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學山

《高註金匱要略》~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(1)

1.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

一條,問曰。血痹從何得之。師曰。夫尊榮人。骨弱。肌膚盛。重困疲勞。汗出臥。不時動搖。加被微風。遂得之。但以脈自微澀。在寸口關上小緊。宜針引陽氣。令脈和。緊去則愈。

皮膚及經絡中之血。凝而不流者為血痹。痹者。卑也。著也。正氣卑弱。而血液有沉著之象。故曰痹。仲景設為問答。而言尊榮人慾多。則精耗髓空。故其骨軟弱。養厚。則氣熱薄浮。故肌膚豐盛。骨弱。則不能內強。肌膚盛。則不勝外任。皆不堪疲勞之應。若困於鞅掌。及房室等事。

疲其筋骨。勞其形體。則煩熱而其氣益浮。故汗出而倦臥也宜矣。然精虛氣浮。因疲勞而致煩汗者。其虛陽未及安插。而諸節煩疼。不能安臥。故不時動搖者常也。動搖則生微風。謂不乘汗出之隙。而被之也得乎。夫所以行血者氣也。今風邪所被之處。則其氣遺血而內縮。血以不得氣導而欲凝。

遂得此血痹之病矣。以上言初得之因也。微者。陽衰氣弱之應。澀者。血流遲緩之應。人身精悍之氣。充滿流行。則血液隨之而輪轉無滯。脈自微澀。則其陽氣之鼓動。原自淺軟。因而陰血之流行亦自遲慢也。此句言其脈之大概。小緊。即弦脈之細而微急者。弦脈屬木。於邪為風。

又弦而細小。為陽衰之診。夫寸應表而關應里。今從寸口至關之上。則不表不里而正應營分。於營分而得風賊陽微之脈。則其血之痹可必也。以上二句。猶云但看六部大概本脈。原自微而陽虛。因之澀而血慢之人。又加寸口至關以上。弦而小緊者。便是風賊陽微。而為初得血痹之候也。

針法。以毫針作三刺入穴。候一二呼。或三四呼。則本經真陽之氣以護穴而裹針。使針尖堅重而不可轉。然後從緊處緩緩推運。則針之引陽。如裊絲卷線而至穴下。故曰針引陽氣。然陽者正氣也。正復。則風邪自散。而所痹之血。仍從氣而俱行矣。故曰脈和緊去則愈。然則針之而脈未和。

緊未去者。其亦下條黃耆桂枝加生薑去甘草互詞耶。此言初得之治法。一則以所痹之血未老。故引本身之陽氣。迎而導之。而其痹復通。且此條重寸口關上四字。以寸口關上。為在上在表之應。在上。應肩背肘臂。在表。應經絡皮膚。其痹淺。故可用針以引其氣耳。經穴不能備載。

另詳銅人圖注。

二條,血痹。陰陽俱微。寸口關上微。尺中小緊。外症身體不仁如風痹狀。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。

黃耆桂枝五物湯方,黃耆,桂枝,芍藥(各三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五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
血痹二字。具上條尊榮人八句在內。蓋謂痹症之已成者。故直謂之曰血痹。陰陽。指關之前後而言。微者。上文微澀之互詞也。猶言六部之脈。大概俱是微澀。而寸口關上尤微。則其精悍之不充可見。獨於尺中。仍從微處。兼見小緊。小緊為痹脈。尺中小緊。則為在裡在下。

白話文:

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

第一部分:

問:血痹是如何引起的?

答:尊貴、生活優裕的人,骨骼虛弱,肌肉皮膚卻豐盛。他們常因過度勞累、出汗後臥床休息,稍有動靜就感到不舒服,再加上輕微的風寒侵襲,就會患上血痹。其脈象表現為微弱而澀滯,在寸口脈(手腕內側)關上部位略微緊小,宜用針灸引導陽氣,使脈象和緩,緊澀感消失,病情即可痊癒。

皮膚和經絡中的血液凝滯不通,就稱為血痹。“痹”指氣血運行受阻、停滯於某處的狀態。正氣虛弱,血液瘀滯,因此稱為痹。張仲景以問答的形式闡述,尊貴之人縱慾過多,則精氣耗損,髓液空虛,所以骨骼軟弱;營養過剩,則氣血偏於浮熱,所以肌肉皮膚豐盛。骨骼虛弱則內在力量不足,肌肉皮膚豐盛則不能承受外力,都無法承受勞累。如果因操勞事務或房事等過度疲勞,就會耗損筋骨,勞累形體,導致煩熱,氣血更加浮動,所以會出汗疲倦臥床。由於精氣虛弱,氣血浮動,因疲勞而致煩熱出汗,虛弱的陽氣尚未得到安撫,四肢關節疼痛,不能安穩睡覺,所以經常輾轉不安。這種不安的狀態會產生輕微的風寒,就是在汗出之後,沒有及時保暖而受風寒侵襲。氣是運行血液的動力,現在風邪侵襲的部位,氣血運行受阻,血液停滯凝結,於是就產生了血痹。以上是描述血痹發病的初期原因。“微”指陽氣衰弱,氣血不足的表現;“澀”指血流遲緩的表現。人體精氣充盈,氣血運行通暢,則血液隨著氣血運行而不受阻滯。如果脈象微澀,則陽氣的鼓動力量不足,陰血的運行也因此遲緩。這句話概括了脈象的主要特點。“小緊”是指弦脈細而微急,弦脈屬木,在病邪中屬於風邪。弦脈細小,是陽氣衰弱的徵象。寸口脈反映的是體表的病症,關脈反映的是裡面的病症。現在從寸口到關上,則不表不裡,正應於營分(血脈)。營分受風邪侵襲,陽氣虛弱的脈象,則血痹是可以確診的。以上兩句話,也就是說只要觀察六脈的整體情況,脈象微弱,陽氣虛弱,導致血流緩慢,再加上寸口到關上部位弦細而略緊,這就是風邪侵襲,陽氣虛弱,而初患血痹的徵候。

針灸方法:用毫針刺入穴位三次,等待一兩次呼吸或三五次呼吸,讓經絡的真陽之氣護住穴位,包裹針尖,使針尖穩固,不可轉動。然後從緊的地方緩慢推動,這樣針灸就能引導陽氣,如同細絲纏繞線軸一樣到達穴位深處。所以說針灸可以引導陽氣,陽氣是正氣,正氣恢復,風邪自然消散,瘀滯的血液也能隨之運行。所以說脈象和緩,緊澀感消失,病情即可痊癒。如果針灸後脈象仍然沒有和緩,緊澀感沒有消失,那就是下文所述的黃耆桂枝加生薑去甘草湯的適應症。這指的是初患血痹的治療方法。因為瘀滯的血液還沒有久凝,所以要引導自身的陽氣來疏通瘀血,使痹症痊癒。此處強調“寸口關上”四字,因為寸口關上部位,是在上且在表,在上指的是肩背肘臂,在表指的是經絡皮膚,血痹較淺,所以可以用針灸來引導氣血。經穴的具體位置,詳見《銅人圖注》。

第二部分:

血痹,陰陽都虛弱,寸口脈關上部位微弱,尺脈(手腕內側)中部位略緊,外在症狀是身體麻木不仁,如同風痹一樣,用黃耆桂枝五物湯治療。

黃耆桂枝五物湯方:黃耆、桂枝、芍藥(各三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五味,加水六升,煮至二升,溫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

“血痹”二字,包含了上文“尊榮人”八句的內容,指的是血痹已經形成的狀態。陰陽,指關脈的前後;“微”與上文“微澀”意思相近,指的是六脈的脈象,大多數都是微澀,寸口關上部位尤為微弱,說明精氣不足。只在尺脈中,除了微弱之外,還略微緊小。“小緊”是痹證的脈象。尺脈中部位略緊,說明是在裡在下。