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7)
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7)
1.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
二十二條,乾嘔吐逆。吐涎沫。半夏乾薑散主之。
半夏乾薑散方,半夏,乾薑(等分)
上二味。杵為散。取方寸匕。漿水一升半。煎取七合。頓服之。言乾嘔而因於吐逆者。又於不嘔吐時。而亦嘗吐涎沫。則其寒逆已甚。故主半夏以降逆。乾薑以溫寒也。杵為散者。欲其並服渣質。而少停於胃。煎用漿水。取穀氣之為胃所喜。且以味酸者收逆。又以性涼者為溫藥之反佐耳。
二十三條,病人胸中。似喘不喘。似嘔不嘔。似噦不噦。徹心中。憒憒然無奈者。生薑半夏湯主之。
生薑半夏湯方,生薑汁(一升),半夏(半升)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半夏取二升。內生薑汁。煮取一升半。小冷分四服。日三服。夜一服。嘔止停後服。
此言胃寒之氣。上浮心下。以及胸中之症治也。蓋謂胃居中土。為熏育上焦。控制下焦之關鍵。胃中自寒而陰沁。則肺氣畏縮而不下引。故似喘。然而肺管未塞。故不喘。膈氣飄忽而不安頓。故似嘔。然而膈非本病。故不嘔也。其胃無陽光以熏育上焦之候如此。又胃中自寒而招侮。
則肝氣縱送而嘗上勝。故似噦。然而肝非首難。故不噦也。其胃中陰翳而吸受下焦之候。又如此。但覺從胸至心。徹上徹下。而不可指著。憒憒然無可奈何。而不能名狀者。蓋因上焦之氣。受之陽明之腑。今胃寒。而陽氣失根株之依輔。譬之兵凶饑饉。窮黎有流亡無策之象也。
但此條之症。為寒因特重。故似喘似嘔似噦。逆氣較輕。故不喘。不嘔。不噦。而方意亦多用辛溫之生薑為君。減用辛降之半夏為佐。其立言立方之妙。概可知矣。門人問曰。胃寒而上沁下吸。溫之降之。固為正治。其溫胃而不用甘草者何也。答曰。生薑辛溫而性善走。取汁用之。
則過嗓即發。是所以溫上焦之似喘似嘔也。配半夏以降之。則辛溫之性。漸漸下沉。是溫胃之外。尤欲以辛勝肝。而並治其下焦之欲噦。故於甘草之守中者無取焉。
二十四條,乾嘔噦。若手足厥者。橘皮湯主之。
橘皮湯方,橘皮(四兩),生薑(半斤)
上二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下咽即愈。
此及下文。凡兩條。言噦症之治例也。乾嘔噦。猶云噦而乾嘔之義。蓋胃寒不能御下。肝氣從而勝之。故噦。然木邪上逆。必經少陽之部。故並見乾嘔矣。又胃陽虛而下招肝木之寒逆。則其氣既不外貫。而且至陰之氣。代為行令。故手足厥也。以辛溫宣發之生薑為君。辛溫沉降之橘皮為佐。
蓋性溫所以專暖胃陽。而味辛所以兼平肝逆。則嘔噦厥逆。有不立愈者乎。
二十五條,噦逆者。橘皮竹茹湯主之。
橘皮竹茹湯方,橘皮(二斤),竹茹(二升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五錢),生薑(半斤),大棗(三十枚)
白話文:
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
二十二條,乾嘔吐逆,吐涎沫,半夏乾薑散主之。
半夏乾薑散方:半夏、乾薑(等分)
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。取一湯匙藥粉,用一升半的米湯煎煮,煎至七合(約七分之一升),趁熱服用。這是針對因吐逆導致乾嘔,即使不嘔吐時也經常吐出涎沫的病症。此乃寒逆之氣已甚,故用半夏以降逆,乾薑溫寒。研磨成粉末,目的是讓藥渣也能一起服用,在胃中停留片刻;用米湯煎煮,取其米湯的穀氣,為胃所喜,且米湯味酸可收斂逆氣,又因其性涼,可作為溫藥的反佐劑。
二十三條,病人胸中似喘非喘,似嘔非嘔,似噦非噦,徹心中,渾渾噩噩無奈,生薑半夏湯主之。
生薑半夏湯方:生薑汁(一升)、半夏(半升)
將半夏用三升水煮至二升,加入生薑汁,再煮至一升半,稍涼後分四次服用,每日三次,夜服一次,嘔吐停止後再服用。
這是治療胃寒之氣上浮至心下,並波及胸中的症狀。胃居中焦,是溫養上焦、制約下焦的關鍵。胃寒陰邪內侵,則肺氣畏縮不能下行,故似喘;但肺管未阻塞,故不喘。膈氣飄忽不定,故似嘔;但膈非本病所在,故不嘔。胃中缺乏陽氣溫養上焦,故出現此症狀。胃寒受邪,則肝氣逆上,故似噦;但肝非首患,故不噦。胃中陰寒,吸受下焦之邪,故有此症。只感覺從胸至心,貫穿上下,難以明確指出病灶,渾渾噩噩,無可奈何,難以形容。這是因為上焦之氣受陽明之腑所制約,今胃寒,陽氣失根,如同兵荒馬亂,百姓流離失所,無計可施。
但此症寒邪甚重,故似喘、似嘔、似噦,逆氣較輕,故不喘、不嘔、不噦。因此處方多用辛溫的生薑為主藥,減少辛涼的半夏為輔藥,其立論用藥之妙,可見一斑。門人問道:胃寒而上侵下吸,溫之降之,固為正治,為何溫胃不用甘草?答曰:生薑辛溫,性善於通行,取其汁服用,則入口即發揮作用,所以能溫暖上焦的似喘似嘔;配伍半夏以降逆,則辛溫之性逐漸下沉,溫暖胃部之外,更要以辛溫之性勝肝,並治療下焦的欲噦,故不用守中之甘草。
二十四條,乾嘔噦,若手足厥冷,橘皮湯主之。
橘皮湯方:橘皮(四兩)、生薑(半斤)
將以上兩種藥材用七升水煎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服下即愈。
這條以及下文,共兩條,是治療噦症的例子。乾嘔噦,意即噦且乾嘔。胃寒不能制約下焦,肝氣乘機而上,故見噦;木邪上逆必經少陽部位,故並見乾嘔。胃陽虛,下焦招致肝木寒邪,則氣不外達,陰寒之氣盛行,故手足厥冷。用辛溫宣發的生薑為主藥,辛溫沉降的橘皮為輔藥。
生薑性溫,專暖胃陽;味辛,兼平肝逆,則嘔噦厥逆,不立即可痊癒。
二十五條,噦逆,橘皮竹茹湯主之。
橘皮竹茹湯方:橘皮(二斤)、竹茹(二升)、人參(一兩)、甘草(五錢)、生薑(半斤)、大棗(三十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