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6)
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6)
1.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
十九條,食已即吐者。大黃甘草湯主之。
大黃甘草湯方,大黃(四兩),甘草(一兩)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分溫再服。
此胃熱上熏之吐。為吐家之變症變治。而非胃反也。火性炎上而躁急。胃中火盛。上衝胃脘者勢也。以食壓而實之。則火勢受屈而迸出。故食已即吐也。以苦寒瀉火之大黃為君。而佐以守中之甘草。不特浮大黃下趨之性。使從胃脘而下。且治急衝者。惟宜以緩降勝之也。
二十條,胃反。吐而渴。欲飲水者。茯苓澤瀉湯主之。
茯苓澤瀉湯方,茯苓(半斤),澤瀉(四兩),白朮(三兩),桂枝(二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四兩)
上六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三升。內澤瀉。再煮取二升半。溫服八合。日三服。
胃反。本屬寒因。然吐則陰傷。而虛火上動於膈。積飲內熱於胸。故渴欲飲水。不知飲水多。則本病之虛寒與水逆相濟。而吐愈不可止矣。故以茯苓、澤瀉之滲泄者為君。而以培土之白朮佐之。則熱水下滲。而虛火隨之。故渴可除。以桂枝、生薑之辛溫開暢者為主。而以甘浮之甘草配之。
則仍從溫補膈氣以暖胃之例。而胃反可除矣。夫吐而內有水飲。極宜半夏。而獨不用者。以症中病渴。而半夏性燥故也。仲景用藥之細密。每如此。
二十一條,吐後。渴欲得水而貪飲者。文蛤湯主之。兼主微風。脈緊頭痛。
文蛤湯方,文蛤(五兩),麻黃(三兩),石膏(五兩),杏仁(五十粒),甘草,生薑(各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七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溫服一升。汗出即愈。
吐後。雖承上條胃反。其實且兼諸吐在內。但曰吐後。則吐已暫止可知。故湯意重責水飲。而不責胃反者此也。此即上條之症。而分別尤在貪飲二字。蓋貪飲是逆熱上提者更甚。而積飲內熱者更多也。夫逆熱積飲。停而不去。以致貪飲。不特水逆而吐將復作。且防變出飲症。
而見喘滿腫脹等候。故以治飲為急也。但上條為胃反未止。又表藥多致水逆。故茯苓澤瀉湯。從五苓以利小便之變。此條為吐後而吐止。其渴而貪飲。為逆熱在胸。逆熱者可借水以泄汗。故文蛤湯。從越婢發表之變也。至統以鹹寒拒水之文蛤。副以清肺利氣之杏仁。則越婢之全湯。
從文蛤杏仁之化。而發去水之汗。此所以收止渴除煩之功效矣。微風不當脈緊。緊脈為寒為水。今其頭痛。既為風而非寒。則其脈緊。不當責寒而責水矣。但既曰微風脈緊頭痛。是其人平日原有水飲。因中微風而致有表症之頭痛。則其治例。似宜桂枝加朮。即帶渴而貪飲之上症。
亦宜加文蛤杏仁於桂枝湯為合。而竟以此湯主之者。蓋以水飲家多屬無汗。而脈緊。終為水性帶寒之診。故非麻黃之疏表散寒不可也。
白話文:
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
十九條,飯後馬上嘔吐的,用大黃甘草湯治療。
大黃甘草湯:大黃四兩,甘草一兩。 將以上兩味藥,用水三升,煮成一升,分溫服。
這是胃熱上衝引起的嘔吐,是嘔吐症的變證和變治方法,不是胃反。火性向上、急躁,胃中火盛,上衝胃脘是必然的。食物壓實胃部,則火勢受阻而衝出,所以飯後就嘔吐。用苦寒瀉火的藥物大黃為主藥,輔以調和中氣的甘草。不只是為了讓大黃快速下降,從胃脘向下走,更重要的是緩解急衝之症,唯有緩緩下降才能勝之。
二十條,胃反,嘔吐又口渴,想喝水的,用茯苓澤瀉湯治療。
茯苓澤瀉湯:茯苓半斤,澤瀉四兩,白朮三兩,桂枝二兩,甘草二兩,生薑四兩。 將以上六味藥,用水一斗,煮成三升,加入澤瀉,再煮成二升半,溫服八合,一日三次。
胃反,本是寒邪引起的,但嘔吐會傷陰,虛火上擾膈肌,積聚的飲邪內熱於胸,所以口渴想喝水。不知道喝水太多,會使本病的虛寒和水逆互相助長,嘔吐更難停止。因此用滲濕利尿的茯苓、澤瀉為主藥,用健脾益氣的白朮輔助,則熱水向下滲透,虛火隨之而下,所以口渴可以消除。用辛溫開暢的桂枝、生薑為主藥,用甘草調和。
仍然遵循溫補膈氣、溫暖胃部的原則,胃反就能治愈了。嘔吐且內有水飲,很適合用半夏,但這裡不用,是因為此症口渴,而半夏性燥的緣故。張仲景用藥之精細,往往如此。
二十一條,嘔吐之後,口渴想喝水且喝很多,用文蛤湯治療。也主治輕微的風寒,脈緊頭痛。
文蛤湯:文蛤五兩,麻黃三兩,石膏五兩,杏仁五十粒,甘草三兩,生薑三兩,大棗十二枚。 將以上七味藥,用水六升,煮成二升,溫服一升,出汗即愈。
嘔吐之後,雖然承接上條胃反,實際上也兼有其他嘔吐症狀。但是說嘔吐之後,就表示嘔吐暫時停止了。所以湯劑著重於治療水飲,而不是責備胃反。這與上一條症狀相似,但區別主要在於「貪飲」二字。因為貪飲說明逆熱上衝更甚,積聚的飲邪內熱更多。逆熱積飲停留在體內不去,導致貪飲,不僅水逆而嘔吐將會再次發作,而且要預防轉變成飲邪症,
出現喘滿腫脹等症狀。所以治飲為急。但是上一條是胃反未止,又服用表藥太多導致水逆,所以茯苓澤瀉湯從五苓散利小便的方法變化而來。這一條是嘔吐之後嘔吐已止,其口渴又貪飲,是因為逆熱在胸。逆熱可以用水來發汗,所以文蛤湯從越婢湯發表的方法變化而來。總之,用鹹寒收斂的文蛤,輔以清肺利氣的杏仁,則是越婢湯的變化,
通過文蛤和杏仁的化解,發出汗來排出水飲,這就是收斂止渴除煩的功效。輕微風寒不應該脈緊,緊脈是寒邪或水飲。現在頭痛,既是風邪又不是寒邪,則脈緊不應該責備寒邪而應該責備水飲。但是既說輕微風寒脈緊頭痛,是此人平時就有水飲,因感受輕微風寒而引起表證頭痛,則其治療方法,應該像桂枝加朮湯,就是帶有口渴又貪飲的症狀。
也應該在桂枝湯中加入文蛤、杏仁為合方。但是最終用這個湯劑治療,是因為水飲病人大多無汗,而脈緊,終究是水飲性帶寒的診斷,所以不能不用麻黃疏散表邪,散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