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2)

1.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

太陽病。發熱。見上條。不言有汗無汗者。兼上二條之風寒而言。言太陽見發熱之表症。其脈多浮者。以陰陽之氣兩出。而與邪摶故也。若見表症。而脈又沉。是里陰短少。不出而附其陽。而經絡獨得乾熱之應。故痓。然治經表乾熱之邪。非發表不能散其勢。若沉而更見細。

細為無陽之診。發表以去邪熱。剛柔之陽痓或解。而厥逆瀉利之陰痓將復作矣。故曰難治。陰痓、即俗所謂慢驚風者。是。詳見後注。並有方治擬補。此亦痓之正病也。

四條,太陽病。發汗太多。因致痓。

此及下文三條。俱非痓病。因誤治以傷陰。遂亦成痓者也。發汗太多。不特火熨等治。令其大汗。凡表藥過劑。及發汗後更發汗者皆是。汗雖陽液。而經隧絡脈。實賴以為和軟。因致痓者。木出津而勁。土去水而板之象。

五條,夫風病下之則痓。復發汗。必拘急。

風家不特原燥。且疏泄而多自汗。其液已傷。下之。則津液更傷。亦上條因致痓之義也。復發汗。當承風病言。非下後成痓。而復發汗也。蓋謂風家津液已傷。下之固痓。不下而復汗之。亦必拘急。拘急者。痓之漸也。

六條,瘡家雖身疼痛。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痓。

瘡家素多膿血。膿血者。津液之所化也。夫身疼痛者。為邪在經絡。法當發表。然其津液素傷於膿血。若再令汗出。則其經血益枯。亦上文因致痓之義也。

七條,病者身熱足寒。頸項強急。惡寒。時頭熱。面赤。目赤。獨頭動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痓病也。若發其汗者。寒濕相得。其表益虛。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已。其脈如蛇。暴腹脹大者。為欲解。脈如故。反伏弦者。痓。

此症須先詳太陽隧道。則絲絲入扣。否則極力強解。終屬隔靴搔癢。夫太陽者。從目內眥。上頭角。復下經牙車。上繞腦後。歷頸項。循背部之夾脊。而下走足外臁之後側者也。此條系太陽經血不足之人。寒濕濁邪。兩中於下。於是郁寒鬱濕而兩化為熱。化熱循太陽而上衝。

太陽之經血不足以御之。故見種種乾熱之症。而痓也。身熱足寒者。本寒標熱之應。玩下文寒濕相得。則言寒而濕在其中。故曰寒濕之濁邪。兩中於下也。頸項、頭、面、目、與牙車、下至背部、俱太陽之所經。故頸項強急。頭熱。面目時赤。獨頭動搖。牙關卒噤。並背反張者。

俱經血不足。而乾熱逼之之應。故知為痓也。惡寒為太陽之本症。時頭熱時字。與口之卒噤相應。蓋化熱之邪。終不若風熱之盛實。故但時熱、時赤、時動搖、卒噤、卒反張也。以鄙見擬其方。或當主桂枝倍芍藥湯。外加花粉朮附為合。蓋桂枝本湯以解標熱。加花粉以滋其經血之干。

朮附以逐其本寒本濕。倍芍藥者。使之直走足脛以上散也。若以為太陽表熱。不顧寒濕之本病。但發其汗。則寒濕之本氣。以汗空而相得於表。表陽之虛氣。以汗疏而益虛於上。寒濕與虛陽。相薄於在上在表。故惡寒益甚也。此發汗而病不服之變動如此。其脈如蛇。謂伏而堅直之脈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發熱,症狀如同前述,不論是否有汗,皆兼具風寒表證。太陽病出現發熱的表證,脈象多浮,是因為陰陽之氣都外泄,與邪氣搏鬥的緣故。若出現表證,但脈象卻沉,表示裡面的陰氣不足,不能外泄而附著在陽氣上,經絡獨受乾燥的熱邪影響,所以才會發病。治療經表乾燥的熱邪,必須發汗才能散解邪氣。如果脈象沉且細弱,細弱代表陽氣不足,發汗雖能去除邪氣和熱,但剛強的陽氣病症或許會減輕,然而陰寒導致的厥逆、瀉痢等症狀卻可能再次發作,所以很難治療。這種陰寒導致的病症,就是俗稱的慢驚風,詳見後文註解,並有處方擬補。這也是此病的本症。

太陽病因發汗太多而導致此病。

這段以及下文三段,都不是此病的本症,而是因為誤治傷了陰氣,才導致此病。發汗太多,不只指火熨等療法導致大量出汗,凡是表證藥物劑量過大,或發汗後又繼續發汗,都屬於此類。汗液雖然是陽液,但經絡脈道需要汗液的滋潤,才能維持柔軟。發汗過多導致此病,就像樹木失去津液而變得乾硬,土地失去水分而變得堅硬一樣。

風寒病向下發展就會導致此病,再次發汗必定會肌肉拘緊。

風寒病本身就容易乾燥,而且容易自汗,體液已經受損,再服用瀉下藥,則體液會更加受損,這也是前面所述導致此病的原因。再次發汗指的是風寒病的治療,並不是指瀉下後才導致此病,然後又發汗。意思是說,風寒病體液已經受損,瀉下固然會導致此病,不瀉下而再次發汗,也會導致肌肉拘緊。肌肉拘緊是此病的早期徵兆。

瘡瘍病患者即使身體疼痛,也不可發汗,出汗就會導致此病。

瘡瘍病患者體內本來就有很多膿血,膿血是體液轉化的產物。身體疼痛是因為邪氣在經絡中,應該發汗治療。但是,由於體液本來就因為膿血而受損,如果再次發汗,則經血會更加枯竭,這也是前面所述導致此病的原因。

病人身體發熱,腳冷,頸項僵硬,惡寒,時而頭熱,面紅,眼紅,單獨頭部搖晃,突然口噤,背部反弓,這是此病的症狀。如果發汗,則寒濕邪氣加重,表證更加虛弱,則惡寒更甚。發汗後,脈象像蛇一樣,肚子突然脹大,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;如果脈象還是原來那樣,反而沉伏弦細,那就是此病。

這個症狀必須先詳細了解太陽經脈的循行路線,才能深入理解,否則即使盡力治療,也如同隔靴搔癢。太陽經脈從目內眥開始,上行至額角,再下行經過牙齒,上繞腦後,經過頸項,沿著背部的夾脊穴,下行至足外踝後側。這段文字說明的是太陽經脈血氣不足的人,寒濕濁邪入侵下焦,寒濕鬱結而化熱,循太陽經脈向上衝擊。

太陽經脈的血氣不足以抵禦它,所以出現各種乾燥熱邪的症狀,而導致此病。身體發熱腳冷,是寒邪在裡,熱邪在外的表現。仔細研讀下文「寒濕相得」,就知道寒邪和濕邪都在其中,所以說是寒濕濁邪入侵下焦。頸項、頭、面、眼、牙齒、以及背部,都是太陽經脈經過的地方,所以頸項僵硬,頭熱,面部時紅,單獨頭部搖晃,牙關突然緊閉,背部反弓,

都是因為經脈血氣不足,而乾燥的熱邪逼迫所致。所以知道這是此病。惡寒是太陽病的本症。時而頭熱,與口突然緊閉相應,因為化熱的邪氣,不像風熱那樣盛實,所以只是時而發熱、時而發紅、時而搖晃、突然緊閉、突然反弓。依我的淺見,擬定處方,可能需要桂枝加芍藥湯,再加花粉、蒼朮、附子,因為桂枝湯本來就是解表熱,加花粉可以滋養經脈乾燥的血氣,

蒼朮、附子可以驅除本來的寒濕。芍藥加倍,是為了讓藥物直達足脛以上散寒。如果只認為是太陽經脈表熱,而不顧寒濕的本病,只發汗,則寒濕之邪氣因出汗而更加盛於表,表陽的虛弱之氣因出汗而更加虛弱,寒濕與虛弱的陽氣在表裡互相搏鬥,所以惡寒更甚。發汗後病情反而加重的變化就是這樣。脈象像蛇一樣,是指伏而堅直的脈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