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(1)

1.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

一條,師曰。病有風水。有皮水。有正水。有石水。有黃汗。風水。其脈自浮。外證骨節疼痛。惡風。皮水。其脈亦浮。外症胕腫。按之沒指。不惡風。其腹如鼓。不渴。當發其汗。正水。其脈沉遲。外症自喘。石水。其脈自沉。外症腹滿。不喘。黃汗。其脈沉遲。身發熱。胸滿。四肢頭面腫。久不愈。必致癰膿。

本篇之水。與二篇之濕。及前十二篇之飲。似屬一因。而必列為三門者。固自有所區別也。蓋自其無水飲之形。而但有其氣者。曰濕。及聚濕成形。則曰飲、曰水矣。但濕、從汗氣鬱於毛竅所致。則濕當僅在玄府矣。不知汗由胃腑之精悍所化。其潮熱之氣。自其既離臟腑。未出皮外者。

白話文:

老師說,病症中水氣分為風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和黃汗五種。風水症狀,脈象浮,外在表現為骨節疼痛、怕風。皮水症狀,脈象也浮,外在表現為肢體浮腫,按壓下去手指會陷進去,但不怕風,肚子像鼓一樣,不渴,應該讓病人出汗。正水症狀,脈象沉遲,外在表現為自己喘不過氣。石水症狀,脈象沉,外在表現為肚子脹滿,不喘。黃汗症狀,脈象沉遲,身體發熱,胸部脹滿,四肢頭面腫脹,如果久治不愈,必然導致癰瘡膿腫。

這篇文章講述的水氣,跟前兩篇文章講述的濕氣,以及前面十二篇文章講述的飲,似乎都屬於同一原因,但是一定要分為三個門類,這是因為它們之間確實有所區別。因為沒有水飲的形狀,只有氣的存在,就叫做濕氣;濕氣聚積成形,就叫做飲,叫做水。但是濕氣,是由汗氣鬱積在毛孔中引起的,所以濕氣應該只在玄府之中。然而汗是由胃腑精華轉化而來的,其潮熱之氣,從離開臟腑,還沒出到皮膚之外的時候,就已經存在了。

俱能隨地致濕。此汗劑之後。必用五苓、豬苓等湯。以泄汗梢。而濕門之仍主變病者。此也。是濕為已成之津液。卻化為汗而不得出。又不能復為津液之症也。若夫水飲二物。似屬無辨矣。殊不知仲景之意。以為飲湯、飲水。滯於腸間。不能下注。因而上浮旁鼓。凡曰痰、曰支、曰懸、曰溢、等症。

是所飲者未曾變相而即為病。故曰飲。至水之所病。已由胃而小腸。及膀胱矣。但因小便不利。膀胱為太陽之腑。太陽主經表皮膚。故其水氣。由太陽之腑。而上浮外鼓。以及太陽之部者也。是水症。雖亦由於飲。至此而已變為水相。故曰水也。然飲症中。惟伏飲與水頗同。

白話文:

所有這些都能夠隨處造成濕氣。在使用汗劑之後,必須使用五苓、豬苓等湯藥,以泄去汗液的餘梢。而濕門仍然主導著變病的,就是這樣。濕氣是已經形成的津液,卻化為汗液而無法排出,又不能恢復為津液的症狀。

至於水飲兩種,看起來似乎沒有區別,殊不知仲景的用意是認為飲湯、飲水,滯留在腸道之間,不能向下流注,因而向上浮起,向外鼓脹,凡是叫做痰、支、懸、溢等症狀,

都是所飲用的東西沒有改變形態就變成病症,所以叫做飲。至於水症,已經由胃到小腸,以及膀胱了。只是因為小便不利,膀胱是太陽之腑,太陽主宰經表皮膚,所以水氣由太陽之腑,向上浮起,向外鼓脹,以及太陽之部,這就是水症。雖然水症也是因為飲用所致,但到了這裡已經變為水的形態,所以叫做水。然而飲症中,只有伏飲與水症比較相似。

故論飲者。亦間曰肺水云云者。此耳。風水者。三時之風邪。客於衛分。而衛氣自強。衛強則下陰之水氣。上就而貼之之症也。皮水者。經脈虛於外。小便難於下。在下之水邪既實。而見吸於外絡之虛受。故水走皮膚矣。正水者。水在正路。如腸中胃中是也。石水。言其沉墜似之也。

黃汗者。後文三十條。言汗出浴水中。水入汗孔。且水寒激之。令衛氣沉伏。衛無包裹之權。故濕熱之氣外溢。而為色黃之汗也。五症。俱為水因。且症頗相似。故連及之耳。太陽受風。衛氣懸強。膀胱之水。不由下注。而上蒸經絡。故其脈自浮。風水交搏。漸致陰氣不通。

白話文:

所以說到「飲」,有時也稱之為「肺水」,這是指外感風寒,水邪入侵,導致肺氣失宣,水濕停滯,表現為咳嗽、氣喘、痰多等症狀。而「風水」指的是三時之邪氣侵襲人體衛氣,但衛氣強盛,則下焦的水氣上行,附着於體表,出現水腫或浮腫。至於「皮水」,則是由於經脈虛弱,小便不利,下焦水邪充盈,而外絡虛弱,水邪外溢,導致水氣停滯於皮膚,出現浮腫。所謂「正水」,指的是水在正常運行之處,例如腸胃中。而「石水」,則是指水邪沉重,如石頭般,難以排出。

「黃汗」指的是汗液如同浸泡在水中,水氣進入汗孔,寒氣刺激,導致衛氣沉伏,無力包裹體表,濕熱之氣外溢,形成黃色汗液。以上五種症狀皆由水邪引起,且症狀相似,因此放在一起說明。太陽經受風邪侵襲,衛氣亢盛,膀胱之水不能向下流動,反而上蒸經絡,因此脈象浮。風水互相搏擊,逐漸導致陰氣不通。

而陽氣鼓塞。故骨節疼痛。惡風者。風與風相入。衛氣既經受邪。而外風直侵毛竅故也。皮水。由膀胱而上蒸。與風水同義。特外無風邪一症耳。故其脈亦浮。胕。足外臁胕骨也。胕腫者。水在下焦而外泛之應。按之沒指。水至外薄於皮者。其下為尤甚也。無風因。故不惡風。

其腹如鼓、水至外薄於皮者。其里為尤甚也。不渴者。既無陽邪化熱之風因。且有腹中之水內拒耳。當發其汗。總承風水、皮水、而言。以水在衛分及皮部中。俱以開玄府為便道也。從膀胱而墊小腸及胃者。為正水。是虛寒而不能氣化之候也。夫沉。為水脈。遲。為寒診。脈之見沉遲也。

白話文:

陽氣阻塞,所以骨頭關節疼痛,怕風的人,是因為風邪入侵,衛氣受到侵襲,再加上外風直接侵入毛孔的緣故。皮水是因為膀胱中的水氣向上蒸發,與風水意思相同,只是沒有外風侵襲的症狀。所以脈象浮。胕指的是足外踝骨,胕腫是水氣在小腸以下,向外泛溢的反應。按壓時指頭陷入,表示水氣已經到達皮膚表面,而其內部的情況更加嚴重。沒有風邪入侵,所以不怕風。

肚子像鼓一樣鼓起來,水氣已經到達皮膚表面,表示其內部的情況更加嚴重。不口渴,是因為沒有陽邪化熱的風邪入侵,而且肚子裡的水氣阻礙了口渴感。應該要發汗。總體來說,風水、皮水,都是因為水氣停留在衛分和皮膚表面,所以開通玄府,讓水氣排出是最好的辦法。從膀胱到小腸、胃的,屬於正水,這是虛寒無法氣化導致的。沉脈,是水氣的脈象,遲脈,是寒證的脈象。脈象呈現沉遲,就是這個道理。

宜矣。水寒之氣上射。故喘也。石水之脈單沉。是有水而不寒之應。有水。故腹滿。不寒。故不喘也。但經言肝腎並沉為石水。則石水之腹滿。當在腸外肝腎之部。始與正水有別耳。黃汗為水入汗孔。水入。故脈沉。水寒激伏其衛氣。故沉而且遲矣。汗鬱則身發熱。水寒遏其汗氣。

而倒灌於胸分。則胸滿矣。四肢。為陽氣之充。頭面。為陽氣之會。水與汗兩郁之。故腫也。郁久不散。氣敗則癰。氣敗以致血敗。則膿矣。

二條,脈浮而洪。浮、則為風。洪、則為氣。風氣相搏。風強則為隱疹。身體為癢。癢為泄風。久為痂癩。氣強、則為水。難以俯仰。風氣相擊。身體洪腫。汗出乃愈。惡風則虛。此為風水。不惡風者。小便通利。上焦有寒。其口多涎。此為黃汗。脈、當就全部而言。以後條各部。俱有所指。故知獨言脈者。為統論諸部也。風為陽邪。其性高揚。故浮、則知為風中於衛。氣屬陽分。有餘即火。故洪、即知為氣鬱在表也。風氣相搏。風得氣抬而益浮。氣得風鼓而益洪之義。強者。勁直也。風強。言風邪燥血。而經氣乾熱。故皮中隱含斑疹。而身體為癢。所以然者。因內無血液以送邪出表。而風自泄越。故癢、則名為風泄也。癢久。則變為瘡痂。流為疥癩。所必至矣。氣強。言陽不內抱而怒發。則下水代營陰而上赴之。如龍水相吸之象。故氣強。則為水也。難以俯仰者。以水風與氣三者。爭鼓於經脈中。而身體洪腫故也。汗出。則風水及氣。俱從毛孔散去。而浮洪之脈自平。故愈。若前症具而更加惡風。是衛氣虛甚之故。發汗藥中。宜加滋陰養陽之品。在言外矣。此風水之正病也。不惡風五句。單頂腫字而言。非承全症也。蓋謂若身腫而不惡風。是無風因。小便通利。是無水因。且上焦有寒。其口多涎。明系水寒之氣。從汗孔而內注胸中。以致肺不能布津液之故也。是非風水。而為黃汗無疑矣。三十條言黃汗曰狀如風水。故於風水條中。辨其似是而非者。

白話文:

這是因為水寒之氣上衝,所以喘不過氣。石水脈單獨沉降,表示體內有水但不寒,有水所以腹部脹滿,不寒所以不喘。但是經書上說肝腎同時沉降才是石水,那麼石水導致的腹部脹滿,應該是在腸外肝腎部位,才與一般的水分有所區別。黃汗是水氣進入汗孔,水氣進入所以脈象沉降,水寒刺激體表衛氣,所以脈象沉而遲緩。汗液鬱積則身體發熱,水寒阻礙汗氣,而倒灌到胸部,所以胸部脹滿。四肢是陽氣充盈之處,頭面是陽氣匯聚之處,水氣和汗液都鬱積在此,所以腫脹。鬱積久了不散,氣機敗壞就會形成癰腫,氣機敗壞進一步導致血氣敗壞,就會化膿。

脈象浮而洪,浮代表風邪,洪代表氣盛。風氣交搏,風邪較盛則表現為隱疹,身體發癢。癢是風邪泄散的表現,時間長了就會變成痂癩。氣盛則表現為水氣,難以低頭抬頭。風氣交搏,身體洪腫,出汗之後就會痊癒。畏風則說明體虛,這是風水病。不畏風的人,小便通暢,上焦有寒,口舌多涎,這是黃汗。脈象應該從整體來看,後面各條所說的部位,都有特定的指代。所以單獨說脈象,是對各個部位的總體論述。風邪是陽邪,其性向上升發,所以脈象浮,就知道是風邪侵犯了衛氣。氣屬陽分,過盛則化為火,所以脈象洪,就知道是氣鬱在體表。風氣交搏,風邪借氣勢抬升而更加浮動,氣勢借風力鼓動而更加洪大。強是指勁直有力。風強是指風邪燥血,經氣乾熱,所以皮膚表面隱藏斑疹,身體發癢。之所以發癢,是因為體內沒有血液將邪氣送出體表,風邪自行泄散,所以癢,稱為風泄。癢的時間長了,就會變成瘡痂,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疥癩。氣強是指陽氣不內守而外泄,則水氣代替營陰而上行,就像龍吸水的現象一樣。所以氣強則表現為水氣。難以低頭抬頭,是因為水氣、風邪和氣盛三者在經脈中互相搏擊,導致身體洪腫。出汗之後,風水和氣盛都會從毛孔散去,浮洪的脈象自然消失,所以病就好了。如果之前症狀都出現,並且還畏風,說明衛氣虛弱。發汗藥中應該加入滋陰養陽的藥物,這在這裡沒有明說。這就是風水病的典型症狀。不畏風的五句話,單獨針對腫脹這個症狀而言,不是承接全部症狀。因為如果身體腫脹但不畏風,說明沒有風邪侵犯,小便通暢,說明沒有水氣積聚。而且上焦有寒,口舌多涎,說明是水寒之氣從汗孔進入胸腔,導致肺臟不能布散津液。這不是風水病,而是黃汗無疑。三十條說黃汗的症狀像風水病,所以在風水病這一條中,辨析了看似像卻不是風水病的症狀。

三條,寸口脈沉滑者。中有水氣。面目腫大。有熱。名曰風水。視人之目窠上微擁。如蠶新臥起狀。其頸脈動。時時咳。按其手足上。陷而不起者風水。

上條言周身之風水。故統六部而概曰脈。統上下而概曰身體洪腫。此條言上半截之風水。故言脈。則但曰寸口。言症。則但曰面目。目窠、頸脈與咳。及手足之腫而已。寸口上應頭目。內應胸中。外應衛表者也。今其脈見沉滑。沉、為氣伏之診。滑、為水聚之應。是其上焦及衛外之氣。

為風所賊而下伏。因而水氣乘虛而上泛外鼓。其初機已見。故知其中有水氣也。中字。非指在裡在內之謂。猶雲水腫之症。雖未全見。而此幾微之中。便可預識矣。蓋因下文所言者。俱經表之候。而非臟腑故也。以脈合之。外症當見面目腫大。蓋寸口上為面目之應。寸口脈沉。

白話文:

如果摸到手腕寸口脈沉而滑,就表示体内有水气,患者的面容会肿大,并伴随有发热,这种情况被称为风水。观察患者眼睛周围,会发现眼窝微微凹陷,像蚕刚睡醒一样,颈部血管跳动,时常咳嗽,按压手脚,会发现皮肤凹陷下去后难以恢复,这也是风水的征兆。

上面讲的是全身性的风水,所以用脉象概括六经,用身体肿胀概括上下半身。这一条讲的是上半身的风水,所以只提到寸口脉,只说面容、眼窝、颈脉、咳嗽以及手脚肿胀。寸口脉上应头部和眼睛,内应胸腔,外应卫表。现在脉象沉而滑,沉,表示气机下伏;滑,表示水气凝聚。也就是说上焦和卫外的气机被风邪所侵袭而下伏,因此水气乘虚而上,泛于外鼓。这种情况刚刚开始显现,所以就知道体内有水气。这里的“中”不是指在内在里,而是说水肿的症状虽然还没完全显现,但在这些细微的迹象中,就能预知到。因为接下来的症状都是表面的表现,而不是脏腑的表现。根据脉象对应,外在症状就会出现面目肿大,因为寸口脉上对应着面部。寸口脉沉。

則在上之陽氣伏於下。寸口脈滑。則在下之陰氣乘於上矣。此言水因也。夫沉滑之脈。不當熱而有熱。豈非屬陽邪。而善能化熱之風因所致乎。故曰風水。下文六句。又就沉滑之脈。而更推其最初之候也。言具此脈者。不必面目腫大。及有熱二症。而始知其為風水。但如此者即是。

目窠上。即上眼胞也。蠶之漸長。凡三次脫皮者曰臥。臥起。則彎腰上揚如乙字。而光亮有水色。目窠上。為善動之地。陽氣之所聚也。微微擁起。其光亮之狀。如新臥起之蠶。若非風賊陽微。而水氣安能乘善動之地乎。頸脈。足陽明第九穴人迎。所以布胃氣於頭面者。是也。

白話文:

當上半身的陽氣下降時,寸口脈會滑利,代表下半身的陰氣上漲,這就叫做「水因」。沉滑脈本來不應該發熱,卻出現了熱症,這分明是陽邪入侵,並且帶有化熱的風邪所致,所以叫做「風水」。接下來六句話,進一步推測沉滑脈的最初徵兆,說明即使沒有面部腫大和發熱症狀,只要出現這種脈象,就代表是風水。

眼窩上方,就是上眼瞼,像蠶一樣不斷成長,三次蛻皮就叫做「臥」。臥起之後,就會彎腰向上揚起,像個「乙」字,並且光亮有水色。眼窩上方是陽氣聚集的活躍部位,微微隆起,光亮如新蛻皮的蠶,如果不是風邪入侵,陽氣微弱,水氣怎麼可能趁機佔據這個活躍部位呢?頸部的脈搏,是足陽明經第九穴人迎穴,負責將胃氣輸送至頭面部。

其脈躁急跳動。又豈非風因、水因。兩客於上。而阻抑其上行之氣之所致乎。肺逆。則咳。風水之邪傷衛表。而倒灌胸分。故肺逆而時時咳矣。手足。為諸陽之末。微陽搏於風而內斂。則水得因虛而先犯之。故腫。但按之即起者。為氣腫。氣屬無形。故一時而即能乍還。按之不起者。

為水腫。水屬有形。故經時而後能漸復也。曰風水者。言見此即是。無使滋蔓難圖也。門人問曰。衛陽為風所賊。水氣即奔赴之而成風水。是矣。然水之所以奔赴風邪者。是何理乎。且何道之從而上與風邪相搏耶。又二條之脈。曰浮洪。三條之脈。曰沉滑。同一風水。而脈之所以懸殊者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搏躁急跳動,那可能就是風邪和水邪入侵,阻礙了氣血上行,導致肺氣逆上,所以咳嗽。風水邪氣傷了衛表,逆流進入胸腔,所以才會肺氣逆上,不停地咳嗽。手足是陽氣的末梢,陽氣被風邪所傷而內斂,水邪趁虛而入,所以才會腫脹。按壓後立刻消退的是氣腫,因為氣無形,所以能迅速消失。按壓後不能消退的是水腫,因為水有形,所以需要時間慢慢恢復。這就是風水病的表現,要及時治療,不要任其發展,難以應付。學生問道:衛陽被風邪所傷,水氣就會趁機入侵,形成風水病。是這樣嗎?但是水氣為什麼會入侵風邪呢?又是從哪裡上行與風邪相搏的呢?而且同樣是風水病,有的脈象浮洪,有的脈象沉滑,為什麼脈象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?

抑又何說也。答曰。晴明太虛。風飆忽起。陽光漸薄。而陰雲上乘。積陰成雨。閣而未下者。風水之象也。若夫地以水氣而升為云。天即以雲氣而懸為雨。氣之升沉。即水之變化。亦何道路之可擬哉。至於二三條之脈症。其衛氣盛衰之所別也。衛氣盛而被風。氣就風而搏於外。

故脈浮洪。然搏於外者。衛必虛於內。而水氣乘之者。水天黃亮之象也。衛氣衰而被風。氣畏風而伏於下。故脈沉滑。夫伏於下者。氣必空於上。而水氣蒙之者。雨天沉晦之象也。法象莫大乎天地。仲景之書。直抉天地之奧者乎。

四條,太陽病。脈浮而緊。法當骨節疼痛。反不疼。身體反重而痠。其人不渴。汗出即愈。此為風水。惡寒者。此為極虛。發汗得之。渴而不惡寒者。此為皮水。身腫而冷。狀如周痹。胸中窒。不能食。反聚痛。暮躁不得眠。此為黃汗。痛在骨節。咳而喘。不渴者。此為脾脹。其狀如腫。發汗即愈。然諸病此者。渴而下利。小便數者。皆不可發汗。太陽病。統言太陽諸症。如頭項強痛之類。其脈浮而且緊。夫浮、為太陽脈。緊、為寒為痛。太陽為風邪所持。其骨節之氣。鬱而不得外通。則必疼痛。今脈症應疼不疼。而身體反重而痠者。以重、屬水因。而痠、屬風因也。蓋脾肺惡濕氣。而水滯其輕靈之用。故重。骨節喜通利。而風鬱其外暢之神。故痠也。是脈之所以見緊者。以水寒之氣。浮於太陽可知矣。不渴者。陽邪之風因較輕。而拒飲之水因偏重也。風水之邪。兩解於汗。故汗出即愈。此為風水。與二條之候不同。二條為風、水、俱重之症。此則水多於風。風少。故骨節不疼。水多。故反重而不渴也。惡寒二句。是就未得風水以前而言。非指既成之候也。蓋謂惡寒之故。先因他病而發其汗。汗出。則衛氣薄而毛竅疏。毛竅疏。故被風。衛氣薄。故水氣外湊之。而致此病云。但按一條曰惡風。二條曰惡風則虛。本條曰惡寒者。極虛發汗得之。則風水之症。有必惡風者。以有風因。則毛孔疏泄。而畏外風之薄之者。如三條及本條之症是矣。有不該惡風者。衛盛而與風邪搏於外。則表實。表實而惡風。是其人衛氣原盛。而先曾以發汗暴虛之之故。如二條之症是矣。其曰惡風則虛者。是不當惡而惡之義也。若此條。則不但惡風。而並惡寒者。是其虛更甚。故二十四條之湯。君黃耆以補衛氣。二十五條之湯。加附子以溫衛氣者此也。第一條言皮水。則曰不渴。此又曰渴而云云為皮水。非矛盾也。蓋皮水。多由於腸胃之正水所外溢者。腸胃熱而小便不利。因而熱蒸於外而為皮水者。則熱水蒸燙而渴。腸胃寒而醫反下之。因而氣虛水泛。而為皮水者。則水寒之氣內拒。故不渴也。注詳後文六條。至一條曰不惡風、不渴。此條曰渴而不惡寒。俱借風水之惡風、惡寒。而細辨皮水之所以異耳。不言正水、石水者。以皮水之初候。多由正水或從石水而成。是言皮水。而正水、石水。在其中故也。水與汗氣同爭表分。故身腫。水寒激伏其衛氣。故身冷也。周痹者。周身之氣俱卑弱。客邪外入。故身腫。陽氣內陷。故身冷。其症頗同。故取以狀之耳。胸中窒。見一條胸滿注。不能食。詳上焦竭則善噫下。水寒之氣內逼。故聚痛。暮則微陽愈伏。而陰氣出而用事。外與水寒之邪相接。則微陽有不安之象。故躁而不得眠也。此為黃汗之下。又承身腫聚痛二症。而辨脾脹者。正所以詳黃汗之症。而非添論脾脹也。蓋言痛。若不聚胸中。而在骨節。並咳喘而不渴者。此為脾氣滿而作脹。便不得認為黃汗矣。以脾肺相須為用。脾脹而上侵肺。則肺氣不行。故身腫。且骨節之神內郁。故痛。又肺逆則咳而喘矣。肺受脾脹之上衝。而肺中之津液。自結而不四布。故不渴也。此為脾脹。見非黃汗之水汗交郁者比。故曰如腫也。發汗即愈。統指上文五症而言。玩下文諸病此。並皆不可等字自見。然一切腫脹諸病。雖有渴症。但凡兼見下利。與小便數而自利者。則其氣機已經下泄。而且上焦之液自干。又皆不可發汗。以上奪其氣血。而使之立盡也。傷寒、金匱之例。但凡言小便數者。俱作不利。蓋言短而數也。獨本條及後文六條。曰小便數者。皆指小便利而言。其指數而且長耶。細玩自見。

白話文:

另外,這是怎麼回事呢?回答說,天氣晴朗,天空空曠,突然颳起風暴,陽光漸漸微弱,陰雲從上而來,積聚成雨,卻還沒有落下,這是風水之象。

至於說,地上的水氣上升形成雲,天上的雲氣下降形成雨,氣的升降就是水的變化,這怎麼能用道路來比擬呢?至於兩三條脈症,這是衛氣盛衰的區別。衛氣盛而遇風,氣隨著風在體外搏動,所以脈象浮洪。然而,搏動在體外,則衛氣必虛於內,而水氣乘虛而入,這就是天氣晴朗、光線明亮的景象。

衛氣衰而遇風,氣畏風而藏於內,所以脈象沉滑。由於氣藏於內,則氣必虛於上,而水氣蒙蔽於上,這就是陰雨天昏暗沉悶的景象。法象莫過於天地,仲景的書,直接揭示了天地奧秘。

太陽病,脈象浮緊,按理說應該骨節疼痛,反而不痛,身體反而沉重痠痛,病人不渴,出汗即愈,這是風水。惡寒者,這是極虛,發汗可以治癒。渴而不惡寒者,這是皮水。身體浮腫而冷,狀似周痹,胸中氣悶,不能吃東西,反而感到疼痛,晚上煩躁不得安眠,這是黃汗。疼痛在骨節,咳嗽氣喘,不渴者,這是脾脹,其狀如腫,發汗即愈。然而,所有這些疾病,如果病人渴而腹瀉,小便頻數者,都不可發汗。

太陽病,統稱太陽病各種症狀,比如頭項強直疼痛之類。脈象浮而緊,浮,是太陽脈的特性,緊,是寒痛的表現。太陽病是由於風邪入侵所致,其骨節之氣,鬱積不能外達,所以必然疼痛。如今脈症應當疼痛卻不痛,反而身體沉重痠痛,以重,屬水因,而痠,屬風因也。因為脾肺惡濕氣,水氣阻礙了脾肺的輕靈之用,所以重。骨節喜通利,而風氣阻礙了骨節的暢通之神,所以痠。這就是脈象緊的原因,因為水寒之氣,浮於太陽,可以得知。不渴者,陽邪之風因較輕,而拒飲之水因偏重也。風水之邪,兩者都可以通過汗液排出,所以出汗即愈,這就是風水。與第二條的徵候不同,第二條是風、水、俱重之症,而這條則水多於風,風少,所以骨節不痛。水多,所以身體沉重而不渴。

惡寒兩句,是指尚未得風水以前的情況,不是指已經形成的徵候。因為惡寒,是因其他疾病而發汗,汗出,則衛氣薄而毛孔疏,毛孔疏,所以易受風寒,衛氣薄,所以水氣外湊,而導致此病。

但是,根據第一條,說惡風,第二條說惡風則虛,本條說惡寒者,極虛發汗得之,那麼風水之症,有些必然惡風,因為有風因,所以毛孔疏泄,而畏懼外風的侵襲,例如第三條和本條的症狀。有些則不該惡風,衛氣盛而與風邪搏於外,則表實。表實而惡風,是此人衛氣原本很盛,而先前因為發汗而導致虛弱,例如第二條的症狀。其曰惡風則虛者,是不應該惡風而卻惡風之意也。如本條,不僅惡風,而且惡寒,是其虛更甚,所以二十四條的湯劑,君黃耆以補衛氣,二十五條的湯劑,加附子以溫衛氣,就是這個道理。

第一條說皮水,則曰不渴,此又曰渴而云云為皮水,非矛盾也。蓋皮水,多由於腸胃之正水所外溢者。腸胃熱而小便不利,因而熱蒸於外而為皮水者,則熱水蒸燙而渴。腸胃寒而醫生反下之,因而氣虛水泛,而為皮水者,則水寒之氣內拒,故不渴也。注詳後文六條。至一條曰不惡風、不渴,此條曰渴而不惡寒,俱借風水之惡風、惡寒,而細辨皮水之所以異耳。不言正水、石水者,以皮水之初候,多由正水或從石水而成,是言皮水,而正水、石水,在其中故也。

水與汗氣同爭表分,故身腫。水寒激伏其衛氣,故身冷也。周痹者,周身之氣俱卑弱,客邪外入,故身腫。陽氣內陷,故身冷。其症頗同,故取以狀之耳。胸中窒,見一條胸滿注,不能食,詳上焦竭則善噫下。水寒之氣內逼,故聚痛。暮則微陽愈伏,而陰氣出而用事,外與水寒之邪相接,則微陽有不安之象,故躁而不得安眠也。

此為黃汗之下,又承身腫聚痛二症,而辨脾脹者,正所以詳黃汗之症,而非添論脾脹也。蓋言痛,若不聚胸中,而在骨節,並咳喘而不渴者,此為脾氣滿而作脹,便不得認為黃汗矣。以脾肺相須為用,脾脹而上侵肺,則肺氣不行,故身腫。且骨節之神內郁,故痛。又肺逆則咳而喘矣。肺受脾脹之上衝,而肺中之津液,自結而不四布,故不渴也。此為脾脹,見非黃汗之水汗交郁者比,故曰如腫也。發汗即愈,統指上文五症而言。玩下文諸病此,並皆不可等字自見。然一切腫脹諸病,雖有渴症,但凡兼見下利,與小便數而自利者,則其氣機已經下泄,而且上焦之液自干,又皆不可發汗。以上奪其氣血,而使之立盡也。

傷寒、金匱之例,但凡言小便數者,俱作不利。蓋言短而數也。獨本條及後文六條,曰小便數者,皆指小便利而言。其指數而且長耶。細玩自見。

五條,里水者。一身面目黃腫。其脈沉。小便不利。故令病水。假如小便自利。此亡津液。故令渴也。越婢加朮湯主之。

越婢加朮湯方,麻黃(六兩),石膏(半斤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二兩),大棗(十五枚擘),白朮(六兩)

上六味。以水六升。先煮麻黃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水腫,臉色發黃,脈象沉細,小便不暢,就是水停在體內了。如果小便順暢,反而是體內津液不足,所以才會口渴。可以用越婢加朮湯來治療。

越婢加朮湯的藥方:麻黃六兩、石膏半斤、甘草二兩、生薑二兩、大棗十五枚掰開、白朮六兩。以上六味藥材,用水六升,先煮麻黃,去掉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成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

里水者。謂水從腸胃。及肝腎之正水石水髮根。水勢內大。而瀰漫於外者。與風水、皮水之外虛而招水者不同。故曰里水也。黃者。水泛土浮之象。腫者。水抬氣鼓之象。一身面目黃腫。言一身以至面目。從下而上腫也。沉則內應於脈。小便不利。則外應於症。故令積水於內。

而浮泛於外耳。若一身面目黃腫。假令小便自利。此必曾因汗、吐、下。以亡其津液。故令各吸其水以自潤。因致渴而病水者。蓋謂責在干處。吸飲而渴。故令黃腫。不宜責在小便矣。主本湯者。衛不虛。而水邪又實其營分。故君麻黃。泄汗以泄水也。水積汗閉。必有淤熱。

此發黃之根蒂。且虞麻黃髮越太猛。故佐辛涼鎮墜之石膏者。一舉而兩得也。雖曰里水。其頭已經上泛外鼓。而至一身面目。則其在上在外之標病為急。故佐守中之甘草。托之上行外出之義。然後以辛溫之生薑。以行其陽。以甘潤之大棗、滋其液。則雖汗、而於氣血無所損傷矣。

白話文:

里水黃腫病症分析及治療

里水是指水氣從腸胃、肝腎等臟腑,以及頭髮根部等部位滲出,內部水氣充盈,並向外蔓延,與因外邪入侵導致的風水、皮水不同,故稱為里水。代表水氣泛起,土氣浮動的現象;則代表水氣抬升,氣血鼓脹的現象。全身面目黃腫,表示從下往上腫脹。水氣積聚在內,則反映在脈象上;小便不暢,則反映在症狀上。因此水氣會積聚在體內。

如果全身面目黃腫,但小便暢通,這可能是因為曾經大量出汗、嘔吐、腹瀉,損失了津液,導致各個部位吸取水氣以滋潤自己,而引起的口渴,並進而導致水腫。這種情況,病因在於津液不足,而非小便不暢,因此不應該責怪小便。

主本湯的方劑中,以麻黃為君藥,是因為患者體質不虛,但水邪侵犯營氣,因此用麻黃發汗泄水,以消除水氣。水氣積聚,汗液受阻,必然有內熱,而麻黃又容易發散過度,因此佐以石膏,辛涼鎮墜,既能泄水,又能清熱,一舉兩得。

雖然稱為里水,但水氣已經上泛至體表,並波及全身面目,這說明水氣在上、在外,因此需要佐以甘草,以守中托上,引導水氣外出。再以辛溫的生薑,促進陽氣運行,並加入甘潤的大棗,滋養津液。這樣即使出汗,也不會損傷氣血。

此仲景主越婢之深意也。至於水之為性。既去而猶有餘濕者。常也。重加理脾培土之白朮者。譬之蕩寇之兵在前。而掃除竄匿。撫綏流亡。卻收功於和平敦厚之後軍耳。但細按本方。以之主小便自利一症。允為的對。若上段之候。本文既曰里水。又曰小便不利。故令病水。湯意卻全是治表。

全是發汗。並無利小便之品。若謂此方單主後段之症。而後文二十七條。又明明說出專主裡水。不幾疑此方之或少漏耶。不知氣閉於上與外。則水提於內與下。汗疏而小便自利之理。不觀水鐺之氣眼乎。按之。則明有水道。而咽不流。指起即下注者。是其義也。仲景真格致之入微者乎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主要闡述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“越婢湯”的深層涵義。

首先,文中提到水性本就容易留有餘濕,因此在方中加入白朮,以健脾益氣,培土固本。作者將其比喻為打仗時,前軍勇猛攻敵,而後軍負責安定民心、安撫流亡,鞏固後方。白朮的作用就如同後軍,在驅除病邪之後,穩定身體,防止再次生病。

接著,作者分析越婢湯的功效,認為其主要針對小便不利,也就是“裡水”的情況。文中提到,雖然方中沒有利尿的藥物,但實際上卻是通過發汗來疏通水道,達到利尿的效果。

作者進一步指出,越婢湯並非單純治療後段所說的“裡水”症狀,而是在《傷寒論》中,後面的二十七條文也都明確提到專治裡水。因此,作者認為此方可能有所遺漏。

最後,作者以水壺的氣孔做比喻,說明氣閉於上或外,就會導致水停留在體內,無法排出。而通過發汗,就能疏通水道,使小便自利。作者認為張仲景對疾病的理解十分深刻,甚至能深入到微觀層面。

舊注謂此湯。當在故令病水之下。粗似近理。細按之。而自知其謬矣。

六條,趺陽脈當伏。今反緊。本自有寒。疝瘕、腹中痛。醫反下之。下之。則胸滿短氣。趺陽脈當伏。今反數。本自有熱。消渴。小便數。今反不利。此欲作水。(趺陽、即右關脈。詳已別見。他注謂足面脈。非。)自此條。合下文七八兩條。俱從脈而言水之所由來。各不相同。此條。即趺陽之脈症、而言正水也。但前後兩段。前段是言虛寒之正水。虛寒而擔延日久。泛為皮水者。則不渴。後段是言熱實之正水。熱實而擔延日久。泛為皮水者。則渴。如四條注中之所辨者是矣。蓋謂水病。脈當伏。以水性下趨故也。水病而趺陽之脈尤當伏。以趺陽為胃土。土不足以勝水。而脈反從其化也。然又有不可以伏脈概論者。比如趺陽脈當伏不伏。而反見緊。緊為寒。為痛。趺陽緊。則胃氣自寒而且痛之診。胃寒。則腎妖上犯。而疝症必起。肝血不舒。而瘕症必見。且無陽氣化導。而腹中切痛者。勢也。醫不知溫之。而誤以脈緊為弦。腹痛為實而下之。則愈寒而陰氣上突。故胸滿。膈氣虧空。故短氣也。夫所以呵噓鼓吹。而滲泄水飲者。上中之陽氣也。陽不足以滲泄。而停為正水者。此其一也。又趺陽當伏不伏。而反見數。數為熱。趺陽數。是胃火有餘而自熱之應。胃熱上炎則渴。下逼則小便數而利者。又勢也。然亦有氣盛於上。則提挈而不注。氣盛於下。則壅淤而不行。故但渴而小便反不利者。夫渴。則入水既多。小便不利。則去水復少。此陽有餘而停為正水者。又其一也。此欲作水。是雙承上文而言。總詳正水之所以異。失治。而汪洋以為里水。氾濫而為皮水。其渴與不渴者。俱准乎此也。

白話文:

舊注說這個湯方應該用在病水出現的初期,乍看之下似乎有道理。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這是錯誤的。

六條脈象中,趺陽脈應該沉伏,現在卻緊浮,說明體內有寒氣。疝氣、腹痛等症,本應溫補,卻反而使用寒涼藥物瀉下,就會導致胸悶氣短。趺陽脈應該沉伏,現在卻快速跳動,說明體內有熱氣。消渴、小便頻數,現在卻不利,說明水氣要化成病水了。(趺陽脈,即右關脈,詳見別處記載,其他注釋中說是指足面脈,是不對的。)

從這一條開始,與後面七八條內容,都是從脈象來解釋水氣形成的原因,各不相同。這一條就是從趺陽脈的症狀來判斷正水。不過前後兩段內容有所區別,前面說的是虛寒導致的正水,虛寒症狀拖延日久,就會發展成皮水,這時候患者不會口渴。後面說的是熱實導致的正水,熱實症狀拖延日久,也會發展成皮水,這時候患者會口渴。這就像四條注釋中所說明的那樣。

總之,水病的脈象應該沉伏,因為水氣向下流動的特性。水病時,趺陽脈尤其應該沉伏,因為趺陽脈代表胃土,土不足以剋制水,脈象就會隨水氣變化。

不過,也不能一概而論,比如趺陽脈應該沉伏,卻不沉伏,反而緊浮,緊浮代表寒氣,代表疼痛。趺陽脈緊浮,說明胃氣本身就寒而且痛。胃寒就會導致腎氣上逆,出現疝氣;肝血瘀滯就會出現瘕症;而且沒有陽氣化導,就會導致腹部劇痛。這就是病理的必然結果。如果醫生不知道溫補,反而誤以為脈象緊浮是弦脈,腹部疼痛是實證,就使用寒涼藥物瀉下,就會加重寒氣,陰氣上逆,導致胸悶,膈肌氣虛,就會出現氣短。

因為呼吸、發聲、排泄水飲的關鍵在於上中焦的陽氣,陽氣不足就無法排泄水飲,就會形成正水,這就是原因之一。

再比如,趺陽脈應該沉伏,卻不沉伏,反而快速跳動,快速跳動代表熱氣,趺陽脈快速跳動,說明胃火過盛,這就是身體發熱的表現。胃火上炎就會口渴,向下逼迫就會小便頻數而通暢,這也是病理的必然結果。

不過,也存在氣盛於上,就會上提而不下降,氣盛於下,就會阻塞而不流通,所以只口渴,小便反而不利的現象。口渴說明喝進的水多,小便不利說明排出水少,這就是陽氣過盛,形成正水的原因。

這句話的意思是承接上文,總括正水形成的各種原因。如果誤治,就容易發展成里水,蔓延成皮水,患者口渴與否,都依據這個道理。

七條,寸口脈浮而遲。浮脈則熱。遲脈則潛。熱潛相搏。名曰沉。趺陽脈浮而數。浮脈即熱。數脈即止。熱止相搏。名曰伏。沉伏相搏。名曰水。沉則絡脈虛。伏則小便難。虛難相搏。水走皮膚。即為水矣。

此即寸、關、兩部之脈。而言正水、變成皮水之症也。脈機之遷就。病氣之從乘。不外乎虛吸實注之理。但有責在因虛而吸取一邊。有責在因實而注授一邊。有彼虛此實。此虛彼實。互相吸注而宜兼責兩邊。此條正彼此互相吸注之脈症也。蓋謂寸口者。內應胸中。外應經絡者也。

寸口脈浮而遲。浮為經絡之氣。因營虛而有餘。故浮則知為表熱也。遲為胸中之氣。因腎虛而鼓緩。故遲則知為氣潛也。夫遲潛虛吸。浮熱下從。下從者氣沉。故名曰沉。又趺陽者。中主精悍。下主分布者也。趺陽脈浮而數。浮為胃液虛。而胃火外浮之應。胃液虛者。不能抱陽。

白話文:

寸口脉浮而迟,表示脉象浮在表面,但跳动缓慢。浮脉代表热,迟脉代表气虚下沉。热和气虚下沉相互搏击,就称为沉脉。趺阳脉浮而数,表示脉象浮在表面,跳动快速。浮脉代表热,数脉代表气滞。热和气滞相互搏击,就称为伏脉。沉脉和伏脉相互搏击,就称为水脉。沉脉代表络脉虚,伏脉代表小便不利。虚和不利相互搏击,水气就从皮肤上显现,这就是水肿。

这指的是寸关尺三部脉象,说明了正水和变成皮水病症的病理。脉象的变化,病气随之变化,都是遵循虚吸实注的原理。有时只责怪虚的一边吸取太过,有时只责怪实的一边注授太过,有时则是虚实互补,互相吸注。这段文字阐述的就是这种彼此互相吸注的脉象病症。

寸口脉指的是内应胸中,外应经络的脉象。寸口脉浮而迟,浮代表经络之气因营气虚而有余,所以浮脉代表表热。迟代表胸中之气因肾虚而鼓动缓慢,所以迟脉代表气虚下沉。迟缓下沉的气虚,与浮热向下搏击,气沉到下部,因此称为沉脉。

趺阳脉指的是主司精气,下主分布的脉象。趺阳脉浮而数,浮代表胃液虚弱,胃火外浮。胃液虚弱,无法包容阳气。

故浮、則知其為獨往而氣熱也。數為精氣虛、而悍氣獨發之應。陽無根而不能終健。故數、則知其必去數而自止也。夫孤熱外浮。乘止內息。內息者機伏。故名曰伏。寸沉、關伏。兩相搏擊。名曰水者。蓋寸主經絡。沉則經絡之氣內沉。而絡脈外虛。關主分布。伏則分布之機下伏。

而小便難。絡脈虛。則在外者有內吸之機。小便難。則在下者有上漾之勢。而水即乘虛而走皮膚。故為皮水之病矣。五句是自注沉伏相搏。名曰水之義。

八條,寸口脈弦而緊。弦則衛氣不行。(愚按此下。當有緊字。謹援各條文例補之。識者或不以為妄耶。)緊即惡寒。水不沾流走於腸間。少陰脈緊而沉。緊則為痛。沉則為水。小便即難。

白話文:

所以脈浮,就知道是單獨走動而氣熱。脈數是精氣虛,而悍氣單獨發作的表現。陽氣無根基而不能長久健康。所以脈數,就知道它一定會減少而自行停止。孤熱外浮,乘著止住內息。內息是指機體潛伏。所以叫做伏。寸脈沉,關脈伏,兩者互相搏擊,叫做水。因為寸脈主掌經絡,沉則經絡之氣內沉,而絡脈外虛。關脈主掌分布,伏則分布的機體下伏。

而小便困難。絡脈虛,則在外者有內吸的機制。小便困難,則在下者有上漲的趨勢。而水就乘虛而走入皮膚。所以是皮水之病。五句是自注沉伏相搏,叫做水的意思。

八條,寸口脈弦而緊。弦則衛氣不運行。(愚按此下,當有緊字。謹援各條文例補之。識者或不以為妄耶。)緊則惡寒,水不沾流走於腸間。少陰脈緊而沉。緊則為痛,沉則為水,小便即困難。

此亦互相吸注之正水。而變為皮水之症也。但上條。系寸口與趺陽相吸注。此條。系寸口與少陰。相吸注之異耳。又上條為熱水。其症多渴。此條為寒水。其症不渴。不可不知也。蓋謂寸口外主衛氣。寸口脈弦而緊。弦為氣削之診。則其衛氣之削弱而不行可知。緊為寒。弦而緊。

則其因衛氣之虛而惡寒。又可知。夫衛氣根於胸中之宗氣。衛氣虛。則胸中之氣不能呵噓運布。以致水不沾沾流走於腸間。而下行為小便。遂停於胃中而為正水矣。又少陰為水臟。若其脈緊而沉。緊為寒為痛。則其腰俞少腹。必作凝斂拘急之痛。沉為水。以其寒而不能氣化。

故小便即難。而水又積於下矣。夫寸口之脈弦緊。而衛陽外虛。少陰之脈緊沉。而小便下難。亦即上條虛難相搏。水走皮膚之互詞也。

白話文:

這也是互相吸注的正常水液,而轉變為水腫的病症。不過上面的條文,是寸口脈與趺陽脈互相吸注,這一條則是寸口脈與少陰脈互相吸注,兩者有所不同。再者,上面一條是熱水,症狀多渴,這一條是寒水,症狀不渴,不可不知。因為寸口脈外主衛氣,寸口脈弦而緊,弦是氣削的診斷,則其衛氣削弱而不能運行可知。緊是寒,弦而緊,則其因衛氣虛弱而畏寒,也可知。衛氣根源於胸中之宗氣,衛氣虛弱,則胸中之氣不能呵護運布,以致水液不能滲透運行於腸道,而向下成為小便,反而停留在胃中而成為正常水液。又少陰脈主水臟,若其脈緊而沉,緊是寒是痛,則其腰俞、少腹部位,必定會有凝結、收縮、拘緊的疼痛。沉是水,以其寒氣而不能氣化,所以小便就會困難,水液又積聚在下腹部。寸口脈弦緊,而衛陽外虛,少陰脈緊沉,而小便難以下行,也就是上面條文虛弱難以相搏,水液流走皮膚的另一種說法。

九條,脈得諸沉者。當責有水。身體腫重。

自此至後文十三條。廣言水病之診法治例也。脈得諸沉。謂寸口少陰。凡得沉脈。及沉遲、沉滑、沉緊者。皆是。蓋水性親下。故諸脈沉者。便當責其有水也。腫重。詳已見。補言此者。猶云脈沉。尤當以身體腫重。為有水之確據耳。

十條,水病。脈出者死。

此緊。承上文脈沉而言。脈出。是水抬氣鼓。逼其氣血於在上、在外之象。真陽不得展舒以驅水。故死。猶之飲門之脈。以實大而數者。為不治之義也。

十一條,夫水病人。目下有臥蠶。面目鮮澤。脈伏。其人消渴。

此申言六條趺陽脈當伏。今反數一症。而其診法。注意在面目鮮澤句。蓋面目為陽明胃腑之應。而鮮澤為水熱交蒸之色。故知其在下、則小便不利。在上。則消渴而病水矣。其餘症脈俱別見。

白話文:

脈象沉,就說明身體有水積,表現為身體腫脹沉重。接下來的十三條內容,將詳細闡述水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。脈象沉,指的是寸口少陰脈,凡是沉脈、沉遲、沉滑、沉緊,都屬於沉脈。這是因為水的特性是向下流動,所以脈象沉,就說明身體有水積。腫重,前面已經說過,這裡再次強調,脈象沉,再加上身體腫脹沉重,就更能確定是水積。

水病,脈象浮出者,必死。這是承接上一條,脈象沉而言。脈象浮出,說明水氣上浮,逼迫氣血向上向外,陽氣無法舒展驅散水氣,所以就會死亡。就像飲門脈,脈象實大而數,也是不治之症。

水病人,眼下方有臥蠶,面部紅潤有光澤,脈象伏,這種人會出現消渴症。這是對第六條中趺陽脈當伏的補充說明,這裡只列舉了一種症狀,但診斷的重點在於面部紅潤有光澤。面部是胃腑的反應部位,紅潤有光澤說明水熱交蒸,所以就知道水氣在下方,小便不利;水氣在上,就會出現消渴症,而導致水病。其他症狀和脈象,在其他地方已經說明。

十二條,病水腹大。小便不利。其脈沉絕者。有水。可下之。

腹大。是明有聚水之顯徵。小便不利。又明有聚水之確據。加之脈沉為水。脈沉而絕。為水勢撐鼓。以致脈氣不展舒之應。故可下其水。而腹大之外症自除。沉絕之伏診、自起矣。此條診法之細處。在脈之沉絕處。蓋脈沉而絕。人多棄為不治之候。而不知其不可棄也。意者其主木防己湯。或加芒硝者是耶。

十三條,問曰。病下利後。渴飲水。小便不利。腹滿陰腫者。何也。答曰。此法當病水。若小便自利。及汗出者。自當愈。此設為問答。而言陰陽乍虛者。能致正水也。蓋下利後。則陰傷而藉資於水。故渴飲水。又下利後。則陽虛而不能運水。故小便不利。腹滿陰腫。水積於腸胃而滲於陰器。故曰法當病水。然水病終以陽氣為重。若小便自利。及汗出者。為陽氣復而水邪自去之應。故當愈。

白話文:

第十二條,病症為腹部腫大,小便困難。脈象沈且消失,表示有水積聚。腹部腫大是水積聚的明顯症狀,小便困難是水積聚的確切證據。加上脈象沈,表示水勢充盈,使脈搏無法正常伸展,因此可以排出體內的水,腹部腫大的症狀自然會消失。脈象沈消失的隱藏症狀,在於脈象沈消失的情況下,很多人可能會認為無藥可救,但其實不然。可能的治療方案包括使用木防己湯或者添加芒硝。

第十三條,問題提出:病患在下痢後感到口渴,想要喝水,但小便困難,腹部滿脹,陰部腫脹,這是什麼原因?回答是:這種情況符合水積聚的病症。如果小便暢通,或者出汗,那麼病情就會自行好轉。這是以問題和解答的形式來說明,陰陽失調會導致水積聚的病症。下痢後,陰氣受損,需要依靠水分來補充;下痢後,陽氣不足,無法運送水分,因此出現小便困難。腹部滿脹,陰部腫脹,是因為水分積聚在腸胃,滲入陰器所致。因此,這種情況是符合水積聚的病症。然而,水積聚的最終要點在於陽氣的重要性。如果小便暢通,或者出汗,則是陽氣恢復,水邪消散的跡象,因此病情就會好轉。

十四條,心水者。其身重而少氣。不得臥。煩而躁。其人陰腫。

心為火臟。水入臟中即猝死。此言心水者。水在心之系。系終屬心。故曰心水。四臟同義。後十九條。緊承五臟之水。而曰諸有水者。利小便、發汗、乃愈者。此也。心藏神。神為氣之主。神鬱於水。而氣自滯。故身重而少氣。不得臥者。靈道為水所阻。而不得下伏故也。水從火臟之化而熱。

故煩。腎不得心陽之下交。而其氣自寒。故躁也。心腎同治少陰。而腎尤為水臟。心有水而腎更可知。故其人陰腫也。

十五條,肝水者。其腹大。不能自轉側。脅下腹痛。時時津液微生。小便續通。

白話文:

【十四條】,指的是心水病患者。他們會感到身體沈重,並且氣息短促,無法平躺就寢。會感到煩躁不安。男性可能會出現陰部腫脹的情況。

心是火的器官,如果水進入心臟,那麼會立即導致死亡。這就是說「心水」,水停留在心臟的脈絡中,最終仍歸屬心臟,所以稱為「心水」。其他四個器官的水症狀也是如此,緊接著五臟的水症狀,後面的十九條提到,對於所有有水症狀的人來說,利尿或發汗,可以達到治療效果。

心藏著靈魂,靈魂是氣的主宰。當靈魂被水所困,氣就自然受阻。因此身體沈重,氣息短促,無法平躺就寢,是因為靈道被水阻塞,無法向下流動所致。水從火的器官轉變為熱性,所以會感到煩躁。腎臟得不到心陽的下交,因此其氣候變冷。所以會感到焦躁。

心和腎一同治療少陰,但腎特別是水的器官。如果心有水,那麼腎的情況更是清楚可見,因此男性可能會出現陰部腫脹。

【十五條】,指的是肝水病患者。他們的腹部膨大,無法自行翻身。肋骨下方和腹部疼痛,時常有微量的唾液分泌。小便頻繁排出。

肝水者。水亦在肝之系。並肝外之部位。如少腹者是也。腹大。即下文脅下少腹大之謂。與脾水腎水之腹大各不同。詳十七八兩條下。脅下腹痛。言正對脅下之少腹邊旁痛也。三句一意。猶云肝偏在脅下之少腹。少腹積水以浸肝葉。故大而內痛。內痛。故不能自轉側也。又厥陰為三陰之樞。

而性復疏泄。故其氣上升。則有時而津液微生。其氣下降。故有時而小便續通。與他臟之病水。口長干而小便長難者。不同。

十六條,肺水者。其身腫。小便難。時時鴨溏。

肺水者。水亦在肺之系。並當肺位之胸分。貯水而蒸肺葉者皆是。肺水身腫。有二義。肺主氣。得水則氣壅而腫者。一也。又水乘氣化。淫泆而身腫者。二也。肺氣壅而不能呵運水道。故小便難。夫溫暖肺金者。胃中之陽土也。肺病水。則胃陽可知。故其所飲食者。因中上之化寒。而瀉下者。色常青黑。而水穀不融。狀若鴨之溏糞矣。

白話文:

肝臟的水氣,存在於肝臟的經絡系統,也包括肝臟外部的部位,例如小腹。腹脹指的是脅下小腹脹大的意思,與脾臟水氣、腎臟水氣引起的腹脹不同,詳見第十七、十八條。脅下腹痛是指正對著脅下的少腹部位疼痛。這三句話表達一個意思,就是說肝臟主要位於脅下的小腹,小腹積水浸潤肝葉,導致肝臟腫大並且內部疼痛,由於內部疼痛,所以無法自行翻身。另外,厥陰經是三陰經的樞紐,它的性質是疏泄,所以氣往上走時,有時會伴隨津液微生,氣往下走時,有時會伴隨小便暢通,這與其他臟器病水表現為口乾舌燥、小便困難不同。

肺臟的水氣,會導致身體腫脹、小便困難、經常排泄稀軟的糞便。

肺臟的水氣,存在於肺臟的經絡系統,也包括肺臟所在的胸部,凡是積水蒸煮肺葉的都是肺水。肺水導致身體腫脹,有兩個意思:一是肺臟主氣,遇到水氣,就會氣機壅塞而腫脹;二是水氣乘犯氣化,散布全身而導致身體腫脹。肺氣壅塞,無法運化水液,所以小便困難。溫暖肺金的是胃中的陽土,肺臟病水,可以從胃陽的情況來判斷,所以患者所吃的食物,由於中上焦寒化,會導致瀉下,糞便顏色常常是青黑色,水穀不消化,像鴨子的稀糞一樣。

十七條,脾水者。其腹大。四肢苦重。津液不生。但苦少氣。小便難。

脾水。及下條腎水。俱與前三臟。同是系中水氣。並其臟外之貼近處聚水也。若以為臟中之水。則脾形薄小。腎形貼脊。縱然腫脹。安得腹大耶。但脾懸胃外。為扇動而化食者。則脾水當在胃脘之外及臍下寸許而已。故其腹大亦當在此。與肝水之大在少腹旁。腎水之大在當臍者。

各不同也。四肢為陽氣之末。脾病水、而陽氣不能遠充。且陽衰而水先犯之。故苦重也。津液者。脾輸胃中之精汁於肺。而遊溢於廉泉者也。又氣者。脾輸胃中之悍氣於肺。而充暢於息道者也。脾困於水。而精悍不能上行。故津液不生。但苦少氣矣。脾肺合德於上中二焦。則下焦之化機自利。

白話文:

脾水症的患者,腹部會很大,四肢會感到沉重,體液難以生成,只會感到氣短,小便困難。

脾水和接下來要提到的腎水,都屬於身體中部的水氣,它們聚集在臟器外側緊鄰的部位。如果認為這些水氣是在臟器內部,那麼脾臟形狀薄小,腎臟貼著脊椎,即使腫脹,也不可能造成腹部膨大。但是脾臟懸掛在胃的外面,負責扇動和消化食物,所以脾水應該位於胃脘之外,以及肚臍下大約一寸的位置。因此,脾水導致的腹部膨大也應該出現在這個部位,和肝水造成的腹部膨大在小腹兩側,腎水造成的腹部膨大在肚臍附近,位置都不一樣。

四肢是陽氣的末端,脾臟病變積水,陽氣就無法到達四肢末端,而且陽氣衰弱時,水氣首先會侵犯它,所以四肢會感到沉重。體液是由脾臟將胃中精華輸送到肺臟,然後再流溢到廉泉穴。而氣是由脾臟將胃中強勁的氣輸送到肺臟,然後充滿呼吸道。脾臟受到水氣困阻,精華和強勁的氣都無法向上運行,所以體液難以生成,只會感到氣短。脾臟和肺臟在上中焦互相協調,則下焦的化生機能就會正常。

此小便之所以清長也。脾陽阻於水。而上不交光於肺。下不布化於小腸。故小便難也。

十八條,腎水者。其腹大。臍腫。腰痛。不得溺。陰下濕如牛鼻上汗。其足逆冷。面反瘦。腎水之腹大、在圍臍。以腎位當臍故也。下文即曰臍腫者。此耳。腰為腎之府。腎系得水。而以脹急為痛也。不得溺。與小便難不同。小便難者。並無痛楚。但因氣不下化、而出自艱難之義。不得溺。謂因腰痛而欲便不得也。蓋溺者以氣實少腹而送之。而實則還逼腎系。故其腰之脹痛益甚耳。陰下。通指腎囊及兩腿縫而言。蓋膀胱積水。氣不下通。而旁滲於外。則入於睪丸陰器中。故外濕如牛鼻上汗者。即名脬滲者。是也。腎病水。而腎陽不下貫。故其足遂冷。以腎氣下主於足。而以逆冷呈腎水之象也。面者。諸陽之位。陽為水氣所浮。而上聚於面。則水氣不得上侵。故瘦。曰反瘦者。以周身之腫。有似於不瘦之意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意思如下:

這是因為尿液清澈且量多的原因。脾胃中的陽氣被水分阻礙,在上面無法和肺部交流,在下面無法傳遞到小腸進行消化作用,所以排尿困難。

第十八條:腎虛的人會出現腹部膨脅、肚臍腫脣、腰部疼痛、不能正常排尿的情況,生殖器官處潮溼像牛鼻子上的汗水一樣,腳底發涼,面部消瘦。腎虛引起的腹部膨脳是在靠近肚臍的地方,因為腎臟的位置就在這個位置附近。接下來提到「肚臍腫脷」就是說這種情況。「腰為腎之府」,意思是腰部是腎臟所在的地方,如果腎虛導致了水分堆積,就會引起腰部痠痛。不能正常排尿和排尿困難有所不同,排尿困難是指沒有痛苦感,只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造成排尿困難;而不能正常排尿是指因為腰部疼痛而想要排尿卻做不到。排尿時需要通過氣息來幫助輸送到身體各個部位,但是如果氣息不足,反而會使腎臟受到壓力,從而導致腰部更加痠痛。生殖器官包括睪丸和大腿內側等地方,如果膀胱裡堆積了大量的水分,就可能會堵塞正常的通道,使得這些水分向外溢出,形成外部潮溼的情況。如果是腎虛引起來的問題,則是因爲腎陽無法向下傳遞導致腳底發涼。因爲腎臟氣往下主管著雙腳,因此通過腳底發涼來呈現腎虛的症狀。面部是所有陽經匯聚的地方,當身體內部積存大量的水分時,這些水分會向上聚集到臉部,從而阻止水分向上傳遞,這就是爲什麼臉看起來比較瘦削的原因。說“相反地變瘦”是因爲全身腫脹可能會讓人覺得不是那麼瘦弱的感覺。

十九條,師曰。諸有水者。腰以下腫。當利小便。腰以上腫。當發汗。乃愈。

此承上文而總言臟腑經絡。其病水治例之大法也。諸有水。不特單指五臟。即風水。皮水、正水、石水、里水。俱在其中。腰以下、為地之象。腫則江河溝瀆之瘀塞。非決導不足以息其橫流。故當利小便。腰以上。為天之象。腫則陰雲濕霧之瀰漫。非風雨不足以散其鬱冒。故當發汗。

而皆愈也。夫臟中貯水。真氣阻絕。各致暴亡。豈俟利小便發汗。而且能復愈哉。我故曰。五臟之水。但在臟系。或在臟外之逼臟處者。此也。

二十條,師曰。寸口脈沉而遲。沉則為水。遲則為寒。水寒相搏。趺陽脈伏。水穀不化。脾氣衰。則鶩溏。胃氣衰。則身腫。少陽脈卑。少陰脈細。男子。則小便不利。婦人。則經水不通。經為血。血不利。則為水。名曰血分。

白話文:

醫生說,凡是有水腫的,腰以下腫的,就應該利小便;腰以上腫的,就應該發汗,這樣才能治好。

這段話承接上文,概括說明臟腑經絡以及水腫病症的治療原則。所謂「諸有水」,不只是五臟,風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、里水等都包括在內。腰以下屬於地的範疇,腫脹就好像江河溝渠淤塞,必須疏通排泄才能止住水患,所以要利小便。腰以上屬於天的範疇,腫脹就像陰雲濕霧瀰漫,需要風雨才能散去鬱結,所以要發汗。

雖然說水腫能通過利小便或發汗治癒,但實際上,臟腑內積水,真氣受阻,會導致人迅速死亡。怎麼可能等到利小便或發汗才能恢復呢?所以說,五臟的水分,可能存在於臟腑本身,也可能存在於臟腑外部的逼迫臟腑的地方。

醫生說,寸口脈沉而遲,沉代表水,遲代表寒。水寒交搏,導致趺陽脈沉伏,水穀不化,脾氣虛弱,則出現大便溏泄。胃氣虛弱,則身體浮腫。少陽脈微弱,少陰脈細小,男人則小便不利,女人則經水不通。經絡主管血,血流通不暢就會變成水,稱為血分。

此合下文二十一二凡三條。言婦人血分之水病也。但此條。系陽虛而經血不行。久之而敗血化水。下條。為陽實而胞血燒乾。久之而血枯吸水之別耳。至按兩條經旨。言脈。則從右寸。而遞及趺陽。延至少陽少陰。言症。則從胸膈。而遞及脾胃。延至經水胞門。則知人身以胸膈間在天之陰陽。

為有生之大寶。譬之太陽。照耀九州。鴻鑄萬物。譬之甘雨。滋潤大地。脈絡重泉之象。苟業醫者而不知此。則適以殺人。養生者而不知此。則還以自殺而已矣。況婦人女子。得坤地之道。更以心肺為根蒂。其寸口猶所貴重云乎哉。此仲景於脈機、必先言寸口。於病機、必先言胸膈之深意也。

白話文:

這篇文章一共包含二十二條,分為三部分,講的是婦女血分的水病。其中這條講的是陽虛導致經血不通,久而久之,血敗化水;下一條講的是陽實導致胞血燒乾,久而久之,血枯吸水的區別。

仔細分析這兩條的內容,提到脈象,則從右手寸關脈開始,然後順著經絡走向,傳導到足陽明胃經,再延續至少陽膽經、少陰心經;提到症狀,則從胸膈開始,然後順著經絡走向,傳導到脾胃,再延續至經水、胞門。由此可知,人體以胸膈之間為天之陰陽,

是孕育生命的至寶。就好像太陽照耀九州,孕育萬物;又好像甘霖滋潤大地,滋養萬物。脈絡就像是山川河流,源源不絕。如果醫生不懂得這個道理,就會誤診殺人;如果想要養生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,就會自殺。何況婦女,她們承載著大地之氣,以心肺為根本,其寸口脈更是至關重要。所以仲景在講解脈象時,必先講解寸口脈;在講解病機時,必先講解胸膈,這就是他的深刻用意。

蓋謂右手寸口。內應胸中。脈沉而遲。沉為水脈。遲為寒診。是水寒之氣。聚於胸中。而太虛之陽光。無照臨化被之用。則土性之溫暖靈醒者漸自冷寂。而趺陽脈伏。於是不能運水熟谷。而水穀不化。脾陽衰。則變化不純而鶩溏。胃陽衰。則水寒薄衛而身腫。夫脾胃為後天之大倉庫。

氣衰。則自顧不暇。猶能生精悍以及其他臟腑乎。少陽少陰。當指手經而言。蓋手少陽三焦。嘗以元真司運化之權。而手少陰心主。又以離德統營血之總。後天脾胃之氣衰。則三焦之火漸寒。而少陽之脈。卑而不起。心主之火漸熄。而少陰之脈。細而不充。三焦脈卑。則運化無神。

白話文:

所謂右手寸口脈,內應胸腔。脈沉而遲,沉代表水氣,遲代表寒證,說明水寒之氣聚集在胸腔,陽氣虛弱無力溫煦化解,因此脾土的溫暖靈醒逐漸冷寂,而趺陽脈隱伏,無法運化水穀,導致水穀不化。脾陽衰弱,則運化功能失調,出現食慾不振、大便稀溏等症狀。胃陽衰弱,則水寒侵襲,導致身體浮腫。脾胃是後天之本,氣虛衰弱,自顧不暇,更無法滋養其他臟腑。少陽少陰指的是手經,手少陽三焦經主司運化,手少陰心經主統血。後天脾胃之氣衰弱,三焦之火漸寒,少陽脈沉伏不起,心火漸熄,少陰脈細弱無力。三焦脈沉伏,則運化無神。

而男子之小便不利。此症與男子同。故並及之。非專言男子也。心主脈細。則營血失御。而婦人之經水不通。夫經者。血也。血不流利。久則敗死以化黑水。又血不流利。久則乾枯以招外水。故曰則為水也。名曰血分。言水在血分中。當以治血為本。治水為標。斯稱合法耳。

寸口。指右寸。趺陽。指右關。少陰。指左寸。少陽。指右尺。余診此症多矣。其脈絲毫不爽。他注以此條少陰。謂言腎脈。大誤。以細非腎部之病診。惟心為夏脈。宜洪而細。故為陽氣瘦削之候也。

二十一條,師曰。寸口脈沉而數。數則為出。沉則為入。出則為陽實。入則為陰結。趺陽脈微而弦。微則無胃氣。弦則不得息。少陰脈沉而滑。沉則為在裡。滑則為實。沉滑相搏。血結胞門。其瘕不瀉。經絡不通。名曰血分。

白話文:

男人小便不順暢的症狀,和婦女經水不通的情況相同,所以就一起講解,並不是單獨說男人。心主脈細,代表營血失控,導致婦女經水不通。經水是血,血不流通,時間久了就會腐敗成黑水。而且血不流通,時間久了就會乾枯,招來外水。所以說經水不通就變成水,稱為血分,意思是水在血分中,治療應該以治血為本,治水為標,這樣才算合理。

寸口指的是右手寸關,趺陽指的是右手關脈,少陰指的是左手寸關,少陽指的是右手尺關。我診治這個病症很多次了,脈象絲毫不差。其他註解把這條解釋成少陰脈,說是指腎脈,那是大錯特錯。以脈細來診斷不是腎部的病,而是因為心為夏脈,應該洪大而細,所以這是陽氣衰弱的徵兆。

這條講的是寸口脈沉而數,數代表陽氣外泄,沉代表陰氣內結。陽氣外泄代表陽實,陰氣內結代表陰虛。趺陽脈微而弦,微代表胃氣不足,弦代表氣血不通。少陰脈沉而滑,沉代表在裡,滑代表實證。沉滑相搏,血結在胞門,導致血塊無法排出,經絡不通。稱為血分,意思是水在血分中。

其又有右手寸口。脈沉而數。數為有餘。而其勢欲出以外傳。沉為不足。而其機欲入以內伏。蓋欲出者。為陽火邪實之應。而欲入者。為真陰內結之徵。是胸分中亢陽剝陰。殘膏投焰之象。夫五六月間。酷熱在太空。逼傷大地之生意。俾草尖苗葉垂頭委頓。而失其生鮮之氣。

故趺陽脈微而弦。微則精悍不生。而無胃氣。弦則少氣不足供呼吸。而不得息。胃既無陰陽以上行。而少陰心主。因失後天之養。而流行之氣遂結。故脈沉而滑。沉為在裡之應。滑為結實之應。少陰之裡。下系胞門。又少陰統血。故沉滑相搏於左寸。而知其血結胞門矣。瘕、死血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右手寸口脈沉而數,數代表陽氣有餘,想要向外傳散;沉則代表陰氣不足,想要向內收縮。這是因為陽火邪氣外盛,想要發散出來,而真陰內結,想要收斂進去。就像胸腔中陽氣過盛,侵蝕陰氣,如同燃燒的火焰吞噬油脂一般。

在五六月間,酷熱的天氣逼迫大地,使草木枯萎,失去生機。因此,趺陽脈微弱而弦緊,微弱代表精氣不足,無法滋養脾胃,弦緊則代表氣虛不足以供應呼吸,無法順暢呼吸。由於脾胃沒有陰陽之氣向上輸送,心臟失養,導致氣血凝滯,所以脈沉而滑,沉代表在裡,滑代表氣血凝結。由於少陰經統血,下連胞門,所以左寸脈沉滑相搏,就表示血氣凝結在胞門,形成血塊,也就是瘕。

經絡、與他處不同。言行經之血絡也。蓋謂死血不瀉下。則經水之絡不通。舊血以不去而枯。新血遂不生而竭。於是干以召水。而成水症。亦名水在血分者。又一也。臍下同身寸之三寸。為關元穴。關元左二寸為胞門。右二寸為子戶。胞門閉塞。氣不得通。惡血不瀉。血以留止。

狀如妊娠。皆生於女子。可導而下。少陰。俗注亦作足經。誤。蓋沉滑為腎部之善脈。惟心主沉滑。始為里血結聚之診故也。

二十二條,問曰。病有血分水分。何也。師曰。經水前斷。後病水。名曰血分。此病難治。先病水。後經水斷。名曰水分。此病易治。何以故。水去。其經自下。

白話文:

經絡與其他部位不同,指的是運行經脈的血液循環。如果死血無法排出,就會導致經脈血液循環不通暢,舊血無法排出而枯竭,新血也無法生成而枯竭。於是身體就會出現水腫,稱為「水在血分」,也就是說,水滯留在血液循環系統中。

臍下三寸處稱為關元穴,關元穴左側兩寸處稱為胞門,右側兩寸處稱為子戶。胞門阻塞,氣血無法流通,惡血無法排出,血液就會停留在體內,看起來就像懷孕一樣。這些症狀都發生在女性身上,可以通過導引的方式排出。

少陰經,俗稱足經,這是錯誤的。沉滑的脈象是腎臟的正常脈象,而心臟主沉滑脈象,這是因為里血積聚導致的診斷結果。

問:疾病有血分和水分,這是為什麼呢? 師:經期提前結束,之後出現水腫,稱為血分。這種病症難以治療。如果先出現水腫,之後經期結束,稱為水分。這種病症容易治療。這是因為水分排出後,經血自然會流出。

經水前斷。後病水。即前二條之症。先病水。後經水斷。言先病正水及脾水。則脾胃寒而營血無資始之源。即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。女子不月者是也。名曰水分。見同一經斷之病。然水分症。不得誤以為血分。而責及無辜之意。但在血分者。血行而猶當責水。且行血頗難。

而血後之水為尤難。在水分者。水去而其經自通。且去水易。而水後之血可不問。此難易之所由別也。

二十三條,問曰。病者苦水。面目、身體、四肢、皆腫。小便不利。脈之不言水。反言胸中痛。氣上衝咽。狀如炙肉。當微咳喘。審如師言。其脈何類。師曰。寸口脈沉而緊。沉則為水。緊則為寒。沉緊相搏。結在關元。始時當微。年盛不覺。陽衰之後。營衛相干。陽損陰盛。結寒微動。腎氣上衝。喉咽塞噎。脅下急痛。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。氣急不去。其病不除。後重吐之。胃家虛煩。咽燥欲飲水。小便不利。水穀不化。面目手足浮腫。又與葶藶丸下水。當時如小瘥。飲食過度。腫復如前。胸脅苦痛。象若奔豚。其水揚溢。則浮咳喘逆。當先攻擊沖氣、令止。乃治咳。咳止。其喘自瘥。先治新病。病當在後。

白話文:

女性經期前就停止,之後就生病,水腫起來,這跟前兩條的症狀是一樣的。如果先生病,水腫起來,之後經期才停止,指的是先生病,有正水和脾水,說明脾胃寒涼,導致氣血不足,經期因此停止。這就像經書中說的,二陽病發心脾,女子不月就是這樣。這種情況叫水分,跟同一經書中提到的斷經病症是一樣的。但是水分症不能誤以為是血分症,就責怪無辜的人。雖然是血分症,但是血行不暢也要責怪水。因為行血本來就困難,而血後的水更難處理。如果是水分症,水排掉後經期就自然通暢,而且排水容易。而水後的血可以不問。這就是兩種情況難易程度不同的原因。

第二十三條,問道:病人苦於水腫,面部、身體、四肢都腫脹,小便不順暢,脈象不顯示水症,反而顯示胸痛,氣上衝咽,狀似炙肉,伴隨輕微咳嗽氣喘。請教老師,這個脈象屬於哪一類?老師說:寸口脈沉而緊,沉則為水,緊則為寒,沉緊相搏,結在關元穴。剛開始的時候可能不太明顯,年紀輕的時候可能不覺得,等到陽氣衰弱之後,營衛之氣交錯,陽氣損傷,陰氣盛行,結寒微動,腎氣上衝,喉咽阻塞,脅肋疼痛。醫生誤以為是留飲,就用瀉藥大力瀉下,氣急卻沒有消除,病症沒有去除,之後又加重嘔吐,胃部虛弱,口乾舌燥想要喝水,小便不順暢,水穀不化,面部手足浮腫。又用葶藶丸瀉水,當時像小好轉,飲食過度之後,腫脹又恢復到之前一樣,胸脅疼痛,像奔豚一樣,水腫向上蔓延,導致浮咳氣喘逆上,應該先攻治衝氣,使其停止,然後再治咳嗽。咳嗽停止了,氣喘就會自然好轉。先治新病,舊病就會好轉。

問語中之症。凡三層。水腫。一也。沖氣。二也。咳喘。三也。答語中之症。亦是三層。水寒伏結關元。一也。腎氣上衝胸分。二也。胃陽虛於誤下、誤吐。外病水腫。內病咳喘。三也。是則結寒結水。為積久之舊病。沖氣為年衰之新病。水腫咳喘。為誤行吐下之變病。當看條端十句之問案。

次看層層推測之微妙。庶可悟其診法之例矣。仲景設為問答而曰。今有病者。以水為苦。其面目身體四肢皆腫。是水之外症可據矣。小便不利。是水之內症又可據矣。脈之是望聞問之大概。非持其脈之謂。乃對醫者不言水腫之苦。反言胸中痛。氣上衝咽。是二症者。必更苦於水。

白話文:

问诊时,常见的症状有三种:水肿、冲气、咳喘。回答问题时,也同样有三种情况:水寒伏结关元、肾气上冲胸分、胃阳虚于误下、误吐。外病水肿,内病咳喘。所以,结寒结水是积久的老病,冲气是年衰的新病,水肿咳喘则是误行吐下导致的变病。要仔细观察问诊的十句条文。

接下来要仔细推测病情变化的微妙之处,这样才能领悟诊治方法的精髓。仲景设计了问答的形式,他说:现在有病人,以水肿为苦,其面部、身体、四肢都肿胀,这是水肿的外在症状,可以作为依据。小便不利,这是水肿的内在症状,也可以作为依据。这里所说的脉象,不是指把脉,而是指病人不直接说水肿的痛苦,反而说胸中疼痛,气上冲咽,这两种症状,必定比水肿更难受。

故不言彼而言此也。當微咳喘。猶言當下且見微微咳喘二候。審如師言二句。蓋承二十及二十一兩條。因脈而知其症。故此條即症以窮其脈耳。師曰。此症而欲逆推其脈。當於寸口。先見沉緊。沉為水而緊為寒。又沉為在裡。寸。主氣。而氣之裡為關元。故沉滑相搏於寸口。

而知其石水。寒氣之兩結於關元。久矣。但始時病微年盛。多不自覺。四八之後。陽氣漸衰。而胃中營衛之源。相干於陽氣之盛衰。故陽衰者。則精悍薄而陽愈損。陽不足以御陰。而陰以凌犯而愈盛。陽損。則關元中所結之寒微動。陰盛。則腎中之氣上衝。夫結寒與腎氣之陰邪。

犯咽喉。則嘔不可出。咽不得下。故有塞噎炙肉之狀。犯胸膈。則既似切責。復同拘急。故反言胸中痛也。但水寒之隱邪。雖同結於關元。陽衰而寒氣上衝。於理可憑。安得驟然水腫。而致咳喘乎。是知醫以數行誤治所致矣。蓋誤以塞噎急痛為留飲。而大下之。不知氣急為沖氣而非飲。

白話文:

所以不說那方面,而說這方面。應該是有輕微咳嗽喘息。就好像說應該會出現輕微咳嗽喘息這兩個症狀。確實跟老師說的兩句話相符。這是承接第二十條和第二十一條。根據脈象就能知道病症。所以這一條就是根據症狀來探究脈象。老師說,如果想要根據病症反推脈象,應該在寸口脈,先感覺沉緊。沉代表水,緊代表寒。又沉代表在裡,寸代表氣,而氣的裡就是關元。所以沉滑在寸口交搏。

就能知道是石水,寒氣在關元處結聚很久了。只是剛開始病情輕微,身體強壯,大多數人自己沒有感覺。四十歲以後,陽氣逐漸衰退,而胃中營衛之源,與陽氣的盛衰息息相關。所以陽氣衰退,精氣就會變得薄弱,陽氣就更加損耗。陽氣不足以抵禦陰氣,陰氣就會侵犯而更加旺盛。陽氣損耗,關元中結聚的寒氣就會稍微移動。陰氣旺盛,腎中的氣就會向上衝。結聚的寒氣和腎氣的陰邪,

侵犯咽喉,就會嘔吐卻吐不出來,吞咽也下不去。所以會有塞噎炙肉的樣子。侵犯胸膈,就會既像是切責,又像是拘急。所以反過來說胸中疼痛。但是水寒的隱藏邪氣,雖然都結聚在關元,陽氣衰退,寒氣上衝,道理上可以理解。怎麼會突然水腫,然後出現咳嗽喘息呢?這就是知道醫生用錯誤的方法治療造成的。因為誤把塞噎急痛當成留飲,就大量瀉下。不知道氣急是衝氣而不是飲。

故氣急不去。而其痛噎之病不除也。又誤以其氣在上焦。下之不除。或吐之而有合於高者越之之旨乎。不知吐則胃家虛而煩。液干而咽燥飲水。氣提而小便不利。前後兩行吐下。則胃陽幾冷。而水穀不化。夫咽燥飲水。則入水既多。小便不利。則出水復少。加之水穀不化。則悍氣內空。

而衛陽外薄。欲其面目手足之不浮腫也得乎。然水症初起。或上或下。必由漸及。以至周身。此陽氣有關隘。水性具盈科後進之道也。今上而面目。下而身體。遠而四肢皆腫。苟非誤中之誤。安得至此。故知醫家見水治水。又曾以葶藶丸下過。雖似相近。終屬倒治。故小瘥後。

白話文:

所以氣喘不過來,喉嚨痛、哽咽的病症就無法去除。又錯誤地認為氣在胸部上焦,用藥往下引導卻無法消除,或是用藥催吐,卻符合「高者越之」的道理嗎?不知道吐就會導致胃氣虛弱、心煩意亂,體液乾燥、喉嚨乾渴,必須不停喝水,氣往上衝,小便不順暢。前後兩次用藥吐瀉,胃部的陽氣幾乎要冷卻了,食物無法消化。喉嚨乾渴要喝水,喝進去的卻很多,小便不順暢,排出的卻很少,再加上食物無法消化,就會導致寒氣停留在體內,衛氣也變得薄弱。想要讓臉部、手腳不浮腫,可能嗎?

然而水腫初期,可能是上半身腫,也可能是下半身腫,一定會慢慢蔓延,最終遍布全身。這是因為陽氣有它的關隘,水性則具備滿溢後才流進去的特性。現在上半身的臉部,下半身的身體,以及遠端肢體都腫了,如果不是錯誤治療,怎麼會發展到這個地步?所以就知道醫生看到水腫就治療水腫,還曾用葶藶丸往下引導,雖然看似相似,但終究是倒行逆施。因此,病情稍微緩解後,……

必當於飲食過度。氣阻而腫復如前也。且愈誤則陽氣愈虛。故胸脅苦痛。水勢洋溢。而渾身皆腫。於是沖氣水氣。兩爭胸分。而浮咳喘逆。如所言之症者宜矣。是此症以水寒之結於關元者。為舊病。而以沖氣為新病。當先攻擊沖氣。令其止伏。乃治其水邪寒邪之咳。咳止。則水寒去而喘自瘥耳。

先治新病。病當在後。言舊病當放在後治也。二語為凡屬治病之要訣。故引此以實之耳。或問曰。沖氣在關元結邪之後。則沖氣原為新病。若以誤行吐下後之水腫咳喘較之。則沖氣不又為舊病乎。既曰先治新病。而以水腫咳喘為後治者。何也。答曰。水腫咳喘。雖成於沖後之誤治。

白話文:

這病症應該是飲食過度導致氣阻,所以才會腫脹復發。而且治療錯誤,就會讓陽氣更加虛弱,因此會出現胸脅疼痛、水勢泛濫、全身浮腫等症狀。由於沖氣和水氣互相爭奪胸部,所以才會出現浮咳喘逆。這病症的根本原因是水寒結聚在關元部位,這是舊病,而沖氣則是新病。應該先治療沖氣,讓它停止,才能再治療水邪和寒邪引起的咳嗽。咳嗽停止,水寒就會消失,喘息自然就會好轉。

先治療新病,舊病則放在後面治療,這是治療疾病的要訣。有些人可能會問,沖氣在關元結聚之後,沖氣應該算是新病。如果跟誤用吐下法治療後導致的水腫咳嗽喘息相比,沖氣不就變成舊病了嗎?既然說要先治療新病,為什麼要將水腫咳嗽喘息放在後面治療呢?這是因為,水腫咳嗽喘息雖然是因錯誤治療沖氣後產生的,但它已經成為現狀,所以應該先處理現狀,才能根治疾病。

而其水病之根。實伏於早年之沉緊相搏時。故終以沖氣為新病矣。

二十四條,風水。脈浮身重。汗出惡風者。防己黃耆湯主之。腹痛加芍藥。(方見濕門。)

此與風濕之症盡同。故其方治亦一也。蓋汗出惡風兩症。並無少別。惟水與濕。略有分辨者。以濕為汗氣內留。就地所化。水為小便不利。從下所蒸。一也。且濕則有氣而無水形。水則已從氣而見陰象者。又一也。然皆在經表。皆因汗出衛虛。又水濕之邪。皆為陰性。故脈症略無差別。

而方治亦何容變更也。症詳風水諸條下。方論雖見濕門。其實注意在氣。以防術去水。以甘草浮之在上在外。使水氣趁汗而盡出也。君黃耆者。先則助防術之力以驅水。後則蜜衛表之氣以扶正也。不兼治風者。因風邪以水為依輔。且觀天道之郁風化雨。則風邪或從水化。此責水而不責風之意耶。

白話文:

水病的根源,其實潛伏在早年身體沉重緊繃的時候,所以最終會以沖氣導致新的疾病。

風水病,脈象浮而身體沉重,出汗怕風的,用防己黃耆湯治療,肚子痛的加芍藥。

這種病症和風濕症完全一樣,所以治療方法也相同。出汗怕風這兩種症狀,幾乎沒有差別,只有水和濕略有區別。濕是汗氣留在體內,在地面上轉化,而水是小便不利,從下蒸發出來,這是一點。另外,濕有氣沒有水形,水則從氣而見陰影,這又是一個區別。但它們都在經脈表面,都是因為出汗導致衛氣虛弱,而且水濕邪氣都是陰性,所以脈症幾乎沒有差異。

因此治療方法也不需要改變。症狀詳見風水諸條,藥方雖然列在濕門,但實際上要注重氣,用防己去水,用甘草浮在上面,讓水氣隨著汗液排出。君藥黃耆,一方面幫助防己驅水,另一方面用蜜補益表氣,扶正身體。不特別治療風,是因為風邪依附於水,而且看天道就知道風氣凝結會化雨,風氣可能從水化生,所以只責備水而不責備風。

此與下條俱言風因輕而水因重之治例也。

二十五條,風水。惡風。一身悉腫。脈浮。不渴。續自汗出。無大熱。越婢湯主之。

越婢湯方,麻黃(六兩),石膏(半斤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五枚)

上五味。以水六升。先煮麻黃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分溫三服。惡風。加附子一枚炮。(方後惡風二字。當是惡寒之訛。蓋四條惡寒者。此為極虛發汗得之之候也。況本文已有惡風一症。何必於方後重提。且何不於原方中列附子。而曰不惡風者。去附子耶。)

惡風身腫。脈浮不渴。詳已見。此條當重看續自汗出。無大熱二語。蓋四條曰汗出即愈。是水濕二候。輕易不得見汗。故有腫脹沉重等症。見汗。則風邪有欲散之機。故無大熱也。風邪欲散。故不必責風。但以鎮重之石膏。監麻黃之發越。而托以甘浮之甘草者。令趁其自汗之機。

白話文:

這段話和下一條都講的是風輕水重的治療原則。

惡風,全身浮腫,脈象浮,不渴,持續出汗,沒有明顯發熱,可以用越婢湯治療。

越婢湯的配方是:麻黃六兩,石膏半斤,甘草二兩,生薑三兩,大棗十五枚。

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六升水先煮麻黃,去上層浮沫後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二升,分三次溫服。如果患者怕風,可以加附子一枚炮製。

惡風、浮腫、脈浮不渴,這些症狀前面已經說過了。這條主要要注意的是持續出汗、沒有發熱。因為水濕證患者很難出汗,出汗就代表風邪有散去的跡象,所以沒有發熱。風邪要散去,就不需要特別針對風邪治療,只要用石膏鎮重,配合麻黃發散,再用甘草幫助藥性上浮,讓藥效趁著患者自汗的機會發揮作用即可。

而微助之。則陽氣動而送水外出者。正使水氣載風而盡去。其兵家用賊以驅賊之義乎。

二十六條,皮水為病。四肢腫。水氣在皮膚中。四肢聶聶動者。防己茯苓湯主之。

防己茯苓湯方,防己(三兩),茯苓(六兩),黃耆,桂枝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)

上五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分溫、三服。

四肢於人身。有邊鄙之象。其陽氣為少薄。故水先犯之而腫也。風水之水。在衛分。皮水之水。在皮裡膜外。故曰在皮膚中。聶聶。蟲行之貌。水氣與虛陽互相勝負故其皮中之動機有如此也。防己逐水。故尊之為主病之君。茯苓兩膺上滲下泄之任。故倍用之。以為防己之伊霍也。

白話文:

稍微幫助它,陽氣就會活動起來,將水氣送出去。這就如同用賊去驅除賊一樣。

皮水症是皮膚裡有水,導致四肢腫脹,並且感覺像蟲子在爬動,可以用防己茯苓湯來治療。

防己茯苓湯的組成是:防己三兩,茯苓六兩,黃耆、桂枝各三兩,甘草二兩。

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六升煮成二升,分三次溫服。

四肢位於人體的邊緣,陽氣較少薄弱,所以水氣更容易侵犯導致腫脹。風水的水氣在衛分,皮水的水氣則在皮裡膜外,因此說水氣在皮膚中。聶聶是指像蟲子在爬動的樣子。水氣與虛陽互相較量,因此會出現皮膚中活動的感覺。防己可以驅逐水氣,所以是治療此病的主藥。茯苓可以向上滲透,向下泄瀉,因此用量加倍,作為防己的助手。

本以衛氣虛而致水。故佐甘溫實表之黃耆。本以四肢虛而先腫。故佐辛溫外達之桂枝也。夫治風水皮水之例。利小便之功十之三。而發汗之功十之七。以水邪在上與外故也。則甘浮之甘草。從中托之者。其可已乎。

二十七條,里水。越婢加朮湯主之。甘草麻黃湯亦主之。

甘草麻黃方,甘草(二兩),麻黃(四兩)

上二味。以水五升。先煮麻黃去上沫。內甘草。煮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重覆汗出。不汗再服。

里水。主越婢加朮湯。注詳五條。下水大而上注。且衛氣自密。包水而不汗者。則可徑情任麻黃。而不必以石膏鎮其發越。但用甘草托之、緩之。而已足矣。故亦主之也。但此條重在甘草麻黃湯一邊。言病里水而衛氣少衰者。因當主彼湯。若衛氣自密者。又當主此湯也。

白話文:

原本是因為衛氣虛弱而導致水腫,所以用甘溫補表的黃耆。原本是因為四肢虛弱而先腫,所以用辛溫外達的桂枝。治療風水、皮水的方法,利尿的功效佔三分,發汗的功效佔七分,因為水邪在上而與外相通。因此甘草性甘而輕浮,從中托舉,就能夠治癒。

二十七條,里水,越婢加朮湯主治。甘草麻黃湯也主治。

甘草麻黃湯,甘草(二兩),麻黃(四兩)

將上述兩種藥材,用水五升,先煮麻黃去除浮沫,再放入甘草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重複服用直到發汗,如果沒有發汗就再服用一次。

里水,主治越婢加朮湯,詳細內容請參閱第五條。如果水邪向下而大量積聚,同時衛氣自密,將水邪包住而無法發汗,則可以根據病情直接使用麻黃,不必用石膏來抑制發汗。只需要用甘草來托舉,緩和病情,就已經足夠了。所以甘草麻黃湯也主治這種情況。但是這一條重點在於甘草麻黃湯,說明里水而衛氣稍弱的患者,應該使用甘草麻黃湯。如果衛氣自密,則應該使用甘草麻黃湯。

二十八條,水之為病。其脈沉小。屬少陰。浮者。為風。無水虛脹者。為氣。水病發其汗即已。脈沉者。宜麻黃附子湯。浮者。宜杏子湯。

麻黃附子湯方,麻黃(三兩),附子(一兩炮),甘草(二兩)

上三味。以水七升。先煮麻黃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半。溫服八合。日三服。

杏子湯方,麻黃(四兩),杏仁(五十個),甘草(二兩炙)

上以水七升。先煮麻黃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溫服一升。得汗止服。(林億謂此湯未見。恐是麻黃杏子甘石湯。愚按湯後諸語。與仲景之方微別。或後賢之所綴補者乎。)

白話文:

水病,脈象沉細,屬少陰。脈浮者,為風。無水虛脹者,為氣。水病發汗即愈。脈沉者,宜用麻黃附子湯;脈浮者,宜用杏子湯。

麻黃附子湯:麻黃三兩,附子一兩炮製,甘草二兩。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,去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二升半,溫服八合,每日三次。

杏子湯:麻黃四兩,杏仁五十個,甘草二兩炙。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至減二升,去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二升,去渣溫服一升,出汗即止服。

此總言風水、皮水、里水之治例。故不列名。而但曰水之為病也。脈沉為水。脈小為無陽。少陰屬水臟。而又為諸陽之根蒂今脈沉小。則其為水臟無陽。而聚水可知。故曰此水屬少陰也。風為陽邪。其性上揚外鼓。故病水而脈浮者為風水。若不渴而小便自利。及面無光亮者為無水。

則此脹系虛脹。虛脹為氣。除此症不在例內。余則凡屬病水。俱以發汗為正治。而水自已。但脈沉為髮根於正石之裡水。故宜同用麻黃髮汗以去水之外。配附子以壯火之源者。所以消陰翳也。脈浮為風水。風為木邪。肺氣起而能勝之。故於麻黃髮汗之外。配杏仁以利肺者。是欲以金勝木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主要講述風水、皮水、里水等水病的治療原則。脈沉代表水病,脈小代表陽氣不足,而少陰屬水臟,也是陽氣的根源。因此,脈沉小就說明水臟陽氣不足,積水成病。這就是少陰水病。風為陽邪,向上外擴散。所以脈浮的水病屬於風水。若不渴但小便自利,臉色暗淡無光,則屬於無水,不是水病。

脹症屬於虛脹,虛脹屬於氣病,不在此例中。一般水病的治療原則是發汗,讓水氣自然排出。但脈沉屬於里水,深藏於正石之裡,因此需用麻黃發汗,並配合附子壯陽氣,以消除陰寒。脈浮屬於風水,風屬木邪,肺氣屬金,可以克制風邪。所以除了麻黃發汗之外,還要配用杏仁,以利肺氣,金克木,來治療風水。

而尤欲以燥化勝水也。諸方俱佐甘草者。不特取甘浮為汗劑之助。且所以厚土力而障狂瀾之意云爾。

二十九條,厥而皮水者。蒲灰散主之。(方見消渴。)

厥、詳傷寒及寒疝門。但此厥。既非四逆、白通等湯。宜溫之寒厥。亦非大承氣湯。宜下之熱厥。雖與四逆散之邪實陽明。治宜通散之滯厥頗同。而實異者也。蓋因胃中先屯正水。水久化熱。熱水閉塞胃陽。不與經表之氣順接。故厥。然厥則皮氣外虛。正水乘虛蒸冒。而成皮水之症矣。

白話文:

治療這類症狀,特別是要用燥熱之氣來克服水氣。所有藥方都加入甘草,不僅是利用甘草的浮汗作用,更重要的是要增強脾土的力量,以抵抗水氣泛濫。

二十九條,如果病人昏厥,而且出現皮水症,可以用蒲灰散治療。(方劑見消渴篇。)

昏厥的詳細說明,請參閱傷寒及寒疝門。這裡所說的昏厥,既非四逆湯、白通湯等溫熱性藥物治療的寒厥,也非大承氣湯治療的熱厥。雖然與四逆散治療邪氣積聚陽明經、以通散之法治療滯厥有相似之處,但實際上還是有區別的。因為胃中首先積聚正水,久而久之,水氣化熱,熱水阻礙了胃陽,無法與經脈表面的氣機順暢相連,所以出現昏厥。由於昏厥導致皮氣外虛,正水乘虛而上,蒸騰冒出,形成皮水症。

故曰厥而皮水者。是正水為本病。因正水而致厥者為標病。因厥而漸成皮水者。又標中之標病也。厥愈而皮水之後病。仍從汗例可矣。蒲草行根水中。善泄土氣。燒灰。則味鹹性寒。咸則滲水。寒能清熱。與甘寒而分理陰陽之滑石相配。是欲騰空胃中之正水。行為小便。而使胃陽寬展。

出與經氣相接。則厥當自愈。若夫因厥致水。其皮氣原非虛以吸水之比。今厥愈而胃陽復起。則皮水亦當散於自汗。而可以不必治矣。此蒲灰散之另一方義。與淋門之用意迥別者也。

三十條,問曰。黃汗之為病。身體腫。發熱。汗出而渴。狀如風水。汗沾衣。色正黃。如櫱汁。脈自沉。從何得之。師曰。以汗出入水中浴。水從汗孔入得之。宜黃耆芍桂苦酒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因此說,昏厥且有水腫,這是以水為本病,因正氣不足而導致昏厥為標病,因昏厥而逐漸形成水腫,又是標病中的標病。昏厥痊癒而水腫之後,就應該從汗例治療了。蒲草根部生於水中,善於疏泄脾土之氣。燒成灰,則味道鹹性寒。鹹能滲透水份,寒能清熱。與甘寒且能分理陰陽的滑石配伍,就是想讓胃中正氣上升,從小便排出,使胃陽舒展。

如果與經氣相接,那麼昏厥就會自然痊癒。至於因昏厥導致水腫,其皮氣原本不虛弱到吸水的地步。現在昏厥痊癒,胃陽恢復,那麼水腫也應該自行通過汗液排出,可以不必治療了。這就是蒲灰散的另一個方義,與淋門的用意截然不同。

三十條,問曰:黃汗病症,身體腫脹,發熱,出汗口渴,形狀像水腫,汗水沾濕衣服,顏色正黃,如同稻米汁,脈象沉伏,這是怎麼引起的?師曰:這是因為汗出時在水中沐浴,水從汗孔進入身體導致的。宜用黃耆、芍藥、桂枝苦酒湯治療。

黃耆芍桂苦酒湯方,黃耆(五兩),芍藥(三兩),桂枝(三兩)

上三味。以苦酒一升。水七升。相和煮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當心煩服至六七日。乃解。若心煩不止者。以苦酒阻故也。

此假問答。而詳黃汗之所從得。並其治例也。津液外泄而為汗。且以發熱燒之。故渴。腫、熱、汗出、脈沉。注詳一條及四條下。但總按黃汗之症。一條曰發熱。本條亦曰發熱。則當身熱矣。其四條、則曰身腫而冷。三十一條、又曰兩脛逆冷。假令發熱。此為歷節。蓋謂發熱。

便非黃汗之義。即下文曰汗出已反發熱云云。亦言不當熱而熱之意也。則黃汗又似無熱者矣。仲景錯雜言之。幾令人不能探其意旨。而黃汗之症。無確據矣。不知人之衛氣。其平日各有盛衰。衛氣盛而汗出入水。水寒激伏其氣元。雖與表氣相脫。而其表氣之受病者。猶然自實也。

白話文:

黃耆、芍藥、桂枝這三味藥,用苦酒和水一起煮,直到剩下三分之一的量,溫熱喝下,一天喝一杯,可以治療心煩,通常六七天就能痊癒。如果心煩持續不消,可能是因為苦酒的副作用。

這段文字是假設問答的形式,詳細說明了黃汗病的病因和治療方法。黃汗病是由於津液外泄造成,伴隨著發熱、口渴、腫脹、出汗、脈沉等症狀。黃汗病的症狀描述有些矛盾,例如有的說發熱,有的說身腫而冷,有的說兩脛逆冷,甚至還有說汗出之後又反發熱,讓人難以理解黃汗病的真正症狀。其實,每個人的衛氣都有盛衰,衛氣盛則汗液正常,卫气衰则汗液容易外泄。當寒氣入侵,衛氣受損,雖然表氣也受到影響,但表氣仍然可以表現出實證。

故發熱。衛氣衰而汗出入水。水寒激伏其氣元。卻與表氣同伏。而水寒之病表者。並能內窺也。故不發熱。而且腫冷。及兩脛逆冷矣。是一條與本條。論衛氣素盛之黃汗四條。及下文三十一條。論衛氣原衰之黃汗也。夫衛氣與水相併。而實於外。氣元為寒所激。而微於內。則補發其氣元。

出而與衛氣相接。使大氣一轉。其病乃散矣。然而鼓萬物而燥萬物者。莫大於風。經言在臟為肝。在天為風。故以芍藥、苦酒之酸收者。斂補氣之黃耆入肝臟。而以辛溫暢達之桂枝。上引外引之。則內伏之氣復起。而與衛陽合德。其蒸被之化。可使郁汗及水寒之邪。並散矣。

白話文:

因此發熱,衛氣衰弱,汗液出入像水一樣。水寒刺激了體內元氣,元氣與表氣一同潛伏。而水寒表症,也可能向內發展。所以不發熱,反而腫脹冰冷,雙腿反覆發冷。這一段與前面討論衛氣旺盛的黃汗四條,以及後文三十一條討論衛氣衰弱的黃汗,互相呼應。衛氣與水結合,外顯於表,元氣被寒氣刺激,潛藏於內。因此要補益元氣,使其外出與衛氣相接,讓全身氣血運行正常,疾病就能消散。然而,風是鼓動萬物、乾燥萬物的最主要因素,經書說風在臟腑為肝,在自然界為風。所以用芍藥、苦酒的酸味收斂,補益氣血的黃耆滋養肝臟,同時用辛溫暢達的桂枝,向上引導、向外引導,就能讓潛藏的元氣重新活躍,與衛陽相合,其蒸騰化解的力量,能使鬱積的汗液和水寒邪氣一同散去。

是此湯系責氣元之下伏。而提之使出之意也。方後曰心煩者。肝木上生心火。而液不勝也。心煩不止。因苦酒酸而阻滯之故。則六七日黃汗解後。或可服辛涼以散其所阻乎。

三十一條,黃汗之病。兩脛逆冷。假令發熱。此屬歷節。食已汗出。又身常暮盜汗出者。此勞氣也。若汗出已。反發熱者。久久其身必甲錯。發熱不止者。必生惡瘡。若身重。汗出已。輒輕者。久久必身瞤。瞤即胸中痛。又從腰以上必汗出。下無汗。腰髖弛痛。如有物在皮中狀。劇者不能食。身疼重。煩躁。小便不利。此為黃汗。桂枝加黃耆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这汤药的作用是针对气元下降伏藏,并将其提振使其外发的意思。药方后面写着心烦者,是肝木上生心火,而津液不足所致。心烦不止,是因为苦酒酸性阻滞的缘故,所以六七天后黄汗退去,或许可以服用辛凉之物来散解阻滞。

三十一条,黄汗病,两条小腿逆冷,如果发热,此属历节。吃饭后就出汗,而且经常在晚上盗汗,这是劳气。如果汗出停止后又发热,久而久之身体一定会出现骨节错乱的症状。发热不止,必然会生出恶疮。如果身体沉重,汗出后变得轻便,久而久之必然会胸中疼痛。而且从腰部以上必定出汗,而下身不出汗,腰髋酸痛,好像皮里藏着东西一样,严重者不能进食,身体疼痛沉重,烦躁不安,小便不利,这就是黄汗。桂枝加黄芪汤主治此病。

桂枝加黃耆湯方

於桂枝方中。加黃耆二兩。余如桂枝法。取微汗。

若衛氣素虛。又因水入汗孔。而得黃汗之病。則衛陽伏而水氣與腎臟相召。兩脛。為腎之府。陽氣縮而不貫。又腎得水寒之氣。而症見其府。故兩脛逆冷。此症原不該見熱。假令發熱。此為歷節。而非黃汗矣。蓋歷節黃汗。雖同為汗出入水所得。水氣內入骨縫。則為歷節。但在經表而窺探臟腑。

則為黃汗。黃汗。有熱、有不熱。歷節。以氣鬱骨縫。而無不熱者故也。若兩脛逆冷。但凡食已而汗出者。又或暮夜而盜汗者。此為宗氣因勞而餒。故不能出而固密之所致。亦非黃汗也。若兩脛逆冷之症。起初不熱。汗已而反發熱者。是汗出傷陰。又水氣鬱而化熱。故雖衛微而見熱也。

白話文:

桂枝加黃耆湯方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,加入黃耆二兩,其他按照桂枝湯的用法。目的是要微微出汗。

如果原本體質虛弱,又因為水氣進入汗孔而得了黃汗病,就會導致衛陽氣隱藏起來,水氣和腎臟互相吸引,而小腿是腎臟的部位,陽氣收縮而不貫通,又因為腎臟受到水寒之氣的影響,症狀就會顯現在小腿部位,所以小腿會逆冷。這種情況原本不應該發熱,如果發熱,就是歷節,而不是黃汗。

黃汗和歷節雖然都是因為汗液出入導致水氣的影響,但水氣進入骨縫就叫做歷節,水氣停留在經脈表面,影響臟腑就叫做黃汗。黃汗有發熱和不發熱兩種情況,歷節則是因為氣鬱在骨縫,所以一定會發熱。

如果小腿逆冷,而且吃完東西就出汗,或者半夜盜汗,這是因為宗氣因勞累而虛弱,所以無法外出而造成氣密,這也不屬於黃汗。如果小腿逆冷的症狀一開始不發熱,出汗後反而發熱,這是因為出汗傷陰,又因為水氣鬱結而化熱,所以雖然衛氣微弱,但仍然會發熱。

然水邪化熱。則氣滯。氣滯。則血凝。故知其身必斑駁而甲錯。發熱不止。則凝滯久而潰爛。故知其必生惡瘡也。此從血分上言。若逆冷而兼身重。是水邪沉著之應。水從汗減。故汗已輒輕。但汗則傷氣。久則氣虛。而經脈瞤動。經氣根於胸中。身瞤。則胸中之氣。勻走經絡。

而內生虛痛矣。此從氣分上言。夫甲錯惡瘡。身瞤胸痛。特就腰以上有汗。而推其症耳。其腰以下無汗。則水邪自在。故從腰及腰下之髖髀(腰下之大骨也)板骨。沉墜如弛脫而痛。腰下之皮中如有物狀者。皆水搏身重之應也。此從上部解。而下部不解者言也。劇、指水寒之邪深重而言。

白話文:

水邪化熱,導致氣滯,氣滯則血凝,所以身體必定斑駁錯亂,發熱不止。凝滯時間久了就會潰爛,因此必然會生出惡瘡。這是從血分上來說。如果寒邪逆襲,同時身體沉重,這是水邪沉積的反應。水從汗液中減少,因此出汗後身體就輕了,但出汗會傷氣,時間長了就會氣虛,經脈就會跳動。經氣根源於胸中,身體跳動,胸中之氣就會不順暢地運行於經絡,內生虛痛。這是從氣分上來說。甲錯惡瘡、身體跳動、胸痛,只是針對腰以上出汗的情況,推斷出症狀而已。如果腰以下沒有出汗,水邪就停留在下方,因此從腰部到髖骨、膝蓋骨,會感到沉重無力,像是要脫落一樣疼痛。腰以下的皮膚中,感覺有東西在裡面,都是水邪侵襲身體沉重造成的。這是從上半身解說,而下半身沒有解說的原因。劇,指的是水寒邪氣深重。

寒氣從表。而內注胸中以及胃脘。則熟谷之化遲。而不能飲食。氣鬱則疼。水滯則重。逆其汗氣。故煩。欲汗出而不得。故躁。水寒之氣犯胸。而胸陽不布。故小便不利。此為黃汗。承上文歷節勞氣。而言如此種種。方為黃汗之確症耳。主桂枝加黃耆湯者。本為水寒激伏其衛氣。

故主行陽解表之桂枝湯以發之。本為衛虛而表氣不攝。遂致汗出而氣血兩傷。故加補氣之黃耆。趁便固之。一補一散之中。而具剿撫並行。攻守兼備之道矣。

三十二條,師曰。寸口脈遲而澀。遲則為寒。澀為血不足。趺陽脈微而遲。微則為氣。遲則為寒。寒氣不足。則手足逆冷。手足逆冷。則營衛不利。營衛不利。則腹滿腸鳴相逐。氣轉膀胱。營衛俱勞。陽氣不通。即身冷。陰氣不通。即骨疼。陽前通。則惡寒。陰前通。則痹不仁。陰陽相得。其氣乃行。大氣一轉。其氣乃散。實則失氣。虛則遺尿。名曰氣分。

白話文:

寒氣從體表入侵,深入胸腔和胃部,導致食物消化緩慢,難以進食。氣機鬱結則疼痛,水液停滯則沉重。體內汗氣被阻礙,所以感到煩躁;想要出汗卻出不來,所以更加焦躁不安。寒氣侵犯胸腔,陽氣無法散布,因此小便不暢,這就是所謂的“黃汗”。

以上所述都是黃汗的典型症狀,因此可以用桂枝加黃耆湯治療。桂枝湯可以溫陽解表,驅散寒氣;黃耆可以補氣,固表止汗。一補一散,攻守兼備,治療效果顯著。

師傅說,寸口脈遲而澀,遲代表寒氣,澀代表血虛。趺陽脈微而遲,微代表氣虛,遲代表寒氣。寒氣不足,導致手足冰冷,手足冰冷則氣血運行不暢,氣血運行不暢則腹脹腸鳴,氣機運行至膀胱,氣血俱疲,陽氣不通則身體寒冷,陰氣不通則骨頭疼痛。陽氣先通則惡寒,陰氣先通則麻木不仁。陰陽平衡,氣血才能暢通,大氣運行,則氣機才能散布。如果氣機不足,則容易失氣;如果氣虛,則容易遺尿。這就是“氣分”的病理。

本條及下文三十三、三十四共三條。言氣虛而病水者。當在十九條之後。二十條之前。次黃汗之後。無謂。疑錯簡也。蓋先氣分而後血分。先男子而後婦人。既為合法。且其文義。與二十及二十一條實同故也。本條、歷言氣虛召水之由。下條、言氣分之正病正治。末條言變症變法也。

但氣分有方。而血分不出方者。以血分之水。其治例與男子同。已散見各條。而治血諸方。詳婦人雜病門並瘧門。鱉甲煎丸中之小方。及虛勞門之大黃䗪蟲丸等方。故不贅也。右手寸口。內應肺與胸中。外應營衛者也。其脈若遲而澀。遲則陽氣虛寒。故其鼓動之機。不能連貫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和接下來的三十三、三十四條,一共三條,都是討論氣虛導致水腫的病症。應該放在第十九條之後,第二十條之前,也就是在黃汗之後。不過這三條內容有點奇怪,可能是有錯誤的簡本。因為按照邏輯,應該先講氣分,再講血分,先講男性,再講女性,這樣才符合順序。而且這三條的內容跟第二十條和第二十一條實際上是一樣的。

第一條講的是氣虛導致水腫的原因,第二條講的是氣分的病症和治療方法,最後一條講的是變症和治療方法。

雖然氣分有特定的治療方法,但血分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,因為血分的水腫治療方法和男性相同,已經在其他條目中講過。而血分方面的治療方法,在婦科雜病門和瘧疾門都有詳細說明,像是鱉甲煎丸中的小方,還有虛勞門的大黃䗪蟲丸等。所以這裡就不再贅述了。

右手寸口脈,內應肺與胸中,外應營衛。如果脈象遲而澀,遲表示陽氣虛寒,所以脈搏的跳動沒有連貫性。

澀則陰血不足。故其形體之神。不能流利也。夫寸口者。所以為胃腑行精悍。而外出為營衛者也。今氣寒而血不足。則其內外已可知矣。及按趺陽。趺陽、為精悍之源。脈微而遲。微則其氣虛微。故有無力鼓努之象。遲則與寸口同斷。而亦為胃氣虛寒也。胃中陽虛而寒。因而其氣不足。

則不能從肺與胸中而貫及手足之末。故手足逆冷。夫胃中陽氣之所以貫及手足者。先從膈而外出經絡之營衛。然後從營衛而充行手足者也。手足逆冷。則營衛先已不利。可見矣。營衛又根於胸膈。營衛不利於經絡。則膈間之宗氣衰微。不能化被中土。故腹滿。腹滿略減。則其氣下行而為腸鳴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感到澀,就代表陰血不足。因此,人的精神狀態就無法順暢。寸口脈象,是觀察胃腑運行精氣的指標,並能反映出營衛之氣的外出狀況。現在氣寒而血不足,則其內外狀況已可知曉。

接著按壓趺陽脈,趺陽脈是精氣的源頭。脈象微弱且遲緩,微弱代表氣虛乏力,所以出現無力鼓努的現象。遲緩則與寸口脈象的診斷相同,同樣是胃氣虛寒。胃中陽氣虛寒,因此氣不足,無法從肺部和胸腔貫穿至手足末端,所以手足逆冷。

胃中陽氣之所以能貫穿至手足,是先從膈肌外出,行於經絡的營衛之氣,然後再從營衛之氣充盈手足。手足逆冷,代表營衛之氣已經受阻,這是可以看出來的。營衛之氣又源於胸膈,營衛之氣不利於經絡,則膈間的宗氣衰微,無法化生滋養脾胃,所以腹部脹滿。腹部脹滿稍減,代表氣向下運行,導致腸鳴。

於是腹滿腸鳴。循環不已。有如相逐之狀矣。又膀胱之氣。本屬下化。今不行而其水氣有上蒸之象。營衛之氣。本自充滿。今勞餒而其經絡有噓吸之機。故曰氣轉膀胱。營衛俱勞者。正言病水之根腳。而水氣之所以上走皮膚也。陽主護外。陽不通於表。而陰邪外出陽分。故身冷。

陰主固內。陰不滋於裡。而虛熱余於骨間。故骨疼也。四句即營衛俱勞。而言水病之症。陽前通則微陽復而不足以自溫。故反知惡寒。陰前通則孤陰出而不足以外健。故痹而不仁也。四句又即營衛俱勞。而言水病欲愈不愈之症。惟運氣月日之官旺。與臟腑之氣血生扶。使陰陽相得。

白話文:

因此肚子脹滿,腸子發出響聲,不斷循環,就像互相追逐的樣子。而且膀胱的氣原本應該向下流動,現在卻無法運行,水氣反而向上蒸發。營氣和衛氣原本應該充滿全身,現在由於勞累和飢餓,經絡出現了呼吸的跡象。所以說氣轉入膀胱,營衛都疲勞,正是說明水病的根源,也是水氣向上蒸發到皮膚的原因。陽氣主管護衛外體,陽氣不通達於表面,陰邪就從陽氣分佈的地方外出,因此身體感到寒冷。

陰氣主管固守內部,陰氣無法滋養內裏,虛熱就會殘留在骨頭之間,所以骨頭疼痛。這四句就說明營衛都疲勞,並且描述了水病的症狀。陽氣原本流通,現在微弱的陽氣恢復,卻不足以使身體溫暖,所以反而怕冷。陰氣原本流通,現在孤獨的陰氣外露,卻不足以使身體健壯,所以麻木不仁。這四句又說明營衛都疲勞,並且描述了水病時好時壞的症狀。只有靠運氣、月日、官旺,以及臟腑的氣血生長扶持,使陰陽相得益彰,才能痊癒。

則其氣乃流行而無偏弊。蓋陰陽合德。為天地得一之大氣。大氣一轉。亦何六淫之邪之不散乎。於是邪實者。則得後與氣。而快然如衰。正虛者。猶將膀胱不約而遺溺。曰實則失氣。虛則遺溺者。是言病邪欲散之佳兆尚如此。非言病機也。條中雖曰澀為血不足。又言衛而並言營。

以氣根於血。衛附於營。故並及之。然始終以氣虛致水。氣轉病散。氣偏通。則似減而實未減。故名為氣分也。

三十三條,氣分。心下堅大如盤。邊如旋杯。水飲所作。桂枝去芍藥。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。

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

白話文:

如果人體的氣能順暢運行,不受阻礙,那就是陰陽調和,天地之氣運行無阻,如同大氣流轉,病邪自然消散。因此,邪氣旺盛的人,在氣血運行順暢後,病症會很快減輕;正氣虛弱的人,則像是膀胱失控而漏尿,說明邪氣欲散的徵兆。雖然這裡說澀是血不足,也提到衛氣和營氣,是因為氣根於血,衛氣依附於營氣,所以一併提及。但始終以氣虛導致水腫,氣轉病散,氣通暢,雖然病症似有減輕,但實際上尚未完全消除,所以稱為氣分。

心下堅硬腫大,像盤子一樣,周圍像旋轉的杯子,這是水飲所致。可用桂枝去芍藥,加入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

桂枝(三兩),麻黃(一兩),附子(一枚炮),細辛(一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七味。以水七升。煮麻黃。去上沫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分溫三服。當汗出如蟲行皮中。即愈。

此即上文寸口脈遲而澀。趺陽脈微而遲之症治也。蓋寸口之膈氣虛寒。趺陽之胃氣亦虛寒。則水聚膈下胃上。而正當心之下矣。承上文而言氣分之症。心下堅大。其形如盤。旋杯旋盤。即車床刮刀。旋轉所成之器。言其邊之圓轉如旋杯也。此係上中二焦之氣。不能分運。故水飲聚於中上兩間之所作也。

譬之太虛。陰雲濕霧。沉滯痞塞之象。不得風以鼓之。雨以泄之。太陽之真火照耀之。則此氣猝不可散。故其主桂枝湯者。鼓天地之大氣而發之以為風也。加麻黃者。振龍雷之起蟄。而沛為雨澤也。佐辛熱之附子、細辛者。風雨之後。云開日朗。所以收水性之餘濕也。但其病在氣分。

白話文:

桂枝三兩、麻黃一兩、附子一枚(炮製過)、細辛一兩、甘草二兩、生薑三兩、大棗十二枚。

將以上七味藥材,用七升水煮麻黃,去除浮沫後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下二升,分三次溫服。當汗水像蟲子爬行一樣滲出皮膚時,病就好了。

這就是前面提到的寸口脈遲澀、趺陽脈微遲症狀的治療方法。因為寸口脈代表心肺,趺陽脈代表脾胃,都反映出氣虛寒的情況。導致水氣積聚在膈肌下方、胃部上方,聚集在心臟下方。這段話承接上文,講述氣分病症。心下堅硬而大,形狀像盤子,旋轉的杯子、盤子,就像車床上的刮刀旋轉而成,形容其邊緣圓潤如同旋轉的杯子。這是上焦、中焦的氣機運行不暢,導致水飲積聚在中上兩焦之間所造成的。

就像空曠的太空中,陰雲濕霧沉積,阻塞不通,沒有風吹散,沒有雨水沖刷,太陽的真火也照耀不到,因此氣機無法散開。所以主治方桂枝湯,就像鼓動天地之氣,使其散發成為風;加入麻黃,就像震動雷聲驚醒蟄伏的動物,降下雨水滋潤大地;輔以辛熱的附子、細辛,就像風雨過後,雲開日朗,收納餘留的濕氣。但因為病症在氣分,所以不用針對血分。

其部在心下。獨於桂枝湯中。去酸收下行之芍藥者。所謂汗之而愈。仍從腰以上之例也。觀本條緊承氣分。而此及下條。俱曰水飲所作。是與黃汗何涉。而徐氏謂上條為泛論病機。又與本門何涉。惟置之血分以前。允為恰當。有識君子。當不以為妄耶。

三十四條,心下堅大如盤。邊如旋盤。水飲所作。枳實白朮湯主之。

枳實白朮湯方,枳實(七枚),白朮(二兩)

上二味。以水五升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腹中耎。即水散也。

此非承接寸口遲澀。趺陽微遲之脈而言。乃就上條心下堅大。而言氣實致水。似同實異之變症也。但除診脈外。其外症頗難辨認。惟是氣中虛而致水者。其心下則中平而邊高。氣中實而致水者。其心下則中高而邊平。為少異耳。杯、深而高。盤、淺而低。故取以為辨也。然所謂氣實者。

白話文:

心下部位疼痛,只在桂枝汤中使用芍药来去除酸味,收敛下降,使汗出而愈,这跟腰以上部位的治疗方法是一样的。观察这一条紧接气分,而这一条和下一条都说是水饮所致,这跟黄汗有什么关系呢?徐氏认为上一条是泛论病机,又跟本章有什么关系呢?只有放在血分之前,才算恰当。有识之士,应该不会认为这是胡说八道吧?

第34条,心下坚硬肿大如盘,边缘像旋盘一样,是水饮所致。枳实白术汤主治。

枳实白术汤方:枳实(七枚),白术(二两)

以上两味,用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腹部柔软,水就消散了。

这不是接续寸口脉迟涩,趺阳脉微迟而说的,而是针对上一条的心下坚硬肿大,而言气实导致水饮,像是相同病症的不同变化。但除了诊脉之外,其外症很难辨认。只有气虚导致水饮的,其心下部位中间平坦而边缘高,气实导致水饮的,其心下部位中间高而边缘平,区别很小。杯子,深而高,盘子,浅而低,所以用来辨别。然而,所谓气实,……

非充實之謂。乃即胸痹門之留氣。留氣實於心下。而水飲上升。於是氣以提飲。飲以附氣。留氣留飲。兩相搏結。而成堅大之形者。譬之干云在天。其色常白。郁久不散。地氣上升。地乃濕氣。云濕相併。其色漸黑。沉濃郁滯。懸而未下之象。故以破氣之枳實為君。先散留氣。

以燥濕之白朮為佐。並去留飲。則氣泄而水自下注。故曰腹中耎。即水散矣。若於寸口遲澀。趺陽微遲之脈。上焦中焦。寒氣不足之症。投以破損高真之枳實。用至七枚。其不心憒憒而忙亂欲死者。幾希矣。我故曰。此氣實致水之變症變治也。留氣、見胸痹注。留飲、見痰飲注。

白話文:

這並不是真正的充實,而是胸痹門留下的氣滯。氣滯積聚在心下,導致水飲上逆。於是氣往上提引水飲,水飲依附在氣上。氣滯和水飲互相糾纏,形成堅硬腫大的形狀。這就像天上的積雲,顏色常白,長時間不散。地氣上升,地氣就是濕氣,雲和濕氣結合,顏色逐漸變黑,沉重濃郁,停滯不散,懸掛在空中,無法落下。所以用破氣的枳實作為君藥,先散去留滯的氣。

再用燥濕的白朮為佐藥,共同去除留滯的水飲,這樣氣就能宣泄,水就能自然往下流。因此說腹中柔軟,就是水散開了。如果寸口脈遲澀,趺陽脈微遲,上焦和中焦寒氣不足,可以投以破損高真之枳實,用至七枚。這樣就不會心神恍惚,焦躁不安,快要死去的樣子了。我因此說,這是氣實導致水飲的變化症狀,也採用變化治療。留氣,見胸痹篇。留飲,見痰飲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