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(4)
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(4)
1.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
非有鬼神憑藉。使之若是也。惟此在下來多諸候。始為婦人之所獨病。而不著男子者矣。然而症則陰虛羸瘦。脈則陽虛多寒。病機變幻。嘗於三十六病之中。千頭萬緒。不可端擬。要不外乎陰陽二氣。司診視者。詳審脈之陰陽。辨其何部正虛。何部邪實。何處脈緊氣寒。何處脈弦氣削。
審得在經絡者。則行溫針以通之散之。在胞門、繞臍、兩脅、關元。等處者。則行溫藥以補之益之。便可治危得安而無難。誠以病雖同症。而其致病之源各異。非審脈無以為辨症、故也。此條為女科之金針。間曰。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。數十日不止。暮即發熱。少腹裡急。腹滿。
手掌煩熱。唇口乾燥。何也。師曰。此病屬帶下。何以故。曾經半產。瘀血在少腹不去。何以知之。其症唇口乾燥。故知之。當以溫經湯主之。
溫經湯方
人參,當歸,芎藭,芍藥,牡丹皮,阿膠(各二兩),麥冬(一升去心),吳茱萸,桂枝(各二兩),半夏(半升),甘草,生薑(各二兩)
上十二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亦主婦人少腹寒。久不受胎。兼取崩中去血。或月水來過多。及至期不來。
傷寒金匱中。最難理會之文。莫如本條。以問意答意方意。俱似不相承貫故也。蓋問語平鋪。敘症錯雜。覓其所問之頭緒。一難。答則丟開問中下利。劈空斷為帶下。又略過問中諸症。獨取唇口乾燥一語。為確診。而皆不言其所以然之故。如半產血瘀。何以便帶下。帶下又何以便下利之類。
又唇口乾燥。亦下利傷陰之兼症。何以便斷為帶下者。二難。至於斷病。則曰少腹瘀血。病屬帶下。是在下焦矣。而診病何以卻在上焦之唇口乾燥。湯名則曰溫經。謂溫經以去瘀血則可。謂溫經而併除帶下。是何理也。又本文明以唇口乾燥為的據。投以本湯中之吳茱萸薑桂。
而不虞其更干更燥。又何義耶。且問症如彼。主治如此。仲景當日。將置下利不止等候於不問乎。抑治此而愈彼之道。將何奧旨乎。此三難也。何怪乎諸注之不能中其窾竅乎哉。不知問意。以婦人年五十所一句。謂天癸已竭。地道不通之時。撇開經血胎產。毫不著想。單重下利一病。
而問其是寒是熱耳。故曰下利一症。寒熱異因。各有確症。今數十日不止。大似中焦氣寒。而失分理之司。下焦氣虛。而無關鎖之候。然久利以發熱為欲止。因陽氣有起伏之機故也。乃暮即發熱而利不止。則又非虛寒可斷矣。且少腹裡急而下墜。腹中脹滿而痞塞。又似內有陰寒之據。
然手掌煩熱。唇口乾燥。又卻似內有陽熱之符。此種下利。其或寒或熱。將何推斷耶。帶下。以妊娠門二條按之。當就漏血之赤帶而言。非指白帶也。瘀血不去。即致帶下。雖詳妊娠漏血注。然與妊娠、之漏血有分別者。以妊娠之血。為不得入胞胎而下從血室。此處之帶下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婦科雜病,尤其指出婦女疾病的複雜性,並非單純由鬼神作祟。婦女疾病的症狀繁多,與男子不同,常表現為陰虛羸瘦、脈象陽虛多寒。要診斷此類疾病,需仔細辨別脈象的陰陽虛實,以及經絡、胞門、繞臍、兩脅、關元等處的氣血狀況。若經絡不通,則用溫針治療;若問題在胞門等處,則用溫藥補益,即可痊癒。
文中舉例說明一位五十歲婦女下痢數十日不止,並伴有暮熱、少腹裡急、腹滿、手掌煩熱、唇口乾燥等症狀。醫師判斷這是帶下病,原因是其曾有過流產,導致瘀血停留在少腹。診斷的依據是唇口乾燥。治療方法是用溫經湯。
溫經湯的組成包括人參、當歸、芎藭、芍藥、牡丹皮、阿膠、麥冬、吳茱萸、桂枝、半夏、甘草、生薑。此方不僅治療此症,也適用於婦女少腹寒、不孕、崩漏、月經不調等情況。
接下來,文章對《傷寒金匱》中這段論述的難點進行了深入剖析,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:首先,問診與答診之間看似缺乏聯繫,症狀描述繁雜,難以抓住重點;其次,醫師的診斷跳過了問診中的一些症狀,僅憑唇口乾燥就判斷為帶下,且沒有解釋其因果關係,例如半產血瘀與帶下、帶下與下痢的關係;再次,診斷為少腹瘀血,卻從上焦的唇口乾燥來判斷,且處方中使用溫熱藥物,似乎與唇口乾燥的症狀相悖。
最後,文章從不同角度分析了這位婦女下痢的原因,指出下痢可能是寒邪或熱邪導致,也可能是中焦氣虛、下焦氣虛等原因引起,症狀複雜,寒熱並存,難以簡單判斷。 下痢與帶下的關係也需要結合妊娠門的論述理解,並區分不同種類的帶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