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0)

回本書目錄
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0)

1.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
犯咽喉。則嘔不可出。咽不得下。故有塞噎炙肉之狀。犯胸膈。則既似切責。復同拘急。故反言胸中痛也。但水寒之隱邪。雖同結於關元。陽衰而寒氣上衝。於理可憑。安得驟然水腫。而致咳喘乎。是知醫以數行誤治所致矣。蓋誤以塞噎急痛為留飲。而大下之。不知氣急為沖氣而非飲。

故氣急不去。而其痛噎之病不除也。又誤以其氣在上焦。下之不除。或吐之而有合於高者越之之旨乎。不知吐則胃家虛而煩。液干而咽燥飲水。氣提而小便不利。前後兩行吐下。則胃陽幾冷。而水穀不化。夫咽燥飲水。則入水既多。小便不利。則出水復少。加之水穀不化。則悍氣內空。

而衛陽外薄。欲其面目手足之不浮腫也得乎。然水症初起。或上或下。必由漸及。以至周身。此陽氣有關隘。水性具盈科後進之道也。今上而面目。下而身體。遠而四肢皆腫。苟非誤中之誤。安得至此。故知醫家見水治水。又曾以葶藶丸下過。雖似相近。終屬倒治。故小瘥後。

必當於飲食過度。氣阻而腫復如前也。且愈誤則陽氣愈虛。故胸脅苦痛。水勢洋溢。而渾身皆腫。於是沖氣水氣。兩爭胸分。而浮咳喘逆。如所言之症者宜矣。是此症以水寒之結於關元者。為舊病。而以沖氣為新病。當先攻擊沖氣。令其止伏。乃治其水邪寒邪之咳。咳止。則水寒去而喘自瘥耳。

先治新病。病當在後。言舊病當放在後治也。二語為凡屬治病之要訣。故引此以實之耳。或問曰。沖氣在關元結邪之後。則沖氣原為新病。若以誤行吐下後之水腫咳喘較之。則沖氣不又為舊病乎。既曰先治新病。而以水腫咳喘為後治者。何也。答曰。水腫咳喘。雖成於沖後之誤治。

而其水病之根。實伏於早年之沉緊相搏時。故終以沖氣為新病矣。

二十四條,風水。脈浮身重。汗出惡風者。防己黃耆湯主之。腹痛加芍藥。(方見濕門。)

此與風濕之症盡同。故其方治亦一也。蓋汗出惡風兩症。並無少別。惟水與濕。略有分辨者。以濕為汗氣內留。就地所化。水為小便不利。從下所蒸。一也。且濕則有氣而無水形。水則已從氣而見陰象者。又一也。然皆在經表。皆因汗出衛虛。又水濕之邪。皆為陰性。故脈症略無差別。

而方治亦何容變更也。症詳風水諸條下。方論雖見濕門。其實注意在氣。以防術去水。以甘草浮之在上在外。使水氣趁汗而盡出也。君黃耆者。先則助防術之力以驅水。後則蜜衛表之氣以扶正也。不兼治風者。因風邪以水為依輔。且觀天道之郁風化雨。則風邪或從水化。此責水而不責風之意耶。

此與下條俱言風因輕而水因重之治例也。

二十五條,風水。惡風。一身悉腫。脈浮。不渴。續自汗出。無大熱。越婢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
咽喉受邪,則嘔吐物出不來,也無法吞咽,像喉嚨被堵塞、食物卡住一樣。邪氣犯到胸膈,則感覺像被勒緊、壓迫,所以病人會說胸痛。雖然水寒邪氣都聚集在關元穴,但陽氣衰弱,寒邪上衝,這在道理上是可以理解的。但為什麼會突然水腫,並且出現咳嗽氣喘呢?這是因為醫生多次用錯方法治療造成的。他們誤以為是水液停滯導致的阻塞、疼痛,就大量使用瀉下藥。卻不知道氣急是氣機衝逆,而不是水液停滯。

所以氣急沒有消除,噎塞的症狀也沒有去除。又因為邪氣在上焦,瀉下藥無法去除,或者用吐瀉的方法,或許是符合「高者越之」的治療原則,但卻不知道嘔吐會導致胃氣虛弱、煩躁,津液乾燥、咽喉乾渴而需要喝水,氣機上逆,小便不利。前後都用吐瀉的方法,就會導致胃陽幾乎衰竭,水穀無法消化運化。咽喉乾渴而喝水,則入水量增多;小便不利,則出水量減少;再加上水穀不化,則陽氣內虛,衛陽外薄,怎麼可能避免面目手足浮腫呢?然而水腫初期,或上或下,必然是逐漸發展,最後波及全身。這是因為陽氣有抵抗能力的關隘,而水就像盈科後進一樣,循序漸進。現在面目、身體、四肢都腫了,如果不是治療錯誤一再累積,怎麼會發展到這種地步呢?所以知道醫生看見水腫就治水腫,又曾經用葶藶丸瀉下,雖然看似相似,終究是反其道而行之。所以小癒之後,只要飲食過度,氣機阻滯,水腫就會像以前一樣再次出現。而且治療錯誤越多,陽氣就越虛弱,所以胸脅疼痛、水腫加重、全身浮腫。於是沖氣和水氣互相爭奪,導致咳嗽、氣喘、呼吸困難,正如所描述的症狀一樣。因此,這個病症是水寒之邪結聚在關元穴,這是舊病;而沖氣是新病。應該先治療沖氣,使它平息,然後再治療水寒邪氣引起的咳嗽。咳嗽止住了,水寒之邪就去除了,氣喘自然就好了。

先治新病,後治舊病,這句話是治療疾病的重要原則,所以用這個例子來說明。有人問道:沖氣在關元穴積聚邪氣之後,沖氣原本是新病,如果和誤用吐瀉後的水腫、咳嗽氣喘相比,沖氣不就變成舊病了嗎?既然說先治新病,為什麼把水腫、咳嗽氣喘放在後面治療呢?回答說:水腫、咳嗽氣喘,雖然是誤用吐瀉之後造成的,但是水病的根源,實際上隱藏在早年沉緊搏結的時候。所以最終還是把沖氣當作新病。

二十四條,風水病,脈浮,身重,汗出惡風,用防己黃耆湯主之,腹痛加芍藥(方見濕門)。

這與風濕的症狀完全相同,所以治療方法也一樣。因為汗出惡風這兩個症狀,幾乎沒有差別,只有水和濕略有區別:濕是汗液停留在體內,就地化生;水是小便不利,從下部蒸騰。濕有氣而無水形,水則已經從氣化為陰性的表現。但是它們都在經絡表層,都是因為汗出導致衛氣虛弱,水濕之邪都是陰性的,所以脈象症狀幾乎沒有差別,治療方法又怎麼能改變呢?詳細症狀見風水諸條,雖然方劑在濕門,但實際上注意的是氣,用防己祛除水濕,用甘草使藥力上浮,使水氣隨著汗液排出體外。黃耆先輔助防己之力以驅除水濕,後則滋養衛氣以扶助正氣。不兼治風,是因為風邪依靠水濕為輔助,觀察天道郁風化雨,則風邪可能從水化生,這是責備水濕而不責備風邪的意思。

這條與下一條都說明了風因輕而水因重之治例。

二十五條,風水病,惡風,全身腫脹,脈浮,不渴,自汗出,無大熱,用越婢湯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