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(9)

1.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

其診法,俱准臟積之例也。

或曰:「條端明列三病,仲景獨言積脈,而不及聚與䅽氣者,何也?」

答曰:「䅽氣為一時之輕病,減谷則氣消而痛愈,故可不必言其脈也。然愚嘗試之,其人尺寸俱平,關脈實而滑於右,弦而細澀於左者,乃䅽氣之脈也。若夫聚之為脈,已具積脈中,而俟善讀者之自悟久矣。」

如諸聚大法,脈來細而於不浮不沉中見者,乃聚也。下文十九句,文則易積以聚,意則易臟以腑,而細按之,則三焦之所屬,六腑之所經,左右中央之所寄託,不與積脈同一彰明較著乎哉!

白話文:

診斷方法都依照臟腑積聚的原則。有人問:條文中明明列出三種疾病(積、聚、脹氣),但張仲景只提到積的脈象,卻沒提到聚和脹氣的脈象,這是為什麼呢?回答說:脹氣是暫時性的輕微疾病,減少飲食,氣就能消散,疼痛就會減輕,所以不必特別說明它的脈象。然而我(作者)嘗試觀察後發現,如果寸關尺三部脈象都平和,而右關脈有力且滑利,左關脈弦細而澀滯,這就是脹氣的脈象。至於聚的脈象,其實已經包含在積的脈象之中了,只是需要善於讀脈的人自己去領悟。

就像各種聚證的治療方法一樣,脈象細弱,浮沉不明顯,這就是聚證。下文十九句,文字上容易將積證與聚證混淆,意思上容易將臟腑混淆,但仔細分析,就會發現這些都屬於三焦的範疇,六腑的經絡,以及左右、中央的部位所反映出來的症狀,難道不比積證的脈象更明顯、更容易辨別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