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1)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1)
1.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越婢湯方,麻黃(六兩),石膏(半斤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五枚)
上五味。以水六升。先煮麻黃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分溫三服。惡風。加附子一枚炮。(方後惡風二字。當是惡寒之訛。蓋四條惡寒者。此為極虛發汗得之之候也。況本文已有惡風一症。何必於方後重提。且何不於原方中列附子。而曰不惡風者。去附子耶。)
惡風身腫。脈浮不渴。詳已見。此條當重看續自汗出。無大熱二語。蓋四條曰汗出即愈。是水濕二候。輕易不得見汗。故有腫脹沉重等症。見汗。則風邪有欲散之機。故無大熱也。風邪欲散。故不必責風。但以鎮重之石膏。監麻黃之發越。而托以甘浮之甘草者。令趁其自汗之機。
而微助之。則陽氣動而送水外出者。正使水氣載風而盡去。其兵家用賊以驅賊之義乎。
二十六條,皮水為病。四肢腫。水氣在皮膚中。四肢聶聶動者。防己茯苓湯主之。
防己茯苓湯方,防己(三兩),茯苓(六兩),黃耆,桂枝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)
上五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分溫、三服。
四肢於人身。有邊鄙之象。其陽氣為少薄。故水先犯之而腫也。風水之水。在衛分。皮水之水。在皮裡膜外。故曰在皮膚中。聶聶。蟲行之貌。水氣與虛陽互相勝負故其皮中之動機有如此也。防己逐水。故尊之為主病之君。茯苓兩膺上滲下泄之任。故倍用之。以為防己之伊霍也。
本以衛氣虛而致水。故佐甘溫實表之黃耆。本以四肢虛而先腫。故佐辛溫外達之桂枝也。夫治風水皮水之例。利小便之功十之三。而發汗之功十之七。以水邪在上與外故也。則甘浮之甘草。從中托之者。其可已乎。
二十七條,里水。越婢加朮湯主之。甘草麻黃湯亦主之。
甘草麻黃湯方,甘草(二兩),麻黃(四兩)
上二味。以水五升。先煮麻黃去上沫。內甘草。煮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重覆汗出。不汗再服。
里水。主越婢加朮湯。注詳五條。下水大而上注。且衛氣自密。包水而不汗者。則可徑情任麻黃。而不必以石膏鎮其發越。但用甘草托之、緩之。而已足矣。故亦主之也。但此條重在甘草麻黃湯一邊。言病里水而衛氣少衰者。因當主彼湯。若衛氣自密者。又當主此湯也。
二十八條,水之為病。其脈沉小。屬少陰。浮者。為風。無水虛脹者。為氣。水病發其汗即已。脈沉者。宜麻黃附子湯。浮者。宜杏子湯。
麻黃附子湯方,麻黃(三兩),附子(一兩炮),甘草(二兩)
上三味。以水七升。先煮麻黃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半。溫服八合。日三服。
杏子湯方,麻黃(四兩),杏仁(五十個),甘草(二兩炙)
白話文: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越婢湯方:麻黃六兩,石膏半斤,甘草二兩,生薑三兩,大棗十五枚。 上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黃去上沫,再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二升,分三次溫服。若惡風,加附子一枚炮製後使用。(方後註明「惡風」二字,應為「惡寒」之誤。四條記載惡寒者,這是因身體極度虛弱而發汗所致。況且本文已提及惡風症狀,方後為何重複提及?且為何不在原方中列入附子,而說不惡風者去附子呢?)
惡風,身體腫脹,脈象浮弱,不渴。詳見已有的記載,此條應仔細研讀,繼續觀察自汗出,無大熱等情況。因為四條記載汗出即愈,這是水濕的表現,輕易不能見汗,故出現腫脹沉重等症狀。見汗,則風邪有欲散的趨勢,因此沒有大熱。風邪欲散,所以不必著重治療風邪,只需用鎮重之石膏,控制麻黃發汗的作用,再用甘草緩和,以配合自汗的機制,稍微輔助一下,使陽氣活動,將水份排出體外,這正是利用水氣載風,將風邪完全去除,如同用敵人的兵力來消滅敵人的道理。
第廿六條:皮水為病,四肢腫脹,水氣在皮膚內,四肢有蟲爬動的感覺,防己茯苓湯主治。
防己茯苓湯方:防己三兩,茯苓六兩,黃耆三兩,桂枝三兩,甘草二兩。 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至二升,分三次溫服。
四肢在人體如同邊陲地區,陽氣較少,所以水氣首先侵犯四肢而致腫脹。風水的水氣在衛分,皮水的水氣在皮膚裡層膜外,所以說在皮膚內。聶聶,形容蟲子爬行的樣子。水氣與虛弱的陽氣互相消長,所以皮膚內有這種蟲爬動的感覺。防己能祛除水氣,所以作為主藥。茯苓能利水滲濕,所以加倍使用,輔助防己。
因為衛氣虛弱而導致水腫,所以用甘溫益氣的黃耆;因為四肢虛弱而先腫脹,所以用辛溫解表的桂枝。治療風水、皮水的原則是:利尿約佔三分,發汗約佔七分,因為水邪在上且在外。因此用甘草緩和,是可以的。
第廿七條:里水,越婢加朮湯主治,甘草麻黃湯也主治。
甘草麻黃湯方:甘草二兩,麻黃四兩。 上二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黃去上沫,再加入甘草,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再出汗,不出汗則再服用。
里水,主要用越婢加朮湯治療,詳見第五條。水氣從下向上湧,而且衛氣閉塞,包覆水氣而不發汗,則可以直接用麻黃,不必用石膏來控制發汗,只要用甘草來緩和就足夠了,所以也可以用甘草麻黃湯治療。但此條重點在於甘草麻黃湯,說明如果患里水,而衛氣稍衰弱,則宜用甘草麻黃湯;如果衛氣閉塞,則又當用此湯。
第廿八條:水氣為病,脈象沉弱,屬少陰;脈象浮者,為風;無水氣而虛腫者,為氣。水病發汗即愈,脈象沉者,宜麻黃附子湯;脈象浮者,宜杏子湯。
麻黃附子湯方:麻黃三兩,附子一兩(炮製),甘草二兩。 上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去上沫,再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二升半,溫服八合,一日三次。
杏子湯方:麻黃四兩,杏仁五十個,甘草二兩(炙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