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1)
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(1)
1.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
一條,問曰。夫飲有四。何謂也。師曰。有痰飲。有懸飲。有溢飲。有支飲。問曰。四飲何以為異。師曰。其人素盛今瘦。水走腸間。瀝瀝有聲。謂之痰飲。飲後。水流在脅下。咳唾引痛。謂之懸飲。飲水流行。歸於四肢。當汗出而不汗出。身體疼重。謂之溢飲。咳逆。倚息短氣。不得臥。其形如腫。謂之支飲。
痰為臟腑之津液所化。譬之循良之人民。因激變而為賊者也。而所以激津液之變者。大概不越寒熱兩因。如肺受熱而金有烊化之象。則傷其陰。陰傷。則喉嗓間如有物黏緊而不可出。微痛似喊破之狀。一二日咳出膠稠黃色之痰。不過七日。以形稀色白為漸愈者。一也。肺受微寒。
則陽鬱而葉緊。鬱極怒發。寒邪又隨陽氣之變動而化熱。寒熱交蒸。則自剝其液以送之。咳出成塊白色。狀如米粥之痰。而外裹黏涎清水者。此寒本熱標。兩因並見者。二也。先從便難。漸致燥結。下氣浮停。腸胃中熱。襯托上蒸。肺干液竭。火熏作癢。因而致咳。大口稠黃。
朝暮不絕。此為胃中之熱痰者。三也。而諸症壞痰不與焉。若夫本篇之所謂痰飲者。雖與寒因之黏涎相似。而其實另是一種。不可不辨也。以其由於飲水所積。故曰飲。以其與痰同能致咳。故亦曰痰飲。以痰飲滲在胃脘之外。不走小腸膀胱等腑。而懸於脅下。故曰懸飲。以痰飲久懸。
而經氣虛者。遂乘虛而溢於經脈。故曰溢飲。以痰飲不旁滲兩脅。而中屯心下。如有物支撐之義。故曰支飲。飲久曰留。飲深曰伏。飲以形質入臟。則猝死。其初症。但以水氣射之則病。故於五臟。則直謂之水而已矣。要皆起於肺冷氣結。而不能呵噓。成於脾寒氣滯。而不及分布者。
與前所云津液所化之痰不同。故其陰冷似清水。黏滑似薄膠。藥宜辛甘溫暖。治宜發汗利水。此為定例。而間或參以苦鹹寒潤者。特其變症變法焉爾。盛。指肉勝而言。看今瘦自見。凡陽衰者肉勝。素盛。則陽衰可知。今瘦。則並腸胃中之陰液亦虛。故內削而瘦也。陽衰。則不能運飲。
陰虛。則藉資於外水而留戀之。夫水走腸間而不下滲。故瀝瀝有聲。而所謂痰飲者如此。四句當著眼腸間兩字。飲後。猶言痰飲之後。非指飲湯飲水也。痰飲不行。後必由腸而浸淫於胃。由胃而橫鼓於脅。蓋下襯則上浮。中滿則旁註。以胃絡通於脅。故水流腸胃之外而在脅下。
脅下為少陽、厥陰之部。肝膽善逆。故咳唾。脅絡得水而作脹。故咳唾則振而引痛也。夫脅下之水無去路。如懸閣之象。故謂之懸飲者如此。四句當著眼脅下兩字。飲水與飲後同義。言懸飲之水。久而不去。則從經絡而流於四肢。夫經絡之水。陽氣運動。可從汗解。今陽虛而當汗不汗。
白話文:
飲水積聚在體內,可分為四種: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。
痰飲:體質原本豐盛,如今消瘦,水分滯留在腸道之間,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。飲水後,水分流至脅下,咳嗽、吐唾沫時會牽扯疼痛。
懸飲:飲水後,水分流佈至脅下,咳嗽、吐唾沫時會牽扯疼痛。
溢飲:飲水在體內流動,到達四肢,本該出汗卻不出汗,身體沉重疼痛。
支飲:咳嗽、呼吸急促、氣短,無法平臥,身體腫脹。
痰是由臟腑津液轉化而成的,如同原本善良的人民,因外力而變成賊寇一樣。導致津液轉化的主要原因是寒熱兩種因素。例如,肺受熱,就像金屬熔化一樣,損傷陰氣,陰氣受損,喉嚨會有異物黏住的感覺,微痛,像是快要喊破一樣,一兩天後咳出濃稠黃色的痰,大概七天內,痰逐漸稀薄、顏色變白,就表示病情好轉。 另一種情況是肺受輕微寒邪,陽氣鬱結,葉片緊縮,鬱結到極點就爆發,寒邪又隨著陽氣的變化而轉化為熱,寒熱交蒸,就會咳出成塊的白色痰,像米粥一樣,外面裹著黏稠的清水,這是寒邪為本,熱邪為標,兩種原因同時出現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先便秘,逐漸乾燥結滯,下氣浮滯,腸胃中熱,向上蒸騰,肺部乾燥津液耗竭,火熱熏灼而發癢,因而咳嗽,咳出濃稠黃色的痰,早晚不斷,這是胃中熱痰。 其他症狀皆不屬於此類。
本篇所說的痰飲,雖然和寒邪引起的黏液相似,但實際上是不同種類的疾病,必須區分清楚。因為它是由飲水積聚引起的,所以稱為「飲」;因為它和痰一樣能導致咳嗽,所以也稱為「痰飲」。痰飲滲透到胃脘外面,不流向小腸、膀胱等臟腑,而停留在脅下,所以稱為「懸飲」。痰飲長期停留在脅下,經氣虛弱,就乘虛而溢於經脈,所以稱為「溢飲」。痰飲不向兩脅擴散,而集中在心窩下,好像有東西撐住一樣,所以稱為「支飲」。飲水積久就稱為「留」,積得深就稱為「伏」。飲水以物質形態進入臟腑,就會突然死亡。初期症狀,只要水氣侵入就會發病,所以對五臟來說,就直接稱為「水」。總而言之,都是起於肺部寒冷氣滯,不能正常呼吸吐納,成於脾臟寒冷氣滯,不能正常運佈津液。
這和前面說的津液轉化而成的痰不同,所以它冰冷像清水,黏滑像稀薄的膠。治療應選用辛甘溫暖的藥物,以發汗利水為治療原則。有時也會加入苦鹹寒潤的藥物,只是針對變證的特殊療法。 「盛」指的是肉多而強壯。看如今消瘦就可見一斑。凡是陽氣衰弱的人,肉體都會比較豐盛。素盛,也就是陽氣衰弱。今瘦,則表示腸胃中的陰液也虛弱,所以內部消瘦。陽氣衰弱,就不能運化水分,陰液虛弱,就依賴外來的水分而滯留。水分滯留在腸道之間而不向下滲透,所以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,這就是所謂的痰飲。這四句話要著眼於「腸間」兩個字。「飲後」,指的是痰飲之後,不是指喝湯喝水。痰飲運行受阻,後來必然經由腸道浸潤胃部,由胃部橫向膨脹到脅下。因為下方堆積就會上方浮腫,中間飽滿就會向旁邊擴散,由於胃經與脅部相通,所以水分流至腸胃之外,停留在脅下。
脅下是少陽、厥陰經循行的部位,肝膽容易逆氣,所以咳嗽、吐唾沫。脅部經絡積水而脹滿,所以咳嗽吐唾沫時會牽扯疼痛。脅下積水沒有排出途徑,就像懸掛在空中一樣,所以稱為「懸飲」。這四句話要著眼於「脅下」兩個字。「飲水」和「飲後」同義,指懸飲的水分積久不去,就會沿著經絡流向四肢。經絡中的水分,陽氣運動可以通過汗液排出。現在陽氣虛弱,該出汗卻不出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