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2)

1.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
宜矣。水寒之氣上射。故喘也。石水之脈單沉。是有水而不寒之應。有水。故腹滿。不寒。故不喘也。但經言肝腎並沉為石水。則石水之腹滿。當在腸外肝腎之部。始與正水有別耳。黃汗為水入汗孔。水入。故脈沉。水寒激伏其衛氣。故沉而且遲矣。汗鬱則身發熱。水寒遏其汗氣。

而倒灌於胸分。則胸滿矣。四肢。為陽氣之充。頭面。為陽氣之會。水與汗兩郁之。故腫也。郁久不散。氣敗則癰。氣敗以致血敗。則膿矣。

二條,脈浮而洪。浮、則為風。洪、則為氣。風氣相搏。風強則為隱疹。身體為癢。癢為泄風。久為痂癩。氣強、則為水。難以俯仰。風氣相擊。身體洪腫。汗出乃愈。惡風則虛。此為風水。不惡風者。小便通利。上焦有寒。其口多涎。此為黃汗。脈、當就全部而言。以後條各部。俱有所指。故知獨言脈者。為統論諸部也。風為陽邪。其性高揚。故浮、則知為風中於衛。氣屬陽分。有餘即火。故洪、即知為氣鬱在表也。風氣相搏。風得氣抬而益浮。氣得風鼓而益洪之義。強者。勁直也。風強。言風邪燥血。而經氣乾熱。故皮中隱含斑疹。而身體為癢。所以然者。因內無血液以送邪出表。而風自泄越。故癢、則名為風泄也。癢久。則變為瘡痂。流為疥癩。所必至矣。氣強。言陽不內抱而怒發。則下水代營陰而上赴之。如龍水相吸之象。故氣強。則為水也。難以俯仰者。以水風與氣三者。爭鼓於經脈中。而身體洪腫故也。汗出。則風水及氣。俱從毛孔散去。而浮洪之脈自平。故愈。若前症具而更加惡風。是衛氣虛甚之故。發汗藥中。宜加滋陰養陽之品。在言外矣。此風水之正病也。不惡風五句。單頂腫字而言。非承全症也。蓋謂若身腫而不惡風。是無風因。小便通利。是無水因。且上焦有寒。其口多涎。明系水寒之氣。從汗孔而內注胸中。以致肺不能布津液之故也。是非風水。而為黃汗無疑矣。三十條言黃汗曰狀如風水。故於風水條中。辨其似是而非者。

三條,寸口脈沉滑者。中有水氣。面目腫大。有熱。名曰風水。視人之目窠上微擁。如蠶新臥起狀。其頸脈動。時時咳。按其手足上。陷而不起者風水。

上條言周身之風水。故統六部而概曰脈。統上下而概曰身體洪腫。此條言上半截之風水。故言脈。則但曰寸口。言症。則但曰面目。目窠、頸脈與咳。及手足之腫而已。寸口上應頭目。內應胸中。外應衛表者也。今其脈見沉滑。沉、為氣伏之診。滑、為水聚之應。是其上焦及衛外之氣。

為風所賊而下伏。因而水氣乘虛而上泛外鼓。其初機已見。故知其中有水氣也。中字。非指在裡在內之謂。猶雲水腫之症。雖未全見。而此幾微之中。便可預識矣。蓋因下文所言者。俱經表之候。而非臟腑故也。以脈合之。外症當見面目腫大。蓋寸口上為面目之應。寸口脈沉。

白話文:
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
水寒之氣向上衝擊,所以會喘。脈象沉而有力,單獨下沉,這是體內有水但不寒的表現。有水所以腹部脹滿,不寒所以不喘。經書上說肝腎脈象都沉則為石水,那麼石水導致的腹部脹滿,應該在腸道之外,肝腎部位,這才與一般的“水腫”不同。黃汗是水液進入汗孔所致,水液進入,所以脈象沉;水寒刺激衛氣,所以脈沉而遲。汗液鬱積則身體發熱,水寒阻礙汗液排出,倒灌入胸腔,所以胸部脹滿。四肢腫脹是因為陽氣充盈不足,頭面腫脹是因為陽氣聚集不足,水液和汗液都鬱積不通,所以腫脹。鬱積很久不散,氣機敗壞則形成癰腫;氣機敗壞導致血敗,則形成膿瘍。

脈象浮而洪大,浮則為風,洪則為氣。風氣相搏,風邪較盛則為隱疹,身體發癢,發癢是風邪外泄的表現,時間久了就變成痂癩。氣盛則為水,難以俯仰。風氣相搏,身體洪腫,汗出則痊癒。怕風則為虛證,這是風水症。不惡風,小便通利,上焦有寒,口多涎,這是黃汗。脈象應從整體來看,後面幾條描述的各個部位,都有其所指,所以知道單獨說脈象,是統攝諸部位的總論。風為陽邪,其性向上,所以脈象浮,就知道是風邪侵犯衛氣。氣屬陽分,有餘則為火,所以脈象洪大,就知道是氣鬱在表。風氣相搏,風邪得氣勢抬舉而更加浮,氣勢因風而鼓動而更加洪大。強者,勁直也。風強,指風邪損傷血液,經氣乾燥發熱,所以皮膚隱現斑疹,身體發癢。原因是體內沒有血液將邪氣送達體表,風邪自行外泄,所以發癢,稱為風泄。癢久則變成瘡痂,發展成疥癬、癩疾。氣強,指陽氣不內守而外發,則水液代替營陰向上衝擊,如同水龍相吸的樣子,所以氣強則為水。難以俯仰,是因為水、風、氣三者在經脈中互相衝擊,所以身體洪腫。汗出,則風水和氣都從毛孔散去,浮洪的脈象自然平復,所以痊癒。如果出現上述症狀,並且更加怕風,這是衛氣虛損的表現,發汗的藥物中,應該加入滋陰養陽的藥物,這是在言外之意。這是風水病的本症。不惡風的五句話,單獨針對腫脹而言,並不是承接全部症狀。大概是指如果身體腫脹而不惡風,是沒有風邪的原因;小便通利,是沒有水邪的原因;而且上焦有寒,口多涎,明顯是水寒之氣從汗孔內注胸中,以致肺不能輸布津液的緣故。這不是風水,而是黃汗無疑。第三十條說黃汗狀如風水,所以在此條中,辨別其相似卻不同的地方。

寸口脈沉而滑,體內有水氣,面目腫大,伴有發熱,稱為風水。觀察眼眶略微浮腫,像蠶剛睡醒的樣子,頸部脈搏跳動,時時咳嗽,按壓手足,凹陷下去不能立即恢復,這是風水。

上一條講的是全身性的風水,所以總括六部而概括為脈象,總括上下而概括為身體洪腫。這一條講的是上半身的風水,所以說脈象,只說寸口;說症狀,只說面目、眼眶、頸脈和咳嗽,以及手足腫脹而已。寸口脈上應頭面,內應胸中,外應衛表。現在脈象沉而滑,沉是氣機下伏的表現,滑是水液聚集的反應,這是上焦和衛外之氣被風邪所傷而下伏,因而水氣乘虛而上泛外鼓,其初期徵象已出現,所以知道其中有水氣。中字,不是指在裡在內的意思,猶如說水腫的症狀,雖然還沒有完全顯現,但在這些細微的徵象中,就可以預先識別。因為下文所說的,都是經絡表面的症候,而不是臟腑的症候。以脈象合之,外症應該見到面目腫大,因為寸口脈上應頭面,寸口脈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