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(1)
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(1)
1.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
一條,厥陰之為病消渴。氣上衝心。心中疼熱。飢而不欲食。食即吐蛔。下之利不止。(傷寒作氣上撞心)消渴之症。其因皆起於胸膈間。在天之陽氣既虛。而其陽精又竭之所致也。陽氣上虛。則下焦之虛火。因其空而炎於上。陽精上竭。又不能供兩火之燔炙。而不得不資外水以自救。故渴。然邪火在胸膈。其位最高。胃脘雖從此下經。而其受水處。卻較低於邪火。火上水下。未濟之象。下水不能制上火。而上火反具吹噓鼓逼之勢。則所飲者。一直下趨而行為小便矣。以消易而愈渴。故曰消渴也。李氏舊注。引內經心移熱於肺。為膈消。雖非仲景之所謂消渴。而與本篇之旨略同者。蓋心肺上熱則一。而與條中之症。發源於下焦者。為大殊也。其又引經文二陽結。謂之消。又癉成為消中二語。雖合仲景之旨。然是三四兩條。中焦熱實上炎之消渴。而不可以概下焦之症也。讀金匱者。苟不從論文方意。會其全神。而徒為零注死解。縱博引經義。無有是處也。本篇論渴症者八條。一條言下焦之虛火上衝。而為消渴之正病。二條即言其脈。並其病因。實由上焦陽氣既虛。陽精又竭之故。三四兩條。言消渴又有因於中焦堅數。而為消渴之變症者。即經所謂二陽結。及中消者是也。五條言正病消渴之治例。六七八三條。言渴而不消之輕病。與水飲二門相通之症治。特渴家之緒餘耳。此條之文。見傷寒厥陰。與此大別。蓋在傷寒。重厥陰二字。以厥陰得傳經之熱邪。其為病如此。是諸症平列。而無偏重處。且肝中化熱解。而諸症亦罷。又為暫病也。因其人之上焦。原無虛勞之虧空。以厥陰之化熱。下實而上撞耳。化熱一解。而上焦即有以御之也。若此條。則專重在消渴二字。以消渴之人。先從腎精下竭。不能滋養肝木。而木中之血液亦短。木氣以無陰而不戀本臟。於是悉索而依輔於其所生之心部。譬之失所者。父母之鄉。無棲止之樂。而外就其女家之義也。且心中真情。既無木液之供應。而自干自空久矣。況腎水下虛。火又以無畏而上熾乎。夫上焦在虛而欲吸之時。下焦具窮而急投之勢。肝氣入心。木得火而風生。火得木而焰起。木火合化而通明於胸膈。將逼中下二焦之津液於不盡不止。是入傷寒者。為論厥陰之病機。而入本篇者。為論消渴之始末。故曰與此大別也。氣上衝胸四句。雖言消渴者。其自下而上。一路之兼症如此。然亦為厥陰之所必然連及者。故其義與傷寒同。下之利不止。則與傷寒亦有辨矣。蓋傷寒所言下之利不止者。下藥陰寒。木性縮支柯之逆氣。而下墜根株。是木從陰濕處以行根之理也。消渴所言下之利不止者。大腸一空。火勢奪前陰之飛瀑。而後奔穀道。是火從空隙處以垂焰之理故也。
白話文:
厥陰病症會造成消渴,表現為氣上衝心,心中疼痛發熱,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吐蛔蟲,而且腹瀉不止。消渴症的根源都來自胸膈之間,因為天之陽氣虛弱,而陽精也枯竭,所以才會導致這種病症。陽氣虛弱向上,導致下焦的虛火因為空虛而向上蔓延,陽精枯竭,無法供應兩火燃燒,只能依靠外來的水來救急,所以才會口渴。但是邪火在胸膈,位置最高,胃脘雖然在下方,但它吸水的部位卻比邪火的位置低,火在上水在下,沒有平衡,下方的水無法壓制上面的火,而上方的火反而有吹噓鼓逼的趨勢,所以喝下去的水,直接往下走,變成小便排出去了,因為喝了就排泄,所以稱為消渴。李氏舊注引用《內經》中「心移熱於肺,為膈消」的說法,雖然這不是仲景所說的消渴,但與本文的內容略有相同之處,因為心肺上熱是一樣的,但是與條文中的病症起源於下焦,差別很大。李氏還引用了《內經》中「二陽結,謂之消;又癉成為消中」的說法,雖然符合仲景的論點,但這是三四兩條中焦熱實上炎的消渴,不能概括下焦的病症。閱讀《金匱》時,一定要從論文的方意,領會其全神,不要死板地逐字逐句解釋,即使引用大量經文典故,也沒有用處。本篇論述口渴症的八條,第一條談的是下焦虛火上衝導致消渴,是消渴的正病。第二條則談論其脈象,以及病因,實際上是上焦陽氣虛弱,陽精枯竭所致。三四兩條談的是消渴還有因中焦堅數導致的變症,這就是經文所說的「二陽結」和「中消」。第五條談的是正病消渴的治療方法。六七八三條談的是渴而不消的輕症,以及與水飲二門相通的病症治療方法,只是渴家的一些餘論而已。本條的內容與《傷寒論》中的厥陰條文有很大區別。因為在《傷寒論》中,重點在「厥陰」兩個字,說明厥陰受到傳經的熱邪,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病症,這些病症是並列的,沒有輕重之分,而且肝中化熱解,這些病症也會消失,而且是暫時的病症。因為患者的上焦本來就沒有虛勞的虧損,是厥陰化熱,下實而上衝,化熱一解,上焦就能抵禦了。但是本條則專重「消渴」兩個字,因為消渴患者,首先是腎精下竭,無法滋養肝木,而木中的血液也減少,木氣因為無陰而不再戀著本臟,於是全部依附於所生的心部,就好像失去家園的人,沒有父母之鄉的安樂,而到女家去投靠一樣。而且心中真情,沒有木液的供應,已經干枯空虛了很久,況且腎水下虛,火又無所畏懼而向上蔓延呢。上焦空虛而想要吸取,下焦卻是極度虛弱而急於補充,肝氣入心,木遇火而風生,火遇木而焰起,木火合化而通明於胸膈,將中下二焦的津液逼迫得不斷地排出。因此,在《傷寒論》中是論述厥陰的病機,而在本篇中是論述消渴的始末,所以說兩者有很大區別。氣上衝胸四句,雖然說的是消渴,但從下而上,一路上的兼症都是這樣的,而且也是厥陰必然會連帶出現的病症,所以其義與《傷寒論》相同。下之利不止,與《傷寒論》也有區別。因為《傷寒論》中所說的「下之利不止」是指下藥陰寒,木性縮支柯的逆氣,而下墜根株,是木從陰濕處以行根的道理。而消渴所說的「下之利不止」是指大腸一空,火勢奪前陰的飛瀑,而後奔穀道,是火從空隙處以垂焰的道理。
二條,寸口脈浮而遲。浮即為虛。遲即為勞。虛則衛氣不足。勞則營氣竭。
承上文而言消渴之熱。現在上焦。而謂由於下焦厥陰之氣上衝者何也。蓋寸口者。內為心肺之應。心統血而肺主氣。氣血兩充於胸膈。則陽氣陽精互相根抱。故其脈體之高下得中。脈至之往來連貫者此也。今寸口之脈浮。則是陰不足以抱陽。而使微陽。自浮之應。故浮即知為心肺之陽液虛也。
浮而且遲。則是陽不勝於健用。而致動機疲睏之應。故遲即知為心肺之陽氣勞也。夫以心肺中之陽液陽氣。兩皆虧空。則厥陰之燥氣。安得不上衝。而成乾柴著灶之象乎。故曰厥陰之為病消渴者。此也。下文二句。又仲景自注上文之義。蓋謂陰陽虛勞於胸膈。而即見浮遲之脈者。
白話文:
如果寸口脈浮而遲,就代表身體虛弱勞累。虛則代表衛氣不足,勞則代表營氣耗竭。
承接上文,消渴的熱症現在位於上焦,為何說是下焦厥陰之氣上衝呢?因為寸口脈內應心肺,心主血,肺主氣,氣血充盈於胸膈,則陽氣陽精互相依附,脈象才會正常。現在寸口脈浮,說明陰氣不足以抱持陽氣,導致陽氣浮現,所以浮脈就代表心肺陽液虛。
浮脈且遲脈,說明陽氣不足以支撐正常運作,導致身體疲乏,所以遲脈就代表心肺陽氣勞累。心肺中的陽液陽氣都虧虛了,厥陰的燥氣就容易上衝,就像乾柴遇到火一樣。所以說厥陰之病消渴就是這樣。接下來兩句是仲景對上文的註解,意思是陰陽虛勞於胸膈,就會出現浮遲脈。
以胸膈之陰陽。為榮衛之宗主。榮行脈中。衛行脈外。是榮衛又所以載脈者也。夫陰陽相生。氣血互用。陰血內虛。則脈外之衛氣不足。衛氣失固密之令。故脈浮。陽氣外勞。則脈中之營血耗竭。營血失生陽之氣。故脈遲。是脈根於營衛。而營衛之氣大會於胸中。此所以因寸口之浮遲。
而知營衛之衰竭。並內知其心肺之虛勞耳。
三條,趺陽脈浮而數。浮即為氣。數即消穀而大堅。氣盛則溲數。溲數則堅。堅數相搏。即為消渴。此言上焦雖無虛勞之虧空。若陽明之火太盛。亦能浮其熱於胸膈。而成上中二焦消渴之變症也。趺陽即陽明。詳別見。蓋指右關而言。注作足面之動脈。誤。脈浮當兼實脈在內。且非浮出皮面。是從浮於關之上。將逼寸口而言。以浮出皮面。系陽明表熱之脈。惟浮於上衝。始為膈熱消渴之診故也。數為熱脈。又脈之來屬陽。而其去之夾空屬陰。數則至速而空窄。陽實陰虛之應也。夫陽明之脈。帶實而上浮。是陽明之氣自實。而且有浮其氣於膈上之勢。故曰浮即為氣也。數為熱。熱在陽明。故消穀。數為陰虛。陽明陰虛。故不能自潤而大堅也。氣盛。指氣浮而盛於胸膈之謂。胸膈氣盛。則呵噓之火勢既大。而水易下趨。故溲數也。溲數。則水惟一過而不能留潤。故乾結而即堅。於是堅則愈數。而因數愈堅。則堅數如相搏之狀。堅方欲以渴勝數。而數卻以消勝堅。此消渴循環不已之道也。不出方治者。因上條有下之利不止之戒。則此條之不言戒者。其以下為正治者可見矣。但於大承中。令芒硝長出大黃之外為合。否則。恐大黃直性下趨之力多。而芒硝軟堅破結之功少。但下其未堅者。旁流而下。而使堅者獨留。則渴甚而死矣。此條當重看浮字。以浮則氣浮於上。而成熱高之消渴。方與下條之但數而為中消者有別也。
白話文:
以胸膈的陰陽作為人體氣血的根本,榮氣運行在脈絡之中,衛氣運行在脈絡之外,因此榮衛氣又可以說是載運脈絡的。陰陽互相生長,氣血相互運用,陰血內虛,則脈絡外圍的衛氣不足,衛氣失去固守密閉的功能,所以脈象浮。陽氣外耗,則脈絡中的營血耗竭,營血失去生養陽氣的能力,所以脈象遲。脈象根源於營衛氣,而營衛氣匯集於胸中,因此通過寸口脈的浮遲,可以知道營衛氣的衰竭,進而了解心肺的虛弱。
三條經脈中,趺陽脈浮而數。浮代表氣,數代表消穀而大堅。氣盛則小便頻繁,小便頻繁則大便乾燥。乾燥頻繁相互衝擊,就會形成消渴症。這說明上焦雖然沒有虛勞的虧損,但若陽明經的火氣太盛,也能將熱氣上浮到胸膈,形成上中二焦的消渴症。趺陽就是陽明經,詳細的區別請見其他資料。這裡指的是右關脈,注釋中寫作足面上的動脈是錯誤的。脈象浮應該包含實脈,而且不是浮出皮面,而是浮於關脈之上,即將要逼近寸口脈的意思。以浮出皮面來判斷脈象,屬於陽明經表熱的脈象。只有浮於上衝,才是膈熱消渴的診斷依據。數是熱脈。又脈象的來屬陽,而脈象的去屬陰。數則脈象來得快,又空虛窄小,屬於陽實陰虛的表現。陽明經的脈象,帶有實脈,而且上浮,說明陽明經的氣血充實,而且有向上浮到膈上的趨勢,所以說浮即為氣。數為熱,熱在陽明經,所以消穀。數為陰虛,陽明經陰虛,所以不能自潤而大便乾燥。氣盛,是指氣浮而盛於胸膈,胸膈氣盛,則呼吸之火勢強盛,而水易向下流失,所以小便頻繁。小便頻繁,則水只經過一次就無法留住滋潤,所以乾燥而結實。於是堅則愈數,而因數愈堅,則堅數如相搏之狀。乾燥想要以渴勝頻繁,而頻繁又以消勝乾燥,這就是消渴症不斷循環的原因。
上一條內容提到下利不止的戒律,而這一條沒有提到,說明這條内容是针对正治而言的。在大承穴中,讓芒硝長出大黃之外,才能使藥物相合。否則,恐怕大黃直性下趨的力量過強,而芒硝軟堅破結的作用過弱。只瀉下未結實的部分,而使結實的部分獨留,就會渴甚而死。這條內容要注意“浮”字,以浮則氣浮於上,形成熱氣上浮的消渴症,與下一條內容中只有“數”而屬於中消者有區別。
四條,趺陽脈數。胃中有熱。即消穀引食。大便必堅。小便即數。
承上文而言趺陽之脈。縱不浮而但數者。雖無膈熱下噓之勢。而胃中有熱。即消穀引食。其大便堅而小便數者。此熱在中焦。亦能逼下焦之水。而為消渴。又變症中之變也。蓋小腸、膀胱。俱在胃下。胃中有熱。則上吸胸膈之津液以自救。故渴又下逼小腸之水飲於膀胱。故消。
然而機勢相成。渴之機動於上。而其勢成於消。消之機動於下。而其勢又成於渴。故愈渴愈消。愈消愈渴矣。但言大便堅而小便數。即上條堅數相搏。即為消渴之互詞也。
五條,男子消渴。小便反多。以飲一斗。小便一斗。腎氣丸主之。
白話文:
趺陽脈跳動頻繁,代表胃中有熱。這會導致食慾不振、大便乾燥、小便次數頻繁。雖然沒有胸悶呼吸急促的症狀,但胃熱會影響中焦,逼迫下焦的水分,導致口渴。這種情況屬於消渴病的變症,因為小腸和膀胱都在胃之下,胃熱會向上吸收胸膈的津液自救,也向下逼迫小腸的水分進入膀胱,導致小便頻繁。
消渴病的症狀互相影響,口渴是由上而下的症狀,而小便頻繁是由下而上的症狀,口渴越嚴重,小便越頻繁,反之亦然。大便乾燥和小便頻繁是消渴病的互為表裡的症狀。
男性消渴病患者,小便量反而很多,喝一斗水就排一斗尿。這種情況可以用腎氣丸治療。
此言首條厥陰消渴之治例也。首二句是水飲與消渴之辨。三四兩句。是消渴與消渴之辨。其意以為渴症頗多。不可但因一渴。而即認為消也。比如渴而小便少者。則漸積漸高。而為飲為水。另詳本病。若消渴者。則渴而小便反多者為是。以其與水飲門之小便少者相反。故曰反多也。
又消症既有厥陰上衝。趺陽浮數之異。若以趺陽熱實之候。而誤投厥陰上焚之劑。不又蹈實實之戒。而令消渴更甚乎。夫厥陰之候。除脈症外。亦仍以小便為診法。蓋趺陽熱實。水從燥土下經。縱使急流飛渡。終有滲泄。況從燔炙煎煉中而出乎。故其所溲者。必不能如其所飲之數。
白話文:
這段話主要講述了厥陰消渴的治療方法。首先,它區分了水飲和消渴,說明渴症種類繁多,不能只因口渴就認定是消渴。比如渴而小便少者,可能是水飲積聚,需要另行治療。真正的消渴患者,則會表現為渴而小便反多,因為這與水飲門的小便少者相反。
此外,消渴症還分為厥陰上衝和趺陽浮數兩種,不能混淆。如果誤將趺陽熱實的症狀當作厥陰上衝,而用厥陰上衝的藥物治療,就會導致病情加重。因為厥陰的症狀除了脈症外,還需要觀察小便情況。趺陽熱實是水從燥土下經,即使快速流動也會滲泄,更何況是經過煎熬後排出呢?所以,趺陽熱實患者的排尿量必然比飲水量少。
若夫厥陰居至陰之下。陽火自微。即其精血下竭。而燥氣上浮。亦無熱相。惟上入心鄉。斯干柴入火。而幻生煙焰者。且火高飲下。既無傷耗。過此。則寒溪直瀉。復何火乾土克。而謂所飲者或減一二耶。此飲一溲一。即知非趺陽諸症。而為厥陰上衝之消渴無疑矣。腎氣丸。
補下焦之精血。以補其氣源。因而上引之。以蒸填心肺之空。詳虛勞本方下。消渴。為肝腎之陰既竭。因下幹上空。以致木氣衝之而焰發者。則補精血以補氣源。而蒸填上空之腎氣丸。為的對矣。蓋就上焦而論。心肺得腎氣之沖和。而真陽漸復。譬之主人返舊里。而占房者必當見還。
白話文:
如果說厥陰經位處至陰經之下,陽氣微弱,精血耗竭,燥氣上浮,也沒有發熱的現象,只向上進入心臟部位,就像乾柴遇到火,產生煙火一樣。而且火氣向上,飲水向下,並沒有消耗損傷。過了這個階段,寒氣就會直瀉而下,又怎麼能說火氣乾燥土氣克制,導致飲水量減少一兩呢?這喝一斤尿一斤,就知道不是趺陽經的病症,而是厥陰經上衝導致的消渴症無疑了。
腎氣丸補益下焦的精血,以補充氣源,因此向上引導,蒸填心肺的空虛。詳見虛勞本方。消渴症是因為肝腎陰液耗竭,導致下焦乾燥,上焦虛空,進而木氣上衝而發炎。因此補益精血以補充氣源,並蒸填上焦空虛的腎氣丸,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從上焦的角度來說,心肺得到腎氣的沖和,真陽逐漸恢復。比喻主人回到舊居,佔房的人就必須離開。
就下焦而論。肝腎得腎氣之滋息。而真陰自生。譬之故土遇豐年。而流亡者爭歸復業。此真陰下滋木邪正性。真陽上治龍火消沉之本義也。至若厥陰消渴。上焦責在無陰。而孤陽以邪熱不交。故渴。下焦責在無陽。而群陰以虛寒失守。故消。重用地黃山萸。一直下補精血之性。
將辛熱之桂附包藏下納。然後從肝腎中徐徐炊動。不特下焦漸溫。而以關鎖者治消。並且上部津升。而又以熏蒸者治渴矣。加燥土之薯蕷者。因上渴下消。互相注吸。故以培土者。中緩其流行之勢。而使津液之機得上升也。加滲濕之茯苓、澤瀉者。中土既有堤防。恐上流緩於注受而客飲不去。
白話文:
從下焦的角度來看,肝腎受到腎氣的滋養,就會產生真陰。這就像故土遇到豐年,流亡者紛紛返回家園一樣。這就是真陰向下滋養,使陰陽平衡的道理。真陽向上,則可以消除龍火(心火)的衰敗。
至於厥陰消渴,上焦是因為缺乏陰氣而導致口渴,孤陽獨行,無法與邪熱相合。下焦則是因為缺乏陽氣,群陰虛寒,守不住精華而導致消瘦。因此,要重用地黃、山萸,它們具有直接補益精血的功效。
將辛熱的桂枝、附子包藏於藥方中,向下引導藥力。然後從肝腎中慢慢推動藥力,不僅能溫暖下焦,治癒消瘦,也能使上部的津液上升,治療口渴。加入乾燥的薯蕷,是因為上焦口渴、下焦消瘦,互相影響。因此,以培土的方式,緩和藥力的流動,使津液得以上升。加入利水滲濕的茯苓、澤瀉,是因為中土有了堤防,擔心上流的津液無法順利補充,導致水氣停滯。
則真陰將阻於濕滯而不布也。然後以升陽走液之丹皮。雙引肝腎之精神於膈上。則春晴滿空。電光消滅。太清凝露。萎葉生鮮。復何消渴之不愈哉。讀仲景諸方。其神奇變幻。頃刻萬狀。直如蓬萊閣上。看盡蜃樓。終若不能窮其微妙也。別以男子者。因婦人為陰柔之體。陽氣嘗虧。
以其月有所瀉也。故不輕易病消渴。凡病消渴。即屬枯症。其小便必少。大便必瀉。多為死候故也。
六條,脈浮。小便不利。微熱。消渴者。宜利小便。發汗。五苓散主之。
浮脈為氣機上衝外鼓之應。今以其症之小便不利。及微熱消渴者合診之。則消渴為入水既多。而小便不利。為出水又少。是知微熱。因熱水內積。不得下通。而襯托經表之所致。故並令脈浮也。利小便。以下通其水。發汗。以旁散其熱。誰曰不宜。然非五苓。無雙解之效。故主之。方意詳傷寒本方。
白話文:
如果真陰被濕氣阻滯,無法正常運行,就可以用升陽引液的丹皮,將肝腎的精神引導到膈膜之上,那麼春天的晴朗天空就會充滿生機,電光消失,太清之氣凝結為露水,枯萎的葉子重新煥發生機,消渴症又怎能不痊癒呢?閱讀仲景的方劑,其神奇變幻,頃刻萬狀,如同在蓬萊閣上,看盡海市蜃樓,卻仍然無法窮盡其微妙之處。男子與婦人不同,婦人屬陰柔之體,陽氣常有虧損,因為每月都有經血排出,所以不容易患消渴症。凡是患了消渴症,都屬於枯症,小便必然減少,大便必然瀉泄,大多是死亡的徵兆。
六條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,消渴者,應該利小便,發汗,五苓散主之。
浮脈是氣機上衝外鼓的表現。現在根據小便不利、微熱、消渴等症狀綜合判斷,可知消渴症是因水分攝入過多,而小便不利又導致水分排出過少,由此可知微熱是因為熱水積聚在體內,無法下行而導致的,並因此襯托出經表症狀,所以脈象也浮。利小便,可以下通水分;發汗,可以旁散熱邪。誰說不適合呢?然而除了五苓散之外,沒有其他藥物能夠同時起到利水和解熱的效果,所以五苓散是主治之藥。方意詳見傷寒本方。
七條,渴欲飲水。水入則吐者。名曰水逆。五苓散主之。
此飲熱胃寒之症也。蓋飲久化熱而燙胸。故胸病熱而渴。欲飲水、飲冷傷陽而逆胃。故胃惡寒。而水入則吐也。舊水逆停而不下行。新水逆出而不中納。故曰水逆。五苓為辛甘滲泄之劑。故主之。以辛甘則使胃陽溫復。滲泄則使水性順趨。而藥後所云多服暖水者。亦有見耶。
八條,渴欲飲水不止者。文蛤散主之。
文蛤散方,文蛤(五兩)
上一味。杵為散。以沸湯和服方寸匕。
此腎水上泛而為熱飲。飲熱燙胸。故渴飲不止也。文蛤。象腎而性沉。且能攝水下行。故主之。蓋象腎則走少陰。性沉而攝水下行。則熱飲去而渴將自止矣。俗解謂味鹹走腎。誤。以其但杵為散。而不曰火煅。其味安得咸耶。文蛤、蚌屬。亦名花蛤。出東海及萊州海中。背上有斑紋。故名。大者三寸。小者五六分。坊家以五倍子混代之。非。
白話文:
七條,口渴想要喝水,水喝下去就吐出來,叫做水逆。五苓散可以治療它。
這是喝水過多造成胃寒的症狀。因為喝水久了就會化熱而燙胸,所以胸部會感覺熱而口渴。想要喝水,喝冷水又會傷陽氣而逆胃,所以胃會惡寒,喝下去的水就吐出來了。舊的水逆停留在體內無法排出,新的水逆又進不去,所以叫做水逆。五苓散是辛甘滲泄的藥物,所以可以治療它。辛甘可以溫暖胃陽,滲泄可以使水氣順利排出。藥後所說要多喝溫水,也是這個道理。
八條,口渴想要喝水,喝不停,文蛤散可以治療它。
文蛤散的配方是:文蛤(五兩)
將文蛤搗成粉末,用沸水和服,每次服用方寸匕。
這是腎水上泛導致口渴,喝水會燙胸,所以一直想喝水。文蛤形狀像腎,性沉,而且可以攝水下行,所以可以治療它。因為形狀像腎,所以可以走少陰經,性沉可以攝水下行,熱水排出後,口渴自然會停止。民間解說說文蛤味鹹走腎,這是錯誤的。因為它只是搗成粉末,並沒有用火煅燒,它的味道怎麼會是鹹的呢?文蛤、蚌是同類,也叫花蛤,產於東海和萊州海中,背上有很多斑紋,所以叫做文蛤。大的有三個寸,小的有五六分。市面上有人用五倍子來冒充它,不是真正的文蛤。
九條,淋之為病。小便如粟狀。小腹弦急。痛引臍中。
淋者。小便不利。而其所出者。或白或赤。或膏或沙石之總名也。按其病因。大概不越三者。一則上焦以神勞氣虛。不能分運水氣。中焦脾土氣寒。又不能制水下化。故小便停滯。滯久則膀胱內生虛假之熱。且宗氣不能提挈神髓。而陰氣下陷膀胱。於是陰氣得虛假之熱鬱。而成濁涕之狀者。
此所謂膏淋也。一則三焦亢熱。而真陽氣化之機自疲。不管傳送。而膀胱癃閉。故小便不利。且陰陽之液。兩傷於邪火。則引水自救。故渴。以渴飲之水。而久煎癃閉之膀胱。此煎水成鹼。煮海成鹽之象。而成砂石淋者是也。一則淫火愛慕於心君。飛傳於腎腑。而外流於陽道陰庭。
白話文:
九條中記述的淋病,指的是小便不通暢,排尿時像小米般細小顆粒的狀態,小腹緊繃,疼痛延伸至肚臍部位。
所謂「淋病」,是指小便困難,且小便中可能出現白色、紅色、膏狀或沙石狀的異物。其病因大致有三種情況:首先,上焦(心肺)因為精神勞累、氣虛,無法有效調節水氣;而中焦(脾胃)因為脾土寒冷,也無法控制水分排出。這樣一來,小便滯留,滯久後膀胱內會出現虛假之熱。此外,宗氣無法提起陰精,而陰氣則下陷至膀胱,最終形成濁狀的分泌物,這種情況便稱為「膏淋」。
另一種情況是三焦(全身的氣機)火熱過盛,真陽氣無法正常轉化,膀胱因此閉塞,導致小便不暢。此外,陰陽之液同時受到邪火侵擾而受損,導致口渴,大量飲水後,水分長期積聚在膀胱中,經過長時間加熱,最終形成像鹼或鹽一樣的砂石,這便是「砂石淋」。
第三種情況是淫火生於心神,流傳至腎臟,並外洩至生殖器官與陰部,引起外洩之症。
又無所事。而陽火不能下泄。則橫貫帶脈。而沉墜腰痛。絡脈脹而化機自塞。故小便不利。邪火結而陰精下淫。故濁淋黃綠也。本條言神勞氣虛。而中土不能下溫其化機之淋。二條統言治淋之戒。三條即言虛淋之治例。四條言淫火停閣之淋。故其方藥俱主咸潤之品。以咸走腎。
而尤能瀉心火也。五六兩條。言熱淋之治例耳。仲景之意。以渴而小便過利者為消渴。渴而小便不利者為淋。故次淋於消渴之後焉。淋之為病句。直貫後文諸條。小便如粟。言小便中之濁垢。顆粒而色黃白。如小米之狀。膏淋之初症也。俗解謂即砂石淋。非。蓋膏淋之初症。
白話文:
如果體內沒有適當的運行調節,而陽火無法正常排泄,會橫貫帶脈(腰部的氣脈),導致沉重下墜的腰痛。絡脈(小血脈)因為氣機阻塞而脹大,造成小便困難。邪火結聚,陰精下泄,使得小便呈現黃綠色的濁狀物。本條說明,由於神疲氣虛,中焦(脾胃)無法有效加熱和調節水分,導致的淋病症狀。第二條強調治療淋病的禁忌,第三條給出虛弱性淋病的治療方法,第四條則描述淫火滯留所引發的淋病,這種情況下的方藥多以鹹味滋潤為主,鹹味有助於引導藥效入腎,且尤能洩心火。
第五和第六條提供了熱淋的治療範例。醫學名家仲景的觀點是,若口渴且小便頻繁即為消渴症,口渴但小便不暢即為淋病,因此在消渴症之後討論淋病。「淋病」是指小便中夾雜濁垢,如小米般顆粒,呈黃白色,這是膏淋的初期症狀。俗稱此為砂石淋,但實際上與砂石淋不同,屬於膏淋初期。
形如粟米而軟。病深。則漸大而成條。即為膏淋矣。砂石淋。其初便時。儼如水中化鹼之象。便久澄下。則堅如砂石之狀故也。上中二焦之陽氣虛寒。不能照臨化被。而失柔則養筋之妙。故小腹凝斂而弦急。臍中切責而引痛也。
十條,淋家不可發汗。發汗必便血。
淋家。兼前三症而言。便血。指小便尿血也。蓋虛寒之淋。陽氣既微。發汗以泄其氣。氣不應用。而動其血者勢也。血動而未及為汗。則隨淋而下便矣。陽熱之淋。營陰傷於亢熱。汗以陰津為材料。陰不足以作汗。強責之而動其血。故汗余之血。其見於小便者。亦與前症同也。
白話文:
淋病初期,尿液中可能出现像小米一样的软颗粒,病情加重时这些颗粒会逐渐变大,形成条状,也就是膏淋。砂石淋则开始时排尿如同水中加碱的现象,尿液沉淀后会变得坚硬如砂石。上焦和中焦的阳气虚寒,无法温煦和滋养,导致筋骨失去柔韧性,所以小腹会收缩紧绷,脐周会有强烈的牵拉痛。
淋病患者不可发汗,发汗会导致尿血。
这里说的淋病,包括前面提到的三种情况。尿血指的是小便中带有血。因为淋病患者阳气虚弱,如果发汗会导致阳气更虚弱,无法正常运行,而导致血液流失。血液流动尚未转化为汗液,就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。阳热淋则是由于营阴受损,而汗液需要阴津来生成。阴津不足,强迫发汗就会导致血液流失。所以发汗后出现的尿血,和前面提到的情况原因相同。
淫火停閣之淋。陰精已在燔炙之候。夫發表不遠熱。復用發汗之陽藥以濟之。則陰血不勝其殘暴。故血亦動而下見於便矣。此總言治淋之禁也。
十一條,小便不利者。有水氣。其人苦渴。栝蔞瞿麥丸主之。
栝蔞瞿麥丸方,栝蔞根(二兩),瞿麥(一兩),茯苓,薯蕷(各三兩),附子(一枚炮)
上五味。末之。煉蜜丸梧子大。飲服三丸。日三服。不知。增至七八丸。以小便利。腹中溫為知。
此補言首條虛淋之症。而詳其治例也。蓋謂小便如粟。小腹弦急。痛引臍中之淋。其初症小便不利。久則水積而有水氣。水久化熱。熱水上燙胸膈。故其人苦渴。主本丸者。以生津之栝蔞根止渴。以瀉血分之瞿麥。瀉氣分之茯苓去水氣。以燥土之薯蕷。溫土之附子。制水以利小便。
似乎單治本條諸症。不知三焦之妙。其先天之溫胃暖胸者。以腎陽為釜底之炊。其後天之上蒸下被者。以胃陽為分照之耀。夫此淋既為上虛中寒所致。故用辛鹹走腎之附子。納其熱於下焦。所以扶腎陽。而為溫胃暖胸之地。即治小腹之弦急者。實在其中矣。用甘溫走胃之薯蕷。
提其熱於中焦。所以溫胃陽。而為上蒸下被之地。即治臍中之痛引者。實在其中矣。夫腎陽復。而先天之氣從夾脊而上熏。胃陽復。而後天之氣由脾肺而上貯。則上焦之神氣自充。而提挈有力分布有神。亦何虛淋之不愈哉。況以薯茯之滲泄者。去水以利小便。栝蔞之生津者。
止渴以杜積水乎。小丸吞服。欲其化於下焦。從下溫中。又從中溫上也。三丸漸增。恐虛寒者。不勝暴溫。而益膀胱之假熱也。曰小便利。腹中溫為知。其用意於中下二焦者可見矣。
白話文:
單單治療這種症狀,可能忽略了三焦的奧妙。先天之氣溫暖胃部和胸部的能量,源於腎陽,就像釜底的火焰一樣。後天之氣向上蒸發,向下溫暖,則源於胃陽,就像陽光照耀一樣。淋症是由於上焦虛寒造成的,因此使用辛鹹入腎的附子,將熱力導入下焦,以此來扶助腎陽,溫暖胃部和胸部,也就能治療小腹的弦急。
使用甘溫入胃的薯蕷,將熱力提昇到中焦,溫暖胃陽,使得上焦蒸發,下焦溫暖,也就能治療臍中疼痛引發的症狀。腎陽恢復,先天之氣從夾脊而上燻蒸,胃陽恢復,後天之氣從脾肺而上貯存,上焦的神氣就會自然充盈,提挈有力,分布有神。這樣,淋症自然就會痊癒了。
此外,用薯蕷和茯苓滲泄水氣,利尿排泄;用栝蔞生津止渴,防止積水。小丸吞服,目的是讓藥力化於下焦,從下而上溫暖中焦,再從中焦溫暖上焦。每次服用三丸,逐漸增加劑量,因為擔心虛寒的人,不能承受過於強烈的溫熱,反而會導致膀胱虛熱。小便暢通,腹部溫暖,就代表藥效發揮了。可以看出,這則方子主要針對中焦和下焦而設計。
十二條,小便不利。蒲灰散主之。滑石白魚散。茯苓戎鹽湯並主之。
蒲灰散方,蒲灰(七分),滑石(三分)
上二味。杵為散。飲服方寸匕。日三服。
滑石白魚散方,滑石(二分),白魚(二分),亂髮(二分燒)
上三味。杵為散。飲服半錢匕。日三服。
茯苓戎鹽湯方,茯苓(半斤),戎鹽(彈丸大一枚),白朮(二兩)
白話文:
小便不順暢,可以使用蒲灰散、滑石白魚散或茯苓戎鹽湯治療。
蒲灰散的組成是蒲灰七份,滑石三份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方寸匕,一天服用三次。
滑石白魚散的組成是滑石二份,白魚二份,亂髮燒成灰二份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半錢匕,一天服用三次。
茯苓戎鹽湯的組成是茯苓半斤,戎鹽一粒,白朮二兩。
上三味。以水六升。煎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
此淫火停閣。濁淋之治例也。言病淋而小便不利。又有一種欲火流於兩腎。不得有其事以下泄。因而腎絡以火氣貫之。而腫重閉塞者。夫膀胱為腎之腑。腎移熱於其中。故小便不利。腎精內動而不得下泄。又傳其精氣於膀胱。而漸化為白淫以下注。故淋濁也。然則此火不散。
而零星腐化。經年累月。其濁終不可止。蒲草行根水中。具發生之性以泄水氣。則為直至腎家而瀉其火者也。又因此火。來自少陰心主。燒以為灰。色黑味鹹。黑入腎臟。咸則所以瀉心火之留寄腎中也。配以甘寒分利之滑石。則直從水道而下散矣。故主之。若此症經久失治。
白話文:
使用上述三種藥材,加入六升水,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
這是治療淫火滯留、濁淋的原則。當患有淋病且小便不暢時,還有一種情況是欲火流至腎臟,無法正常排出,火氣充斥腎絡,導致腫脹和閉塞。膀胱屬於腎的外部腑位,當腎熱轉移到膀胱時,小便會不通暢。腎精內部運動,無法下泄,精氣傳至膀胱,逐漸轉化為白色濁物,這便是濁淋症狀。如果這種火氣不散去,經年累月,濁症將無法消除。
例如蒲草生長在水中,具有疏通水氣的作用,能直接引導至腎臟以清泄火氣。這種火氣來自少陰心主,燒成灰後呈黑色且味鹹,鹹味入腎,黑色則入腎臟,故鹹味可幫助清泄心火。配合甘寒滑利的滑石,能順利引導水氣下行,達到瀉火的效果。因此,針對久治不愈的濁淋症,此方法有效。
其陰精陰血。一則傷於邪火之內燔。再則耗於淋濁之下泄。則潤槁逐瘀。為不可少。故又主滑石白魚散焉。滑石甘寒以瀉邪火。分利以通小便。白魚扁窄而長尾。故其激水之捷。為魚中之最。以之入散。欲其引滑石之速於走腎。而並用其分水之力以利小便也。發為血之餘。既取其有潤槁之功。
亂髮為敗血之餘。復取其有逐瘀之性。燒灰則其味苦鹹。所以敗心火之下流腎部者。與蒲灰同義也。至若淋濁而小便不利。以致積飲聚水。而水飲之害。較之淋症為尤急。故以淡滲之茯苓為主。燥土之白朮為佐。先利其小便以去水。加咸以潤下。而並能泄心火之戎鹽以治淋。
白話文:
陰精陰血受損,一是內熱灼傷,二是淋濁下泄耗損。因此滋潤乾燥、驅散瘀血至關重要。所以要用滑石白魚散來治療。滑石甘寒,能瀉邪火、利小便。白魚扁平細長,尾巴很長,因此它在水中遊動的速度最快,是魚類中的佼佼者。將白魚加入散劑中,目的是讓滑石快速到達腎臟,並利用白魚的快速分水之力利尿。頭髮是血液的餘氣,因此用它來滋潤乾燥。
亂髮是敗血的餘氣,它能驅散瘀血。燒成灰後,味道苦鹹,可以治療心火下行至腎部的病症,與蒲灰功效相同。如果淋濁導致小便不利,積聚水液,水飲的危害比淋症更急迫。因此用淡滲的茯苓為主藥,燥土的白朮為輔藥。先利尿去水,再用鹹味潤下,並用能泄心火的戎鹽治療淋症。
則淋與小便不利。同愈矣。況腎為臟。臟無瀉法。利水以瀉其腑者瀉臟。則茯術亦未始非治淋之藥也。曰並主之者。蓋言總為濁淋之主方。而其所以應用者。又自各有區別也。
十三條,渴欲飲水。口乾舌燥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(方別見)
此條當冠淋之為病。小便不利二句。否則。不當入本門淋症之末矣。蓋胸中熱極。充塞中下。氣機不行。故小便不利。又胸中熱極。呵噓真陰逼迫下注。故淋也。白虎湯為金風蕩熱之劑。加人參為金液潤枯之藥。已詳傷寒本湯注。主此而膈中熱解。則真氣得以展舒。而小便自利。
白話文:
這樣就會出現淋病和小便不順暢的情況,這兩種病症都好了。何況腎臟是人體的內臟,內臟沒有瀉法,利水藥是通過瀉去腑臟來達到利水的效果,而瀉臟實際上也等同於瀉腎。所以茯苓其實也可以算是一種治療淋病的藥物。說茯苓與澤瀉並主治淋病,是因為它們共同構成治療濁淋的主方,但它們在應用上還是有區別的。
如果口渴想喝水,而且口乾舌燥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(具體方劑見附錄)
這段文字應該放在淋病這一病症的開頭。因為小便不順暢這句話是淋病的主要症狀,如果不放在開頭,就不應該放在淋病這一章節的最後。胸中熱極,充塞中下,氣機運行不暢,所以導致小便不順暢。而且胸中熱極,呵噓真陰被逼迫往下流,所以導致淋病。白虎湯是清熱解毒的藥物,加入人參可以滋陰潤燥,這點在傷寒論白虎湯的注釋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。用這個方劑治療,可以消除膈中的熱,使真氣能夠舒展,自然小便就會順暢。
又膈中熱解。則真陰得以上滋。而渴淋俱除也。此因熱而小便不利。因小便不利。則愈熱而病淋者。故解熱之外。而淋與小便不利。可不責而自愈矣。
十四條,脈浮發熱。渴欲飲水。小便不利者。豬苓湯主之。
豬苓湯方,豬苓(去皮),茯苓,澤瀉,滑石,阿膠(各一兩)
上五味。以水四升。先煮四味。取二升去滓。內下阿膠烊盡。溫服七合。
此條當冠淋之為病一句。與上條同。夫脈浮發熱。似屬表症。渴欲飲水。似屬裡症。因其淋而小便不利。則知渴飲為積水內熱。因而燙膈所致。而浮熱為熱水內蒸。因而外鼓所致也。主本湯者。重用豬茯澤瀉。以利小便為主。隨便加鎮重甘寒之滑石。以降斂浮熱。加滋陰補血之阿膠。
白話文:
當膈中熱氣消退,真陰就能上行滋養,口渴和淋病自然消失。這是因為熱氣導致小便不暢,小便不暢又加重了熱氣,進而引發淋病。所以除了解熱之外,淋病和小便不暢也會不藥而癒。
脈浮發熱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暢,可用豬苓湯治療。
豬苓湯的藥方是:豬苓(去皮)、茯苓、澤瀉、滑石、阿膠(各一兩)。
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四升,先煮四味藥材,取二升藥汁去渣,再加入阿膠烊化,溫服七合。
這一條應該在淋病的病症描述前面加上一句「淋病者」,與上一條相同。脈浮發熱,看似表證,口渴想喝水,看似裡證,由於有淋病和小便不暢,可知口渴想喝水是因為積水內熱,導致熱氣上蒸灼膈肌所致,而浮熱是因為熱水內蒸,導致外鼓所致。這張方劑主要使用豬苓、茯苓、澤瀉,以利小便為主,再輔以滑石,鎮重甘寒,以降斂浮熱,並加入阿膠滋陰補血。
以上止渴飲也。是此條又因小便不利。故致上渴外熱而下淋者。此利小便之外。兼止熱渴。而淋症可不責而自愈矣。二條俱言熱淋之治例也。
白話文:
以上的方子可以解口渴、消除尿液不通所引起的外部熱感和內部膀胱疼痛的問題。這個方法除了可以幫助排泄尿液以外,還可以緩解口渴的症狀,並且可以使膀胱炎症狀自然痊癒。這兩條都是關於治療熱性膀胱炎的例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