒,而細辨皮水之所以異耳。不言正水、石水者,以皮水之初候,多由正水或從石水而成,是言皮水,而正水、石水,在其中故也。水與汗氣同爭表分,故身腫,水寒激伏其衛氣,故身冷也。周痹者,周身之氣俱卑弱,客邪外入,故身腫,陽氣內陷,故身冷,其症頗同,故取以狀之耳。胸中窒,見一條胸滿注,不能食,詳上焦竭則善噫下,水寒之氣內逼,故聚痛,暮則微陽愈伏,而陰氣出而用事,外與水寒之邪相接,則微陽有不安之象,故躁而不得眠也。此為黃汗之下,又承身腫聚痛二症,而辨脾脹者,正所以詳黃汗之症,而非添論脾脹也。蓋言痛,若不聚胸中,而在骨節,並咳喘而不渴者,此為脾氣滿而作脹,便不得認為黃汗矣。以脾肺相須為用,脾脹而上侵肺,則肺氣不行,故身腫,且骨節之神內郁,故痛,又肺逆則咳而喘矣。肺受脾脹之上衝,而肺中之津液,自結而不四布,故不渴也。此為脾脹,見非黃汗之水汗交郁者比,故曰如腫也。發汗即愈,統指上文五症而言。玩下文諸病此,並皆不可等字自見,然一切腫脹諸病,雖有渴症,但凡兼見下利,與小便數而自利者,則其氣機已經下泄,而且上焦之液自干,又皆不可發汗,以上奪其氣血,而使之立盡也。傷寒、金匱之例,但凡言小便數者,俱作不利,蓋言短而數也。獨本條及後文六條,曰小便數者,皆指小便利而言,其指數而且長耶,細玩自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