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3)
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3)
1.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
七條,夫心下有留飲。其人背寒冷。如手大。
自此合下文八九十共四條。言除卻溢飲之外。(溢飲不愈則死。無久留之候。)其餘三飲。久而未去者。俱名留飲。此條言支飲之久留者也。心系附背。心下留支飲。則水寒之氣。從系而托於背。故其背當寒冷如手大。內外形氣所必應之道也。
八條,留飲者。脅下痛引缺盆。咳嗽則轉甚。
此言懸飲之久留者也。缺盆。足陽明經脈第十二穴。在項下膺乳間。氣舍下。氣戶上。左右凡兩穴。痛引缺盆。咳嗽轉甚。注見首條懸飲。並五條肝水下。
九條,胸中留飲。其人短氣而渴。四肢歷節痛。
此亦言支飲之久留者也。但七條曰心下有留飲。則飲當胃脘之部。此曰胸中留飲。則比心下又高而逼肺矣。逼肺。故氣機艱於下引而短也。渴。詳三條肺水下。四肢歷節痛者。人身以歷節為溪谷。痛則飲將外溢。而其氣先為鬱冒之候也。
十條,脈沉者。有留飲。
此統言留飲之脈也。水性趨下。且飲留於中。則其氣機重墜而不能浮。故凡脈沉者有留飲也。然診法各從其部。如沉脈見寸口。飲留胸中。即上文九條之症。微上關。飲留心下。即前七條之症。微下寸口。而於或左或右單見。則飲留脅下。即前八條之症。其餘臟腑。各以其部處之。而於十二篇積脈為準則也。脈沉。並於沉處見滑細為是。
十一條,膈上病痰。滿喘咳吐。發則寒熱。背痛腰疼。目泣自出。其人振振身瞤劇。必有伏飲。
此發明六條水在腎。心下悸之候也。夫伏飲者。伏而未見之謂。此其欲發而猶未全發。特比六條之但悸者較重耳。其曰必有伏飲。此長沙之獨見若神。而人猶不及覺者也。膈上病痰。言膈上素有痰病之謂。喘滿咳吐者。言因病痰。所以胸滿而喘。咳嗽而吐也。二句是主。以其為上工之診竅故也。
發者。言有時而甚之謂。發字直貫下文五症。目泣。眼淚也。振振瞤劇。陽虛而上奔之象。詳傷寒並別注。言寒熱等五症。一時發作。大似陽虛而外中寒邪之候。但其膈上素病痰氣。而為滿喘咳吐者之所發。則知其非一時之暴病。而為腎中必有伏飲所致也。蓋水飲雖伏於下。
而其水寒之氣。必憑虛而射於上。肺性惡濕而忌寒。故膈上病寒濕之痰。濕氣上逆。故滿而喘。寒氣上逆。故咳而吐也。有時而發者。肺病寒濕。寒則持於丙丁。濕則持於戊己。而伏飲惟張於壬癸故也。寒熱者。寒為飲之本氣。飲氣上張故寒。寒起而格微陽於外。故寒而且熱也。
背者。胸之府。胸滿而咳。故其氣徹於背而痛。腰為腎之府。腎中微陽。為飲寒所迫而外鼓。故腰疼也。目泣雖為肝液。飲寒上擗而不能攝。故自出也。寒氣上浮。而諸陽奔避。故振振自戰而瞤劇也。十八條之苓桂朮甘湯。並腎氣丸二方。其可緩乎。蓋苓桂朮甘湯。所以去伏飲。
白話文:
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
七條:如果心下有停滯的飲邪,病人背部會感到寒冷,如同冰涼的手。
這條與後面的八、九、十條,共四條,說明除了溢飲(溢飲不治則死,沒有長期停滯的徵候)之外,其餘三種飲邪如果長期不去,都稱為留飲。此條所說的是支飲長期停滯的症狀。心臟與背部相連,心下停滯支飲,則寒涼的水氣,會沿著心臟的經絡上達背部,所以背部會感到寒冷,如同冰涼的手,這是內外形氣必然相應的道理。
八條:留飲停滯,會導致脅下疼痛牽引到缺盆穴,咳嗽時疼痛加劇。
這條指的是懸飲長期停滯的症狀。缺盆穴,是足陽明經脈的第十二個穴位,位於項下、膺乳之間,氣舍穴下方、氣戶穴上方,左右各有一個穴位。疼痛牽引到缺盆穴,咳嗽時加劇,詳見第一條懸飲的描述,以及第五條肝水下注的描述。
九條:胸中留飲,病人會出現氣短、口渴,四肢關節疼痛。
這也是支飲長期停滯的症狀。但第七條說心下有留飲,則飲邪停留在胃脘部位;而這條說胸中留飲,則比心下位置更高,更靠近肺部了。靠近肺部,所以氣機運行困難,導致氣短;口渴,詳見第三條肺水下注的描述;四肢關節疼痛,人體關節如同溪谷,疼痛則表示飲邪將要外溢,而其氣機首先會表現為鬱滯不通的症狀。
十條:脈象沉的病人,有留飲。
這條是總括留飲的脈象。水的特性是向下流動,而且飲邪停留在體內,則其氣機向下沉重而不能浮起,所以凡是脈象沉的病人都有留飲。然而診斷方法要根據其部位而定,例如沉脈出現在寸口脈,則飲邪停留在胸中,就是上面第九條所描述的症狀;稍微偏上關脈,則飲邪停留在心下,就是前面第七條所描述的症狀;稍微偏下寸口脈,或單獨出現在左右某一邊,則飲邪停留在脅下,就是前面第八條所描述的症狀。其它臟腑的留飲,也要根據其部位來判斷,並以十二篇積脈作為參考標準。脈象沉,且在沉脈處同時出現滑細脈象,就是留飲的表現。
十一條:膈上痰飲病變,表現為胸悶、喘息、咳嗽、咳痰,發作時伴有寒熱、背痛、腰痛、流淚,病人身體顫抖,肌肉抽搐劇烈,一定有伏飲。
這條闡述了第六條水在腎、心下悸的症候。伏飲,指的是潛伏未發的飲邪。這表示飲邪將要發作,但還沒有完全發作,比第六條僅僅心悸的症狀要嚴重。說“一定有伏飲”,這是長沙醫家獨特的見解,如同神明一樣準確,而病人自己卻還沒有察覺到。膈上病痰,指的是膈膜上方原本就有痰飲病變。喘息、胸悶、咳嗽、咳痰,指的是因為痰飲病變,所以胸部滿悶而喘息,咳嗽而咳痰。這兩句話是主要的症狀,因為這是上等醫家的診斷訣竅。
發作,指的是有時症狀加重。發字貫穿下面的五個症狀。流淚,指的是眼淚。身體顫抖、肌肉抽搐劇烈,是陽虛而氣血上逆的表現,詳見傷寒論及別注。寒熱等五個症狀,同時發作,很像陽虛而外感寒邪的症狀。但是,由於膈膜上方原本就有痰飲,而出現胸悶、喘息、咳嗽、咳痰的症狀,則可以知道這不是一時的暴病,而是由於腎中一定有伏飲所引起的。因為即使水飲停滯在下焦,
但其寒涼的水氣,必然會憑藉虛弱之處向上衝擊。肺部特性是厭惡濕氣而忌諱寒氣,所以膈膜上方患有寒濕痰飲,濕氣上逆,所以胸悶而喘息;寒氣上逆,所以咳嗽而咳痰。有時發作,是因為肺部患有寒濕,寒則執於丙丁(火),濕則執於戊己(土),而伏飲則張於壬癸(水)。寒熱,寒是飲邪的本性,飲邪之氣上逆,所以寒;寒氣上升而逼迫陽氣於外,所以寒而兼熱。
背痛,因為胸部滿悶而咳嗽,所以其氣機傳導到背部而疼痛。腰痛,因為腰為腎的部位,腎中微弱的陽氣,被飲邪的寒氣所逼迫而外鼓,所以腰痛。流淚,雖然是肝液,但飲邪的寒氣上逆,不能夠收攝,所以淚水自出。寒氣上浮,而陽氣奔避,所以身體顫抖,肌肉抽搐劇烈。十八條所說的苓桂朮甘湯、以及腎氣丸二方,可以緩解病情。因為苓桂朮甘湯,可以去除伏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