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3)

回本書目錄
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3)

1.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
便非黃汗之義。即下文曰汗出已反發熱云云。亦言不當熱而熱之意也。則黃汗又似無熱者矣。仲景錯雜言之。幾令人不能探其意旨。而黃汗之症。無確據矣。不知人之衛氣。其平日各有盛衰。衛氣盛而汗出入水。水寒激伏其氣元。雖與表氣相脫。而其表氣之受病者。猶然自實也。

故發熱。衛氣衰而汗出入水。水寒激伏其氣元。卻與表氣同伏。而水寒之病表者。並能內窺也。故不發熱。而且腫冷。及兩脛逆冷矣。是一條與本條。論衛氣素盛之黃汗四條。及下文三十一條。論衛氣原衰之黃汗也。夫衛氣與水相併。而實於外。氣元為寒所激。而微於內。則補發其氣元。

出而與衛氣相接。使大氣一轉。其病乃散矣。然而鼓萬物而燥萬物者。莫大於風。經言在臟為肝。在天為風。故以芍藥、苦酒之酸收者。斂補氣之黃耆入肝臟。而以辛溫暢達之桂枝。上引外引之。則內伏之氣復起。而與衛陽合德。其蒸被之化。可使郁汗及水寒之邪。並散矣。

是此湯系責氣元之下伏。而提之使出之意也。方後曰心煩者。肝木上生心火。而液不勝也。心煩不止。因苦酒酸而阻滯之故。則六七日黃汗解後。或可服辛涼以散其所阻乎。

三十一條,黃汗之病。兩脛逆冷。假令發熱。此屬歷節。食已汗出。又身常暮盜汗出者。此勞氣也。若汗出已。反發熱者。久久其身必甲錯。發熱不止者。必生惡瘡。若身重。汗出已。輒輕者。久久必身瞤。瞤即胸中痛。又從腰以上必汗出。下無汗。腰髖弛痛。如有物在皮中狀。劇者不能食。身疼重。煩躁。小便不利。此為黃汗。桂枝加黃耆湯主之。

桂枝加黃耆湯方

於桂枝湯方中。加黃耆二兩。余如桂枝法。取微汗。

若衛氣素虛。又因水入汗孔。而得黃汗之病。則衛陽伏而水氣與腎臟相召。兩脛。為腎之府。陽氣縮而不貫。又腎得水寒之氣。而症見其府。故兩脛逆冷。此症原不該見熱。假令發熱。此為歷節。而非黃汗矣。蓋歷節黃汗。雖同為汗出入水所得。水氣內入骨縫。則為歷節。但在經表而窺探臟腑。

則為黃汗。黃汗。有熱、有不熱。歷節。以氣鬱骨縫。而無不熱者故也。若兩脛逆冷。但凡食已而汗出者。又或暮夜而盜汗者。此為宗氣因勞而餒。故不能出而固密之所致。亦非黃汗也。若兩脛逆冷之症。起初不熱。汗已而反發熱者。是汗出傷陰。又水氣鬱而化熱。故雖衛微而見熱也。

然水邪化熱。則氣滯。氣滯。則血凝。故知其身必斑駁而甲錯。發熱不止。則凝滯久而潰爛。故知其必生惡瘡也。此從血分上言。若逆冷而兼身重。是水邪沉著之應。水從汗減。故汗已輒輕。但汗則傷氣。久則氣虛。而經脈瞤動。經氣根於胸中。身瞤。則胸中之氣。勻走經絡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裡「黃汗」這種疾病的病因、症狀和治療。黃汗的定義並非單純的黃色汗水,而是指汗出後反而發熱,或伴隨其他症狀的病症。張仲景的論述較為混亂,難以完全掌握其意圖,因此黃汗的診斷標準也不明確。

黃汗的產生與人體衛氣的盛衰密切相關。衛氣盛時,汗液正常,但若水寒之邪入侵,即使表氣未受嚴重影響,仍可能出現發熱等症狀。衛氣衰時,汗液異常,水寒之邪更易入侵,導致身體腫脹、冰冷,尤其腿部逆冷。文中將黃汗分為衛氣盛衰兩種情況,並詳細描述了不同情況下的症狀。

治療方面,應著重於補益氣元,使內伏之氣與衛陽相合,從而驅散水寒之邪。文中提到的桂枝加黃耆湯,就是針對氣元下伏而設計的方劑,黃耆補氣,桂枝辛溫通達,可使鬱滯之氣得以疏通。若服用後仍心煩,可能因肝火上炎,需考慮在黃汗痊癒後使用辛涼藥物。

文中還列舉了其他類似黃汗的病症,例如勞氣導致的盜汗,以及歷節病。歷節與黃汗的區分在於,歷節病多伴有發熱,而黃汗則可能伴有或不伴有發熱。兩脛逆冷、食後汗出、暮夜盜汗等症狀,並不能單獨作為黃汗的診斷依據。

若黃汗患者汗出後反而發熱,且病情持續,可能導致皮膚出現斑駁、甲錯等症狀,甚至出現惡瘡。若出現身重、汗出後身體變輕的情況,則可能導致氣虛,出現胸痛等症狀。總而言之,黃汗的治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,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