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1)
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1)
1.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
痓、窒也。拘也。有窒塞拘牽之義。前人俱謂痙字之訛。以內經但有痙而無痓。且痙與痓頗似。故後人傳寫致訛耳。鄙見以為不然。嘗按古人名病。或抉其病由。或肖其病狀。不必盡仍從前之舊。即如仲景傷寒之名。並其症之傳變。原從熱病論來。而現易其名為傷寒。然則以仲景傷寒等字。
為熱病之訛也得乎。當曰。痓病、即內經痙病為合。不必抹卻痓字。但其病由。殊多疑竇。幾令後人不知所守。如內經、以痙為濕因矣。爾雅注痙為風強病。則又為風因矣。及按本文諸條。並傷寒內所問及者。則又皆燥因也。反覆思維。神明告我。始知內經言濕。爾雅言風。
俱言外來之因。而尚有所未備。仲景言燥。是言本身之因。而實總痓病之全也。蓋人身以陰陽相得。則柔和通暢。即或中邪。尚賴陰陽滋息。以為捍禦。若津液素短。一遇風寒暑濕之邪中之。則邪從太陽陽經之性而化熱。陽熱相摶。津液不足以供其殘暴。則窒塞拘牽而痓矣。
甚至反張抽掣者。風火燥。萬物之變動也。或曰。子以古人為濕因風因。是矣。仲景並不言燥。而子以為燥者。敢問何說也。答曰。以因致痓之變病。遂以知痓家之本病。且有方本三道可據也。夫本篇四條曰。發汗太多因致痓。是痓因汗多而液燥也。五條曰。風家下之則致痓。
是痓因誤下而液燥也。六條曰。瘡家汗之則致痓。是痓因冒汗下而液燥也。其餘除一條二條三條七條為正痓。不列方外。十條泄營衛之邪熱以救津液。十一條泄分肉之邪熱以救津液。十二條瀉胃腑之邪熱以救津液。則病痓之因。治痓之用。不昭然可想見乎。
一條,太陽病。發熱。無汗。反惡寒者。名曰剛痓。
太陽病。指頭項強痛而言。太陽為寒邪所傷。邪從陽經之性而化熱。故發熱。寒邪凝閉。則毛竅實。故無汗。惡寒者。太陽被邪之本症也。曰反惡寒者。正就痓病而言。痓病因津液短少。而陽熱在經之症。理宜不該惡寒。故曰反也。發熱無汗。其經絡之拘強。更甚於有汗者。
故曰剛痓也。此條之症。全是傷寒。卻曰剛痓者。當合後文伏堅之脈而言。蓋痓與傷寒之外症頗同。惟伏堅與浮緊之脈為辨耳。此寒邪化熱之痓。痓之正病也。
二條,太陽病。發熱。汗出。不惡寒者。名曰柔痓。
太陽病同上。太陽為風邪所傷。風為陽熱。故發熱。風性疏洞。故汗出。不惡寒者。陽熱在經。而無陰氣在上在外故也。名柔痓者。以汗出而經氣之勁直。少遜於寒邪也。此條全是太陽傷風。略並陽明之候。而曰柔痓者。當合後條沉遲之脈而言。蓋痓與傷風之外症頗同。惟沉遲與浮緩之脈為辨耳。此風邪陽熱之痓。亦痓之正病也。
三條,太陽病。發熱。脈沉而細者。名曰痓。為難治。
白話文:
痓濕暍病脈證第二
「痓」指的是阻塞、拘緊的意思。古人認為這是「痙」字的誤寫,因為《內經》只有「痙」而沒有「痓」,且兩者頗為相似,所以後人抄寫時產生了錯誤。但我認為不然。古人命名疾病,有時根據病因,有時根據病症,不一定都沿用舊稱。就像張仲景的《傷寒雜病論》中「傷寒」這個名稱,其症狀的傳變,原本是從熱病論述來的,現在卻易名為「傷寒」。那麼,能否說「傷寒」二字也是熱病的誤寫呢?
我认为「痓病」就是《內經》中所說的「痙病」,不必去掉「痓」字。只是「痓病」的病因,有很多疑點,讓後人難以把握。例如,《內經》認為痙病是濕邪引起的,《爾雅》注釋痙病為風邪引起的強直病,則又是風邪引起的。而本文以及《傷寒論》中提到的,又都是燥邪引起的。反复思考之後,我明白了:《內經》所說的濕邪,《爾雅》所說的風邪,都是指外來的病因,但還不夠全面;而仲景所說的燥邪,是指人體本身的病因,這才是「痓病」的根本原因。
人體陰陽調和,則氣血通暢,即使外邪入侵,也能依靠陰陽的滋養來抵抗。但如果體內津液不足,一旦遇到風寒暑濕等外邪,邪氣就會依循太陽經的特性化為熱邪,陽熱相搏,津液不足以制約其暴烈之性,就會導致阻塞、拘緊而發病,甚至出現反張抽搐的現象。風火燥邪是萬物變化的因素。
有人問:你認為古人說的濕邪、風邪是病因,這是對的,但仲景並沒有說燥邪是病因,你為什麼認為是燥邪呢?
我回答說:根據導致「痓」病變化的原因,就能了解「痓」病的本質。而且有三條方劑可以作為佐證。本篇的第四條說,汗出過多導致「痓」,這是因為汗出太多導致津液乾燥;第五條說,風邪類疾病服用下瀉藥物導致「痓」,這是因為錯誤使用下瀉藥物導致津液乾燥;第六條說,瘡瘍患者出汗導致「痓」,這是因為同時出汗和服用下瀉藥物導致津液乾燥。其他的第一、二、三、七條都是「痓」病的本症,不列方劑。第十條是疏泄營衛的邪熱以恢復津液;第十一条是疏泄分肉的邪熱以恢復津液;第十二條是瀉除胃腑的邪熱以恢復津液。這樣,導致「痓」病的原因,以及治療「痓」病的方法,就清楚明瞭了。
第一條:太陽病,發熱,無汗,反惡寒,稱為「剛痓」。
太陽病,指的是頭項強痛。太陽經受寒邪侵襲,邪氣循陽經特性化熱,所以發熱;寒邪閉阻,毛孔閉塞,所以無汗;惡寒是太陽經受邪氣侵襲的本症。說「反惡寒」,是針對「痓」病而言的。「痓」病是因為津液不足,陽熱在經絡中,按理不應該惡寒,所以說「反」。發熱無汗,經絡拘緊比有汗者更嚴重,所以稱為「剛痓」。此條症狀完全是傷寒,卻稱為「剛痓」,應當與後文提到的伏脈相合而言。因為「痓」與傷寒的外部症狀很相似,只是伏脈與浮緊脈可以區分。這是寒邪化熱的「痓」,是「痓」病的本症。
第二條:太陽病,發熱,汗出,不惡寒,稱為「柔痓」。
太陽病同上。太陽經受風邪侵襲,風邪屬陽熱,所以發熱;風性疏通,所以汗出;不惡寒是因為陽熱在經絡中,而無陰寒之邪在上或在外。稱為「柔痓」,是因為汗出,經氣的強直不如寒邪侵襲時。此條完全是太陽傷風,略帶陽明症狀,稱為「柔痓」,應當與後文提到的沉遲脈相合而言。因為「痓」與傷風的外部症狀很相似,只是沉遲脈與浮緩脈可以區分。這是風邪陽熱的「痓」,也是「痓」病的本症。
第三條: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,稱為「痓」,難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