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2)

1.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

於是身體中。水熱則疼。水墜則重。而謂之溢飲者如此。五句當著眼四肢兩字。若夫咳而氣逆。但可坐倚而息。且水飲屯心下。抬高膈氣。以致吸不能入而短氣。所以不得臥倒。又水浮則氣迫而鼓於外。故其形如腫。而所謂支飲者又如此。五句當著眼在倚息短氣四字。是則飲雖四名。

理同一轍。先由痰飲懸飲。終歸溢飲支飲。而四者之傳變。亦視其胸脅經絡之虛實。以為偏全遲速耳。

二條,水在心。心下堅築。短氣。惡水不欲飲。

此合下文二條。俱是詳言支飲。蓋支飲屯積心下。故其水氣。得以上射心肺。而成水在心肺之症也。心下者。心之下。胃脘及脘外之總名。飲積於脘中。故堅硬如築。吸氣不能下引。故短也。但下條為水在胃脘之外。系懸飲之所傳變。飲久化熱而燙於外。故欲飲水。此條為水在胃脘之中。系痰飲之所抬高。水飲內頂。故惡水不欲飲也。

三條,水在肺。吐涎沫。欲飲水。

飲支於肺下。而水氣上逼之。則肺氣不得展於下而上逆。故涎沫因之上泛而見於吐也。余見上條注。

四條,水在脾。少氣。身重。

此詳言溢飲之症也。凡痰飲懸飲。其傳變俱能病此。蓋痰飲則內從胃絡而外傳於脾。懸飲則旁從脅絡。而下傳於脾。故皆能使水氣在脾也。脾土之陽衰而至水氣射之。則不能運布而溢於四肢者。勢也。故曰此言溢飲之症。脾滯而精悍不升。故少氣。脾濕而水土沉墜。故身重也。少氣是呼氣少。短氣是吸氣短。

五條,水在肝。脅下支滿。嚏而痛。

此詳言懸飲之症也。脅下為肝絡之所止經。飲懸於此。則從其絡而下射於肝。故水在肝也。水飲實於脅下。如有物支鼓之狀。故曰支滿。即所謂支飲之義也。嚏出於肺。肝以水邪犯所不勝。肺惡濕而欲出之。故嚏。但嚏者。下實其氣而始得奮為上迸。則支滿者益滿。而且振痛矣。與咳唾引痛同義。

六條,水在腎。心下悸。

此四飲之外。另是一症。即後文十一條所謂伏飲之未發者。長沙於臟中列此。其為防微杜漸之意深矣。夫腎為水臟。猶之天地之海。與水原相感召。腎陽盛而小便利。則真陰固密。而外水流行。亦何伏飲之有哉。倘陽德虛微。則水災禍伏。苟不見微知著而早圖之。則平成無日矣。

蓋四飲為病。是從上而下積。有盈科後進之漸。其症緩而較平。伏飲為病。是從下而上突。有怒潮直決之機。其症急而尤烈故也。悸是水悸。與虛悸之跳擺嘈雜不同。水悸者。神境中慼慼然如有不測之患。又時時惕焉自警者是也。蓋心腎同主手足之少陰。而其氣嘗相通於窈冥。

腎中伏水。而心君恍惚。譬之黃河未決。而洛城中之神機暗燭。未免形諸筋惕肉瞤間也。此自其初症而言。若就已成論。四飲亦低從上泛。而極於支飲。伏飲亦起從下傳。而極於四臟者也。

白話文:

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

身體內若水與熱結合則疼痛,水下墜則感覺沉重,這就是所謂的溢飲。 這段話重點在「四肢」二字。至於咳嗽且氣逆,只能坐著或倚靠著才能稍作休息,這是因為水飲停積於心下,抬高隔膜,導致吸氣困難而氣短,所以無法平躺。 水氣浮腫則氣體受迫而向外鼓脹,所以身體看起來像腫起來一樣,這就是所謂的支飲。這段話重點在「倚息短氣」四字。雖然飲證有四種名稱,但道理相同,都是從痰飲、懸飲發展而來,最終變成溢飲或支飲。四種飲證的轉變,則取決於胸脅經絡的虛實,以及疾病發展的偏斜、全面、緩慢或迅速等情況。

水停留在心中,心下堅硬如築,氣短,噁心不想喝水。

這兩條合起來詳述支飲。支飲停積於心下,水氣向上衝擊心肺,形成水停留在心肺的症狀。「心下」指心臟下方,包括胃脘及胃脘外的部位。飲停積在胃脘中,所以堅硬如築;吸氣不能向下引導,所以氣短。下一條則是水停留在胃脘之外,是懸飲轉變而來,飲邪久則化熱而灼熱於外,所以想喝水。這一條則是水停留在胃脘之中,是痰飲抬高所致,水飲向上頂迫,所以噁心不想喝水。

水停留在肺中,吐出涎沫,想喝水。

飲停積在肺下,水氣向上逼迫,肺氣不能向下舒展而向上逆,所以涎沫向上泛出而出現嘔吐。詳見上一條註解。

水停留在脾中,氣少,身體沉重。

這詳述溢飲的症狀。無論是痰飲還是懸飲,其轉變都可能導致這種病症。因為痰飲從胃絡內傳而外達於脾;懸飲則從脅絡旁傳而下達於脾,所以都能使水氣停留在脾中。脾土之陽氣衰弱,導致水氣侵犯,則不能運化而溢於四肢,這是必然的結果。所以說這是溢飲的症狀。脾氣滯塞,精氣不能上升,所以氣少;脾濕,水濕停滯,所以身體沉重。氣少是指呼氣少,氣短是指吸氣短。

水停留在肝中,脅下脹滿,打噴嚏時疼痛。

這詳述懸飲的症狀。「脅下」是肝經所經過的部位。飲停積於此,則沿著經絡向下侵犯肝臟,所以水停留在肝中。水飲停積在脅下,像是有東西撐著一樣,所以叫做脹滿,也就是支飲的意思。打噴嚏是肺部的反應,肝臟受水邪侵犯而不能勝任,肺臟厭惡濕邪而想把它排出,所以打噴嚏。但打噴嚏時,下部實邪之氣會向上衝,所以脹滿會更加嚴重,並且疼痛加劇,這與咳嗽引發疼痛的道理相同。

水停留在腎中,心下悸動。

這是四飲之外的另一種症狀,就是下文第十一條所說的伏飲未發的狀態。長沙先生在臟腑中列出此症,其防微杜漸的用意很深。腎臟是主水的臟器,如同天地之海,與水本來就互相感應。腎陽充足,小便通暢,則真陰固密,外來水濕也能正常運行,又何來伏飲呢?如果腎陽虛弱,則水濕之災就會潛伏。如果不察覺徵兆,及早治療,那病情就會日益嚴重。

四飲的病機,是從上向下積聚,有循序漸進的過程,症狀較為緩慢平和。伏飲的病機,是從下向上衝擊,有突然爆發的趨勢,症狀較為急劇嚴重。「悸」是指水氣導致的心悸,與虛證的心悸跳動嘈雜不同。水悸是指神志中惶恐不安,好像有什麼意外災禍將要發生,並且時時警惕著。因為心腎同主手足少陰經,其氣息常常在隱秘處相互溝通。

腎中潛伏水邪,而心神恍惚不安,如同黃河尚未決堤,而洛陽城中的人卻已經預感到災禍將至,難免會表現在筋惕肉跳之中。這是從疾病初期來說的。如果從疾病發展到後期來說,四飲也可能從上向下,最終發展為支飲;伏飲也可能從下向上,最終侵犯四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