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2)

回本書目錄
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2)

1.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
上以水七升。先煮麻黃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溫服一升。得汗止服。(林億謂此湯未見。恐是麻黃杏子甘石湯。愚按湯後諸語。與仲景之方微別。或後賢之所綴補者乎。)

此總言風水、皮水、里水之治例。故不列名。而但曰水之為病也。脈沉為水。脈小為無陽。少陰屬水臟。而又為諸陽之根蒂今脈沉小。則其為水臟無陽。而聚水可知。故曰此水屬少陰也。風為陽邪。其性上揚外鼓。故病水而脈浮者為風水。若不渴而小便自利。及面無光亮者為無水。

則此脹系虛脹。虛脹為氣。除此症不在例內。余則凡屬病水。俱以發汗為正治。而水自已。但脈沉為髮根於正石之裡水。故宜同用麻黃髮汗以去水之外。配附子以壯火之源者。所以消陰翳也。脈浮為風水。風為木邪。肺氣起而能勝之。故於麻黃髮汗之外。配杏仁以利肺者。是欲以金勝木。

而尤欲以燥化勝水也。諸方俱佐甘草者。不特取甘浮為汗劑之助。且所以厚土力而障狂瀾之意云爾。

二十九條,厥而皮水者。蒲灰散主之。(方見消渴。)

厥、詳傷寒及寒疝門。但此厥。既非四逆、白通等湯。宜溫之寒厥。亦非大承氣湯。宜下之熱厥。雖與四逆散之邪實陽明。治宜通散之滯厥頗同。而實異者也。蓋因胃中先屯正水。水久化熱。熱水閉塞胃陽。不與經表之氣順接。故厥。然厥則皮氣外虛。正水乘虛蒸冒。而成皮水之症矣。

故曰厥而皮水者。是正水為本病。因正水而致厥者為標病。因厥而漸成皮水者。又標中之標病也。厥愈而皮水之後病。仍從汗例可矣。蒲草行根水中。善泄土氣。燒灰。則味鹹性寒。咸則滲水。寒能清熱。與甘寒而分理陰陽之滑石相配。是欲騰空胃中之正水。行為小便。而使胃陽寬展。

出與經氣相接。則厥當自愈。若夫因厥致水。其皮氣原非虛以吸水之比。今厥愈而胃陽復起。則皮水亦當散於自汗。而可以不必治矣。此蒲灰散之另一方義。與淋門之用意迥別者也。

三十條,問曰。黃汗之為病。身體腫。發熱。汗出而渴。狀如風水。汗沾衣。色正黃。如櫱汁。脈自沉。從何得之。師曰。以汗出入水中浴。水從汗孔入得之。宜黃耆芍桂苦酒湯主之。

黃耆芍桂苦酒湯方,黃耆(五兩),芍藥(三兩),桂枝(三兩)

上三味。以苦酒一升。水七升。相和煮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當心煩服至六七日。乃解。若心煩不止者。以苦酒阻故也。

此假問答。而詳黃汗之所從得。並其治例也。津液外泄而為汗。且以發熱燒之。故渴。腫、熱、汗出、脈沉。注詳一條及四條下。但總按黃汗之症。一條曰發熱。本條亦曰發熱。則當身熱矣。其四條、則曰身腫而冷。三十一條、又曰兩脛逆冷。假令發熱。此為歷節。蓋謂發熱。

白話文:
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
上方用七升水,先煮麻黃減去二升,去掉上面的泡沫,放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二升,去除藥渣,溫服一升,出汗後停止服用。(林億說這個方子沒見過,恐怕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我仔細研讀湯方後的說明文字,與仲景的方子略有不同,可能是後世人添加補充的。)

這段文字總體說明了風水、皮水、里水治療的原則,所以沒有列出具體方名,只說水病的症狀。脈象沉則為水病,脈象細小則為陽氣不足。少陰經屬水臟,又是諸陽之根,現在脈象沉細,說明水臟陽氣不足,積聚水液,所以說這是少陰經的病證。風是陽邪,其性向上向外擴散,所以水病伴隨脈象浮者為風水。如果不渴而小便自利,面容無光澤者,則為無水證。

這種脹滿是虛脹,虛脹屬於氣虛,這種症狀不在此例內。其餘凡是屬於水病,都以發汗為主要治療方法,讓水液自行排出。但是脈象沉的里水,病根在臟腑深處,所以應該同時使用麻黃發汗以排出水液,再配伍附子以溫補陽氣,以此消除陰寒。脈象浮者為風水,風屬於木邪,肺氣旺盛可以克制它,所以在麻黃發汗的基礎上,配伍杏仁以宣肺,這是想利用金克木。

更重要的是想用燥濕化痰的方法來勝水。各個方子都輔以甘草,不僅是為了幫助發汗,更是為了增強脾土的力量,以遏制水邪氾濫。

厥證兼見皮水者,用蒲灰散主治。(方劑見消渴篇)

厥證,詳見傷寒和寒疝篇。但這裡所說的厥證,既不是四逆湯、白通湯等溫經散寒的厥證,也不是大承氣湯等攻下熱邪的厥證。雖然它與四逆散治療陽明經實證的厥證在治療方法上,即通利散結方面有相似之處,但實際上是不同的。這是因為胃中先積聚了正水,久則化熱,熱水阻塞胃陽,不能與經絡表面的氣機順利溝通,所以出現厥證。然而厥證出現時,皮膚經氣虛弱,正水乘虛而上,蒸騰冒出,形成皮水症。

所以說,厥證兼見皮水,正水是本病,因正水而致厥證是標病,因厥證而逐漸形成皮水,又是標中之標。厥證治癒後,皮水這個後發的病症,仍然可以按照發汗的原則治療。蒲草根生長在水中,善於疏泄脾土之氣,燒成灰後,味道鹹性寒,鹹能滲水,寒能清熱,與甘寒而分理陰陽的滑石相配伍,目的是為了疏通胃中積聚的正水,從小便排出,使胃陽舒暢,

與經氣相通,則厥證當自愈。至於因厥證而致水,其皮膚經氣原本不虛弱到吸水的程度,現在厥證治癒,胃陽恢復,則皮水也應該隨著自汗而消散,不必再治療。這就是蒲灰散的另一層含義,與淋證篇的用意迥然不同。

問曰:黃汗病症表現為身體腫脹,發熱,汗出而渴,症狀類似風水,汗液沾濕衣衫,顏色呈正黃色,像米泔水一樣,脈象沉細,這是怎麼引起的?師曰:這是因為汗出時在水中沐浴,水從汗孔進入身體而引起的。宜用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主治。

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:黃耆五兩,芍藥三兩,桂枝三兩。

以上三味藥,用苦酒一升,水七升,混合在一起,煮到剩下三升,溫服一升。如果心煩,服用到六七天即可痊癒。如果心煩不止,是因為苦酒的阻滯所致。

這是假設的問答,詳細說明了黃汗的病因和治療原則。津液外洩而形成汗,而且因為發熱而燒灼津液,所以口渴。腫脹、發熱、汗出、脈象沉細,詳見第一條和第四條。總而言之,黃汗的症狀,第一條說發熱,本條也說發熱,那就是身熱。而第四條說身腫而冷,三十一條又說兩脛逆冷,假如是發熱,這是歷節病,大概是指發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