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)

1.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
一條,師曰。病有風水。有皮水。有正水。有石水。有黃汗。風水。其脈自浮。外證骨節疼痛。惡風。皮水。其脈亦浮。外症胕腫。按之沒指。不惡風。其腹如鼓。不渴。當發其汗。正水。其脈沉遲。外症自喘。石水。其脈自沉。外症腹滿。不喘。黃汗。其脈沉遲。身發熱。胸滿。四肢頭面腫。久不愈。必致癰膿。

本篇之水。與二篇之濕。及前十二篇之飲。似屬一因。而必列為三門者。固自有所區別也。蓋自其無水飲之形。而但有其氣者。曰濕。及聚濕成形。則曰飲、曰水矣。但濕、從汗氣鬱於毛竅所致。則濕當僅在玄府矣。不知汗由胃腑之精悍所化。其潮熱之氣。自其既離臟腑。未出皮外者。

俱能隨地致濕。此汗劑之後。必用五苓、豬苓等湯。以泄汗梢。而濕門之仍主葛根湯者。此也。是濕為已成之津液。卻化為汗而不得出。又不能復為津液之症也。若夫水飲二物。似屬無辨矣。殊不知仲景之意。以為飲湯、飲水。滯於腸間。不能下注。因而上浮旁鼓。凡曰痰、曰支、曰懸、曰溢、等症。

是所飲者未曾變相而即為病。故曰飲。至水之所病。已由胃而小腸。及膀胱矣。但因小便不利。膀胱為太陽之腑。太陽主經表皮膚。故其水氣。由太陽之腑。而上浮外鼓。以及太陽之部者也。是水症。雖亦由於飲。至此而已變為水相。故曰水也。然飲症中。惟伏飲與水頗同。

故論飲者。亦間曰肺水云云者。此耳。風水者。三時之風邪。客於衛分。而衛氣自強。衛強則下陰之水氣。上就而貼之之症也。皮水者。經脈虛於外。小便難於下。在下之水邪既實。而見吸於外絡之虛受。故水走皮膚矣。正水者。水在正路。如腸中胃中是也。石水。言其沉墜似之也。

黃汗者。後文三十條。言汗出浴水中。水入汗孔。且水寒激之。令衛氣沉伏。衛無包裹之權。故濕熱之氣外溢。而為色黃之汗也。五症。俱為水因。且症頗相似。故連及之耳。太陽受風。衛氣懸強。膀胱之水。不由下注。而上蒸經絡。故其脈自浮。風水交搏。漸致陰氣不通。

而陽氣鼓塞。故骨節疼痛。惡風者。風與風相入。衛氣既經受邪。而外風直侵毛竅故也。皮水。由膀胱而上蒸。與風水同義。特外無風邪一症耳。故其脈亦浮。胕。足外臁胕骨也。胕腫者。水在下焦而外泛之應。按之沒指。水至外薄於皮者。其下為尤甚也。無風因。故不惡風。

其腹如鼓、水至外薄於皮者。其里為尤甚也。不渴者。既無陽邪化熱之風因。且有腹中之水內拒耳。當發其汗。總承風水、皮水、而言。以水在衛分及皮部中。俱以開玄府為便道也。從膀胱而墊小腸及胃者。為正水。是虛寒而不能氣化之候也。夫沉。為水脈。遲。為寒診。脈之見沉遲也。

白話文:
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
老師說,水病有風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、黃汗五種。風水,脈象浮,症狀是骨節疼痛、怕風。皮水,脈象也浮,症狀是肢體腫脹,按壓凹陷,不惡風,腹部膨脹如鼓,不口渴,應該發汗治療。正水,脈象沉而遲,症狀是自覺呼吸困難。石水,脈象沉,症狀是腹部脹滿,不喘。黃汗,脈象沉而遲,症狀是全身發熱、胸悶、四肢和頭面腫脹,久治不愈會導致癰疽膿腫。

本文所述的水病,與第二篇的濕病,以及前面十二篇的飲證,看似病因相同,卻必須分列為三門,自有其區別。因為沒有水飲的形狀,而只有水氣的,稱為濕;濕氣聚集形成形體的,就稱為飲或水。但濕是汗氣鬱積於毛孔所致,所以濕氣只存在於皮膚表面。然而汗液是由胃腑精華所化生,其潮熱之氣,從臟腑出來,還未到達皮膚表面時,都能夠導致濕邪。因此,使用發汗劑之後,必須使用五苓散、豬苓湯等藥物,以排出汗液的餘邪;而濕病仍然主要使用葛根湯治療,也是這個道理。這是因為濕邪是已經形成的津液,卻化為汗液而無法排出,又不能再轉化為津液的病症。

至於水飲二證,似乎難以區分,卻不知仲景先生的用意,認為飲證是湯水、飲水停滯在腸道,不能向下流動,而向上浮動,導致腹部膨脹,凡是痰飲、支飲、懸飲、溢飲等證,都是飲水未曾改變性質就導致疾病的。所以稱之為飲證。至於水病,水邪已經到達胃、小腸和膀胱。由於小便不利,膀胱屬於太陽經的腑,太陽經主司經絡、皮膚,所以水氣由太陽經的膀胱向上浮動,導致腹部膨脹,以及太陽經部位的症狀。所以水症雖然也是由飲證引起的,但到這裡已經變成了水的狀態,所以稱為水症。然而飲證中,只有伏飲和水證比較相似。

因此,討論飲證時,有時也稱為肺水等等,就是這個意思。風水,是三時不正的風邪客犯衛分,而衛氣本身較強,衛氣強盛則下焦的水氣上逆,停留在體表的病症。皮水,是因為經脈外虛,小便不利,下焦的水邪實證,被吸附到外絡的虛弱部位,所以水邪走注皮膚。正水,是指水邪在正常的經絡管道中,例如腸胃等處。石水,是指水邪沉墜的樣子。

黃汗,後面三十條記載,汗出如同浸在水中一樣,是水進入汗孔,而且水寒刺激,導致衛氣隱伏,衛氣失去了包裹的作用,所以濕熱之氣外溢,形成黃色的汗液。這五種病症,都是由水邪引起的,而且症狀頗為相似,所以放在一起討論。太陽經受風,衛氣很強,膀胱中的水,不能向下流動,而向上蒸騰經絡,所以脈象浮。風水互相搏結,逐漸導致陰氣不通,陽氣阻塞,所以骨節疼痛、怕風。風邪與風邪相加,衛氣已經受到邪氣侵犯,而外來的風邪直接侵犯毛孔,所以怕風。

皮水,由膀胱向上蒸騰,與風水症狀相似,只是沒有外邪侵犯的症狀,所以脈象也浮。胕,是足外踝部的骨頭。胕腫,是下焦的水邪外溢的表現。按壓凹陷,是因為水邪在外表皮膚較薄的部位,裏面的更嚴重。沒有風邪侵犯,所以不惡風。腹部膨脹如鼓,是因為水邪在外表皮膚較薄的部位,裏面的更嚴重。不口渴,是因為沒有陽邪化熱的風邪,而且腹部有水邪阻滯。應該發汗治療。總的來說,風水、皮水,因為水邪在衛分和皮膚,所以開泄皮膚毛孔為治療的捷徑。從膀胱往上浸潤小腸和胃,為正水,這是虛寒不能氣化的表現。脈象沉,是水邪的脈象;脈象遲,是寒證的表現;脈象沉遲,是兼有水邪和寒證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